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9.71.1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志偉
作者(外文):Chen Juwe
論文名稱(中文):王家衛電影武俠主題之呈現:以《一代宗師》之互文性研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textuality in Wong Kai-Wai’s Wu-Shia Films , with a Focus on《The Grandmasters》
指導教授(中文):高榮禧
指導教授(外文):Kao, Jung-Hsi
口試委員(中文):張琳
賴雯淑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10024419
出版年(民國):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王家衛一代宗師東邪西毒武俠互文性
外文關鍵詞:Wong Kai-WaiThe GrandmastersAshes of TimeWu-ShiaIntertextua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近代華語武俠電影作為比較與參照,除了關注王家衛電影中的後現代性武俠空間背景,以電影敘事學為主軸,輔以符號學為符碼象徵上表現意涵的合理解釋,並對於王家衛的作者論特色與畫面影像的互文關係作相關文獻的梳理,以求用多元角度來解讀王家衛武俠電影的內在層面,並於歸納整理後,找出王家衛的影像脈絡與獨特風格。

王家衛的武俠功夫電影最主要的兩部是《東邪西毒》與《一代宗師》,然而在其他作品中更會帶入或多或少的武俠元素。從早期的編劇作品《最後勝利》與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就出現黑社會元素與描寫江湖中人物的兄弟義氣;《阿飛正傳》雖被其他研究者與評論家認為是描寫香港回歸中國的過渡不安定情感,但「阿飛」卻是香港黑社會弟兄的戲稱,「正傳」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書名形式與意涵,其中旭仔所說的「無腳鳥」寓言,更與《多情劍客無情劍》有互文的關係;《東邪西毒》中王家衛藉由《流星蝴蝶劍》中殺手掮客的劇情複製,以及《天涯明月刀》裡傅紅雪離開家的孤獨宿命作為後現代改寫的策略;《重慶森林》與《墮落天使》更有警員與殺手無可奈何的江湖情感的戲謔意味;在《花樣年華》與《2046》中更藉由角色共同書寫武俠小說的橋段來說明王家衛對武俠元素的喜愛。

本論文透過互文性的對照與分析,認為王家衛的電影作品中隱含著武俠成分,王家衛在《東邪西毒》找到一個表達武俠片的詩意途徑,更於《一代宗師》後將其融合而集大成。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modern Chinese Wu-Shia movie as a reference. In addition to analyze the post-modern scenery background of Wong Kai-Wai movie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explain the film narrative as the major compon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mbolic implications on Semiotics as the complement. Moreover,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relative reference of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features of author and screen image to interpret the inner concept of Wong Kai-Wai movies by different sides in order to discover his image constituent and unique stylish.

The two major Wong Kai-Wai’s Wu-Shia films are “Ashes of Time” and “The Grandmasters”. In other movies, he used some Wu-Shia elements as well. From his early work of “Final Victory” and first movie of “As Tears Go By”, there appeared the fraternity element and the description the gangsters’ world. “Days of Being Wild” was considered as depicting transited emotion during Hong Kong back to China by some researchers, but "A-Fai" is the nickname of Hong Kong underground brothers and "Zheng Chuan"(i.e authoritative biography) is one conventional form of Wu-Shia novels’ title . Moreover, the no-feet bird fable said by its hero Shu(旭仔)has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timental Swordman”. Wong Kai-Wai used postmodern rewrite strategies making replication of the killer-broker plot from “The Killer Clans” for “Ashes of Time” and for the solitary fate of Fu Hong-Xue(傅紅雪)leaving home in “The Magic Blade”. Besides , “Chungking Express” and “Ashes of Time” showed more helpless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killers and brokers . And “In the Mood for Love” and “2046” expressed also Wong Kai-Wai’s favorite element of Wu-Shia by using same name characters played by different actors, while writing the same Wu-Shia story as well.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discusses the implied Wu-Shia element of Wong Kai-Wai’s films using comparisons and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rtextuality. In “Ashes of Time”, he found a way to express already the poetic quality of Wu-Shia films, but we could see such accomplishment only after his integration as in the “The Grandmasters”.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方法與範圍限制 4
1.2.1 作者論與類型電影 5
1.2.2 電影敘事學與符號學 8
1.2.3 複調小說與互文性 9
1.3 文獻回顧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2.1 武俠文化 16
2.1.1 武俠的定義 17
2.1.2 武俠小說中的江湖 21
2.2 武俠電影 23
2.2.1 武俠電影的起源 23
2.2.2 江湖與黑社會 32
2.3 王家衛與武俠 35
2.3.1 王家衛的生平 35
2.3.2 王家衛的作品及風格 36
2.3.3 王家衛電影所受影響之來源 39
第三章 《一代宗師》文本分析 46
3.1 敘事與類型電影的改寫 49
3.1.1 故事與情節 52
3.1.2 動作的詩意表達 63
3.1.3 武俠意境 73
3.2 視覺影像 78
3.2.1 視覺影像隱喻 79
3.2.2 鏡像、窺視與凝視 83
3.3 時空手法 89
3.3.1 流動的空間 90
3.3.2 消逝的時間 97
第四章 王家衛電影中的互文性 108
4.1 武俠主題的呈現 108
4.1.1 對話的延伸 110
4.1.2 人物的設定 119
4.2 畫面與構圖 123
4.2.1 鏡頭的運動 125
4.2.2 光影與色彩的塑造 131
4.3 重覆與變奏 136
4.3.1 無盡的追尋 137
4.3.2 飄緲的感情 139
第五章 結論 144
參考文獻 147
中文部份 147
(一)書籍 147
(二)論文 152
(三)期刊 152
(四)網路資料 154
英文部分 155
中文部份

