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1.2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秀玲
作者(外文):Chen, Hsiu-Lin
論文名稱(中文):張瀛太作品中之神話思維: 以「神話─原型批評」為研究框架
論文名稱(外文):The Mythical Thinking in Chang Ying-Tai’s Novels: based on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指導教授(中文):王鈺婷
口試委員(中文):林巾力
陳芷凡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0049509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張瀛太神話思維原型批評異域書寫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張瀛太作品為研究文本,探討女作家自九O年代開始在文學奬場域嶄露頭角,並於上個世紀末(1999~2000)風光蟬聯兩大報副刊文學奬首奬殊榮,立論其作品以「異域書寫」和「尋愛旅程」作為兩大創作主題,文中大展異國情調、魔幻元素和傳奇色彩,不但成功吸引評審目光,也奠定自己在台灣文學場域的美學位置。筆者進一步觀察到女作家的「異域書寫」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移動,更多是想像意識的自我放逐,尤其對於男女主角之間那種超越常理,又帶有奇幻色彩的浪漫行徑,滲透其中之「神話思維」著實成功安頓小說中所有超乎現實框架的想像。綜觀張瀛太從《西藏愛人》啟程之神話思維,日後仍繼續散落在不同篇章中,得以形構出具有神話特色之系列作品,也因而觸發筆者從「神話-原型批評」為視角作一整體性研究。

首先,本文將張瀛太作品分為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兩個脈絡進行討論,第二章從副刊文學奬首奬作品出發,從文學奬評審背景延伸探討兩大報所引領之文學典範及意識型態,並藉由交互分析評審意見滙整其作品得以在文學奬場域勝選之主要美學特質。第三章將《春光關不住》定義為一部現代神話愛情,根據弗萊之〈原型批評:神話理論〉中之意象模式以及坎伯之「英雄的旅程」為理論框架,演繹貫穿文本之「出走」和「追尋」兩大主題,如何作為轉化成心靈「回歸」之象徵意涵。第四章開始進入長篇小說《熊兒悄聲對我說》分析,從李維史陀之「神話學」概念詮釋一則山林傳奇所涵蓋原始與文明之衝突、人類與動物之對立,以及人性與獸性之辯證。第四章探討文本《古國琴人》無疑為女作家最貼近神話之作,全文架構在人神共處之魔幻背景,牽涉更深層之生命原型意識,因而回歸最早由榮格提出之「集體無意識」及「原型理論」進行理解,分析文中關於蛇、地洞、神殿等具古老原型之代表意象,如何開展出一段人蛇交歡之生死愛戀,並進一步帶出人性、獸性與神性在慾望交纏中,彼此誘惑與搏鬥的糾結過程。

作為研究張瀛太作品之第一部學位專論,筆者嘗試從神話學、人類學和心理學之研究理論,從跨學科視角詮釋女作家長期經營之異域愛情書寫。立論「神話思維」為貫穿女作家系列作品之核心意識,其中重複展演出走-追尋-回歸之旅程模式,可視為人類生命發展之心靈圖像,得以運用「神話-原型批評」作為理論基礎。本文試圖在不同作品中透過不同理論概念進行結構及內容分析,將「神話思維」的注入視為女作家移用神話模式之美學手法,探討文本中之原型母題如何揭示作者個人之內在景致,同時也呈現出人類原始心靈世界之內涵。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hang-Ying-Tai’s works from the early 1990s to the present. Chang’s novels were known and admired with fantastic “exotic features” and “love adventures” , especially the myth, romance, marvels and magic elements used in her writings. Those aesthetics definitely helped Chang to win a lot of prizes in a variety of writing competitions held by newspapers. Aside from listed renowned features, I also find a kind of mythical thinking in Chang’s series of novels. I suggest the mythical thinking departures from her second book “Tibet Lover” and takes place continually in her following works. And the observation come out an idea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on her novels based on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First of all, I proceed to analyze Chang’s two short stories and one prose which won top prizes in the writing competitions held in 1999 and 2000. I go through all the opinions given by adjusters to consolidate the comments to review how could her stories gain the majority of criticizers’ appreciative evaluations and why could her writings get great appraisal of literature. Secondly, I define the “Unconfined Spring Light ”as a modern myth of love and put the book under Northrop Frye’s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as well as Joseph Campbell’s hero’s adventure theory to review Chang’s “departure- pursuit-return” itinerary happened repeatedly in her stories. Hereinafter, I put “The Bear Is Whispering To Me” under Claude Levi-Strauss's theory to discuss how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resulted in a broken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s well as how the boy could re-approach the Spirits thorough mysterious rituals and worships. Finally, I analyze the topics of rebirth, reincar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An Ancient Musician” based on Jung’s Archetype Theory.

