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68.15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其
作者(外文):Chen, Chi
論文名稱(中文):我國人工生殖法之受術主體限制對同性伴侶的影響: 性別議題、子女利益與實踐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ct’s Restriction on Same-Sex Couples: Gender Issues, Welfare of the Child, and Practices
指導教授(中文):林昀嫺
指導教授(外文):Lin, Yun-hsien
口試委員(中文):官曉薇
江浣翠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號:102074512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人工生殖子女利益生育自由同志家庭性別平等性別歧視
外文關鍵詞:artificial reproductionthe welfare of the childreproductive autonomyLGBT familygender equalitygender discrimin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
  • 收藏收藏:0
人工生殖技術的出現讓人類得以突破生理上的限制進行生育,然而,科技不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人們對生殖科技潛在力量的擔憂即反映在法律的限制之上,而這些限制又將進一步形塑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於2007年三讀通過的《人工生殖法》,即在種種倫理與性別因素的考量下,既與代理孕母脫勾,又將受術主體限於特定條件。本文將結合數種研究法──法釋義學、法社會學與實證研究──剖析我國人工生殖受術主體限制對同性伴侶所生之影響,以及其所產生的幾個法律與性別議題。
透過對《民法》與《人工生殖法》交織運用之分析,第二章將勾勒出受術者與人工生殖子女間法律關係的圖像,並透過將被排除的受術者類型化加以分析,指出現行法律的限制對各種不同性別、性傾向的被排除者而言,有何不同的影響。此外,由於本文以同性伴侶能否近用人工生殖為分析核心,故我國最新之法律動態,即伴侶盟所提出之多元成家草案亦相當值得關注;惟若聚焦於人工生殖,本文發現該草案雖有許多革命性突破,但仍有不少限制,尤在需要代孕制度介入時更是如此。
於分析現行法律的規範、適用關係與適用結果後,本文將接續探討最初立法者設下這些受術主體限制的立法理由為何?其中牽涉哪些性別議題或歧視?此種考量與限制是否合理?第三章透過分析立法院審理《人工生殖法》之會議記錄,發現問題核心乃立法者對於家庭制度的想像及對子女利益的考量。然而,立法理由卻相當地具性別歧視,認為僅有符合現行《民法》之一夫一妻的家庭才能夠保障子女利益,並進而排除包含同性伴侶等非夫妻近用人工生殖的權利。對此,本文提出三個批評,首先,其對子女利益的權衡乃是失衡之判斷,僅僅因非夫妻就將他們排除實有不妥。其次,立法者所持標準,並無相關實證資料可證;反之,本文將整理國內外既有的實證文獻與立法例,說明不論是由單身、非夫妻者,以及同性伴侶養育子女,皆不會當然地不利益於子女。最後,人工生殖的受術主體限制亦有違反CEDAW、兩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對家庭權保障之虞,且開放非夫妻近用人工生殖以生育子女,亦不會違反CRC對「兒童最佳利益」原則之要求。
最後,本文透過訪談發現透過人工生殖生育子女之男、女同性伴侶,多半有著支持團體的協助與幫忙,不論其形式為NGO、臉書或Line群組。他們在這些團體中不只分享人工生殖資訊、討論同志家庭教養子女之方法,當彼此遇有困難時也能相互協助。此外,本文亦發現,對於一些同志家庭在法律上所無法跨過的身分法藩籬,他們也都有應變之道,以盡可能地保障伴侶彼此及其子女之權利。基於此實證研究所得之資料,筆者對《人工生殖法》以夫妻為限之立法理由提出經驗層次上之批評,認為立法者不應以「子女利益」為由,事前且全面地排除同性伴侶近用人工生殖的權利,因為即使目前法律對同性伴侶有著層層阻隔,他們仍想盡一切辦法維繫子女的利益,何來非夫妻養育子女將不利益於子女之說?故此,本文最後主張《人工生殖法》應修法,將「夫妻」之用語修正為「受術者」或「受術病患」;與此同時,亦應考慮配套措施,如配子來源問題該如何解決,以及該如何完善人工生殖評估程序與咨詢服務,俾使我國人工生殖的環境能對同性伴侶更加友善。
The appearance of 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ART)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overcome the biological barriers to procreation. Technologies, however, does not exist without social contexts. Namely, the regulation on technologies reflects people’s worries, and the regulation will in turn affect the society. Taiwan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ct, passed in 2007, is one of the examples. It not only excludes surrogate arrangements but also allows only married coupl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access to ART. In this thesis, I am going to combine a few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legal dogmatic, sociology of law and empirical studies, to analyze how the restrictions on recipients under Taiwan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ct will affect same-sex couples, while focus on legal and gender issues.
