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48.18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婷硯
作者(外文):Hsu, Ting Yen
論文名稱(中文):李賀詩特質研究--以「詩餘之漸」說為核心的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i He's Poetry: On the Outset of the Turning into Shiyu
指導教授(中文):許銘全
李文鈺
指導教授(外文):Hsu, Ming Chuan
Lee, Wen Yu
口試委員(中文):蔡英俊
侯雅文
口試委員(外文):Tsai, Ying Chun
Hou, Ya 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1041501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李賀詩餘之漸物象氛圍視角用韻
外文關鍵詞:Li Hethe turning into Shiyuimagesauraperspectiverhym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收藏:0
本文從明人許學夷所提出李賀詩為「詩餘之漸」之說出發,嘗試從李賀詩的材料背景、到詩意之內容情韻,最後到詩的外在形式特徵三大層次逐步分析,解釋其中與詞體共通之現象。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簡述本文研究動機與「詩餘之漸」內涵界義,並檢視前人研究概況。
第二章從李賀詩中材料背景切入討論,分析李賀詩中物象與空間感書寫,以此為探討李賀詩與詞互通之內在特質。本文認為李賀詩與詞體在取物上皆有微物與具女性色彩之傾向,且除了物象特徵的暗示外,李賀在詩中畫面書寫的過程,亦有意地創造出封閉之空間感,與詞體不出閨帷之特性頗為接近。
第三章進入詩中內容情韻,本文將文本分作兩個層次討論,一是氛圍,也就是畫面與人之感受;其次為視角的轉換,也就是畫面進行的方式與效果,以此為探討李賀詩與詞互通之內在特質的基礎。關於氛圍,本文藉氣氛美學之說,討論李賀詩中封閉空間內氛圍經營,解釋李賀詩中之情感氛圍與詞中情韻共通處;至於視角轉換,則是藉用敘事學的概念,分析李賀詩中特殊的視角與逐漸增加的女性關注。李賀詩中由於詩人缺席,加以敘述上外視角與內視角的轉換,造成詩意的模糊性與多重意涵的解讀空間。這點除了讓詩中情感具有雙性人格效果外,其傳達方式也更顯婉轉含蓄。
第四章則梳理文本在外在形式與表現模式上的特徵。本文以李賀詩與詞體的用韻現象、音樂節奏和結句處理三個層面分析,解釋李賀詩與詞體在形式處理上之共通處,同時呼應前兩章對內在特質之解讀。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本文對李賀詩與詞在各層面上討論的結果。
本文藉由分析李賀詩中的物象、物象所組構的空間、物象空間共同營造出的氛圍、視角轉換等等面向,闡析李賀在內容情意表現上與詞作接近之處,更從用韻現象、節奏與結尾處理等等面向,分析李賀詩在形式上的處理與詞作相近之處。不僅可重新解釋李賀詩,亦釐清其對詞不同面向的深遠影響,體現「詩餘之漸」的文學史意義。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Li He’s poetry and Tz’u. In Ming Dynasty, Xu Xue Yi theorized that Li He’s poetry is ‘the outset of the turning into Shiyu’. On the basis of Xu Xue Yi’s theor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mmon grounds between Li He’s poetry and Tz’u in view of the materials, contents, and forms of Li He’s poetr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the ‘outset of the turning into Shiyu’ and introduces this thesis.
Chapter 2, ‘The Image and the Space of the Poetry’, discusses the images and features of Li He’s poetry and their effect.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emphasizes that Li He intented create a sense of enclosed space in his poetry.
Chapter 3, ‘The Aura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etry’ ha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aura of sentiment, which uses the theory of ‘the aesthetics of atmosphere’, the other is the shift of perspective represented by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which demonstrates the femal perspective and the special perspective shifting from outer to inner in Li He’s poetry.
Chapter 4, ‘The Form and the Pattern of the Poetr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in form and pattern between Li He’s poetry and Tz’u, including the rhy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end sentences. Additionally, this chapter correspond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herent qualities of Li He's poetry described in chapters 2 and 3.
Chapter 5,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every chapter.