Completed as the first academic essay on Chang’s novels, I attempt to analyze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mong mythology,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I assume the mythical thinking is the core aesthetics throughout her stories and discuss based on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to explore Chang’s spiritual world, as well the interior of primitive soul.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先行研究…………………………………………………….………7
(一) 張瀛太作品相關研究
(二) 台灣原住民神話研究
(三) 台灣文學之原型批評研究
第三節 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18

第二章 張瀛太之文學奬進路──
以〈西藏愛人〉、〈鄂倫春之獵〉、〈豎琴海域〉為例
第一節 前 言:女作家文學奬之路………………………………………24
第二節 評審之身/聲………………………………………………………26
(一) 評審權力之再檢視
(二) 作家之世代氛圍
第三節 首奬小說作品分析:〈西藏愛人〉、〈鄂倫春之獵〉…………30
(一) 評審背景及投票結果分析
(二) 從「西藏浪女」到「鄂倫春獵女」
第四節 首奬散文作品分析:〈豎琴海域〉………………………………35
(一) 評審背景及投票結果分析
(二) 文學奬場域之跨文類現象
第五節 女作家之神話起程…………………………………………………39
第六節 結語…………………………………………………………………42

第三章 現代神話愛情──《春光關不住》
第一節 前言:女作家之神話書寫概述……………………………………45
第二節 現代神話之「寓意性」與「浪漫性」……………………………47
第三節 異域之奇幻旅程……………………………………………………51
第四節 巫女的信物:以〈姑娘你在路上〉和〈巫女蘭〉為例…………55
(一)〈姑娘你在路上〉之「色金梅朵」
(二)〈巫女蘭〉之「蘭花」
第五節 「神話書寫」之貌合神離:論漢、原書寫位置之思維差異……59
(一)死亡的面貌:從「天葬」出發的省思
(二)精神的象徵:「鷹」意象的演繹
第六節 結語:探險,尚未結束……………………………………………65

第四章 部落神話•山林傳奇──《熊兒悄聲對我說》
第一節 從部落神話重新出發………………………………………………68
第二節 女作家的童年/神話鄉愁…………………………………………70
第三節 原始與文明之幽冥交會點…………………………………………75
第四節 神話故事中的悲劇美學………………………………………..…..79
第五節 結語:尋找神話的救贖……………………………………………84

第五章 《古國琴人》之回歸主題
第一節 前言:探索原初心靈………………………………………………86
第二節 榮格之「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88
第三節 以蛇為名──人性•魔性•神性…………………………………….91
第四節 藉子宮之象徵──生命與死亡的交纏……………………………94
第五節 回溯之旅──透過夢與象徵………………………………………98
第六節 結語:回歸心靈的原鄉…………………………………………...101

第六章 結論
一、研究回顧………………………………………………………………...104
二、研究成果………………………………………………………………...105
三、研究貢獻及侷限………………………………………………………...107

參考資料………………………………………………………..........................109
附錄(一)……………………………………………………….....................114
一、張瀛太作品

《西藏愛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
《巢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初版-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熊兒悄聲對我說》(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
《古國琴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春光關不住》(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
《千手玫瑰》(台北:華品文創,2011)。
《花笠道中》(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凡爾農(Jean Pierre Vernant),馬向民譯,《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
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1999)。
卡爾•榮格(Carl G. Jung),徐德琳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11)。
伊苞,《老鷹•再見》(台北:大塊文化,2004)。
克勞德•李維史陀,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克勞德•李維史陀,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台北:時報文化,1992)。
克勞德•李維史陀、笛第爾•艾瑞本,陵俊傑譯,《李維史陀對話錄--思想的法則》(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
克勞德•李維史陀,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林燿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
埃利希•諾伊曼,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199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文化,1997)。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台北:立緒文化,1995)。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台北:立緒文化,1996)。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三、 論文

