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254.20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俊霖
論文名稱(中文):李贄詩學理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i Zhi'spoetics theory
指導教授(中文):丁威仁教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號:10024104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0
中文關鍵詞:李贄童心說詩學理論
外文關鍵詞:Li ZhiTheory of Child s Innocencepoetics theo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收藏:0
  綜觀歷來學者對明代詩話、詩學所聚焦之處,可發現學者多注目在明初地域詩學、臺閣體、李東陽及茶陵派、前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明代主要文學流派之上,然而對於影響晚明文壇甚劇的李贄卻鮮有論述,李贄繼泰州學派而來,將陽明的「良知」轉化為「童心」,在晚明思想以及文學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文學上,李贄的〈童心說〉影響了公安三袁,乃至於整個晚明的文學觀,諸如公安派的反擬古、重性靈諸說,很明顯的都是從李贄的〈童心說〉發展而來,可知李贄的許多著作與思想觀念,不僅成為了文學創作理論的指導原則,同時亦成為了晚明藝術美學的主要核心,故本文透過對李贄的詩歌本質、根源、創作、批評與詩史觀等幾個思想概念,藉此於詩學史上,銜接前後七子的文學理論,另一方面亦呈顯出李贄於詩學理論的價值建構,進一步提供晚明以性靈、童心、赤子之心為主的詩學背景,同時亦期望透過本專題論文的撰寫,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晚明詩學以及李贄詩學的理論研究有所開創與補充。
As a whole, discussions of poetry and poetics of Ming Dynasty mostly focus on some leading schools such as regional poetics, Taige style, Li Dong Yang and the Chaling school, the first and after seven (前後七子), the Gong-An school, the Jingling school and so on. However, all these discussions seldom mentioned about Li Zhi, who influenced the poetic circles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greatly. Li Zhi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Taizhou School, and affected the literature thinking of late Ming Dynasty by turning the “Conscience”, a concept in Xin Xue thoughts (or the mind study) of Wang Yang Ming, into “Childlike Heart.” The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Gong-An school so much so that even on the whole viewpoints in literature during late Ming, for instance, the theories which were against imitating the ancients and payed attention to human soul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As a result, many thoughts and work of Li Zhi are not only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literature creating, but also the core of Aesthetics in late M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link the literature theory of the first and after seven from the aspect of poetic history with some concepts mentioned by Li Zhi,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his poetry, origin of his work, all his writings, commentary and historical view of poetry style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article will also show the appreciation of poetic theory from Li Zhi, and further provide the poetic background of late Ming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the concepts like Xingling (性靈), Childlike Heart, and the innocent heart of a child.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hope to initiate a new path to research the poetic theory of Li Zhi and poetics in late Ming as well as give some additional idea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om predecessors.
第一章緒論 9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4
第四節 李贄詩論研究概況 15
一、通論文學史、理論史及批評史著作 16
二、以李贄為中心的整體論述與研究專著 20
三、與李贄文論、詩論有關之論述 23
第五節 研究成果與限制 26
第二章 世宗至神宗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 29
第一節 政治氣氛與文人處境 29
第二節 社會經濟與風尚轉變 37
第三節 文學流變 46
第四節 思想流變 57
第三章 李贄的家世、生平與思想 67
第一節 李贄的家世 67
第二節 李贄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 79
(一)不契朱注,僥倖得官 80
(二)潛心道妙,鑽研王學 83
(三)潛心佛道,辭官求道 89
(四)注解老莊,反思儒學 92
(五)耿李論戰,深化所學 94
(六)童心創作,著作刻行 98
(七)不願受辱,自刎而亡 104
第四章 李贄詩歌本源論 111
第一節 「思無邪」的根源論 111
第二節 「童心」的本體論 121
第三節 小結 132
第五章 李贄詩歌功能論 135
第一節 自適與自娛 135
第二節 啟發教化 148
第三節 小結 159
第六章 李贄詩歌之創作基礎論 163
第一節「才、識、膽、力」的基礎論 163
(一)詩才 164
(二)識見 167
(三)膽氣 170
(四)力量 175
第二節「德性立基」的基礎論 177
第三節「狂狷、卓立」的人格論 183
第四節 小結 190
第七章 李贄詩歌之創作方法論 193
第一節「得手應心」的自然表現說 193
第二節「感興」、「發憤」的創作動機說 202
第三節「借象寓意」的創作方法論 211
第四節「讀書養氣」的工夫論 218
第五節「遊藝之化」的技藝境界論 222
第六節 小結 228
第八章 李贄詩歌批評與詩史觀 231
第一節「歷時而變」的詩史觀 231
第二節 尚「杜」與崇「蘇」 242
第三節 「化工」與「神韻」說 257
第四節 「性氣之殊」的風格論 267
第五節 小結 272
第九章 結論 277
一、本論題回顧與研究成果 277
(一)李贄的背景考察 278
(二)李贄詩學理論考察 280
二、本論題的限制與展望 283
徵引與參考書目 287

徵引與參考書目
說明:
(一)本書目以正文與附註中徵引之文獻為限。
(二)本書目分為古籍、今人專書、學術論文、期刊論文、外文翻譯著作等五類。
(三)古籍分經、史、子、集四部。
(四)各類均按照姓氏筆畫為排序之依準。

一、古籍類
(一)經部
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3.【魏】何晏註、【宋】刑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4.【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5.【唐】孔穎達注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6.【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6月)
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8.【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二)史部
1.【齊】沈約纂,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2版)
2.【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3.【唐】房玄齡等編纂,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4.【唐】李延壽撰:《南史》,收錄於《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第二十五冊,(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5.【唐】姚思廉撰:《梁書》,收錄於《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第十八冊(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6.【後晉】劉昫纂,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7.【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8.【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2月)
9.【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5月)
10.【明】何喬遠《閩書》,收錄於張建業主編《李贄研究資料匯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11.【明】余繼登:《皇明典故紀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五十二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