In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Li He's poems images, space formed with images, atmosphere , the conversion of perspective, and the rhyme, it gives a holistic analysis of Li He’s complicated but fancy poetry. On the other hand, it clarifies the argument about the influence of Li He’s poetry on Tz’u. Li He's poetry not only reinterpreted, but also ref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outset of the turning into Shiyu’ i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詩餘之漸」說內涵與特徵界義 4
第三節 相關研究述評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24
第二章 詩歌中的物象與空間的書寫 29
第一節 「鏤金刻玉」:精緻華美的物象 29
第二節 「花草蜂蝶」:自然微物的物象 38
第三節 寫景與空間 52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三章 詩歌中的場景氛圍與視角 65
第一節 氛圍:結界中情感流動的營造與女性形象的關連 66
第二節 聲音/視線:論李賀詩中的代言與投射 86
第三節 小結 99
第四章 詩歌的外在形式與表現模式 101
第一節 李賀詩之用韻方式與詞韻的關連 101
第二節 節奏與章法:李賀詩形式與內容之連繫 119
第三節 「以景結情最好」:論李賀詩與詞體之結句處理 126
第四節 小結 133
第五章 結論 135
附錄:《李賀詩集》詩韻整理表 139
引用書目 157
一、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序)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出版社,2011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出版社,1998年。
〔唐]李賀著,葉葱奇注釋:《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鎧、余恕誠校注:《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五代]歐陽炯:《花間集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9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宋]周密編,[清]查為仁,厲鶚箋:《絕妙好詞箋》,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炎著,蔡楨疏證:《詞源》,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校:《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吳文英著,吳蓓箋校:《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清]姚文燮:《三家評註李長吉歌詩》,出版社,1998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劉熙載:〈詞曲概〉,《藝概》,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王國維著,彭玉平撰:《人間詞話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吳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一)專書著作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艾治平:《詩詞抉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婉約詞派的流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文化,198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2003年。
[美]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日]川合康三著,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以]里蒙-凱南 (Shlomith Rimon-Kenan) 著,姚錦卿等譯:《敘事虛構作品》,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余恕誠:《「詩家三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杜曉勤:《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2001年。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詩十三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吳企明:《葑溪詩學叢稿初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2年。
周誠真:《李賀論》,香港:文藝書屋,1971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可先:《考古發現與唐代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洪華穗:《花間集的主題與感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徐傳武:《李賀論稿》,臺中:廣陽譯學,1997年。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
孫艷紅:《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徵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男扮女裝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楊海明:《唐宋詞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唐宋詞縱橫談》,江寧: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蔡英俊:《古錦囊與白玉樓》,臺北:偉文圖書,1978年。
蔡柏盈:《中晚唐綺豔詩中的「艷色」與「抒情」》,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劉衍:《李賀詩傳》,山西:人民出版,1984年。
鄭鶱主編:《中國古典詩歌論集》,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0年。
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閾中的唐宋豔情詞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錢仲聯:《夢苕盦專著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4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局,1953年。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二)單篇論文
方瑜:〈空間與夢想中的女性圖像──從《空間詩學》觀點讀李賀〈宮娃歌〉〉,《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153-170。
尤振中:〈昌谷詩影響概述〉,《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1984年,頁67-76。
[德]伯梅(Gernot Bö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頁10-33。
余光中:〈從象牙塔到白玉樓〉,《逍遙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頁87-128。
吳肅森:〈談李商隱愛情詩與溫庭筠戀情詞藝術風格的親緣關係〉,《貴州社會科學》,1982年,頁86-88。
李文鈺:〈長吉詩與夢窗詞──神話書寫與風格形成的探究〉,蔡芳定總編輯:《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創作與格律》,臺北:世新大學中文系,2012年,頁131-168。
───:〈從「敦煌」到《花間》──物質書寫與詞體特質的構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頁430-479。
李佩璇:〈論〈美人梳頭歌〉歷代同題詩作之互文關係及文學史意義〉,《東華漢學》第16期,2012年12月,頁147-182。
孟修祥:〈李賀的變態心理與詩歌創作〉,《湖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0年,頁73-84。
周誠真:〈李賀詩與比較新的批評方法〉,《幼獅月刊》第44卷第1期,1976年,頁35-43。
───:〈談怎樣重估李賀詩〉,《幼獅月刊》,第44卷第3期,1976年,頁72-79。
柯慶明:〈試論漢詩、唐詩、宋詩的美感特質〉,《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159-161。
袁行霈著:〈長吉歌詩與詞的內在特質〉,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頁3-19。
許銘全:〈李賀詩之神話「改創」重探〉,宣讀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主辦「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
曹淑娟:〈空中語與眼中人──中國古典詩詞中女性形象的人文意涵〉,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水噹噹:女性形象學術對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頁31-36。
陶爾夫:〈李賀詩歌的童話世界〉,《文學評論》第3期,1991年,頁36-47。
張惠康:〈詞與李賀詩〉,《中華詩學》第8卷第5期,1973年5月,頁27-29。
張國風:〈李賀詩歌的頹廢主義傾向──個性和心理對藝術風格的影響〉,《文學遺產增刊》第16輯,1984年,頁78-90。
張振謙:〈李長吉詩與唐宋婉約詞〉,《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7月,頁30-33。
陳書良:〈李賀詩歌的病態美〉,《詩探索》第2期,1982年,頁171-178。
陳允吉:〈李賀:詩歌天才與病態畸零兒的結合〉,《復旦學報》第6期,1988年,頁1-9。
陳友冰:〈論李賀的抑鬱氣質和躁動心態〉,《江淮論壇》第3期,1993年,頁101-108。
郭娟玉:〈李賀詩韻與詞韻〉,《大陸雜誌》第95卷第1期,1997年,頁13-41。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施蟄存主編:《詞學》,第1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47-200。
葉幫義、余恕誠:〈「向著詞的意境與詞藻移動」──中晚唐詩歌的一種重要走向〉,《東方叢刊》第1期,2008年,頁165-183。
[加]蒲立本:〈李賀詩的用韻〉,《清華學報》第7卷第1期,1968年,頁1-25。
董希平:〈中晚唐詩歌新的審美追求與詞的內在特質〉,趙敏俐,佐藤利行主編:《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827-840。
劉學鍇:〈李義山與唐宋婉約詞〉,《安徽師大學報》第3期,1988年,頁1-11。
歐麗娟:〈李賀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1期,1993年6月,頁129-158。
(三)學位論文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瑋質:《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勝韋:《李賀詩的「無理」之美──「文學時間」與「通感藝術」的觀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柯繼紅:《論李賀與吳文英的修辭》,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間》,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麗雲:《少女思想的房間──李賀歌詩的內在風景及書寫特質探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