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218.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子懿
作者(外文):Hsu, Tzu Yi
論文名稱(中文):荷蘭時代臺灣稅課與漢人社會經濟的形成(1624年至1640年代中期)
論文名稱(外文):Taxation and Socioeconomic Formation of Chinese in Dutch Formosa(1624-mid 1640)
指導教授(中文):邱馨慧
指導教授(外文):Chiu, Hsin Hui
口試委員(中文):翁佳音
鄭維中
口試委員(外文):Ang, Kaim
Cheng, Wei 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1043508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荷蘭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稅務殖民地社會經濟海外華人
外文關鍵詞:Dutch FormosaVOCtaxation of coloniessocial economics of coloniesoverseas Chines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收藏:0
站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立場來看,臺灣殖民地的功能,除了扮演與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地之間貿易轉接者的角色以外,還必須能夠對於在地殖民機構提供所需資源以平衡帳目收支並減輕大宗補給的運輸負擔。就後者而言,稅課制度的實施,是殖民政府汲取臺灣資源的主要手段,在臺漢人則是此一汲取手段得到實踐的經濟基礎。殖民政府的需求與漢人移民的回應,遂構成了荷蘭時代臺灣稅課制度的發展動態。

本研究以稅課制度的發展,以及伴隨這一發展而來的漢人在地經濟活動為論證主體。在時間斷限的安排上,本研究以殖民之初的1624年為始,而以臺灣稅收對殖民機構始得發揮顯著財政意義的1640年代中期為止,來探究這段期間內殖民政府如何在臺灣自身生產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推動並調整其在臺殖民政策,以拓展其稅收來源,確保各項業務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作為殖民政府稅課主體的漢人移民,又是如何受惠於殖民政府的政策調整,以得在臺為自己謀生牟利。

為能具體呈現出荷蘭時代臺灣稅課制度在1624年至1640年代中期間的發展歷程,本研究利用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臺殖民期間所留下的檔案文書作為分析材料。藉由這些檔案文書所提供的實證基礎,本研究將指出殖民政府在臺實施的稅課制度,是如何向上支撐了殖民政權的運作,對下形塑了臺灣早期資源的開發模式。而兩造相結合的結果,即是漢人社會的在臺成立。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VOC, the colony, Taiwan, as a trade hub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had not only to provide local administration with necessary resources to balance the sheet out but also to lessen the burden on cost of supply in transport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practice of taxing system was the main approach for the administration to exploit resources in Taiwan, whereas the Chinese immigrants were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is approach to achieve its goal. The demand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Chinese’s response to this demand, altogether, consis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xing system in Dutch Taiwan.

This study mainly argues the development of taxing system and the following economic activities of Chinese immigra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eriod from 1624 to the middle 1640s, which wa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Dutch Taiwan, to the times when the tax revenue receiving in Taiwan finally made huge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financially,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sufficient resources in Taiwan, managed to enfor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djust the colony policy to expand the tax revenue and to ensure every business under control. On the other hand, we wonder, as the subject of the taxing system, how the Chinese immigrants benefited from the policy of colonial government to make living in Taiwan.

To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axing system in Dutch Taiwan from 1624 to the middles 1640s, this study uses the documents VOC left during the Dutch Taiwan period as the analyzing materials. This study will demonstrate how the taxing system enforced in Taiwan, on the one hand, withheld the operation of colonial author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shaped the early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Taiwan resource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s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 society in Taiwan.
摘要 3
Abstract 5
謝誌 7
目錄 9
凡例 12
第一章 緒論 15
荷蘭時代臺灣貿易史的回顧 15
貿易史脈絡下的社會經濟史研究 20
第二章 稅款的物質實態、稅制與稅收入 31
就地籌資的必要性:船運延遲與補給不足 32
收集金屬貨幣以從中國市場獲得必要物資 36
收入在帳目背後的物質實態 49
稅收:大員政府自主的經常性金屬貨幣來源 51
第三章 1630年代中期以前的臺灣稅課 55
臺灣的特殊性 63
擴大支出作為解決在地稅收缺乏之方案與背後爭議 65
第四章 1630年代中期至1640年代中期間的臺灣稅課 79
與鄭芝龍的合作和日本鎖國令的頒行 79
貿易蓬勃發展之下更為積極的殖民政策 81
稅收結構的貨幣化 90
贌租制度的出現 94
第五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3
一、史料文獻 103
二、近人論著 104
一、史料文獻
程紹剛(譯註)
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樹生(譯註)
2000《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2《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3《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村上直次郎(日譯註)、郭輝(中譯)
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一)》。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二)》。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村上直次郎(日譯註)、中村孝志(校注)、程大學(中譯)
1991《巴達維亞城日記(三)》。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江樹生、翁佳音、陳瑢真(譯註)
201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I(1622-162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II(1627-1629)》。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韓家寶、鄭維中(譯註)
2005《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洗禮登錄簿》。臺北市:曹永和文化基金會。


