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06.17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文家均
作者(外文):Wen, Chia Chun
論文名稱(中文):失意背景下的仕、隱抉擇與心態轉換──以杜牧詩作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Under depression, the choice of being an official or a recluse and mind transformation : a case of Du Mu's poems.
指導教授(中文):李欣錫
指導教授(外文):Lee, Hsin Hsi
口試委員(中文):林淑貞
許銘全
口試委員(外文):Lin, Shu Chen
Hsu, Ming Ch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1041510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杜牧杜顗牛李黨爭儒家思想功成身退吏隱
外文關鍵詞:Du MuDu Yi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Confucianismseclusion after successofficial seclu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1
  • 點閱點閱:1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藉由對詩作的全面觀照,探究晚唐詩人杜牧的自我心境轉變歷程;本研究首先鋪展杜牧的生平背景,再分由仕、隱兩面追尋其心態變化,欲在合理的文本解讀範圍內,提供新的詮釋,所得結論不同於前人研究,由杜牧心境之和諧破除表面的仕、隱矛盾,在對杜牧生平作品的探究過程中,發現其以詩人身分結合仕宦面的儒者、史家與隱逸面的隱者、狂士,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並在最終完成其人生實踐,悟得儒者智慧。
  生於顯赫之家,背負著家族榮光且深具才識,杜牧懷著遠大抱負,甫入仕便散發英俊豪縱的氣質,其厭惡拘謹的腐儒,崇敬著全才的大儒,故自身性格的包容性強,對仕、隱兩端皆有著濃厚的興趣,進一步結合為功成身退之理想,早年效慕的對象為范蠡這類功成身退之典型人物。
  然而,晚唐世局紛亂,有著牛李黨爭與藩鎮割據等內憂外患交織,杜牧仕宦前期便逢甘露事變爆發與弟弟杜顗喪明等現實因素,阻礙其仕進之路,之後又遭逢李德裕的排擠而出守外郡;在此失意背景下,杜牧的仕、隱心態逐漸產生轉變,直至晚年在心境上有所超越,能以儒家「知命且知非」的智慧鎔鑄仕、隱兩端,將傳統的功成身退理想轉化為獨特的「杜牧式」功成身退,以「吏隱」態度隱於朱坡莊園,尋得人生最後的依歸。

By scanning all types of Du Mu’s poem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mind transformation of Du Mu who is a poe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life of Du Mu, and then explores his mi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an official and a recluse. According to the reasonable range, 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conclusio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Du Mu is a person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including Confucian, historian, recluse, maniac, and poet. Finally Du Mu accomplishes self-achievement and realizes the wisdom of Confucianism.

As the aristocracy, Du Mu is more ambitious than others, because he is extremely talented and carrys on glory from family. After becoming officer in court, Du Mu, who is charming, hates prudish moralists and respects real confucians; He is a person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so that he has the interest in being an official and a recluse. Fan Li范蠡 who has lived in seclusion after success is respected by Du Mu then.

However, Du Mu faces inminent crisis when being in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牛李黨爭 and segmented buffer region. Furthermore, the Sweet Dew Incident甘露之變 and Du Yi杜顗, who is Du Mu’s brother, was being blind; Du Mu’s promotion is obstructed by those reasons, and then he is bashed by Li De Yu李德裕. Undergoing these frustrations, Du Mu changes his mood gradually and sublimates in his later years. Du Mu gains the Confucianism of optimism and identification of right and wrong. Therefore, he is able to combine the thought of an official withan recluse, and transform his dream into his ownseclusion–after-success sytle; He lives in his familys’manor at Zhu Po朱坡 when he is old, and takes an attitudeof “official seclusion” to face the rest of his lif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3
(一) 研究目的 3
(二) 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況 7
(一) 專書 8
(二) 論文 9
(三) 前人研究成果檢視 12
第四節、 「失意」釋義與章節安排 13
(一) 論「失意」 13
(二) 章節安排 21

第貳章 生平行跡與追求 23
第一節、 早年生活與詩歌綜述 23
(一) 一波三折的年少時期 (803-828) 23
(二) 風流豪俊的幕府時期 (828-835) 26
第二節、 甘露之變與接踵而來的牽絆 31
(一) 初遇挫折的洛陽時期 (835-837) 32
(二) 現實羈絆始見的二度幕府時期 (837-841) 36
第三節、 「三守僻左,七換星霜」 43
(一) 初守荒郡的黃州時期 (842-844) 44
(二) 持續播遷的池州、睦州時期 (844-848) 48
第四節、 生涯末期 52
(一) 與世扞格的長安時期 (848-850) 52
(二) 現實羈絆排除的湖州時期 (850-851) 56
(三) 卒於長安 (851-852) 58
第五節、 小結 59

