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04.13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葉皓昀
論文名稱(中文):麥克.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
指導教授(中文):陳思廷
口試委員(中文):鄭凱元
王榮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100047504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科學解釋因果進路差異製造的判準抽象化凝聚
外文關鍵詞:scientific explanationcausal approachdifference makingabstractioncohe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的主要目標是去探討麥克.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的可行性,尤其是在該說明之中對於事件的因果關係的判準,是否比起其他科學解釋的說明在對事件的解釋──也就是找出事件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此事上面要更為有利。史特雷文斯繼承了目前在學界居於主導地位的對於科學解釋的「因果進路」,並基於約翰.彌爾的成果而發展出了關鍵點說明,並且藉由它試圖解決關鍵點說明的對手們──概率論說明,反事實條件句說明和操作論說明都無法順利解決的問題。

  論文的第一章之內容乃是關於科學解釋的歷史的回顧,其中包括了韓裴爾的DN,IS說明和沙爾蒙的SR說明,以及在邏輯實證論時代位居主導地位的DN說明,因為無法解決因果解釋的不對稱問題,而使得科學解釋的「因果進路」興起的過程。

  論文的第二章乃是史特雷文斯對於在因果進路之下發展出的三個科學解釋之判準的批評,這三個判準乃是概率論說明,反事實條件句說明和操作論說明,在此章之中史特雷文斯舉出了它們各自的問題所在。

  論文的第三章的內容乃是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對於事件的解釋之部分,也就是對於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判準。這也是史特雷文斯所寫作的「Depth」一書的最核心內容,本章包含了關鍵點理論中的差異製造的判準,抽象化與最佳化過程,以及用來解決選言句問題的凝聚之概念。

論文的第四章則是對於關鍵點說明的批評與回應,布萊恩.威特森和馬克.朗格兩位哲學家各自舉出了幾個例子,來測試關鍵點說明的可行性以及適用性。威特森的批評在於,他認為在社會科學中的解釋似乎必然的會違反凝聚的概念;而朗格則對於關鍵點說明中的抽象化的過程,是否不當的賦予了在解釋上不相關的變數解釋力一事感到疑惑。

  論文的第五章──最後一章的內容包含了史特雷文斯對於上述那些批評的回應,以及筆者對於史特雷文斯以及批評者之間的辯論所做出的自己的評論與意見,並根據本文所搜錄的批評與意見,試著說明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所能夠接受的合適的科學解釋之樣貌為何。
Chapter1 科學解釋的歷史
 
1.1 何謂科學解釋
1.2 對科學解釋的DN說明
1.21 DN說明的概觀
1.22 對DN說明的批評
1.3 對科學解釋的IS說明
1.31 IS說明的概觀
1.32 對於IS說明的批評
1.4 對科學解釋的SR說明
1.41 對SR說明的概觀
1.42 對SR說明的批評
1.5 科學解釋的因果進路
1.51 多層級因果關係理論
1.52 雙因子的因果解釋進路

Chapter2 因果進路之下的科學解釋說明

2.1 科學解釋的因果進路
2.2 極小主義
2.3 因果相關的問題
2.4 判別因果關係的概率進路
2.5 判別因果關係的逆實條件句進路
2.6 判別因果關係的操作論進路

Chapter 3 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

3.1關鍵點說明的概觀
3.2因果關係的模型
3.21 原子因果模型
3.22 複合因果模型
3.23 因果推導
3.24 事態的概念
3.3消除的程序
3.31 消除的程序之特徵
3.32 火星的影響
3.33 中毒的影響
3.34 墜河的影響
3.35 對於法則的不健康的依賴?
3.4抽象化與最佳化
3.41 抽象化
3.42 路徑的依賴與最佳化的程序
3.5凝聚的概念
3.51 選言句的問題
3.52 凝聚概念的判準和基礎
3.6 關鍵點說明的優勢

Chapter4 對於關鍵點說明的批評

4.1 威特森對關鍵點說明之批評
4.11 哥迪洛克的問題
4.12 在解釋之中的理想化
4.13 對解釋的關鍵點理論
4.14 在經濟學之中的均衡的解釋
4.15 史特雷文斯可能的回應
4.2朗格對關鍵點說明的批評
4.21 朗格對關鍵點說明的理解
4.22 關鍵點理論如何解決抽象化過度的問題
4.23 朗格對關鍵點說明中抽象化的批評
Chapter5 史特雷文斯對於對關鍵點說明的問題之回應

5.1 對威特森的回應
5.2 對朗格的回應
5.3 結論
Hempel, C. (1965). Aspects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chap. 12, pp. 331–496.

Hempel, C. and P. Oppenheim. (1948).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15:135–175. Reprinted in Hempel (1965), chap. 10.

Lewis, D. (1986). “Causal explanation.” In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2,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14–240.

Lange, Marc (2012). “Abstraction and Depth in Scientific Explana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4: 483–491.

Osborne Reynolds (1901). Papers on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Subjec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1-105.

Psillos, Stathis (2002) ,Causation and Explanation, Montreal & Kinston and Ithac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Railton, P. (1978). “A deductive-nomological model of probabilistic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45: 206–226.

Salmon,W. (1970). “Statistical explanation.” In Statistical Explanation
and Statistical Relevance, Pittsburgh, US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 29-87.

Scriven, M. (1959). “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 in evolutionary theory.” Science
30: 477–482.

Strevens, M. (2004). “The causal and unification accounts of explanation
unified – causally.” Noûs 38: 154–176.

Strevens, Michael, (2012), “Replies to Weatherson, Hall, and Lange.”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4: 492–505.

Strevens, Michael, (2006) ,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n D. M. Borchert (e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Detroit, USA: Macmillan Reference.

Strevens, Michael, (2008) , Depth: An Account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Cambridge, MA,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ober, Elliot. (1983). “Equilibrium Explana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43: 201-210

Woodward, J. (2003). Making Things Happen: A Theory of Causal Explan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atherson, Brian, (2012), “Explanation, Idealisation and the Goldilocks Problem.”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4: 461–47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