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一)書籍
David Bordwell、Kris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8。 Gerard Betton著,劉俐譯,《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Jeff Lewis著,邱誌勇、許夢云譯,《細說文化基礎研究》,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8。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12。 大衛‧波德威爾著,何慧玲譯,《香港電影的秘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小林、祝東編,《符號學諸領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小飛,《再彈一弦江湖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香港電影10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丹尼‧卡瓦拉羅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89。 王志敏編,《電影美學:觀念與思維的超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王廣西,《中國功夫》,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石琪,《香港電影新浪潮》,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任仲倫主編,《電影雙城記》,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吉爾‧德勒茲著,黃建宏譯,《電影II:時間―影像》,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多賓著,羅慧生等譯,《電影藝術詩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米歇爾‧西蒙著,任友諒譯,《電影小星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克里斯蒂安‧麥茨著,劉森堯譯,《電影的意義》,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克莉絲汀‧湯普森著,李燕譯,《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新好萊塢敘事技巧探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6。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簡璦,《後現代電影︰後現代消費社會的文化奇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李顯杰,《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卓伯棠,《香港電影新浪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周冬瑩,《時間與影像─德勒茲的影像理論與柏格森、尼采的時間哲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帕特里克‧富爾賴著,李二仕譯,《電影理論新發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店,2001。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杰姆遜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林保淳,《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台灣學生,1993。 林黎勝,《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邱華棟、楊少波,《電影100名人堂》,臺北: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2007。 金庸,《俠客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金曉非,《電影課―中外經典電影十二講》,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 南野,《結構精神分析學的電影哲學話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柏拉圖著,吳獻書譯,《理想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約瑟夫‧博格斯、丹尼斯‧皮特里著,張菁、郭侃俊譯,《看電影的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英格瑪‧柏格曼著,劉森堯譯,《柏格曼自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唐小林、祝東編,《符號學諸領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容淑華,《空間的表演》,臺北: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索亞斌,《香港動作片的美學風格》,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袁玉琴等著,《電影文化詩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馬賽爾‧馬爾丹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高宣揚編,《法蘭西斯思想評論‧第4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高鑫,《電視藝術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張力,《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張英進、胡敏娜等編,西颺譯,《華語電影明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張海,《影武者︰中國動作電影大揭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張燕,《映畫:香港製造―與香港著名導演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梁良,《論兩岸三地電影》,臺北︰茂林出版社,1998。 梁明、李力等著,《電影色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梁頤編,《影視藝術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陳旭光,《電影文化之維》,上海︰三聯書店,2007。 陳旭光、蘇濤,《電影課上:經典華語片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陳志生,《電影詩意語言類型的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陳墨,《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陳墨,《中國電影十導演:浪漫與憂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斯坦利‧梭羅門著,齊宇譯,《電影的觀念》,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斯拉沃熟‧齊澤克著,季廣茂譯《斜目而視:通過通俗文化看拉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曾勝,《視覺隱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湯禎兆,《香港電影血與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 粟米,《花樣年華王家衛》,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2001。 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9。 賀紅英、李彬等著,《世界電影:管窺與瞭望》,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黃新生,《電影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 黃獻文,《東亞電影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塗翔文,《電影A咖開麥拉》,臺北︰漢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9。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詹慶生,《慾望與禁忌─電影娛樂的社會控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等譯,《拉康─鏡像階段》,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趙渭絨,《西方互文性理論對中國的影響》,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2。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劉永晧,《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臺北︰左耳文化出版社,2010。