1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武英殿本,2012年)
1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月)
14.【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10月)
15.【清】夏燮撰,沈仲九標點:《明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16.【清】懷蔭市、黃任、郭賡武纂修:《乾隆泉州府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三)子部
1.【魏】王弼等:《老子王弼注》,收錄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20月)
2.【宋】何薳著,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
3.【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4.【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錄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5.【明】張翰:《松窗夢語》,收錄於盛冬鈴校注之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治世餘聞、繼事紀聞、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6.【明】蔣以化:《西臺漫紀》,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7.【明】姚廣孝等監修:《明太祖實錄》(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4年5月)
8.【明】徐階、張居正等纂,《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北平圖書館校印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2年)
9.【明】顧秉謙等纂:《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北平圖書館校印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2年)
10.【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1月)
11.【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12.【明】周暉:《金陵瑣事》,收於《南京稀見文獻叢刊》之《金陵瑣事.續金陵瑣事.二續金陵瑣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
13.【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14.【清】陳鼎:《東林列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附索引》第五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月)
15.【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16.【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四)集部
1.【先秦】屈原著,【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2.【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3.【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途殊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
4.【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5.【漢】揚雄著,汪榮寶、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
6.【漢】賈誼著,吳云、李春臺點校:《賈誼集校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7.【魏】曹丕著,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8.【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
9.【劉宋】佛陀什.竺道生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纂:《高麗大藏經初刻本輯刊》第41冊(重慶:人民出版社與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2012年11月)
10.【梁】劉勰著,黃淑琳、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11.【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12.【梁】鍾嶸著,周振甫譯註:《詩品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13.【唐】 惠能著,法海箋、丁福保注:《六祖壇經箋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10月)
14.【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
15.【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6月)
16.【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17.【唐】杜甫著,【清】仇兆鰲註:《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9月)
18.【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月)
19.【唐】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
20.【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21.【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8年10月)
22.【宋】王禹偁:《小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5,別集類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23.【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4.【宋】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
25.【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26.【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27.【宋】陸九淵撰,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28.【宋】葉夢得撰,逯銘昕校注:《石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29.【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30.【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8月3刷)
31.【宋】蘇洵,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二刷)
32.【宋】蘇軾著,【清】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33.【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34.【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35.【元】黃公紹編、【元】熊忠舉要:《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
36.【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0冊,集部21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37.【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冊,集部22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38.【明】王艮:《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9.【明】王艮撰,陳祝生等檢校:《王心齋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40.【明】王陽明著,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41.【明】王慎中:《遵巖集》,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集部2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42.【明】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5月)
43.【明】王龍溪:《龍谿王先生全集》(臺北:廣文書局,據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1975年5月)
44.【明】何心隱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9月)
45.【明】何良俊:《四友齋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月)
46.【明】何景明著,李叔毅點校:《何大復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
47.【明】吳喬:《圍爐詩話》,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7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6月
48.【明】吳喬:《圍爐詩話》,收錄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嘉慶張海鵬輯刊借月山房彙抄本影印)
49.【明】吳與弼:《康齋集》,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集部19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50.【明】呂坤:《呻吟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2月)
