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2.10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邱湘茵
作者(外文):Chiu, Hsiang Yin
論文名稱(中文):潁濱遺老形象的建立:蘇轍潁昌時期詩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age of Ying Bin Yi Lao : A research of Su Zhe’s poetry during his seclusion in YingChang
指導教授(中文):李貞慧
指導教授(外文):Lee, Chen Hui
口試委員(中文):黃奕珍
鍾曉峰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Yi Jen
Zhong, Xiao F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1041513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蘇轍潁昌時期潁濱遺老自我定位轉向內在
外文關鍵詞:Su ZheYingchang periodYing Bin Yi LaoSelf-positioningturned inwar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
  • 收藏收藏:0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晚年閑居穎昌的蘇轍,其詩文皆達到另一高峰。除了撰有萬餘字自傳〈潁濱遺老傳〉以外,亦於詩歌之中展現其獨特的時間意識與自傳性質。面對黨禁環境,與身歿名寂的焦慮,蘇轍在晚年詩文中留下「潁濱遺老」的自我定位。

 蘇轍潁昌時期(1100-1112)詩作展現了蘇轍對於個人生命的體察,與宋人「史家筆法」的運用,而「潁濱遺老」更是反映宋代士大夫面對生命困頓之際,所因應的生存哲學。詩歌中的「潁濱遺老」涵義豐富,包含蕭然燕居的衰翁,傳授家學的長者,治理屋舍寄寓心志的老人,以及將自我擬顏回,推求「孔顏樂處」精神的獨居者。蘇轍潁昌詩不僅以詩埋藏深意,回應崇寧黨禁,更展現以儒家傳統為依歸,內省並安頓自我的士人氣象。由此,推究「潁濱遺老」成為轉向內在的士人典型,蘇轍潁昌時期詩作於宋詩發展中獨具意義。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梳理「遠謫嶺南」時期蘇轍當中的矛盾與自適的心緒,藉此理解蘇轍關注自我的緣由。第三章探析蘇轍關注於自我生命的詩作,將蘇轍時間意識為經,自我關注為緯,以「天候喻政」詩作、歲時紀錄詩歌與生日詩為例說明。第四章探析蘇轍晚年對自我的定位與「潁濱遺老」的具體形象內容。透過本研究,一方面希望能繼承前人之說,確立並開展蘇轍身為北宋「轉向內在」的士人典型論點;另一方面則期望能補充蘇轍研究中較為缺乏的詩歌部分,並再次思考蘇轍於北宋詩歌史的成就與地位。
  In Yingchang, Su Zhe(1039-1112)("Zi You") named himself“Ying Bin Yi Lao”in his late years, when his poetry reached another peak in this period. In addition to Biography of Ying Bin Yi Lao, Su Zhe also shows special temporal and autobiographical traits in his poems. He identified himself as " Yi Lao "(遺老) to suggest a retreat from factional conflicts of his time and the anxiety of falling into forever oblivion, which both can be found in his late-period poems .

  While the poems written in Yingchang period (1100-1112) show his 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 life and employments of historical writing to imply political events, the name Ying Bin Yi Lao also reflects the life philosophy of how the Song Dynasty scholars faced difficulties.The meaning of Ying Bin Yi Lao is plentiful, including the ones with an old man who lives leisurely in Yingchang, an elder teaches the family’s younger generation, an aged who refurbishes houses to enrich his mind, and the one who pursues the spirit of " Confucius and Hui’s Cheerfulness ". Ying Bin Yi Lao became the prototype for scholars who turn to immanence. As a result, Su Zhe's poems in Yingchang period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poetry.