二、近人論著
王賡武
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
1997《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縣:稻香出版社。
2002《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縣:稻香出版 社。

包樂史(著),莊國土、吳龍、張曉寧(譯),莊國土(審校)
1997《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

西斯蒙第(著),何欽(譯),
1983《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或論財富同人口的關係》。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江樹生
1985〈梅花鹿與臺灣早期歷史關係之研究〉,收於王穎計畫主持,《臺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報告》,頁3-62。屏東市: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永積洋子(著)、劉序楓(譯)
1999 〈從十七世紀荷蘭史料看臺灣貿易〉,收錄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上)》,頁37-5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科學研究所。

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
2001〈荷蘭的臺灣貿易〉,收錄於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頁249-326。宜蘭市:佛光社會人文學院。

里德(著),孫來臣、李塔娜、吳小安(譯),孫來臣(審校)
2010《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年-1680年:第二卷:擴張與危機》。北 京市:商務印書館。

里奇、威爾遜(主編),張錦冬、鍾和、晏波(譯),徐強(校訂)
2003《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四卷):16、17世紀不斷擴張的歐洲經濟》。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

岸本美緒
2012〈臺灣史對近世東亞史研究的啟發〉,頁40-42,收錄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頁37-4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 史研究所。

伽士特拉(著)、倪文君(譯)
2011《荷蘭東印度公司》。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林偉盛
1998〈荷據時代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荷蘭人據澎湖始末(1622-16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6:1-45。
2000〈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1635-1662)〉,《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1-45。
2000〈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362-371。
2000〈二十年來荷據時期台灣史研究介紹〉,收錄於《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一輯》,頁399-469。臺北市:中華民國史料中心。
2001〈荷據時期的臺灣砂糖貿易〉,收錄於詹素娟、鍾淑敏、張隆志主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7-29。臺北市:樂學書局有 限公司。
2005〈荷據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國史館學術集刊》5:1-31。
2010〈十年來荷據時期臺灣史研究〉,《臺灣風物》60(1):11-39。
2014〈鹿皮貿易與早期臺灣社會〉,《故宮文物月刊》370:36-43。
2014〈論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21(3):181-218。

邱馨慧
2012〈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臺灣商業文書初探〉。發表於「近代歐洲文獻與遠東貿易的發展」小型國際工作坊,清華大學「遠東貿易與近代歐洲知識體系的形成」研究計畫主辦,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協辦,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D302會議室。
2008〈荷蘭統治時期之贌社制度〉,《臺灣史研究》15(1):1-29。
2009〈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1-38。

胡月涵(著)、林偉盛(譯)
2002〈中國移民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1652年臺灣的郭懷一事件〉,《臺灣文獻》53(3):95-123。

翁佳音
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縣:稻香出版社。

陳國棟
2003〈轉運與出口:荷據時期的貿易與產業〉,收入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頁53-74。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重金(著)、戴可來(譯)
1992《越南通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塔林(主編),賀聖達、陳明華等(譯),賀聖達(審校)
2003《劍橋東南亞史(第一卷)》。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曹永和
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永和(著)、陳宗仁(校注)
2011《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程紹剛
1994〈十七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糖業及對外甘蔗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29-46。

傅衣凌
2007《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8《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歐陽泰(著)、鄭維中(譯)
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歐陽泰(著)、陳信宏(譯)
2013《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市:時報出版。

蔡承豪
2002〈荷蘭時代臺灣藍靛業的嘗試〉,《暨南史學》4/5,頁163-216。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
2002《荷蘭時代臺灣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Chiu, Hsin-Hui
2008 The Colonial ‘Civilizing Process’ in Dutch Formosa, 1624-1662.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Dr K. W. Goonewardena
1958 The Foundation of Dutch Power in Ceylon, 1638-1658. Amsterdam: Messrs. Djambatan.

Too Hui-wen
2011 “Deer Hunting and Preserving Common in Dutch Colonial Taiwan.” In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2011, pp. 185-203.

Reid, Anthony
1993 “ The Origins of Revenue Farming in Southeast Asia.” In Butcher, John and Dick, Howard eds., The Rise And Fall of Revenue Farming: Business Eli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State in Southeas Asia, pp.69-79.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Van Veen, Ernst
2003 “ How the Dutch Ran a Seventeeth-Century Colony: The Occupation and Loss of Formosa 1624-1662.” In Blusse, Leonard eds., Around and About Formosa, pp.141-160. Taipei: Ts’ao Yung-ho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W. J. Cator
1936 The Economic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in the Netherlands Ind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