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38.20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蓓婕
作者(外文):Hsu, Pei Chieh
論文名稱(中文):法律夾縫中的同志家庭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LGBT Family and their Daily Life
指導教授(中文):范雲
李丁讚
指導教授(外文):Fan, Yun
Lii, Ding Tzann
口試委員(中文):沈秀華
王曉丹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1045510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法意識同志同志家庭法律體制多元成家運動法正當性
外文關鍵詞:Legal consciousnessLGBTLGBT FamilyLegal systemLega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本文採取法意識的研究立場,分析同志家庭與現行法律互動的過程、在法律限制下個體發展出的法意識,以及法律制度與同志家庭實踐間的關係。準此,本文首先盤點同志家庭在現行法律下被剝奪的法律權利,特別是經濟安全保障的部分。本文認為國家制度透過層層篩選的方式確立了對於異性戀婚姻家庭獲得權利保障的正當性,造成以性傾向為主的制度性排除,可能使得性傾向成為社會經濟階層化的因素之一。但在同志家庭的實踐經驗中,面對制度不會只是被動的接受被排除的結果,而是在與制度互動的經驗中,生長出個別的法意識,展示出法律與個人實踐的相互建構。最後同志家庭的家庭實踐經驗,受到各種成家腳本的影響,在法律、文化等成家框架下,他們致力於與主流成家腳本對話與對抗,並在過程中不斷的生成與鞏固家庭認同。
本文嘗試結合法意識的理論觀點與建制民族誌的研究方法立場,從同志家庭的日常生活切入,探究人們與法律的相互建構過程,以及國家制度如何透過法律制度的設立,進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宰制。本文認為,同志家庭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況下,仍然有意識的挑戰法律體制與文化價值,雖然經歷許多困難,但仍在此過程中,建立與法律互動的主體性與對自己所組的同志家庭的強烈認同。
This study taken legal consciousness standpoint, analyzing LGBT family interactions with the existing legal relationship. How they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law under the current law system,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LGBT Family Practice and law system. This paper inventory LGBT family under the existing law be deprived of legal rights, especially the part of economic securit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national system through layers of screening to establish the legitimacy of heterosexual marriage, causing sexual orientation-based institutional exclusion, sexual orientation may make one of the factor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But, in LGBT families practice, they would not just passively accept the results were excluded, law consciousness grown while they interaction with the system, demonstrating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law and individual practice. LGBT Family practice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scripts, under the law and cultural framework, their commitment to dialogue and fight with the mainstream heterosexual script, and continue to generate and strengthen the family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law consciousness study and the stand point of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From LGBT family’s daily life,
explore the process how people and the law affect each other, as well as how the law system dominate people’s daily lif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case of LGBT family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they are still conscious of challeng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tradition family cultural values. While undergoing many difficulties, but they a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legal subjectivity and their own identity.
第一章 緒論 1
一、現象與研究背景 1
二、問題意識 5
三、文獻回顧 7
四、研究方法 20
五、研究對象列表及簡介 23
六、論文架構與章節 28
第二章 異己的篩網-法律對於同志伴侶的排除 30
第一節 財產累積與分配的法律規範 33
(一) 遺產分配及稅制 33
(二) 購屋置產 37
(三) 銀行帳戶使用 42
第二節 保險與社會福利網絡 44
(一)個人保險 45
(二)社會保險 53
第三節小結 56
第三章 繞道、替代與拒斥-三種面對法律的型態 59
第一節 繞道找出路-小欣與小容 60
第二節 找尋替代性保障-小芬與小安 66
第三節 拒斥婚姻制度-小方與小克 71
第四節 小結 76
第四章 同志成家經驗中的法律、文化與認同形塑 81
第一節 共同居住與共組家庭的強烈連結 83
第二節 購屋是渴望也是需求 85
第三節 同性戀可以同居就好,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89
(一)日常生活的不便感受 91
(二)當關係結束,而我們同居共財 92
第四節 芭比神的故事—法律是提供成家腳本與認同的重要來源 96
第五節 出櫃的焦慮-文化與法律交織出的困難 100
第六節 小結 103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法律體制的性傾向篩選 106
第二節 同志伴侶的法意識 108
第三節 從同志成家看法律的文化性 110
第四節 持續改變的法律制度 113
第五節 制度需求與建議 114
第六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16
(一)族群面向的缺乏 116
(二)缺乏伴侶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分析 117
(三)伴侶型態未能更具多樣性 118
(四)尚未呈現同性伴侶註記對於同志家庭的影響 118
(五)未來展望 119
參考文獻 120
附錄 127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0)青年安心成家方案。
反反(2011)兩人一貓的家。見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編,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頁83-84。台北:女書文化。
王增勇(2011)建制民族誌。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313-343。台北:東華。
王增勇(2014)福利造家?:國家對家庭照顧實踐的歸訓。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頁33-65。新北:群學。
王曉丹(2006)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1:35-70。
王曉丹(2007)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1):51-78。
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取徑。月旦法學雜誌189:69-88。
王曉丹(2014)法律的日常建構:一個方法論的提出。見王啟梁等編,法律的經驗研究:方法與應用。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1)伴侶盟沿革及組織簡介。http://tapcpr.wordpress.com/%E9%97%9C%E6%96%BC%E4%BC%B4%E4%BE%B6%E7%9B%9F/。檢閱日期:2016年4月13日。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3)伴盟草案送立院 朝野立委挺平權造勢記者會 新聞稿。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3/10/03/%EF%BC%BB%E6%96%B0%E8%81%9E%E7%A8%BF%EF%BC%BD%E4%BC%B4%E7%9B%9F%E8%8D%89%E6%A1%88%E9%80%81%E7%AB%8B%E9%99%A2-%E6%9C%9D%E9%87%8E%E7%AB%8B%E5%A7%94%E6%8C%BA%E5%B9%B3%E6%AC%8A%E9%80%A0%E5%8B%A2%E8%A8%98/。檢閱日期:2016年4月13日。
