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4.69.8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宋家瑜
作者(外文):Sung, Chia Yu
論文名稱(中文):台灣移工文學場域的生成:以文學獎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of Taiwan 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 Field: Using Literature Award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h Fan
口試委員(中文):蔣淑貞
李淑君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Shu Chen
Li, Shu Ch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1049505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移工文學移工文學場域文學獎外勞詩文比賽移民工文學獎
外文關鍵詞: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Migrant WorkerLiterature FieldLiterature Award''Taipei, Listen To Me!” Poetry & Essay Writing ContestThe Literature Award for Migran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收藏:0
1999年第一個菲律賓移工詩社在台灣創立,台灣的東南亞移工文學發展至今已將近二十年。過去學界對移工議題的論述,主要從社會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的角度切入討論,尚未有研究者以文學的面向,觀察移工如何透藉由書寫異國的勞動經驗為自身處境發聲。本文為第一篇建構「移工文學」研究框架的學位論文,旨在以場域(field)為研究視角,探討移工文學在台灣生成的脈絡。在確立移工文學的定義與論述邊界後,我們可以發現,移工文學在題材與表現手法上的獨特性是源於移工身分的階級流動與短期暫留的跨國經驗,因此會形構出和勞工文學、移民文學截然不同的發展脈絡和美學張力,這正是本文要透過場域理論切入,進一步梳理的重點。

本文分為三個層次逐步展開移工文學場域的論述。首先探討「移工文學社團場域」與「移工文學獎場域」在台灣建構的過程,觀察移工在這兩個場域之間,個別取得哪些特定資本,以及兩個場域內部的結構與權力運作模式。接著從譯介(translation)的角度出發,以移民工文學獎為例,探討移工文學在語言轉譯與讀者接收的過程中,是如何被翻譯者、評審、讀者重新詮釋,而誤譯的背後又是源於哪些文化脈絡的差異。最後,我們將視角聚焦在外勞詩文比賽和移民工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上,觀察移工的慣習(habitus)落差及身分錯置(displaced)的感受,如何透過文學符碼的隱喻再現,並從女性移工自我敘事的特色中,探討移工文學場域有哪些既有與尚未出現的美學位置。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出,台灣的移工文學不只是移工所寫的作品,更像是由移工與文學場域內的台灣中介者共同協商、翻譯與創作的文學類型;移工文學也不只有移工主體發聲的社會性意義,其獨特的書寫面向,更能反應移工創作之於台灣文壇具有極為獨特的美學價值。
It has been almost 20 years since the first Philippines poets’ club established in 1999. In the past, researche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discuss such topic from a Sociology, or Politics and Economics point of view, and there hasn’t been one from literature perspective, that elaborates how migrant works express their circumstances through documenting their working experience overseas. This thesis is the first degree thesis that builds ‘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 framework, aiming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 in Taiwan from a ‘Field’ point of view. After drawing the boarder of the defin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 we can find that the unique way of elaborating such topic originates from the class flow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and their experience from temporary overseas stay, that creates a different route of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tension, which is the key point that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further discus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ield’.

This thesis will take 3 steps to elaborate the ‘field’ in Migrant Worker Literature. Firstly, I will discuss the formation the ‘Filed of 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 clubs’ and the ‘Field of Migrant Worker Literature Award’ in Taiwan, and observe what specific capitals migrant workers will obtain in these two fields, as well as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within both fields. Secondly, from a translation point of view, with Migrant Worker Award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migrant literature is perceived differently by translators, award judges, and eventually readers, along with what are the cultural divergences that lead to such mistranslation. Lastly, we will focus on ''Taipei, Listen To Me!” Poetry & Essay Writing Contest and Migrant Worker Award winning articles, to take a look at how are migrant works’ habitus gap and displaced identity are reproduced through metaphor, so that to know in the field of migrant literature, what existing and not yet appearing aesthetic positions are. The research above will show that in Taiwan, migrant worker’s literature is not just works from migrant workers, but more of a type of literature that is coordinated, translated, created, and eventually formed by agents in the migrant worker and literature fields. Literature from migrant workers also does not only have social value in expressing themselves - with the unique subject and content, it also reflect the very special aesthetic value in the field of Taiwan literature in genera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概念釋義 7
一、 移工(migrant worker)的定義 7
二、 移工文學在世界與亞洲的發展概況 10
三、 台灣移工文學的發展脈絡 12
(一)文壇對移工文學的定義 12
(二)文學獎的機制與效應 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5
一、 觸及移工議題的文學研究 15
二、 與移工文學相關的行動研究 17
三、 另類美學位置的移工文化文本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9
一、 以場域觀為方法的台灣文學論述 19
二、 場域理論與章節架構說明 21