  Relevant topics are demonstrated in five chapters.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In Chapter 2, the poems are arranged when Su Zhe is relegated to Lingnan to figure out the reason for Su Zhe's concern about selves. In Chapter 3, the aim is to discuss the poems with special temporal and concerning selves, including the poems using the weather to suggest politics, the poems with life record, and unique birthday poems. In Chapter 4, Su Zhe's position of selves in his later years and the specific image content of Ying Bin Yi Lao is analyzed. The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This thesis aims to complement deficiency of research on Su Zhe’s poems, and to re-evaluate his achievements and status on literature history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Moreover, I hope this research would also secure and amplified the long- lasting argument about Su Zhe as a typical "turning inward " scholar of the Song Dynas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與範圍.....................1
第二節 研究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遠謫嶺南:重新定位自我的心緒..............14
第一節 貶謫的身份衝突..........................14
第二節 自我調適之方............................23
  (一)正視貶謫之地..........................23
  (二)習道與著述............................29
第三節 小結...................................36
第三章 回應黨禁:關注自我的詩歌表現..............38
第一節 時事批評................................38
(一)以天候寓褒貶:以雷、雪為例................39
  (二)體現士人關懷:喜雨詩....................43
第二節 歲時紀錄................................47
 (一)常見節日詩歌:元宵、寒食、冬至.............47
  (二)重陽詩勾勒個人生命.....................50
第三節 生日省思................................57
第四節 小結...................................64
第四章 晚年安頓:潁濱遺老的歷史定位..............66
第一節 詩歌功能:自省與自傳.....................66
第二節 傳述志業................................74
第三節 轉向內在的士人典型.......................83
 (一)屋舍:內在心志體現.......................83
 (二)顏回形象與自我生命的扣合..................90
第四節 小結....................................96
第五章 結論....................................97
參考書目.......................................103
附表一.........................................111
附表二.........................................113

一、傳統文獻 (以下按時代先後排序)
[漢]班固,《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晉]皇甫謐,《高士傳》,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方 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金盈之《醉翁談錄》,《適園叢書》第12函,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3,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26輯,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秦觀著,周義敢等校注,《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入《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宋]張方平,《樂全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04。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蘇轍,《龍川略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轍,《春秋集解》,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81輯,《經苑》第4函第8冊,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蘇籀:《欒城先生遺言》,收入《百部叢書集成(二)》,《百川學海》,第10函。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市: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2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研究 (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孔凡禮,《蘇轍年譜》,北京市:學苑,2001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淑岷,《莊子校詮》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朱 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林 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動編年》,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許 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張明華,《徽宗朝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舒大剛、蔣宗許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
曾棗莊,《蘇轍評傳》,臺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______,《三蘇研究──曾棗莊文存之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______,《宋文通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韓廷傑釋譯,龍樹,《中論》,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臺北市:彙文堂,1987年。
(二)會議暨期刊論文 (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孔凡禮,〈蘇轍的一首政治詩──《八璽》〉,《文史知識》第1期,1999年,頁26-28。
______,〈憂深思廣——讀蘇轍《買炭》〉,《文史知識》第8期,2000年,頁 28-30。
王文科,〈論蘇轍的使遼詩〉,《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2期,2015年3月,頁6-12。
王水照,〈蘇轍的文學思想和散文特色〉,收入《三蘇散論:紀念蘇東坡誕辰九百五十週年》,四川: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7年,頁 203-217。
朱 剛,〈論蘇轍晚年詩〉,《文學遺產》第 3 期,2005年,頁 51-63、158。
衣若芬,〈蘇轍〈韓幹三馬〉及其次韻詩〉,收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 3 期,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 315-329。
李冬梅,〈蘇轍研究綜述〉,《許昌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2002年,頁111-114。
李妮庭,〈黃州詩景──張耒的地方表述與遷謫意識〉,《東華人文學報》,第17期,2010年,頁21-59。