台灣宗教團體守護家庭大聯盟(2013)守護健康家庭,打造幸福台灣。新聞稿,https://taiwanfamily.com/?page_id=49。檢閱日期:2016年4月13日。
司法院(2008)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74號解釋。
司法院(2012)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696 號解釋。
立法院(1994)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二十四號。
立法院公報(2001)立法院第四屆第六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90(50):3-31。
任秀妍(2013)反對同性婚姻法案之理由。基督教論壇報,11月29日。
伊慶春、章英華(2008)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台灣的家庭社會學研究,1960-2000。見謝國雄等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23-73。台北:群學。
朱偉誠(2003)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15-51。
自由時報(2008)同志、婦團 催生同居伴侶法。10月10日。
自由時報(2014)合資買房避爭議 契約加註+預告登記。4月5日。
何思瑩(2008)酷兒再生產:女同志的親職實作、生殖科技使用與情感認同。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蕙如(2012)當我們「同」在一家-五個女人共組家庭與親職教育實踐筆記。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緒樑(2006)婚姻還是共同生活?多元家庭的可能性:從同志婚姻合法到同志伴侶法到共同生活法。「破解傳統家庭差別待遇─多元家庭的修法觀點」婦團面對面溝通平台會議發言稿。
巫緒樑、曾昭媛、黃嘉韻、劉怡伶、田庭芳、簡至潔(2006)同志要婚姻/伴侶權!同志伴侶要實質的權益及保障!全國律師10(5):5-17。
李慈穎(2007)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沈珮君(2012)入戲成局:女性同性伴侶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與互動。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嘉琳(2011)寶貝,我的就是妳的!見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編,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頁87-90。台北:女書文化。
周碧娥(2006)女性公民權與台灣政治民主化。第二屆人權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林文玲(2014)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頁169-204。新北:群學。
林欣億(2003)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台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瑄(2012)「現在幾點了?」-台灣千禧年後的學術這一行。發表於「與建制民族誌大師相遇-女性主義學者的生命歷程與研究路徑」研討會。
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6:35-88。
范雲(2011)同居問卷分析報告。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6。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0)有婚沒婚,都是青年。有伴沒伴,都想成家!抗議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排除單身、中老年與同志的權益記者會新聞稿。
張娟芬(1998)看不見的同志─檢視民法的同性戀歧視。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張晉文(2008)分工與共治: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興(2013)多元成家之同性伴侶投保指南。保險雲世代,12月19日。
陳昭如(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7:113-199。
陳薏如(2010)「娥」們都是一家人初探女同志家庭親屬工作之運作。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立葉(2010)從性別觀點看台灣的福利國家體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207-236。
曾嬿融(2013)女同志家庭親職實作。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游美惠、楊幸真、楊滿玉(2005)組織民族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130-134。
黃丞儀(2011)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見湯德宗、鍾騏編,2010兩岸四第法律發展,頁1043-1089。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法學叢書(3)。
楊靜利(2000)社會保險的意義與社會福利體系。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125-140。
葉百修(2012)司法院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六九六號解釋部分協同意見書。司法院。
趙彥寧(2005)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7:41-85。
鄭美里(1996)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聯合報(2013)女名師過世 同志愛人「出櫃」護產。5月16日。
聯合報(2013)早已成婚沒名份…她開刀,她不能簽同意書。11月29日。
瞿欣怡(2015)說好一起老。寶瓶:台灣。
簡至潔(2011)重新書寫家的定義。見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編,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頁21-25。台北:女書文化。
Butler, Judith(2002)Is Kinship Always Already Heterosexual? Differences 13(1): 14-44.
Campbell, Marie L. and Gregor, Frances著、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群學。
Ewick, Patricia & Silbey, S. Susan(1998)The Common Place of Law: 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sephson, Jyl(2005)Citizenship, Same-Sex Marriage, and Feminist Critiques of Marriag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3(2):269-284.
Max Weber(2013)韋伯方法論文集。張旺山譯。台北:聯經。
Mezey, Naomi(2001)Out of the Ordinary: Law, Power, Culture, and the Commonplace. Law & Social Inquiry 26(1):145-167.
Nash, Kate著、林庭瑤譯(2004)全球化、政治與權利:政治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韋伯。
Pai, Erh-Ya(白爾雅)(2013)Making Lesbian Families in Taiwa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York.
Silbey, S. Susan(2005) After Legal Consciousness.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323-368。
Stone, Linda(2014)Kinship and Gender: An Introduction. Fifth edition. Bolder, CO: Westview Press.
Sunstein, Cass R.著,堯嘉寧譯(2015)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衛城:新北市。
Weston, Kath (1991) Families we choose: Lesbian, gays, kinship.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udak , Jacqueline & Giammattei, Shawn V. (2014) Doing Family: Decentering Heteronormativity in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Critical Topics in Family Therapy: AFTA Monograph Series Highlights. Pp. 105-115.
Smith, D. (1990) The Conceptual Practices of Power: A Feminist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mith, D. (1987) 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