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劉成漢,《電影賦比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劉新生,《影視藝術》,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潘國靈、李興照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熱拉爾‧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9。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5。 戴維‧哈維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 魏君子,《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魏君子主編,《武俠大宗師張徹》,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2。 羅立群,《中國劍俠小說史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羅勤,《影像的狂歡:論電影奇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讓‧米特里著,崔君衍譯,《電影美學與心理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讓‧米特里著,方爾平譯,《電影符號學質疑》,北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二)論文
許竹寬,〈以電影作者論觀點分析王家衛電影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劉紀婷,〈王家衛電影敘事分析:以《2046》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
(三)期刊
〈王家衛的電影超級市場〉,《電影雙周刊》,428(香港:1995),25。 Anderson,〈灰燼的時間─從《東邪西毒》到《東邪西毒終極版》〉,《電影欣賞季刊》,27.3(臺北︰2009.4-6),4。 Cassie,〈王家衛以迷離美學解構虛無人生〉,《數位時代》,165(臺北︰2008), 142-143。 Laurent Tirard整理,〈王家衛現身說法〉(Teri Chan翻譯),《印刻生活文學誌》,1.8(臺北︰2005.4),41。 于中蓮,〈香港後新電影代表人物―王家衛〉,《電影創作》,4(北京:1997),58。 王海洲,〈後現代主義與王家衛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北京︰2001),9。 吳昊,〈阿飛正傳〉,《印刻生活文學誌》,4.5(臺北︰2008.1),86。 宋咏玲,〈解析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電影欣賞季刊》,23.3(臺北︰2005.4-6),481。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9(臺北:2008),197。 朗天,〈後八九與王家衛電影〉,《印刻文學生活誌》,1.8(臺北:2005.4),68。 張志偉,〈王家衛的後現代城市超級市場〉,《印刻文學生活誌》,1.8(臺北:2005.4),頁83。 郭小櫓,〈生活在都市―王家衛電影散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北京︰1997),75。 陳墨,〈「九七」後香港武俠電影札記〉,《當代電影》,3(香港︰2007),44。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概述與提示〉,《當代電影》,3(香港︰2006),103。 陳墨,〈生命的呢喃―王家衛電影閱讀闡釋〉,《當代電影》,5(香港︰2001),23。 陳墨,〈香港武俠電影的發展與衍變〉,《當代電影》,3(香港︰1997),46。 喬潔瓊,〈新武俠電影的發展與新世紀武俠電影的思考〉,《柳州師專學報》,20.1(柳州︰2005),137。 焦素娥、雷利鳴,〈影像奇觀中的民族精神―試論中國武俠電影的創作視角及文化特色〉,《南都學報》,22.5(河南︰2002),50。 黃建宏,〈何謂秘密?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欣賞季刊》,18.4(臺北︰2000.6-8),71。 黃筱威、尹蓓芳文字整理,〈語言的距離讓我們看不見東西─毛尖對談王家衛〉,《印刻文學生活誌》,4.5(臺北:2008.1),28。 楊建德,〈這一壇「醉生夢死」的酒—王家衛的香港故事〉,《當代電影》,2(香港︰1997),79。 楊凱麟,〈北野武與王家衛觀看「事件」的兩種方法〉,《電影欣賞季刊》,18.2(臺北:1999.12-2000.2),32。 楊經建,〈「江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創作〉,《天津社會科學報》,4(天津:2003),105。 鞠訓科、段新莉,〈香港武俠電影類型元素的流變〉,《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廣西︰2007),143。 韓雲波,〈《韓非子》與戰國游俠〉,《四川大學學報》,3(成都︰1994),81。 韓雲波,〈先秦游俠考述─廿四史游俠考述之一〉,《達縣師專學報》,1(達州︰1994),44。 羅青,〈武俠與文學〉,《當代中國武俠小說大展》,(臺北:1977),290。 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國外文學季刊》,(北京︰2001.4),14。 關志華,〈曖昧的族裔神話《2046》中的後九七意識〉,《電影欣賞學刊》,26.3(臺北:2008.7-9),107。
(四)網路資料
網頁:〈《一代宗師》宗師之路〉,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ROCcFzr2I 網頁︰〈《一代宗師》梁朝偉章子怡「拜師學藝」苦練功〉,檢索日期:2013年 4月4日。http://ent.people.com.cn/n/2012/1206/c1012-19815276.html 網頁:〈王家衛:《東邪西毒》就是金庸+張愛玲〉,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ent.sina.com.cn/m/c/2009-03-30/00002444961.shtml 網頁:〈王家衛《一代宗師》揭開柏林電影節序幕〉,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8/n3797267.htm 網頁:〈王家衛對話學子暢談《東邪西毒》〉,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video.sina.com.cn/ent/m/c/2009-03-12/223336751.shtml 網頁:〈王家衛暢談《東邪西毒》用張愛玲的角度看武俠〉,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news.sina.com/sinacn/506-000-103-107/2009-03-12/0727702241.html 網頁︰〈名人談古龍──王家衛:他是一個有才氣的流氓〉,檢索日期:2013年4 月4日。http://cul.qq.com/a/20130607/008640.htm 網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張晉〉,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aid=24268 網頁︰〈張晉飾演馬三功高招狠坦言武德高於成敗〉,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3/01/19/010543948.shtml 網頁︰〈張震談武學之路〉,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sports.sohu.com/20130114/n363330382.shtml 網頁︰〈導演王家衛︰最後一部膠片十年造〉,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ent.qq.com/zt2013/KarwaiWong/
英文部分
Derrida, Jacque. Of Grammatology, Spivak tran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P61. Jameson, Fredric.‘The end of temporality’, Critical Inquiry; Summer 2003; 29, 4;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695. Kristeva, Julia.‘Word, Dialogue, and Novel’, The Kristeva Reader, edited by Toril Moi. 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86, P36. Kristeva, Julia.‘The Bounded Text’,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Leon S. Roudiez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P36. Bakhtin, Mikhail.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Carly Emerson ed. and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Press of Minnesota,1989, P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