In chapter 2, I will first portray the artificial reproductive practices through interpreting Civil Code and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ct. With delicate categorization, I will point out different levels of ethical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if recipients have access to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Besid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law making, three Civil Code drafts made by Taiwan Alliance to Promote Civil Partnership Rights, is also worth noticing. Focusing on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we will find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trictions remained, especially when surrogacy is involved.
To repeal such restric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the restrictions were originally formed and the involved gender issues. By analyzing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record in chapter 3, I will explain that the welfare of the child was stand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dispute. The legislators, however, were tainted by gender discrimination while considering children's welfare. Based on this discrimination, only heterosexual married couple are deemed worthy parents. I will criticize this legislative reasoning through three perspectives. One is that the judgment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made by legislators was ill-founded. Second, there was no existing empirical study that could justify the legislators’ bias. Finally, these restrictions made by such gender discrimination might violate the right to a family,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such as CEDAW, ICCPR, and ICESCR.
Considering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being the main issue here, how to respond to it will be the vital issue. I recognize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families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challenges, particularly when LGBT families fight for access to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i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and social context. However, we shall improve the legal framework in the direction of protecting children’s welfare, instead of a total prohibition on people other than married heterosexual couples. In chapter 4, using empirical data gather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I will narrate and analyze gay and lesbian couples’ artificial reproductive experiences, and hereby give some advice for establishing a friendly, better ART environment in Taiwan.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辭 V
目錄 VII
圖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一項 家庭權、生育自由與近用人工生殖的權利 6
第二項 同性伴侶之家庭權、生育自由與近用人工生殖的權利 10
第三項 我國司法實務上對於同志能否成家的看法 13
第四項 我國同志家庭人工生殖實踐之既有研究 16
第五項 小結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及研究方法 18
第一項 法釋義學 19
第二項 法社會學的視角及研究法 20
第三項 質性訪談與研究範圍 21
