|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發表於國立高雄範大教育學系辦理,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12.16-12.18)。 方曉青(2011)。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評估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王秀雲(2000)。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40-41。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如哲、陳欣華 (2008)。走出臺灣看教育—芬蘭篇。臺灣教育,24-32。 沈姍姍(2006)。貧窮與教育關係之探討: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35-62。 全國法規資料庫。各項法規資料。取自:http://law.moj.gov.tw/ 李家純(2006)。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教學的檢討與建議。「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師資培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擷取自中正高中生涯規劃學科中心網站,http://hscr.cchs.kh.edu.tw/ 李冠緯(2011)。高中職五專免試入學之政策執行過程研究:以北星計畫明星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靜璦(2012)。國中教師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政策之看法與態度研析:以臺南市永康區四所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貞宜(2012)。從霍爾(S. Hall)的符碼理論探討「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玫芳(2012)。高中(職)職業類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提升招生效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芝儀 (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 吳清明 (2005)。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臺灣教育,631,42-45。 吳武雄、吳武典、宋曜廷、徐昊杲、晏涵文、張建成、許添明、彭森明、廖遠光、謝文全(2007)。十二年國教專案結案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臺北市:五南。 吳舒靜、張鈿富(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區劃分探討:政策歷史、考古系譜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53-78。 余民寧(2012)。讓天賦自由—談適性教育決定十二年國教的成敗。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5-13。 何希慧(2006)。國中畢業生免試入學高級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與進修議題之探討。研習資訊,23(1),49-54。 林素鈺、張鈿富 (2006)。十二年國民教育之定義與詮釋。研習資訊,23(1),5-11。 林海清(2008)。推動十二國民基本教育的省思與展望。臺灣教育,645,14-25。 林美慧(2012)。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胡敏華(2006)。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教學的檢討與建議。「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師資培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嘉義縣。 卓民道(2010)。十二年國教經費分配模式初探─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99年度教育部友善校園工作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重要關鍵—學生適性輔導工作。學生輔導電子報。取自:http://guidepaper.edu.tw/?menu=1&subject_sn=444 教育部(2012)。工作要項5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方案5-1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目的、內涵、實施方式。取自:http://12basic.edu.tw/ 教育部(2012)。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實施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網頁資料(2012)。各項統計資料。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htm 教育部(2012)。高中職優質化補助方案。取自: http://www.saprogram.net/?page_id=185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2)。國中與高中職學生生涯輔導實施方案。取自: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334 張鈿富(1998)。新世紀學校改造的策略。北縣教育 ( 雙月刊 ),24,16-23。 張秉凱(2009年4月15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問題與實施策略分析。彰化縣九年一貫電子報,256。取自http://enews.trsc.chc.edu.tw/ 張晉豪(2012)。免試入學對高職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涂國基(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政策可行性研究-以花蓮縣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梁玟燁(2004)。臺北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麗珠(2000)。美國教育財政改革。臺北市:五南。 陳清溪(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研究文獻集萃。研習資訊,24(2),85-93。 陳彥樺(2008)。國中學生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高高屏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信智(2009)。評論十二年國教追求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平「 正義」目的之理論適當性。學校行政雙月刊,62,31-43。 許麗仙(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影響國中生擇校之因素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盈伶(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方案政策之認知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郭義汶、梁滄郎、李金泉、梁碧芬(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趨方案: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推動成效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5(1),93-121。 鄭世益(2012)。公立國中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78,157-182。 傅振宇(2012)。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規劃之認同及相關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曾奎輔(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1983-2011)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筱君(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以立法院公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思偉、施明發、黃棋楓、黃文振、許照庸、陳雯萍(2003)。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式之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楊育儀(2012)。前期中等教育階段適性輔導及生涯發展教育工作之檢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75-86。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櫻育(2012)。高雄市國中教育人員對高中職免試入學與申請入學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麗華(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未出版,臺北市。 鄭伊紋(2012)。國民中學學生知覺父母教育期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擴大免試入學方案為背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賴幸妮(2009)。國中教育人員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顏國樑(2003)。從教育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 259-286 。 簡麗卿(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謝明津(2011)。桃園縣高中職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問題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羅媛琦(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蘇惠慈(2006)。高中輔導教師生涯輔導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貳、英文部分 Barksdale-Ladd, M. A. (1994).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thre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5(2), 104-111. Cornett, J. W. (1992). Earned powerment not empowerment of teachers: The role of teachers’ systematic reflection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cord, 28(1), 71-77.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Hord, M. S.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23-42).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ee,S.K.,et al.(eds.)(2008).Toward a better future: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since 1965.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DC.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New York: Doubleday.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4).Teach less,learn more.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sg/bluesky/tllm.htm Odden, A., & Busch, C. (1998). Financing schools for high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