第二章 台灣移工文學場域的生成 27
第一節 誰能參與文學場域的資本競逐 29
一、 不同性別移工的產業型態差異 31
二、 不同國籍移工的社交型態差異 34
第二節 移工的自主性場域:文學社團的發展與活動方式 37
一、 菲律賓詩社SMI(菲律賓國際詩人協會) 39
(一)社團與官方的互動關係 39
(二)文學活動者的理念角力 40
二、 印尼文學社團FLP(印尼筆社)42
(一)場域運作的定調:抗爭 43
(二)不同文學獎場域的權力資本差異 45
第三節 台灣中介者主導的場域:文學獎的論述與推介策略 47
一、 「台北,請聽我說!」外勞詩文比賽 48
(一)工運人士主導的移工文化行動 49
(二)承繼台灣勞工文學脈絡的可能 50
二、 移民工文學獎 52
(一)模糊移民與移工身份差異的語境策略 53
(二)建構移工、移民與新二代的自主性文學場域 55
三、 兩個文學獎場域的比較:從象徵資本與投稿門檻看起 57


第三章 移工文學的譯介與評選 61
第一節 語言轉譯導致的文化變異 62
一、 漢文化詞彙的干擾 63
二、 潤稿對原文更動幅度的爭議 66
第二節 東南亞詩體在台譯介的雙重困境 69
一、 語言轉譯:文體本身的侷限 70
(一)印尼的流行詩歌形式pantun 71
(二)越南常見的傳統詩體Lục bát 72
二、 讀者接收:對東南亞文學的陌生 74
第三節 台灣評審的跨文化詮釋與誤譯 76
一、 文化脈絡導致的誤譯:閱讀經驗的差異 78
二、 文化需求導致的誤譯:女性悲情題材獲獎的考量 80
三、 文化想像導致的誤譯:移工真實書寫的期待 83


第四章 移工文學呈現的慣習錯置與美學位置 89
第一節 牢籠符碼的空間規訓與錯置隱喻 93
一、 牢籠與監視:文學再現的空間規訓 94
二、 牢籠與錯置:舊慣習對新社會空間的心境 98
第二節 慣習改變的隱喻:面具符碼與僕役形象的展演 100
一、 移工詩作的面具符碼 101
二、 如何表演「女傭的樣子」 104
第三節 移工女性敘事反應的美學位置 106
一、 移工文學的女性自我敘事特色 108
(一)模糊隱晦的女性自主意識 108
(二)跨國母職的身分敘事 110
二、 台灣作家再現的女性移工情慾 113
三、 女性書寫在移工文學場域的美學位置 115
(一)不同文學場域的書寫潮流與文化需求 116
(二)女體承載的國族意識與文學隱喻 117
(三)建構新美學位置的可能 119


第五章 結論 124


參考資料 131

附錄
附錄一、 印尼母語評審Justto Lasoo訪談錄 140
附錄二、 菲律賓母語評審Gen訪談錄 149
附錄三、 越南母語評審楊玉鶯訪談錄 157
附錄四、 泰國母語評審金粉訪談錄 159
附錄五、 印尼文學社團FLP成員訪談錄 168
附錄六、 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蔡雅婷訪談錄 173

訪談授權同意書
一、移工文學文本

龔尤倩編輯,《台北,請聽我說!第一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2)。
龔尤倩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二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3)。
譚雲福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三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4)。
譚雲福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四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5)。
蕭美惠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五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6)。
蕭美惠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六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7)。
蕭美惠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七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8)。
吳海燕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八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09)。
吳海燕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九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10)。
陳惠琪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十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11)。
陳惠琪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十一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12)。
黃愛真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十二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工局,2013)。
陳惠琪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十三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動局,2014)。
陳惠琪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十四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動局,2015)。
施瑪利編輯,《台北,請再聽我說!第十五屆外勞詩文選集》(台北:北市勞動局,2016)。
東南亞移民工,楊玉鶯、陳燕飛等譯,《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臺灣─第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 得獎作品集》(台北:四方文創,2015)。