第五節 名詞定義 27
第二章 我國法律交織下的人工生殖及家庭圖像 31
第一節 民法上親子關係建立之原理原則 32
第一項 分娩者為母、婚生推定與血統真實主義 32
第二項 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與兒童權利公約 33
第二節 人工生殖法下以「同意」建構親子關係 37
第三節 人工生殖法之受術主體限制及開放之挑戰 39
第一項 不需代孕之受術主體類型 42
第二項 需代孕之受術主體類型 46
第四節 近期法律動態:多元成家草案的突破與限制 52
第一項 多元成家草案概述 53
第二項 多元成家草案在人工生殖上的限制與突破 56
第五節 小結 58
第三章 人工生殖法立法沿革、理由與批判 60
第一節 前人工生殖法時期:行政管制下的人工生殖 61
第二節 人工生殖法之立法歷程 63
第一項 與代孕制度脫鉤處理 64
第二項 立法契機:一起關於死後人工生殖的社會事件 66
第三節 人工生殖法限制受術主體之立法理由 67
第一項 被排除的夫妻:立法歷程中被忽略的議題 68
第二項 以夫妻為限,以子女之名 73
第四節 失衡的權利權衡:異性戀霸權下的立法理由 78
第一項 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霸權 79
第二項 異性戀霸權下的「子女利益」觀 81
第三項 子女利益的再思考:利益應否考量及如何權衡 85
第五節 從國際人權公約檢視我國人工生殖以夫妻為限是否違反公約之義務 87
第一項 民間團體對人工生殖法的修法倡議:以CEDAW為論述核心之影子報告 89
第二項 兩公約對家庭權的保障能否作為人工生殖權之基礎? 91
第三項 以CEDAW與兩公約作為修法倡議基礎之討論 93
第六節 小結 100
第四章 從我國同性伴侶的人工生殖實踐經驗反思人工生殖法制之妥適性 103
第一節 受訪者簡介 103
第二節 同性伴侶的人工生殖實踐及其事前準備 104
第一項 人工生殖的社群網絡 105
第二項 國內或國外的抉擇與考量 108
第三項 國外代孕與非代孕的人工生殖經驗 111
第三節 同性伴侶養育人工生殖子女之實踐:同志家庭與子女利益 116
第一項 養育子女之社會網絡與支持團體 116
第二項 同志家庭與子女的認同 121
第四節 跨不過的身分法障礙與法律夾縫下的應變之道 125
第一項 伴侶註記:目前形式意義恐大於實質效用 126
第二項 自書遺囑:保障伴侶之財產權及其對子女之親權 127
第三項 委託監護:保障伴侶對子女之醫療同意權 129
第五節 小結 132
第五章 結論 135
參考文獻 140
專書與書之篇章 140
期刊論文 141
學位論文 143
政府報告與資料 144
網站資料 144
新聞報導 145
附錄 146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146
附錄二 委託監護同意書 148
專書與書之篇章
王曉丹(2007)。〈性別與法律〉,收於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157-176。台北:巨流。
吳嘉苓(2000)。〈1999台灣女權報告-生育自主篇〉,收錄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1999台灣女權報告》,頁91-101。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李惠宗(2009)。《憲法要義》,5版。台北:元照出版。
李震山(2005)。《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
官曉薇(2012)。〈承載國家重責大任的身體:菸害防制法禁止孕婦吸煙規定之社會意涵〉,收於吳權峰主編,《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頁501-547。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官曉薇(2015)。〈婚姻與家庭〉,收於張文貞、官曉薇主編,《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頁489-510。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法務部(2012)。《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一般性意見》。台北:法務部
高鳳仙(2011)。《親屬法-理論與實務》,12版。台北:五南。
張宏誠(2002)。《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之憲法基礎》。台北:學林文化。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台北:巨流。
黃居正(2013)。《判例國際公法I》,自版。
雷文玫(2003)。〈決定「為人父母」的範疇:剖析限制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使用資格的權力關係〉,收於台灣人權促進會編,《2002年台灣人權報告》,頁92-96。台北:前衛。
戴瑀如(2012)。〈從人權保障的觀點審視《人工生殖法》制所面臨的難題──兼論幾則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收於吳全峰編,《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健康、科學與人權》,頁299-339。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蘇永欽(2006)。〈我國憲法中的家庭〉,《憲法部門》,台北:元照,頁795-806。
Connell, R.W.(著),劉泗翰(譯)(2004)。《性/別》。台北:書林出版。
Dworkin, Ronald (1993). Life's Dominion: An Argument About Abortion, Euthanasia, and Individual Freedo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Huxley, Aldous(著),吳妍儀(譯)(2014)。《美麗新世界》。台北:野人出版。
Jackson, Stevi (1999). Heterosexuality in Question. CA: Sage Publications