51.【明】宋濂著,羅月霞主編《宋濂全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52.【明】李東陽著,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
53.【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54.【明】李夢陽:《空同集》,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集部201
55.【明】李維禎:《大泌山房集》,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56.【明】李贄:《四書評》,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5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57.【明】李贄:《初潭集》,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5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58.【明】李贄:《焚書》,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1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59.【明】李贄:《道古錄》,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7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60.【明】李贄:《藏書》(上),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2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61.【明】李贄:《藏書》(下),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3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62.【明】李贄:《續焚書》,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1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63.【明】李贄:《續藏書》,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4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64.【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2月)
65.【明】李攀龍:《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66.【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67.【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收入於《筆記小說大觀》第6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月)
68.【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輯:《唐伯虎先生外編續刻》,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2002年3月)
69.【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16冊
70.【明】徐禎卿:《談藝錄》,收錄於【明】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
71.【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3月)
72.【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73.【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
74.【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75.【明】袁宗道,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76.【明】袁宗道著:《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77.【明】高啟:《鳧藻集》,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0冊,集部169
78.【明】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79.【明】陳龍正:《幾亭全書》,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2月)
80.【明】憨山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81.【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
82.【明】薛瑄:《薛瑄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83.【明】謝榛:《四溟詩話》,收錄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84.【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9月)
85.【清】王夫之撰,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9月)
86.【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11月)
87.【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88.【清】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1月)
89.【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90.【清】阮元:《經籍纂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3刷)
91.【清】紀昀:《紀曉嵐文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92.【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7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93.【清】袁枚著、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94.【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95.【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96.【清】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月)
97.【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
98.【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99.【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
100.【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錄於《四部叢刊廣編》第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2月)
二、今人專書
1.《百奇郭氏族譜》,收錄於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之《清真大典》第二十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2.《明朝史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9月)
3.《清源林李宗譜,收錄於張建業編《李贄研究資料匯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4.《榮山李氏族譜》,收錄於張建業編:《李贄研究資料匯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5.《鳳池林李宗譜》,收錄於張建業編《李贄研究資料匯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6.丁威仁:《明洪武、建文地域詩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7.中國文學史研究委員會:《新編中國文學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11月)
8.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9.尹恭弘:《駢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
10.毛子水:《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
11.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4月)
12.王岳川:《藝術本體論》〔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3月〕
13.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9月)
14.王頌梅:《李卓吾的文學理論及其實踐》,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4月
15.王頌梅:《明代性靈說研究》,《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二輯第十七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16.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17.司敬雪:《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小說倫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18.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19.任冠文:《李贄史學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20.安井衡會註:《四書集說》(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21.成復旺、蔡鍾翔、黃保真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經出版社,1991年9月)
