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3.213.14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闕慧蓉
作者(外文):CHUEH,HUI-JUNG
論文名稱(中文):1940年代上海地區之女性文學活動─以關露、蘇青、潘柳黛、施濟美、俞昭明為探討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Female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1940s in Shanghai—Based on Guan Lou, Su Jing, Pan Liou-tai, Shin Chi-mei, and Yu Chao-ming’s Works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號:10024103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關露蘇青潘柳黛施濟美俞昭明女性書寫文學活動上海1940年代
外文關鍵詞:Guan LouSu JingPan Liou-taiShin Chi-meiYu Chao-mingfemale writingliterary activityShanghai1940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摘要
本論文以1940年代上海地區的女性文學活動──關露、蘇青、潘柳黛、施濟美、俞昭明為探討中心,藉以討論此時期文學受日本統制狀態、文學期刊、女性文學作品之間所形成的網絡,並考察此一特殊時空下,女性作家大放異彩的原因、女性群體或個人寫作中所呈現的書寫特色,以及其中隱含的女性意識,進而並置比勘五位作家文學活動之異同。在文學期刊方面,則特別注意《女聲》、《天地》、《今日婦女》,並旁及其他相關報刊。
本研究將適度援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文化場域及女性主義研究等理論,考察上海文壇不同的女性文學文化生產者所採取的策略及其書寫姿態;並擬從女性主導的印刷文化、女性寫作、女性觀點三方面探討,梳理出1940年代上海地區女性的文學活動與文化語境的大致樣貌。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female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1940s in Shanghai, primarily based on Guan Lou, Su Jing, Pan Liou-tai, Shin Chi-mei, and Yu Chao-ming’s works. The current study would like to investigate how literary magazines and female literary works form under the governance of Japan, the reason why female literary works prosper, the writing style of female writers in her group or personal writing experience, the female awareness in their works during this special period, and also compare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among these five female writers. The research would center on such literary magazines as Women’s Voice, Heaven and Earth, Today’s Women, and other related magazines or journals as well.
In theory, this research would properly adopt cultural field brought up by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and other feminist studies to examine different literary cultural producers’ writing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in the literary circle in Shanghai, and also delineate the contour of female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field in the 1940s in Shanghai in three aspects of print culture dominated by females, female writing, and female perspectiv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8
一、文學史的論述 9
二、專書評論 13
三、學術研究成果 17
第四節 論文研究架構 22

第二章 上海女性主導刊物及其創作現象:關露、蘇青、潘柳黛 25
第一節 女性文化語境的形成 25
一、禁錮與自由:1940年代的上海文化環境 26
二、帶著鐐銬跳舞:女性出版事業的生產 34
第二節 關露在《女聲》雜誌的文學嘗試 37
一、《女聲》的特色 37
(一)具模糊界線的政治傾向 38
(二)為女性導向的編輯原則 40
(三)具時代流行的美感元素 42
二、左翼戰士的思想傳遞——關露 45
(一)關注婦女議題的思想與評論作品 45
(二)提倡新婦女的女性觀 47
(三)左翼思想的文學觀點 49
第三節 蘇青在《天地》雜誌的文學開拓 52
一、《天地》的特色 52
(一)開創女性天地的公共空間 52
(二)傾訴廣大婦女的家庭議題 55
(三)暢談飲食男女的永恆話題 57
二、太太舞台的展演——蘇青 60
(一)女性探尋的自傳作品 60
(二)言說自我的女性意識 62
(三)通俗理性的寫作風格 66
第四節 潘柳黛在報紙傳媒間的文學互動 67
一、潘柳黛與通俗出版市場 67
(一)紀實報導,展現時代氛圍 68
(二)走進影視,揭開藝界面紗 69
(三)廣開信箱,指點讀者迷津 70
二、小報記者的浮世繪——潘柳黛 72
(一)城市異相的男女故事 72
(二)前衛大膽的女性觀 73
(三)辛辣犀利的寫作風格 78
第五節 小結 80

