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ré-George Haudricourt, 1954.“De l'origine des tons en vietnamien.”Journal Asiatique 242:69-82. Ohala, J. J. 1989. Sound change is drawn from a pool of synchronic variation. Language Chang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its Causes, edited by L. E. Breivik and E. H. Jahr, /Series: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No. 43/.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73-198. Jurafsky Daniel, 1996 “Universal tendencies in the semantics of the diminutive”,Language, 72: 3, 1996: 533-578. 丁邦新 1975〈平仄新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7(1) 1-15 丁邦新 1981 〈漢語聲調源於韻尾說之檢討〉《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 頁267-283 。 于銀如、張惠葉 2010〈晉語舒聲促化原因綜論〉《語言學研究》第四期。 王力 1985〈漢語語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茂林 2011 〈漢語自然話與韻律模式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志勇 2009 〈武安方言舒聲促化現象初探〉《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02)。 王育德 2000 《台語入門》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 2000 《台語初級》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洪君 1999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洪君 2014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田希誠 1992 〈霍州方言的小稱變韻〉《山西大學學報》第1期。 田希誠 1986 〈山西和順方言的子變韻母〉《中國語文》5:371-373。 朱曉農 2004 〈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聲中折調〉《方言》2004年第3期 第226頁。 朱曉農 2008 《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李小平 1998 〈山西臨縣方言舒聲促化現象分析〉《山西師大學報》。 李如龍 1996 〈聲母對韻母和聲調的影響〉《聲韻論叢第五輯》:59-75。 李如龍 2001 《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仕春、艾紅娟於 2008〈山東莒縣方言動詞的合音變調〉廣西大學文學院。 宋洪民 2006 〈魯北三縣語調的“單調性”及其對“舒聲促化”和“準舒聲促化” 的影響〉《語言科學》. 2006 (02) 。 沈明 2002〈晉語小稱音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沈明 2011〈晉語果攝字今讀鼻音韻的成因〉《方言》2011第4期。 林立芳、莊初昇 2000〈粵北地區漢語方言概況〉 《方言》2000 年第2 期,頁 128。 金德平 1989〈唐代長安方音聲調狀況試探〉《陝西師大學報》 1989(4)。 邢向東 2002〈粵北地區漢語方言概況〉北京:中華書局。 徐通鏘 1985〈寧波方言的鴨類詞和ㄦ化的殘跡-從殘存現象看語言的發展〉 《中國語文》3:161-170。 岳冉 2014 〈六安方言的舒声促化〉安徽:《巢湖学院学报》 2014 (02) 。 吴會娟 2007〈吉利方言的Z变韵初探〉《文教资料》2007年第6期。 喬全生 2005〈論晉方言中的陰陽對轉〉《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 (2):1-4。 莊初升 2004 《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元任 1928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 1968 《語言問題》 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寧繼福 1986 《中原音韻表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馮隆 1982 〈北京話語流中聲韻調的時長〉《北京語音實驗錄》北京市:北京 大學出版社。 溫端政 1985《忻州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溫端政 1985〈試論晉語的入聲〉《中國語文》第二期。 溫端政 1991《臨縣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侯精一、溫端政 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孫玉卿 王茂林 2006 〈大同方言舒聲促化與輕聲音節的關係〉山西師大學報。 孫銳欣 2005 〈廿八都話的中塞音的實驗研究〉 《吳語研究》第三輯。 周洋 2013〈呼和浩特市區方言舒聲入化現象〉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 院。 包擬古 1995 《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 朱曼妮 2009 〈從語言感知探究潮汕入聲韻尾的變遷〉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 學研究所。 何文華 1982 〈廣韻聲類韻部與音值之研究〉歷史研究出版社。 吳秀麗 1997 〈實用漢字台語讀音》台灣學生書局。 金有景 1989 〈山西襄垣方言和〈中原音韻〉的入聲問題〉 《語文研究》 1989 年04期。 周長楫 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長楫 2006《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侯精一 1996《廈門話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 侯精一 1989《山西方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 洪惟仁 1996 《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溫栗 2011 〈太原方言的舒聲促化〉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侍建國 2002〈浙江義烏話的[n]尾韻及其音變〉香港教育學院。 馬重奇 2008 《閩台閩南方言韻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建榮 1989《孝義方言志》北京 語文出版社。 郭建榮 1989 〈孝義方言降升調韻母中的間歇〉《方言》1: 9-10。 張裕宏 2009 《台灣白話小辭典》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耿軍 2013 〈元代漢語音韻研究》中國對外翻譯。 黄家教 1984〈从“等”来看广州方言入声消失的迹象〉《音韵学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423。 陳潤蘭、李唯實 1984 《襄垣方言志》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 陳忠敏1993〈邵武方言入聲化字的實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3(4),815-830。 陳慧劍 1993 《入聲字箋論》東大圖書公司。 夏中易 2009 《入聲獻疑》四川出版集團。 溫栗 2011 〈太原方言舒聲促化〉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第27卷 第3期。 董同龢 1998 《漢語音韻學》文史哲出版社。 馮隆 1985 〈北京話語流中聲韻調的時長〉《北京語音實驗錄》林燾、王理嘉編 彭凱筠 2012 〈江西南康客家話鼻化韻和喉塞韻的兩種來源〉清華大學語言學研 究所學位論文。 張麗珍 2010 〈方山方言舒聲促化現象探析〉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 張光明 2006 〈忻州方言的舒聲促化現象〉山西:《語文研究》,2006-2。 張振興 1992 〈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1994〈漢語聲調平仄之分與上聲去聲的起源〉《語言研究》(增刊) 。 鄭張尚芳 1995〈方言中的舒聲促化現象〉《中國語言學報》5期。 曹志耘 2002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逢甫 蔡美慧 編 1994 《台灣閩南語論文集》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 2000 〈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的實例〉,《漢學研究》18(36):273-297 曹逢甫 2006 〈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 (2):2-15。 曹逢甫、石曉娉,2011。〈從福州、南昌、閩南方言的比較看漢語音韻中的兩種喉塞韻尾〉。載張榮興主編《語言與認知: 戴浩一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449-466。台北:文鶴。 曹逢甫、陳彥伶 2010 〈《彙音妙悟》裡的小稱音變〉。《語言既語言學》。 曹逢甫、葉瑞娟 2006〈詔安客家話-k尾的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韻變化〉《語言暨語言學》7.2: 435-454。 檀棟、張光明 2007 〈試談晉語五台片的舒聲促化〉山西忻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12 楊秋澤 1990 《利津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萬小梅 2007 〈江西贛語詞彙變音探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廣東:華南師範大學。 潘悟雲 1995 〈溫、處方言和閩語〉收錄於《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100- 121。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 1 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劉秀雪 2009 〈漢語鼻尾小稱與詞根的互動〉NACCL21 Bryant University 美國 羅德島州。 劉秀雪 2009 〈尤溪小稱詞語法化研究〉《中國社會語言學》2009第1期43-55 。 劉育林 1989 〈陝北話漫談〉《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郭錫良 2010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鐘榮富 2002 《台語語音基礎》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潘家懿 1982〈從交城方言看漢語入聲演變的歷史〉《音韻學研究》 1982。 羅溦憑 2003〈國語三聲變調的心理特性〉 新竹: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音琪 2011 〈小稱變韻之元音拉長與喉塞音增生:從聞喜、陽城方言談小稱詞演變〉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龔煌城 2007 〈西夏語在漢藏語言比較研究中的地位〉台北:中央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