(一)書籍

David Bordwell、Kris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8。
Gerard Betton著,劉俐譯,《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Jeff Lewis著,邱誌勇、許夢云譯,《細說文化基礎研究》,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8。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12。
大衛‧波德威爾著,何慧玲譯,《香港電影的秘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小林、祝東編,《符號學諸領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小飛,《再彈一弦江湖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香港電影10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丹尼‧卡瓦拉羅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89。
王志敏編,《電影美學:觀念與思維的超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王廣西,《中國功夫》,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石琪,《香港電影新浪潮》,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任仲倫主編,《電影雙城記》,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吉爾‧德勒茲著,黃建宏譯,《電影II:時間―影像》,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多賓著,羅慧生等譯,《電影藝術詩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米歇爾‧西蒙著,任友諒譯,《電影小星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克里斯蒂安‧麥茨著,劉森堯譯,《電影的意義》,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克莉絲汀‧湯普森著,李燕譯,《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新好萊塢敘事技巧探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6。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簡璦,《後現代電影︰後現代消費社會的文化奇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李顯杰,《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卓伯棠,《香港電影新浪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周冬瑩,《時間與影像─德勒茲的影像理論與柏格森、尼采的時間哲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帕特里克‧富爾賴著,李二仕譯,《電影理論新發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店,2001。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杰姆遜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林保淳,《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台灣學生,1993。
林黎勝,《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邱華棟、楊少波,《電影100名人堂》,臺北: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2007。
金庸,《俠客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金曉非,《電影課―中外經典電影十二講》,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
南野,《結構精神分析學的電影哲學話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柏拉圖著,吳獻書譯,《理想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約瑟夫‧博格斯、丹尼斯‧皮特里著,張菁、郭侃俊譯,《看電影的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英格瑪‧柏格曼著,劉森堯譯,《柏格曼自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唐小林、祝東編,《符號學諸領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容淑華,《空間的表演》,臺北: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索亞斌,《香港動作片的美學風格》,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袁玉琴等著,《電影文化詩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馬賽爾‧馬爾丹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高宣揚編,《法蘭西斯思想評論‧第4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高鑫,《電視藝術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張力,《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張英進、胡敏娜等編,西颺譯,《華語電影明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張海,《影武者︰中國動作電影大揭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張燕,《映畫:香港製造―與香港著名導演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梁良,《論兩岸三地電影》,臺北︰茂林出版社,1998。
梁明、李力等著,《電影色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梁頤編,《影視藝術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陳旭光,《電影文化之維》,上海︰三聯書店,2007。
陳旭光、蘇濤,《電影課上:經典華語片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陳志生,《電影詩意語言類型的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陳墨,《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陳墨,《中國電影十導演:浪漫與憂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斯坦利‧梭羅門著,齊宇譯,《電影的觀念》,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斯拉沃熟‧齊澤克著,季廣茂譯《斜目而視:通過通俗文化看拉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曾勝,《視覺隱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湯禎兆,《香港電影血與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
粟米,《花樣年華王家衛》,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2001。
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9。
賀紅英、李彬等著,《世界電影:管窺與瞭望》,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黃新生,《電影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
黃獻文,《東亞電影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塗翔文,《電影A咖開麥拉》,臺北︰漢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9。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詹慶生,《慾望與禁忌─電影娛樂的社會控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等譯,《拉康─鏡像階段》,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趙渭絨,《西方互文性理論對中國的影響》,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2。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劉永晧,《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臺北︰左耳文化出版社,2010。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劉成漢,《電影賦比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劉新生,《影視藝術》,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潘國靈、李興照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熱拉爾‧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9。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5。
戴維‧哈維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
魏君子,《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魏君子主編,《武俠大宗師張徹》,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2。
羅立群,《中國劍俠小說史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羅勤,《影像的狂歡:論電影奇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讓‧米特里著,崔君衍譯,《電影美學與心理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讓‧米特里著,方爾平譯,《電影符號學質疑》,北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二)論文

許竹寬,〈以電影作者論觀點分析王家衛電影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劉紀婷,〈王家衛電影敘事分析:以《2046》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