第三章 東吳系女作家的文藝創作:施濟美、俞昭明 83
第一節 東吳系女作家的名稱源起 84
一、東吳大學—具宗教文化色彩 85
二、胡山源—「愚社」交流的推手 88
三、東吳系女作家的群體創作風格 91
第二節 施濟美在通俗刊物的文學發表 94
一、施濟美在通俗刊物上之展現 95
(一)傳承鴛蝴派的哀情唯美風格 95
(二)體現海派文學的現代特性 96
二、滬上才女的浪漫情懷——施濟美 98
(一)戰爭與愛情交織的故事題材 98
(二)展現五四新舊思想的女性觀 101
(三)尋求精神家園的寫作特點 103
第三節 俞昭明在通俗刊物的文學推廣 106
一、俞昭明在《今日婦女》的知識傳播 107
(一)無遠弗屆的女性樣貌報導 107
(二)古往今來的婦女群像探討 109
(三)提倡女性服務社會之義務 111
二、古典才女的社會關懷與雙城想像——俞昭明 112
(一)著重市井小民的故事題材 113
(二)傳統美德與現代理想融匯的女性觀 115
(三)具京味文化品格的寫作特點 118
第四節 小結 120

第四章 1940年代女性書寫的多元視域 123
第一節 寫作立場之異同 123
一、文化寫作及評論之創作—關露、蘇青、潘柳黛 124
二、文藝思維之創作—施濟美、俞昭明 130
第二節 中國「娜拉」形象之詮釋 135
一、走上十字街頭─關露 137
二、謀生也謀愛─蘇青、潘柳黛 139
三、不出走的新女性─施濟美、俞昭明 142
第三節 文學美感之傳遞 145
一、時代美感—關露、蘇青、潘柳黛 145
二、古典美感—施濟美、俞昭明 149
第四節 小結 152

第五章 結論 15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55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展望 157

論文附錄 160
一、《女聲》目錄 160
二、《天地》目錄 185
三、《今日婦女》目錄 193
四、關露年譜 195
五、蘇青年譜 211
六、施濟美年譜 220
七、俞昭明年譜 224
八、潘柳黛年譜 225