Purdy, Laura M. (1996). Reproducing Persons: Issues in Feminist Bioethic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期刊論文
王曉丹(2010)。〈初探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期,頁63-108。
何思瑩(2014)。〈「非法」情境下的酷兒生殖——台灣女同志的人工生殖實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5期,頁53-122。
吳嘉苓(2002)。〈臺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期,頁1-67。
李震山(2004)。〈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中正法學集刊》,16期,頁61-104。
官曉薇(2010)。〈溝通行動與立法言談-台灣人流產法制之立法及修法歷程分析〉,《中研院法學期刊》,6期,頁61-128。
林秀雄(2012),〈人工生殖子女與受術夫妻之關係〉,《臺灣法學雜誌》,210期,頁126-131。
林昀嫺(2008)。〈論未成年人收養之國際趨勢與我國法制〉,《台灣國際法季刊》,5卷1期,頁83-109。
林昀嫺(2010)。〈我國人工生殖法制之挑戰與契機〉,《中原財經法學》,25期,頁63-111。
林昀嫺(2015)。〈性別、法律與人工生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1期,頁31-36。
林芳玫(1996)。〈新科技是舊傳統的幫兇:代理孕母與母親身分的問題化〉,《騷動》,2期,頁48-51。
邱文聰(2007)。〈從「人工生殖法」的適用主體談生殖自由的雙面性格〉,《法令月刊》,58卷8期,頁146-153。
邱玟惠(2009)。〈人工生殖子女親子法制之檢討與修法建議〉,《台大法學論叢》,38卷3期,頁281-341。
侯英泠(2006)。〈從「子女最佳利益原則」檢視人工生殖法草案-檢視受術夫妻之條件與親子關係〉,《律師雜誌》,318期,頁16-29。
張文貞(2014)。〈性別平等之內涵與定位:兩公約與憲法之比較〉,《臺大法學論叢》,43卷特刊,頁829。
張娟芬(1997)。〈「人盯人」式的父權〉,《騷動》,3期,頁12-18。
郭書琴(2010)。〈從「伴侶」到「父母」論身分法規範重心之轉變──兼評96年度養聲字第81號裁定〉,《成大法學》,20期,頁75-119。
陳妙芬(1999)。〈浮濫的平等?──談代理孕母的法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52期,頁31-40。
陳其(2015)。〈失衡的權衡?人工生殖受術主體限制的性別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3期,頁121-126。
陳昭如(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9期,頁113-199。
陳昭姿(1999)。〈翹首期盼代理孕母合法化──等待生命的轉捩點〉,《月旦法學雜誌》,52期,頁29-31。
陳美華(1999)。〈物化或解放──女性主義者關於代理孕母的爭論〉,《月旦法學雜誌》,52期,頁18-28。
雷文玫(1999)。〈兩對父母親的拔河──從父母子女關係之認定看近來代理孕母合法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52期,頁46-59。
雷文玫(2006)。〈保障兒童與婦女權利:人工生殖相關立法的挑戰與機會〉,《律師雜誌》,318期,頁1-4。
趙彥寧(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期,頁207-244。
劉仲冬(1997)。〈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4期,頁23-29。
劉宏恩(2004)。〈「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月旦法學雜誌》,94期,頁336-341。
劉宏恩(2008)。〈「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臺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中之實踐-法律與社會研究(Law and Society Research)之觀點〉,《軍法專刊》57卷1期,84-106。
戴瑀如(2007)。〈人工生殖子女之法律地位〉,《月旦法學教室》,60期,頁12-13。
顧立雄、姜世明、吳煜宗、戴瑀如、官曉薇(2014)。〈「多元成家法制相關議題座談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228期,頁263-278。
Biblarz, Timothy J. (2010). “Does the Gender of Parents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 p. 3-22.
Bos, Henny & Sandfort, Theo G. M. (2010). “Children’s Gender Identity in Lesbian and Heterosexual Two-Parent Families”, Sex Roles, 62, p.114-126.
Candace West & Don H. Zimmerman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1(2), p.125-151.
Crowl, A., Ahn, S., & Baker, J. (2007). “A Meta-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Outcomes for Children of Same-sex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 Journal of GLBT Family Studies, 4, p.385-407.
Lin, Yun-Hsien Diana (2013). “Lesbian Parenting in Taiwan: Legal Issue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sian-Pacific Law and Policy Journal, 14, p.1-27.