22.朱光潛:《談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23.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開明書店,1947年8月)
24.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25.朱東潤:《中國文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月)
26.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江蘇:鳳凰出版社,1997年12月)
27.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28.吳建民:《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當代闡釋與轉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6月)
29.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30.李光璧:《明朝史略》(不明:帛書出版社,出版年月不明)
31.李壯鷹:《中國詩學六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6月)
32.李怡:《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12月)
33.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34.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6年8月)
35.李澤厚:《論語今讀》(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36.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9月)
37.沈明璋:《明代政治史》(臺北:編者自印,1967年3月)
38.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
39.周偉民:《明清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40.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
41.孟森著:《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42.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和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
43.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44.金玉田著:《明清文學概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45.金啟華等編:《中國文學史》(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46.青木正兒著,鄭樑生、張仁青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7年10月)
47.前野直彬主編,何寄澎、連秀華譯:《中國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9月)
48.姜飛:《中國文學的真實觀念》(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9月)
49.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年12月)
50.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1月)
51.容肇祖:《李卓吾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2月)
52.容肇祖:《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1月)
53.袁光儀:《李卓吾新論》(臺北:臺北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6月)
54.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縣: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月)
55.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56.張伯偉編《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4月)
57.張利群:《中國詩性文論與批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5月)
58.張建:《明清文學批評》(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1月)
59.張建業:《李贄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60.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5月)
61.張美娟:《從羅近溪的「一陽之氣」到李贄、湯顯祖文藝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62.張葆全:《詩話和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
63.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64.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國史研究室,1972年4月)
65.許建平:《李卓吾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3月)
66.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67.許蘇民:《李贄的真與奇》(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68.郭彧譯註:《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69.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初版3刷)
70.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1版3刷)
71.陳良運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2版1刷)
72.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
73.陳鼓應注譯《莊子今註今譯》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74.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12月)
75.陳錦釗:《李贄之文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4年11月)
76.傅小凡:《李贄哲學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77.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6月)
78.游國恩等著:《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79.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
8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臺灣食貨出版社,1998年10月增訂二版)
8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82.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83.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84.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
85.葉朗:《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86.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87.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2刷)
88.福建省晉江地區文管會編:《李贄思想評介資料選輯(內部資料)》(福建:福建省晉江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1975年5月)
89.趙伯陶《明清小品:個性天趣的顯現》,(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90.鄢烈山、朱建國:《中國第一思想犯—李贄傳》(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3月)
91.劉大杰:《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匯堂,1985年11月)
9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7月)
93.劉文忠:《正變、通變、新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11月)
94.劉季倫:《李卓吾》(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7月)
95.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9月)
96.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97.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1月)
98.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99.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7月)
100.鄭西諦:《中國文學史》(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12月)
101.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增訂版)