參考文獻 236
一、專書 236
二、期刊論文 242
三、學位論文 243
四、報刊雜誌 244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作家作品
施濟美:《鳳儀園》,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施濟美:《莫愁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年。
潘柳黛:《退職夫人自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潘柳黛:《一個女人的傳奇》,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年。
關露:《太平洋上的歌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年。
關露:《新舊時代》,上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
關露:《都市的煩惱》,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
關露:《仲夏夜之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蘇青:《浣錦集》,上海:天地出版社,1944年。
蘇青:《結婚十年》,上海:天地出版社,1944年。
蘇青:《濤》,上海:天地出版社,1945年。
蘇青:《飲食男女》,上海:天地出版社,1945年。
蘇青:《逝水集》,上海:天地出版社,1945年。
蘇青:《續結婚十年》,上海:四海出版社,1947年。
蘇青:《歧路佳人》,上海:四海出版社,1948年。
蘇青著、于青、曉藍、一心編:《蘇青文集》上下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二)中文書目
丁言昭:《關露啊關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丁言昭:《關露傳》,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毛海瑩:《尋訪蘇青》,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毛海瑩:《蘇青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一心:《蘇青傳》,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王一心:《張愛玲、蘇青、胡蘭成─他們仨》,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年。
王一心:《海上花開─民國上海四才女之蘇青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年。
王羽:《施濟美傳─鳳儀園的尋夢人》,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澄霞:《女性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王國平:《東吳大學史料選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文英:《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包亞明:《現代性與都市文化理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
古蒼梧:《今生此時今世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香港:牛津出版社,2002年。
左懷建:《邊緣游走─中國現代文學分析》,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0年。
吳英明、蔡宗哲:《公民城市學》,高雄 : 高市空大出版,2009年。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吳福輝:《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小江:《走向女人─新時期婦女研究紀實》,鄭州:河南人民,1995年。
李小江:《女性?主義─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2002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李振民、趙保真:《中國抗日戰爭史綱》,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李偉:《亂世佳人─蘇青》,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0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曉虹:《女性的聲音—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女性與大眾傳媒》,上海:學林公司,2008年。
杜芳琴:《中國社會性別的歷史文化尋蹤》,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周文傑:《曠世淒美的文壇四才女——關露、潘柳黛、張愛玲、蘇青》,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文傑:《誰是潘柳黛?》,臺北:大都會文化出版社,2009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5年。
林慶元、楊齊福:《「大東亞共榮圈」源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邱仁宗、金一虹、王延光編:《中國婦女和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范智紅選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新文藝小說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范培松、金學智主編:《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范培松、張穎:《正氣完人的精神家園蘇州大學文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施福康:《上海社會大觀》,上海: 上海書店,2000年。
姚玳玫:《想像女性─海派小說1892─1949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柯興:《魂歸京都—關露傳》,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
胡安定:《多重文化空間中的鴛鴦蝴蝶派研究》,北京:中華出版社,2013年。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徐迺翔、黃萬華:《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涂曉華:《上海淪陷時期《女聲》雜誌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臺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高郁雅:《作家蘇青的鬻文人生》,臺北:輔大出版社,2007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2年。
張靜廬:《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補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張衍芸:《春花秋葉─中國五四女作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堂錡:《精神家園》,臺北:文史哲出版,2010年。
張堂綺:《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張文娟:《五四文學中的女子問題敘事研究─以同期女性思潮和史實為參照》,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1930)》,臺北:政大歷史系,2003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0年。
陳青生:《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青生:《年輪─四十年代後半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陳碧月:《大陸當代女性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陳學勇、王羽《太太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說》,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年8月。
陳學勇、王羽《閨秀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說之二》,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0年2月。
黃心村:《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10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今出版社,2005年。
楊劍龍:《都市上海的發展和上海文化的嬗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
楊聯芬:《中國現代小說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凱蒂:《上海、愛:名妓、知識份子和娛樂文化》,北京: 三聯出版社,2012年。
熊月之:《上海通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熊月之、周武主编 :《上海 : 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 上海書店,2007年。
劉惠吾主編:《上海近代史》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的文學》,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5年。
劉亞紅:《現代性視域下─中國知識女性的精神成長歷程》,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永福、呂美頤:《中國婦女通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蕭陽、廣群:《一個女作家的遭遇:記關露的一生》,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年。
錢理群主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史料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戴錦華:《猶在鏡中》,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年。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臺灣:臺灣商務出版社,1992年。
譚正璧:《當代女作家小說選》,上海:太平書局,1944年12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 女書出版社,2000年。
(三)外文翻譯書目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圖書出版,2005年。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肖瓦特(Elaine Showalter)著:《她們自己的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耿德華﹙Edward M.Gunn﹚著、張泉譯:《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二、期刊論文
王琳:〈園林裡的尋夢人─評施濟美的小說創作〉,《魯行經院學報》第4期,1999年。
王寧:〈鏡像錯置:「娜拉」在五四語境中的產生及接受〉,《濟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07年,頁30─34。
王鈺婷:〈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體之想像-解讀《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頁45─77。
史書美著、李善修譯:〈林徽因、凌叔華和汪曾祺:京派作家的現代性〉,收錄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3期,頁17─23。
左懷建:〈論施濟美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2002年。
涂曉華:〈上海淪陷時期《女聲》雜誌的歷史考察〉,收錄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2005年,頁89。
張曦:〈古典的餘韻:「東吳系女作家」〉,《書屋》第9期,2002年。
許俊雅:〈真實或虛構?/新聞或小說?-《臺灣日日新報》轉載《申報》新聞體小說的過程與理解〉,《東吳中文學報》第28期,2013年,頁245─270。
葉凱蒂:〈在淪陷區上海寫作─蘇青以及她所創辦的文學雜誌《天地》〉,收錄於彭小妍《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辦處,1999年,頁649—675。
裴海燕:〈「平實而熱鬧之外」─蘇青的寫實主義〉,收錄於《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年,頁135─166。
劉乃慈:〈海派文學的自內解殖〉,《問學集》第10期,2000年,頁34─44。
劉思潔:〈「女性私人化寫作」的先行者─潘柳黛《退職夫人自傳》〉,收錄於《明道通識論叢》第6期,2009年,頁177─199。
劉傳霞:〈言說娜拉與娜拉言說─論五四新女性的敘事與性別〉,《濟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07年,頁26─30。
蔡玫姿、林秀青:〈淪陷區女作家蘇青的「新女性」踐履之途〉,《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36期,2014年,頁31─48。
三、學位論文
王羽:《「東吳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秀青:《孤島女作家蘇青的文學生命史》,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洪珮菁:《近代中國女性自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粘美藝:《蘇青、張愛玲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葉一慧:《二十世紀上海女作家小說中男性形象轉變之探討─以六位女作家為例》,臺北:淡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廖麒雅:《蘇青文學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譚飛:《岸邊的守望─東吳系女作家論》,江蘇: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四、報刊雜誌
《女聲》(紙本複印),收錄於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
《小說月報》(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今日婦女》(紙本複印),收錄於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
《天地》(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平報》(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幸福》(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海報》(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紫羅蘭》(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新夜報》(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萬象》(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雜誌》(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