(三)期刊

〈王家衛的電影超級市場〉,《電影雙周刊》,428(香港:1995),25。
Anderson,〈灰燼的時間─從《東邪西毒》到《東邪西毒終極版》〉,《電影欣賞季刊》,27.3(臺北︰2009.4-6),4。
Cassie,〈王家衛以迷離美學解構虛無人生〉,《數位時代》,165(臺北︰2008), 142-143。
Laurent Tirard整理,〈王家衛現身說法〉(Teri Chan翻譯),《印刻生活文學誌》,1.8(臺北︰2005.4),41。
于中蓮,〈香港後新電影代表人物―王家衛〉,《電影創作》,4(北京:1997),58。
王海洲,〈後現代主義與王家衛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北京︰2001),9。
吳昊,〈阿飛正傳〉,《印刻生活文學誌》,4.5(臺北︰2008.1),86。
宋咏玲,〈解析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電影欣賞季刊》,23.3(臺北︰2005.4-6),481。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9(臺北:2008),197。
朗天,〈後八九與王家衛電影〉,《印刻文學生活誌》,1.8(臺北:2005.4),68。
張志偉,〈王家衛的後現代城市超級市場〉,《印刻文學生活誌》,1.8(臺北:2005.4),頁83。
郭小櫓,〈生活在都市―王家衛電影散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北京︰1997),75。
陳墨,〈「九七」後香港武俠電影札記〉,《當代電影》,3(香港︰2007),44。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概述與提示〉,《當代電影》,3(香港︰2006),103。
陳墨,〈生命的呢喃―王家衛電影閱讀闡釋〉,《當代電影》,5(香港︰2001),23。
陳墨,〈香港武俠電影的發展與衍變〉,《當代電影》,3(香港︰1997),46。
喬潔瓊,〈新武俠電影的發展與新世紀武俠電影的思考〉,《柳州師專學報》,20.1(柳州︰2005),137。
焦素娥、雷利鳴,〈影像奇觀中的民族精神―試論中國武俠電影的創作視角及文化特色〉,《南都學報》,22.5(河南︰2002),50。
黃建宏,〈何謂秘密?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欣賞季刊》,18.4(臺北︰2000.6-8),71。
黃筱威、尹蓓芳文字整理,〈語言的距離讓我們看不見東西─毛尖對談王家衛〉,《印刻文學生活誌》,4.5(臺北:2008.1),28。
楊建德,〈這一壇「醉生夢死」的酒—王家衛的香港故事〉,《當代電影》,2(香港︰1997),79。
楊凱麟,〈北野武與王家衛觀看「事件」的兩種方法〉,《電影欣賞季刊》,18.2(臺北:1999.12-2000.2),32。
楊經建,〈「江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創作〉,《天津社會科學報》,4(天津:2003),105。
鞠訓科、段新莉,〈香港武俠電影類型元素的流變〉,《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廣西︰2007),143。
韓雲波,〈《韓非子》與戰國游俠〉,《四川大學學報》,3(成都︰1994),81。
韓雲波,〈先秦游俠考述─廿四史游俠考述之一〉,《達縣師專學報》,1(達州︰1994),44。
羅青,〈武俠與文學〉,《當代中國武俠小說大展》,(臺北:1977),290。
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國外文學季刊》,(北京︰2001.4),14。
關志華,〈曖昧的族裔神話《2046》中的後九七意識〉,《電影欣賞學刊》,26.3(臺北:2008.7-9),107。

(四)網路資料

網頁:〈《一代宗師》宗師之路〉,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ROCcFzr2I
網頁︰〈《一代宗師》梁朝偉章子怡「拜師學藝」苦練功〉,檢索日期:2013年 4月4日。http://ent.people.com.cn/n/2012/1206/c1012-19815276.html
網頁:〈王家衛:《東邪西毒》就是金庸+張愛玲〉,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ent.sina.com.cn/m/c/2009-03-30/00002444961.shtml
網頁:〈王家衛《一代宗師》揭開柏林電影節序幕〉,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8/n3797267.htm
網頁:〈王家衛對話學子暢談《東邪西毒》〉,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video.sina.com.cn/ent/m/c/2009-03-12/223336751.shtml
網頁:〈王家衛暢談《東邪西毒》用張愛玲的角度看武俠〉,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news.sina.com/sinacn/506-000-103-107/2009-03-12/0727702241.html
網頁︰〈名人談古龍──王家衛:他是一個有才氣的流氓〉,檢索日期:2013年4 月4日。http://cul.qq.com/a/20130607/008640.htm
網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張晉〉,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aid=24268
網頁︰〈張晉飾演馬三功高招狠坦言武德高於成敗〉,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3/01/19/010543948.shtml
網頁︰〈張震談武學之路〉,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 http://sports.sohu.com/20130114/n363330382.shtml
網頁︰〈導演王家衛︰最後一部膠片十年造〉,檢索日期:2013年4月4日。http://ent.qq.com/zt2013/KarwaiWong/

英文部分

Derrida, Jacque. Of Grammatology, Spivak tran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P61.
Jameson, Fredric.‘The end of temporality’, Critical Inquiry; Summer 2003; 29, 4;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695.
Kristeva, Julia.‘Word, Dialogue, and Novel’, The Kristeva Reader, edited by Toril Moi. 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86, P36.
Kristeva, Julia.‘The Bounded Text’,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Leon S. Roudiez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P36.
Bakhtin, Mikhail.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Carly Emerson ed. and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Press of Minnesota,1989, P19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