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03.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炳洲
作者(外文):Lin, Peng-Chew
論文名稱(中文):馬來西亞檳城山海宮媽祖信仰靜態與動態空間的經營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Management of Mazu Cult in Malaysia Peanag Shan Hai Gong
指導教授(中文):陳中民
羅烈師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ung-Min
Lo, Lieh-Shih
口試委員(中文):莊英章
陳祥水
口試委員(外文):Chuang, Ying-Chang
Chen, Hsiang-S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101046421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馬來西亞檳城媽祖靜態與動態空間神聖感
外文關鍵詞:Malaysia PenangMazu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sense of sacre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空間的視角,研究馬來西亞檳城山海宮的媽祖信仰,討論其如何在國家與在地菁英的缺席中,達到信仰的普遍化。首先,在廟宇的空間佈局方面,神明和香爐的擺設以及拜祭實踐象徵了當地的宇宙觀。其次,神誕節慶活動空間的佈局,更締造一種宗教的神聖感,迎合當地信徒的喜好。另外,動態的活動空間方面,整個二零零九年檳城媽祖的儀式透過網路影片仿效台灣的媽祖繞境形式,適度的因地制宜來吸引當地人。引起巨大的共鳴, 使得山海宮名揚島外,受邀為其他神廟節慶表演助興。文章引用Bourdieuc 場域與資本的理論來討論山海宮海外媽祖信仰的經營模式及其現代性意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analysis, this thesis shows how Shanhai Gong Temple promotes Mazu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Penang, Malaysia. First, the spatial design of the statues, the censers, and the worship practices manifest the local
worldview. Second,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festivals such as the birthday celebrations of the deities also produces a sense of sacredness that devoted to localtastes. Moving from still to interactiv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festivals of different locations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 various spatial contacts. For instance, in 2009,Shanhai Gong temple borrows elements from Taiwanese Mazu rituals through video
clips on the Internet. However, to resonate with local participants, Shanghai Gong adjusts the “pirated” Taiwanese version. The Shanhai Gong version is so-well received that temples outside Penang invite Shanghai Gong to perform in their
religious festivals. This phenomenon demonstrates that Shanhai Gong first actively implants Taiwanese Mazu rituals from cyberspace to real space in Penang then later transplants the “adjusted version” to elsewhere in Malaysia. To conclude, the
production of Shanhai Gong Mazu festivals shows a mode of connection and expansion that suggests a significance of modernity
第一章 論序…………………………………………………………………6
一、緣起……………………………………………………………………6
二、問題意識………………………………………………………………8
三、文獻回顧………………………………………………………………9
四、研究方法………………………………………………………………15
五、研究背景介紹…………………………………………………………17
六、論文框架………………………………………………………………21

第二章 靜態空間的神聖與世俗 ………………………………………23
一、神聖空間的塑造………………………………………………………23
二、空間佈局之香爐篇……………………………………………………27
三、當地人對於神明的想像………………………………………………28
四、空間內的祭拜實踐……………………………………………………31
五、 凡俗的空間………………………………………………………32
六、山海宮平日空間的神聖性與世俗性分析……………………………34

第三章 山海宮媽祖誕辰的空間研究 …………………………………36
一、神明的節日……………………………………………………………36
二、媽祖誕節慶的籌備工作…………………………………………38
三、節慶當天的空間佈局…………………………………………………40
四、儀式及活動……………………………………………………………45

第四章 動態空間的神聖與世俗……………………………………… 52
一、背景介紹………………………………………………………………53
二、山海宮遊神活動的模式………………………………………………56
三、山海宮展演儀式的神聖象徵與詮釋…………………………………60

第五章 權利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探索神聖幕後的邏輯與動機………67
一、臺前臺後的邏輯與動機 ……………………………………………67
二、協辦廟宇利益 ………………………………………………………69
三、民間權威架構 ………………………………………………………71
四、廟宇地位翻轉………………………………………………………75

第六章 權力和資本空間再生產…………………………………………78
一、外圍力量引導的在空間膨漲…………………………………………78
二、張聖宮的邀約…………………………………………………………80
三,再訪巴生………………………………………………………………82
四、第三次拜訪巴生………………………………………………………83
五、山海宮和張聖宮的關係………………………………………………84
六、空間與資本的生產……………………………………………………86

第七章 結論 ……………………………………………………………87
一、擬真的神聖性 ………………………………………………………87
二、宗教儀式中的靜態與動態空間 ……………………………………91
三、現代信仰的道德包裝 ………………………………………………95
四、總結 …………………………………………………………………96

參考文獻 ……………………………………………………………………99
Bourdieu,Pirre
1973 The Berber House. In Rules and Meaning .Mary Douglas, ed, pp
98-110.Harmondwworth.
198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J]. Theory and Society, pp 14.
Bourdieu, P., & Wacquant, L.
1992 An invitation of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hen, Abner
1969 The Analysis of the Symbolism of Power Relations New Series(4):
2, pp. 215-235

Foucault, Michel
197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0 Power/knowledge.Colin Gordon (e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eorge A. Marcus
1995 Ethnography in/of the World System: The Emergence of Multi-Sited
Ethnography .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4: pp. 95-117.
Lefebvre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Sangren,P.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2000 Chinese Sociologics: 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an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 New Brunswick,NJ : The Athlone Pess
2013 Chinese Sociological: 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an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 New Brunswick,NJ : The Athlone Pess