二、台灣文學文本與文化文本

阮金紅導演,《可愛陌生人》(2013,38min)。
李雅雯導演,《舞夢人》(2010,20 min)。
許銘義,〈來去約會瑪莉亞〉,《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10)
陳素香導演,《T婆工廠》(2010,55 min)。
陳素香導演,《彩虹芭樂》(2012,59 min)。
張耀仁,《親愛練習》(台北:九歌出版,2010)。
游淑如,〈複印──側寫一位印尼看護〉,《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
楊婕,〈母相〉,《抓髮:梁實秋文學獎第25屆得獎作品集》(台北:九歌出版,2013)。
劉梓潔,〈蜜雪兒〉,《遇見》(台北:皇冠出版,2014)。
蔡怡,〈梭羅河畔〉,《謝謝你的愛:懷恩文學獎得獎作品選》(聯經出版,2014)。
鄭丞均,《我的麗莎阿姨》(台北:九歌出版,2006)。
顧玉玲,《回家》(台北:印刻出版,2014)。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紀事》(台北:印刻文學,2008.10)。

三、專書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著,徐瑞珠譯,《情緒管理的探索》(台北:桂冠出版,1992)。
Edwer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出版,2004)。
Elizabeth Pisani著,譚家瑜譯,《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台北:聯經出版,2015)。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出版,1992)。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文化,1990)。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2002)。
Pierre Bourdieu著,林志明譯,《布爾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出版,2002)。
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2016)。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
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2004)。
王一煥等,《越南100問》(台北:丁善理先生社會福利慈善紀念基金會,2015)。
吳靜如等編輯,《凝視驛鄉VOYAGE 15840:移工攝影集》(台北縣:INK印刻,2008)。
周維萱等著,《族裔.他者.漂流.變遷: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台北:巨流,2013)。
邱琡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出版,2003)。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5)。
洪德青,《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台北:貓頭鷹出版,2015)。
逃跑外勞,羅漪文等譯,《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台北:時報文化,2012)。
張正,《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台北:貓頭鷹出版,2014)。
黃慧鳳,《台灣勞工文學》(台北:稻香出版,2007)。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
蔡宏進,《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因應對策》(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2)。
廣雅出版社編輯部,《抵制華工禁約文集》(台北:廣雅出版,1982)。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出版,2000)。
夏曉鵑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遠足文化,2005)。
夏曉鵑等編,《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
夏曉鵑等編,《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
夏曉鵑編,《騷動流移:台社移民╱工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9)。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
謝天振,《譯介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文化出版社,2010)。
藍佩嘉,《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2012)。

四、學位論文

王筑群,〈跨國母職之實踐─以印尼籍家務移工為例〉(南投:暨南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2015)。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小說》為考察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王雅萍,〈誰來發聲?—1970年代以後台灣勞工文學的興起與式微〉(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李孟茵,〈台中協和社區外籍移工與居民的空間政治〉(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4)。
李易昆,〈他們為什麼不行動?:外籍勞工行動策略差別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1995)。
汪倩如,〈「日久故鄉在他鄉」─移工╱民媒體《四方報》的產製與閱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9)。
吳比娜,〈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2002)。
吳佳臻,〈天生愛組織?菲律賓移工自主團體在台灣的組織經驗〉(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挺鋒,〈「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許家雋,〈印尼移工團體IPIT的組織與發展〉(台北:世新大學社發所碩士論文,2014)。
林育生,〈趕得上時代、遠行與作功德:泰國東北Isan移工的跨國現代性〉(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虹穎,〈台北車站/小印尼:從都市治理術看族裔聚集地〉(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2007)。
張正,〈全球化之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的跨界文化鬥爭〉(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2008)。
張瑞貞,〈越南移工在公共空間的文化實踐:以文化公園中足球運動為例〉(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2012)。
郭誌光,〈戰後臺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黃士榜,〈「他們回去後做什麼?」-影響返鄉泰籍勞工就業之因素〉(台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承泰,〈天主教耶穌聖心堂周邊菲籍移工的文化地景與消費空間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教系碩士論文,2007)。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楊玉鶯,〈家庭經濟貢獻與家庭內的性別關係:探討曾為臺灣移工之越南北部農村女性的家庭地位變化〉(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2010)。
嚴智宏,〈為何在臺灣的外籍勞工逃跑?--以越南籍勞工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2013)。
顧玉玲,〈自由的條件:從越傭殺人案看台灣家務移工的處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五、期刊論文