第參章 仕宦的一面:儒者‧史家‧詩人 62
第一節、 自身才識、仕宦理想、現實因素的關係 62
(一)才識對理想之助益 62
(二)理想與現實之衝突 65
第二節、 失意背景下的仕宦心態變化 68
(一)「起」:夾帶希望的淡薄愁緒 68
(二)「承」:強烈的中年無成感受 71
(三)「轉」:趨於內斂的失意與無奈 75
(四)「合」:知命且知非的惆悵感 78
(五)總體綰合 81
第三節、 由史家哀嘆見仕宦之關注 82
(一)懷先賢而自傷 84
(二)憂晚唐之局勢 89
(三)強烈的時間憾恨 95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肆章 隱逸的一面:隱者‧狂士‧詩人 103
第一節、 唯情性格與隱逸思想 103
第二節、 隱逸思想的轉變 107
(一) 甘露事變前:仕宦之餘的閒適消遣 107
(二) 甘露事變後的揚、宣時期:隱逸思想的萌芽 108
(三) 宣州幕至赴京前:仕、隱抉擇的初現 110
(四) 黃州時期:因仕途受挫而帶著強烈憤慨 113
(五) 池州時期:逐漸成熟的隱逸心態 116
(六) 睦州時期:完全成熟的隱逸心態 118
(七) 生涯末期:吏隱心態的出現與延續 120
第三節、 最後的依歸:樊川朱坡莊園 124
(一) 途經故園而興發的兒時印象:朱坡故園 125
(二) 如隔一層的體驗:宦途所見田園 128
(三) 暫得喘息的安排:陽羨產業 130
(四) 無可取代的最後依歸:朱坡莊園 131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伍章 結語 136
第一節、 杜牧的仕、隱關係釋疑 136
第二節、 所謂的「杜牧式」功成身退 137
第三節、 未來之研究展望 138
(一) 吏隱心態之延伸 138
(二) 唯情傾向之延伸 139
(三) 詩作內容、技巧與文論之開展 139

參考書目 141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1.經部
﹝漢﹞鄭玄箋,﹝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阮刻本。
﹝漢﹞鄭玄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晉﹞杜預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清﹞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南菁書院續經解》本。
﹝清﹞焦循正義,《孟子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影印《海堂經解》本。

2.史部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宋敏求撰,《長安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子部
﹝戰國﹞莊周撰,﹝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武進莊氏校刊本。
﹝漢﹞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古今逸史》本。
﹝漢﹞劉向撰,王叔珉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註,《西京雜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漢﹞應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晉﹞葛洪撰,《神仙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夷門廣牘》本。
﹝晉﹞王嘉,《拾遺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逸史本。
﹝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影印本。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4.集部
﹝漢﹞劉向編,﹝漢﹞王逸注,《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影印明萬曆觀妙齋重校本。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清嘉慶胡刻本。
──,﹝唐﹞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影印元《古迂書院刊本》。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張祜著,嚴壽澄校編,《張祜詩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注,《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箋注,《樊川詩集注》,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劉燕遠責任編輯,《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年。
──,陳允吉點校,《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孟棨,《本事詩》,收錄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稗海》本。
﹝宋﹞王儻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宋刻本。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宏治華氏翻宋本。
﹝宋﹞蔡正孫撰,《詩林廣記》,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影印半閑堂本。
﹝金﹞元好問輯,﹝清﹞錢謙益、何焯評注,《唐詩鼓吹評註》,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元﹞方回編,《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四庫刊本。
﹝明﹞金聖歎,《聖歎選批唐才子詩》,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乾隆《教忠堂重訂本》。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咸豐伍崇曜校刊本。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7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道光徐寶善刻本。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據光緒王毓藻本校勘影印。

5.其它
﹝清﹞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8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二)今人論著(依人名筆劃數排序)

1.專書
王西平、張田,《杜牧評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朱碧蓮,《杜牧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在慶,《杜牧論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考》,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郁達夫著,《郁達夫詩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周錫(韋复)選注,《杜牧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杜牧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小李杜》,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馬瑋主編,《杜牧詩詞賞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容肇祖,《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相編,《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3年。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張金海編,《杜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伯海主編,《中國詩學史‧隋唐五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錦珠,《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曾學文編,《杜牧詩選》,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
游國恩、蕭滌非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大綱》,香港:三聯書店,197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鄭文惠,《大唐詩傑:杜牧詩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繆鉞,《杜牧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
──,《杜牧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杜牧詩選》,收於《繆鉞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謝錦桂毓,《杜牧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顏崑陽,《杜牧》,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蕭瑞峰、方堅銘、彭萬隆合著,《晚唐政治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譚黎宗慕編,《杜牧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海外學者論著
﹝日﹞吉川幸次郎,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出版社,1983年。
﹝美﹞宇文所安,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2. 學位論文
丘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4年。
李向菲,《甘露之變及其對晚唐文人的影響》,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吳洙亨,《杜牧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3年。
徐錫國,《杜牧詩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曾宗宇,《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簡秀娟,《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3. 期刊論文
方震華,〈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臺大歷史學報》第50期2012年12月,頁1-31。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中賢失意賦」考略〉,《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19-122。
陳修武,〈《全唐詩》中所收的杜牧集和許渾集〉,《書目季刊》第1卷第3期1967年3月,頁3-12。
陳修武,〈《全唐詩》杜牧許渾二家詩集互見詩篇考〉,《書目季刊》第2卷第2期1967年12月,頁21-45。
陳靜芬,〈杜牧詩歌中的歷史意識〉,《明新學報》第33期2007年7月,頁141-167。
楊焄,〈論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的文獻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135-139。
鄭文惠,〈杜牧詠史詩之時空結構──以時間空間化為論述主軸〉,《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49-1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