102.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103.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104.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105.錢穆:《論語新解》(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9月)
106.嚴汝嫻、劉宇:《中國少數民族婚喪禮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107.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三、學位論文
1.王頌梅:《李卓吾的文學理論及其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4月)
2.王維:《「心」與「聲」的解讀—從李贄等四位士人論樂看晚明音樂美學觀念中的主體性特徵》(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3.余惠經:《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4.杜婕欣:《李贄文學思想研究》(四川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5.沈廣斌:《李贄:一個特異的文化詩學存在》(曲阜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5年)
6.金惠經:《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5月)
7.侯美珍:《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8.柯惠馨:《李東陽詩歌理論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9.袁彥博:《建立在「日用」哲學基礎上的李贄文論》(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8年。)
10.馬樹芳:《李贄與盧梭詩學比較》(安徽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1年)。
11.張日郡:《明代臺閣體及其詩學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12.張水堂:《李贄「童心說」與袁宏道「性靈說」文學觀之比較研究》(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13.連文萍:《明代詩話考述》(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14.陳欣雨:《李贄經學批判及反理學思想研究》(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哲學言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15.傅剛:《昭明文選研究》(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1998年)
16.傅曉琳:《絕假純真—從李贄生平看其崇尚自然的文藝美學觀》(吉林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17.楊梅:《真心、真性、真文—論李贄之 「真」的心學淵源和文論》(四川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5年。)
18.楊勝興:《騷壇千金訣研究》(新疆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1年。)
19.董照川:《李贄「童心說」及其文學實踐》(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20.趙青:《論李贄「自然之為美」文藝思想》(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
21.羅美玉:《李卓吾的佛學思想與文學理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四、期刊論文
1.丁秀菊:〈孔子「辭達而已矣」的語言學解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2.王建平:〈李贄詩歌簡論〉,《河南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002年5月。
3.王鈞江:〈論李贄的「成人說」〉,《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8卷第4期,2005年7月。
4.王穎:〈華茲華斯與李贄詩學思想比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5.王璦玲:〈曲盡真情,由乎自然——論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7期,2005年9月。
6.左東嶺:〈從良知到性靈〉,原載《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收錄於羅宗強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7.左東嶺:〈論李贄的詩學思想與詩歌創作〉,《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8.田興國:〈李贄「童心說」新解〉,《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9.石甫軒:〈發於情性由乎自然——李贄「發憤著書」說淺議〉,《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9月。
10.朴鍾學:〈論李贄「童心說」在其文藝思想中的作用與意義〉,《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
11.李松茂:〈論回漢觀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8月第4期。
12.李社教:〈尼采與李贄美學思想比較〉,《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
13.李時銘:〈「鄭聲淫」在經學上的糾葛及其音樂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14.李婷婷:〈論王陽明的文學觀〉,《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10年6月。
15.李景林:〈論「可欲之謂善」〉,《人文雜誌》2006年第1期。
16.李煒:〈李贄文藝觀的影響及侷限性〉,《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5年3月。
17.汪輝:〈李贄「童心說」與克羅齊「直覺表現說」之比較〉,《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3期。
18.肖鷹:〈「真」:超美醜的自然審美主義—李贄審美思想論〉,《河北學刊》第32卷第5期。
19.侯虎虎:〈李贄的史學理論及其實踐〉,《延安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2002年12月。
20.侯美珍:〈明代鄉會試《詩經》義出題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6月
21.姚文放:〈李贄的自然人性論美學思想〉,《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6期。
22.洪麗玫:〈葉燮《原詩》理論體系探析〉,《靜宜中文學報》第2期,2012年12月。
23.孫興香:〈李贄童心說的美學內涵與文化價值〉,《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0期。
24.荊雲波:〈才略批評: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作家論〉,《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7卷第7期,2008年7月。
25.袁光儀:〈「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
26.袁光儀:〈偽道學或真聖賢?明儒耿定向的人格學術之再評價〉,《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
27.袁光儀:〈蒙以養正——李贄《九正易因》之〈蒙卦〉解與「童心說」〉,《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
28.馬向真:〈榮格原型理論的道德解讀〉,《江海學刊》2007年第4期。
29.張金環:〈相似人格的不同哲學內涵——李贄與李夢陽文學思想對立的根源〉,《齊魯學刊》2006年第3期。
30.張啟成:〈明代詩經學的新氣象〉,《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31.許建平:〈李贄非理性主義文學思想論—以萬曆十九年夏至二十四年夏為論述中心〉,《文藝研究》,2004年第6期。
32.許建平:〈萬歷初年李贄文學思想論〉,《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4月,第8卷第2期。
33.許慶光:〈關於開展李贄與盧梭文藝思想比較研究的現況綜述〉,《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34.陳文新:〈挑戰禁忌思潮中的詩學變異——李贄與公安派關係新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35.陳志、趙建新:〈李贄「化工說」評析〉,《濟南大學學報》第16卷第3期,2006年。
36.陳清輝:〈李卓吾之文論〉,《健行學報》第12期,1992年12月。
37.陳蘄、陳瑞生:〈論李贄對晚明文學哲學的影響〉,《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3月。
38.陶學良:〈談化工、畫工之見〉,《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
39.陸濤:〈略論李贄的「童心說」與文學觀〉,《湖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40.楊松冀:〈「性情之正」還是「性情之真」〉,《甘肅理論學刊》197期,2010年1月。
41.裴麗曼:〈李贄與佛洛伊德創作力動思想比較〉,《安徽文學》,2008年第1期。
42.趙穎:〈淺論李贄的「童心說」兼論「童心」與「赤子之心」的異同〉,《商業文化》(談古論今版),2010年第1期。
43.劉永杰:〈李贄的詩歌理論〉,《時代文學》,2008年第7期。
44.劉錦賢:〈曾子之聖學造詣管窺〉,《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0年6月。
45.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
46.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
47.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48.魏中銀、馬樹芳:〈狂狷童心和自然之子——李贄與盧梭詩學比較初探〉,《江淮論壇》,2011年第4期。

五、外文翻譯著作

1.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