Gayatri C. Spivak著,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1995)。
王志弘,〈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6.3)。
王梅香,〈台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社會分析》(2014.8)。
王裕宗,〈西歐外籍工人問題出探〉,《教學與研究》(1990.7)。
白錫堃,〈聯邦德國的「外籍工人文學」〉,《外國文學研究》(1983.3)。
成露茜,〈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12)。
吳永毅,〈無HOME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7.6)。
何佳駿,〈剝削之島、或友善之島?─評《台北,請聽我說!外籍勞工詩文選集》系列〉,《時代評論》(2011.11)。
佐渡守,〈亞洲書房-東南亞文青在台灣〉,《中國時報》(2015.8.15)。
林津如,〈評介邱琡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05.6)。
林津如,〈“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9)。
李淑君,〈液態之愛:從《T婆工廠》談全球生產鏈下的愛情階級化〉,《人文社會學報》(2012.7)。
張正,〈閱讀與書寫,點亮每一個人的燦爛時光〉,《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5.6)。
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台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005.6)。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場域裡的位置〉,《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張晉芬,〈「女人幫助女人-東南亞籍女性幫傭在台灣」評介藍佩嘉: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07.12)。
許雪桂、王良能,〈文化差異與翻譯困境〉,《應用外語學報》(2004.12)。
陳文葳,〈勞動、婚姻與台灣的新加入者:她(他)們還是我們?〉,《台灣人權學刊》(2012.12)。
陳國偉,〈在西方與東亞間擺盪—世紀之交台灣推理文學場域的重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13.2)。
雷慧萃,〈淺析越南獨特的詩歌體裁:六八體和雙七六八體〉,《東南亞縱橫》(2004.8)。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9.10)。
劉梅君,〈「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6)。
夏曉鵑,〈騷動流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12)。
藍佩嘉,〈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12)。
藍佩嘉,〈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勞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6.12)。
藍佩嘉,〈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臺灣社會學刊》(2005.6)。
羅浩原,〈全球化時代印尼女性詩學:跨國菁英的吶喊v.s.移民勞工的低語〉,《秘密讀者》(2016.6)。
戴伯芬,〈他者的都市文化地景建構:三種外籍勞工研究取徑下的地圖分析〉,《中外文學》(2005.2)。
顧玉玲,〈勞動者的血汗印記:工殤紀念碑與歷史記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8.12)。
龔尤倩,〈外勞政策的利益結構與翻轉的行政實驗出探─以台北市的外勞行政、文化實踐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10)。
龔尤倩,〈在他眾到我眾間的游移:我的外勞經驗與置身投入〉(台北:應用心理研究,2005)。
龔尤倩,〈問題與討論〉,《文化研究》(2013.9)。

六、研討會論文

邱炫元,〈印尼穆斯林女性家務幫傭的手機網絡、宗教道德與情慾〉,「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3年會暨國科會研究成果發表」論文(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主辦,2013.10)。
范裕康,〈誰可以成為外勞?台灣雇主與仲介的選工邏輯〉,「2005年東南亞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台灣東南亞學會主辦,2005)。
陳虹君,〈寶島幻象: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中的「臺灣」〉,「第一屆中外文學與文化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主辦,2016.5)。