Massie, Ann MacLean (1995). “Regulating Choice: A Constitutional Law Response to Professor John A. Robertson’s Children of Choice”,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52, p. 135-170.
Rich, Adrienne(1980).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Women: Sex and Sexuality, 5(4), p. 631-660.
Robertson John A. (2004). “Gay and Lesbian Access to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 55, p. 323-372.
Stacey, Judith and Biblarz, Timothy J. (2001). “Does the Sexual Orientation of Parents Matt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6(2), p. 159-183.
學位論文
王翼升(2010)。《非法律配偶關係人工生殖權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宜就所碩士論文。
江浣翠(2006)。《未婚者可否使用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以台灣家庭、婚姻與生育關係之社會變遷為中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思瑩(2008)。《酷兒再生產:女同志的親職實作、生殖科技使用與、情感認同》,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珊(2008)。《女同志家庭親子關係法制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宛樞(2013)。《同志家庭權之論述、保障及界限: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版民法修正草案》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寧姍(2015)。《我國人工生殖諮詢制度之建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團(2009)。《公民會議與代議民主的制度連結-以代孕為分析個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秉琛(2010)。《同性伴侶及其婚姻家庭權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 勻(2016)。《跨國商業代孕:我國委託者與子女之法律上困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政府報告與資料
高玉泉、蔡沛倫(2015)。《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逐條要義》,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法規檢視暨教育訓練專案服務計畫」期中成果報告。
陳鋕雄、林志潔、林曉涵、蘇昱婷、吳書瑜、林佩蓁、柯秉至、彭筱芊(2010)。《世界各國代孕生殖政策探討結案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研究計畫。
鄧學仁、黃翠紋、謝建國、楊武德、溫翎佑(2014)。《台灣同性婚姻法制化之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行政院法務部研究計畫。
賴月蜜、王子葳、許靜玫(2011),《兒童及少年被終止收養及試養失敗之原因及因應策略探討》,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戴瑀如、官曉薇、李純安、朱一宸、盧彥方(2012)。《德國、法國及加拿大同性伴侶制度之研究成果報告書》,行政院法務部研究計畫。
網站資料
模擬憲法法庭,https://sites.google.com/site/civilconstitutionalcourt/(最後拜訪日期:2016/2/3)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http://www.lgbtfamily.org.tw/(最後拜訪日期:2016/2/1)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https://tapcpr.wordpress.com/(最後拜訪日期:2016/2/1)
拉媽報,http://blog.yam.com/la_ma_news(最後拜訪日期:2016/2/1)
試管嬰兒資訊網,http://www.ivfresource.com/(最後拜訪日期:2016/2/1)
臺灣社會變遷調查,http://www.ios.sinica.edu.tw/sc/home.htm(最後拜訪日期:2016/2/3)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http://www.ris.gov.tw/zh_TW/346(最後拜訪日期:2016/5/9)
台灣人權促進會,http://www.tahr.org.tw/(最後拜訪日期:2016/6/14)
兒童權利公約資訊網,http://crc.sfaa.gov.tw/news.php(最後拜訪日期:2016/7/13)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http://www.gec.ey.gov.tw/Default.aspx(最後拜訪日期:2016/8/9)
新聞報導
聯合晚報(2005/9/8)。連長被壓死,她要取精生子。1版。
聯合晚報(2005/9/10)。死後取精,外界批孫連長條款。3版。
聯合晚報(2005/9/12)。死後取精生殖,衛署傾向保留。1版。
聯合晚報(2005/12/22)。孫吉祥瓶14精子全銷毀。11版。
聯合晚報(2015/3/13)。「所有責任都盡了,卻不能當爸爸」收養遭駁回,女同志抗告。A8版。
聯合報(2015/3/14)。「非夫妻」收養遭駁回,女同志抗告。A11版。
聯合報(2015/5/12)。同性戀想婚,高市將可「陽光註記」。A8版。
聯合晚報(2015/10/01)。同性伴侶註記台中也開放:68家醫療處所可簽手術同意書。A9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