Victor Purcell
1967 The Chinese In Malaya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James L.
1985 Sandardizing the God: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aven)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Andrew J.Nathan,and Evelyn S.Rawski,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翻譯文獻】
Adey, Peter
2013[2009] 移動。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Peter L.Berger
2005 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Bourdieu, Pirre
1997 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包亞明 譯。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實踐理性:關於行為理論,譚立德譯,頁9-10。北京:北京三聯 
書店。
Bourdieu, P., & Wacquant, L.
1980 實踐的意義(Le Sens pratique)。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0。
1998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康,李猛譯。北京:中央編譯
出版社。
Cohen, Abner
1987 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宋光宇譯。台北:金楓出版社。
Durkheim, Emile
1999[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Feuchtwang, Stephan
2008[1992] 帝國的隱喻。趙旭東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Malinowski, Bronislaw
2002[1922]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紹明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Mircre Eliade
2002 神聖與世俗。王建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Otto, Rudolf
1995 論神聖。周邦憲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Sangren,P.Steven
2012 漢人的社會邏輯,丁仁傑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Simmel, Georg
2002 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 
社。
Victor Turner
1969 Liminality and Communitas, in The Ritual Process: Stra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2006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黃海波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2006[1967] 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趙玉燕,歐陽敏。台北:商務印書館。
Watson,James L.
2006 神的標準化: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對崇拜天后的鼓勵(960—1960年) 。陳仲丹譯。收錄在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Weber,Max,
2004 韋伯作品集V:中國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文文獻】
丁仁傑
2012 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刊於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王光海、高紅
2008 媽祖信仰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收錄在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5)4:84-87。河南:河南師範大學。
王銘銘
1997 民間權威、生活史與社會推動力,收錄在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267-325頁。北京:三聯書局。
方成
2006 場域轉換與隔場遏制: 布爾迪厄的社會文化批評理論述評。
刊於外語研究(3)。
2004 海洋與母性-關于媽祖文化的思考。收錄在媽祖研究學報第1輯。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朱傑勤
1950 福建水神天妃考。收錄在南洋學報第6卷1輯。
安煥然
2004 海洋與母性-關于媽祖文化的思考。收錄在媽祖研究學報第2輯。吉隆坡: 雪隆海南會館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李小艷
2012 宗教的神聖與世俗。刊於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4):
62-65。
李亦園
2004 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s
李天賜
1990 華僑的媽祖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 。收錄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
杜贊奇
2006 刻畫標誌:中國戰神關帝的神話。收錄於韋思謗編,中國大眾宗
教,頁93-115。江蘇:江蘇出版社。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林開世
2009 移動的身體—一個繞境儀式分析。收錄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
間之意像、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林瑋嬪
2003 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台灣人類學刊1(2): 117-150。
2005 台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地方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
及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談起。收錄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2: 56-92。
林惠祥
2010 文化人類學。台北:華藝數位出版社。
周益羣
1990 媽祖與南洋華僑。收錄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
高怡萍
1993 澎湖離島果葉村的犒軍儀式與儀式象徵。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高宣揚
2005 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下),頁513-51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
高麗珍
2008 馬來西亞「檳榔嶼地方」:島嶼作為殖民帝國前哨的脈絡詮釋。華岡地理學報2:91-124
徐李穎
2004 新加坡媽祖信仰的社羣化,一體多面性。收錄在媽祖研究學報第二輯。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葉春榮
1993 人類學海外研究:兼論一個新方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75:171-201。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2006 厝、祖先與神明-兼漢人的宇宙觀。收錄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 頁19-59。台北:南天書局。
張珣
1997 新加坡與台灣媽祖的初步比較 。收錄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與北港朝天宮合印。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刊於台灣大學考古人
類學刊,第58期,頁78-111。
2009 台灣媽祖研究新思維。收錄在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篇。台北:博揚文化
2009b 大甲媽祖轄區的變遷與轉型。收錄在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篇。台北:博揚文化
2009c 來自原鄉的保佑。收錄在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篇。台北:博揚文化
2009d 民主與環保。收錄在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篇。台北:博揚文化。
張克潤
1993 新加坡的媽祖源考研究,收錄在《源》第21集。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黃美英
1994 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陳達
1938 南洋華僑與閩南社會。商務印書館。
陳緯華
2008 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學69:57-106
2012 資本、國家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民間信仰變遷。臺灣社會
學 23:1-49
2008 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臺灣社會
學15: 1-46。
陳憲明
1995 澎南地區五德里廟產的石滬與巡滬的公約。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
刊「硓咕石」第1期,頁4-10。
趙旭東
2009 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鄭志明
1997 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嘉義:南華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童家洲
1990 日本華僑的媽祖信仰及其與新、馬的比較研究。收錄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
廖迪生
2000 香港天后崇拜。香港:三聯書店
齊偉先
2011 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臺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臺
灣社會學刊》 第46期,頁57-114。
潘可禮
2013 社會空間論,第127-128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潘朝陽
1992 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收於建築現象學導論,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
賴世昭
1995 新加坡的天后信仰,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士畢業論文。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劉枝萬
1967 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4.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韓槐准
1941 天后聖母與華僑南進。南洋學報(2)2。
瞿明安
2014 象徵人類學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蘇慶華
1983 百年來頂日落洞網寮。收錄在梹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頁390-393。
1987 大馬半島媽祖祭祀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 of Mazu in Peninsular Malaysia)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論文。
2002 大馬半島與新加坡的媽祖崇祀:過去與現在。刊於新馬華人:傳統與現在的對話,李元瑾主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2009 媽祖與地方社會—以2004慶祝天后千秋寶誕暨(媽祖)靈身巡幸檳威海陸大典爲例。收錄在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媽祖、民間信仰與文物論文集。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
蘇慶華、劉崇漢
2007 馬來西亞天后宮大觀第一輯,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2008 馬來西亞天后宮大觀第二輯,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