七、報紙媒體與網站

丘德貞,〈SMT詩選幾則〉,《破週報》206期(2002.4.26)。
丘德貞,〈外勞詩學、文化游擊〉,《破週報》206期(2002.4.26)。
丘德貞,〈菲勞解放詩學Jun M. Sanchez專訪〉,《破週報》207期(2002.5.3)。
丘德貞,〈女性菲傭文學發言〉,《破週報》208期(2002.5.10)。
立報記者,〈菲籍勞工組詩社 抒發思鄉情〉,《台灣立報》(2008.7.20)。
Chuyu Huang,〈那些年,用「喃字」所寫的越南文〉,《故事》(2015.3.14)
http://gushi.tw/archives/6806
Klaus Hübner,鄒知譯,〈移民文學已成過去—由母語非德語的作家創作的德語文學〉,《歌德學院線上雜誌》(2013.8)
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lit/cn10134309.htm
Layu,〈我只是要讓大家知道,移工也是「人」〉,《Bios monthly》(2016.3)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7302
王大師,〈寶島外勞政策:窮到只剩地板〉,《關鍵評論網》(2013.8.15)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1
宋家瑜,〈別找了,這才是台灣文學的新浪潮:移工創作彰顯台灣特色也讓世界認識我們〉,《關鍵評論網》(2015.12)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2978
宋家瑜,〈從異鄉人的文學重新思考─《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MPlus》(2016.1),http://www.mplus.com.tw/article/1011。
吳庭寬,〈世界書房-印尼作家Pipiet、湯順利 用文字抵抗逆境 建構自我認同〉,《中時電子報》(2016.4.2)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02000820-260116
吳庭寬,〈印尼人在台灣,是移工,也是作家〉,《獨立評論@天下》(2015.12.17)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644
吳曼寧,〈另設外勞休閒活動場所 歧視?管理?〉,《聯合報》(2012.9.17)http://linuxyeo.pixnet.net/blog/post/288477617?m=on
吳極,〈席地而坐的人們〉,《中外文化差異案例庫平台》(2016.7.4)http://www.xmuci.com/anl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id=10377
佐渡守記錄,〈台印作家雙邊座談:國際移民文學〉,《中國時報開卷版》(2016.4.3)
http://ctopenbook.tw/archives/20160517/
汪英達,〈SMI四週年了〉,《台灣外勞行動》(2003.4.26)
https://taiwanmigrantsforum.wordpress.com/2003/04/26/smi%E5%9B%9B%E9%80%B1%E5%B9%B4%E4%BA%86/
林正尉,〈獅子、船廠與太陽:新加坡「孟加拉移工」的五個夢想〉,《關鍵評論網》(2016.5.23)http://asean.thenewslens.com/article/40252
惟工新聞,〈躲在廁所裡的寫作 移民家務工文學誌訪談〉,《惟工新聞》(2015.9.22)http://wknews.org/node/885
張正,〈《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以印尼作為方法〉,《獨立評論@天下》(2015.6.9)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1/article/2937
張正,〈媽媽不說我來說!關於「帶書給媽媽」和「新住民青少年文學創作工坊」〉,《獨立評論@天下》(2015.11.12)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1/article/3542
張正,〈拒絕「以錢為本」的南向政策〉,《獨立評論@天下》(2016.5.20)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1/article/4297
張正,〈移民工文學獎得主返鄉開圖書館:你們願意幫助不認識的外國人閱讀,而我難道不更應該貢獻嗎?〉,《關鍵評論網》(2015.9.1)
http://asean.thenewslens.com/article/23736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3萬外勞攻佔北車 檢座:會出亂子〉,《蘋果日報》(2013.8.12)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812/35215767/
薛繼光,〈亞洲的聶魯達─外籍勞工詩文台灣放異彩〉,《台灣光華雜誌》(2002.7)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e357236d-b932-4025-a196-bf3700b5e924
簡永達,〈第一廣場,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報導者》(2016.5.31)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chung-first-square
Unesco,’ SCOPE AND DEFINITION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
http://www.unesco.org/most/migration/mwc_part1.htm
高中第二外語教育學科中心
www.2ndflcenter.tw/sun79/dimage/file/150728INDONESIA.ppt
移民工文學獎官方網站
http://tlam.sea.taipei
勞動部勞動法令查詢系統
http://laws.mol.gov.tw/Chi/FLAW/FLAWDAT0201.asp
勞動部勞動統計資料庫http://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yqikialq
數位台北文學館
http://www.literature.taipei/歷屆文學盛典/臺北市公車暨捷運詩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