李貞慧,〈試論蘇轍〈潁濱遺老傳〉的敘事方法及其意義〉,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頁167-187。
林岩,〈一個北宋退居士大夫的日常化寫作:以蘇轍為中心〉,《文學遺產》編輯部、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社會轉型與文學變遷:國際中青年學者宋代文學專題研討會」,杭州:2016年9月9-10日,頁343-363。
周劍之,〈自我敘事:中國古代詩歌自傳傳統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頁113-120。
周裕鍇、孫烈鵬、吳婭,〈20 世紀宋詩研究綜評〉,《陰山學刊》第 3 期,2000年,頁 17-21。
周義敢,〈北宋的禪宗與文學〉,《文學遺產》第3期,1986年6月,頁44-50。
尚永亮、錢建壯,〈貶謫文化在北宋的演進及其文學影響──以元祐貶謫文人群體為論述中心〉,《中華文史論叢》第99期,2010年3月,頁187-227。
洪本健,〈蘇洵蘇轍散文創作比較論〉,《江海學刊》第 11 期,1996 年,頁 162-166。
陳可人,〈蘇轍及和陶詩研究〉,《文學教育(下)》,2012年11月,頁10-12。
唐 驥,〈「少公峭拔千尋麓」──熙豐變法時期的蘇轍詩〉,《寧夏大學學報》第 21 卷第 3 期,1999年,哲學社會科學版,頁 98-101。
涂美雲,〈蘇轍在元祐黨爭中的角色與影響〉,《興大中文學報》第 23 期, 2008 年,頁 183-206。
莫礪鋒,〈蘇軾蘇轍唱和詩淺析〉,收入《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 2 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頁 112-128。
張高評,〈和合集成與宋詩之新變──從宋詩特色談「以史筆為詩」之形成〉,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年,頁17-38。
______,〈宋代文學研究面面觀〉,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 3 輯,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 1-8。
______,〈蘇軾蘇轍邊塞詩之主題與風格〉,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 7 期,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 111-139。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收入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頁275-302。
張蜀蕙,〈馴化與觀看──唐、宋人經驗中的疾病經驗與國族論述〉,《東華人文學報》第7期,2005年,頁41-84。
張靜二,〈蘇轍的養氣說〉,《中外文學》第 21 卷第 1 期,1992 年,頁87-115。
曾棗莊,〈蘇轍對北宋文學的貢獻〉,《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 4 期,1984 年 ,頁 81-88。
______,〈劉安世門下侍郎蘇公墓誌銘辨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12 月,頁51-57。
黃冠閔,〈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81-107。
黃俊燊,〈論蘇轍的禪悅詩〉,《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3月,頁70-74。
蓋琦紓,〈蘇門文人私人建物記之美學意涵〉,《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 年6月,頁209-233。
詹 剛,〈淡靜有味蘇轍詩〉,《古典文學知識》第 4 期, 2003 年,頁113-118。
蔡英俊,〈言說治療:枚乘〈七發〉與一場思想勸誘的遊戲〉,收入劉苑如,《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頁190-221。
廖美玉,〈物理與人情──宋詩中所映現的生命樂境〉,收入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頁22-38。
蕙瓊、李天保,〈蘇轍的詩論及其詩歌創作〉,《廣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04-107。
諸葛憶兵,〈論蘇轍的奉使詩〉,《江海學刊》第 3 期, 2005年,頁 178-183。
謝思煒,〈論自傳詩人杜甫──兼論中國和西方的自傳詩傳統〉,《文學遺產》,1990年3月,頁68-76。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頁152-203。
(三)學位論文 (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王釗芬,《北宋重陽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李佩如,《北宋黨爭對蘇轍文學創作的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艷杰,《二蘇唱和次韻詩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宋春華,《元祐文人集會中的題畫詩研究》,南寧: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林秀珍,《蘇轍詩歌之風格與價值》,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偉星,《蘇轍紹聖以後詩歌的文本分析》,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林靜慧,《蘇轍老子解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卓瑞娟,《二蘇唱和詩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翁如慧,《蘇轍老子解義理詮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明義,《蘇轍詩集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文學碩士論文,1993年。
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瑋儀,《元祐遷謫詩作與生命安頓》,臺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梁益萍,《蘇軾蘇轍的兄弟之情對蘇軾文學創作的影響》,寧波: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瑩,《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南寧: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閏霄陽,《《坡門酬唱集》:蘇門日常生活詩歌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楊嵐,《蘇轍晚期創作心態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趙曉星,《論蘇軾、蘇轍唱和詩》,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彰化: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熊光紅,《蘇轍閑居潁昌時期詩歌的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謝新香,《元祐文人的詠物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鍾玫琳,《蘇轍及其辭賦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羅春娜,《蘇轍被貶龍川期間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嚴宇樂,《蘇軾蘇轍蘇過貶謫嶺南時期心態與作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三、國外研究(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一)專書
〔日〕川合康三,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社,1998年。,劉維治、張健、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北京:聯經出版社,1977年。
〔美〕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克蕾兒˙馬克斯著,徐詩恩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日〕淺見洋二,《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美〕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會議暨期刊論文
〔日〕內山精也,〈宋代士大夫的詩歌觀──從蘇黃到江西派〉,收入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26-242。
[日]內山精也著,金育理譯,〈蘇軾次韻詞考──詩詞間所呈現的次韻之異同為中心〉,《中國韻文學刊》,第4期,(2004年12月),頁38。
〔美〕唐凱林,〈宋代傳記與蘇軾的生平〉,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頁138-14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