(一)期刊文章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戈壁,〈升天成佛我何能-由心理學批評及神話原型批評線路來看西遊記〉,《明道文藝》200期(1992.11),頁:79-85。
文訊編輯部,〈野性與自主──新世代女作家群的崛起〉,《文訊》137期(1997.03),頁:25-27。
向陽,〈海上文學奬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期(2003.12),頁:37-40。
呂政達,〈一個評審學派的誔生〉,《文訊》218期(2003.12),頁:60-61。
巫維珍,〈張瀛太:深入探索生命〉,《文訊》137期(1997.03),頁:42-43。
李東霖,〈〈夜夜盜取你的美麗〉的荒誕主題〉,《通識論叢》(2009.06),頁:25-41。
李進益,〈陳黎詩歌中神話傳說素材的想像與運用〉,《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46卷第1期(2012.04)頁:53-69。
徐國明,〈一種餵養記憶的方式-析論達德拉瓦•伊苞書寫中的空間隱喻與靈性傳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04),頁:167-188。
高宣揚,〈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上)〉,《人本教育札記》第69期 (1995.3),頁:98-106。
高宣揚,〈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下)〉,《人本教育札記》第70期 (1995.4),頁:96-104。
高宣揚,〈評李維史陀四書〉,《人本教育札記》69期(1995.3),頁:91-97。文中註明原文出處為李維史陀著,《神話學》第四卷《裸人》,1971年,法文版第614頁。
高宣揚,〈論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結構主義神話觀〉,《東吳社會學報》卷期:1期(1992.3),頁:1-51。
高宣揚,〈神話是人類文化的原初基礎──慶賀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施特勞斯百年華誕〉,《明報月刊》43卷12期(2008.12),頁111-113。
張漢良,〈「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中外文學》3卷11期(1975.04),頁:166-179。
莊宜文,〈文學競技或人性試煉?談文學奬的光明與幽暗〉,《文訊》218期(2003.12),頁:41-45。
許正平,〈重量級發聲管道〉,《文訊》218期(2003.12),頁:62-63。
連美恩,〈無法被簡單定位的作家--訪張瀛太〉,《幼獅文藝》第650期( 2008.02),頁:74-75。
陳雪惠,〈論現代詩歌以「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為題材之書寫〉,《問學》第十六期(2012.06),頁:51-80。
陳器文,〈臺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18期(2006.01),頁:1-25。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100期(1994.02),頁:20-22。
彭瑞金,〈台灣文學神話篇與原住民的口傳文學〉,《文學台灣》60期(2006.10)頁:217-254。
焦桐,〈兩報文學奬的風格與權力結構〉,《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行政院文建會(1997.11),頁:208-231。
黃素嬌,〈從神話原型批評的角度談「莊周夢蝶」故事〉,《國文天地》23卷6期(2007.11),頁:45-48。
董恕明,〈在混沌與清明之間的追尋--以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為例〉,《文學新鑰》8 期,(2008),頁:129-161。
廖炳惠,〈文學奬與文學創作〉,《文訊》218期(2003.12),頁:55-56。
廖輝英,〈是冠冕也是枷鎖〉,《文訊》218期(2003.12),頁:65-66。
劉乃慈,〈九O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09.10),頁:69-104。
劉依潔,〈《詩經.氓》的神話原型試析〉,《醒吾學報》28期(2004.12),頁137-148。
鄭宇辰,〈尋覓、遭遇、認識、離去──王家祥為矮黑人織寫的現代神話〉,《臺灣文學研究》第九期(2010.6),頁123-144。
鍾玲,〈試探女性文體與文化傳統之關係〉,《中外文學》第18卷3期(1989.8),頁:128-146。
蘇偉貞,〈(新)女性的出走與回歸──以八、九O年代《聯合報》小說奬為主兼論媒體效應〉,《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04),頁:149-181。

(二) 碩博士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列)

陳慧蓉,《賴香吟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
林欣儀,《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鄭如真,《簡媜散文藝術發微》,(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逢森,《原住民文學中的神話傳說與祖靈信仰》,(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麗娟,《從食色書寫到追尋救贖──王禎和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巍仁,《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吳姵萱,《林冷詩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宜玫,《台灣女作家長篇鄉土小說中的情愛書寫:以《千江有水千江月》、《鹽田兒女》、《流水帳》為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三)會議論文(依論文發表日期排列)

江寶釵,〈江山風騷,究誰主/領──論兩大報文學奬成立之學史意義〉,台灣文學重大事件研討會,台灣文學館主辦,2004.11/27-28。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第二屆文學、邊境、界線國際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主辦。2008年3月24-25日。

四、報導文章(依刊登日期排列)

張瀛太之得奬感言,《聯合報》,聯合副刊第37版(1993年9月26日)。
第二十屆時報文學奬短篇小說類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0月5日)。
第十一屆中央日報文學奬散文決審側記,〈營造生命的熱力〉,《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第22版(連載自1999年3月2日至3日)。
黃碧端,〈親情中的曲折〉,《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第22版(1999年3月9日)。
第二十一屆聯合報文學奬得奬名錄,《報合報》,聯合副刊第36版(1999年9月16日)。
第二十一屆聯合報文學奬短篇小說奬決審會議紀要,〈新的小說星座〉,《聯合報》,聯合副刊第37版(連戴自1999年10月12日至10月15日)。
張小虹,〈西藏愛人〉短評,《聯合報》,聯合副刊第37版(1999年10月13日)。隨後收錄於《西藏愛人》之名家推薦文。
第二十二屆時報文學奬散文類決審會議紀錄,〈彈奏湛藍的生命樂章〉,《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7版(連載自1999年11月1日至3日)。
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奬得奬名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6版(2000年9月29日)。
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奬短篇小說決審會議紀錄,〈愛情追獵傳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7版(連載自2000年9月29日至10月1 日)。
李奭學,〈謎與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7版(2000年9月30日)。
第二十四屆聯合文學奬散文奬決審紀要,《聯合報》,聯合副刊(2002年9月16日)。
第二十五屆聯合報文學奬短篇小說奬決審會議紀要,《報合報》,聯合副刊第E6版(2003年9月16日)。
張瀛太,〈張瀛太聲明〉,《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2003.10.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