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3.103.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簡詩純
作者(外文):Chien, Shih Chun
論文名稱(中文):彰化北管子弟曲館的聲音景觀:遺產化過程的辯證與再生
論文名稱(外文):The Soundscapes of Changhua Beiguan Amateur Music Club: Dialectic and Renaissance of the Heritagization Process
指導教授(中文):李威宜
指導教授(外文):Lee, Wei-I
口試委員(中文):林美容
邱坤良
呂心純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100046502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聲音景觀音樂文化實踐無形文化遺產
外文關鍵詞:SoundscapesMusic as cultural practi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北管音樂在 2009 年被指定為台灣的重要傳統藝術,本文透過其保存團體─ 位於彰化的梨春園,說明其遺產化並非從 2009 年開始,而是起自 1970 年代、更 為漫長的過程。該過程也使得梨春園作為北管子弟曲館的音樂經驗分殊和重組, 構成複雜的當代梨春園樣貌。本文以社會民族誌的書寫方式,進行聲音景觀與其 社會文化脈絡關係的描述,來梳理當中文化意義的複雜性,包含單一樂友的音樂 經驗叢結和不同時空環境下養成的樂友,相互磨合而成的梨春園,以及梨春園作 為主體,如何穿梭和參與製作不同聲音景觀中的意義辯證。並以此民族誌為基 礎,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中,文化空間和生產過程等理 念,思考梨春園北管音樂遺產保存的限制與可能。
Beiguan music was designated as Taiwan’s Significant Traditional Arts by Ministry of Culture in 2009. Beiguan amateur music club-Lichun Yuan was appointed as the community to preserve Beiguan music. This essay tracks back to the 1970s, rather than 2009, to examine the heritagization process of Changhua Lichun Yuan. Lichun Yuan has been reformed by the musicians who joined the club at different time in the heritagization process and by diverse music experience brought with each musician. Moreover, Lichun Yuan Beiguan music has been given diverse roles in varied time and locations and it hence has created various meanings. By depicting the soundscape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Lichun Yuan Beiguan music,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larify its complex cultural meaning. From the ethnography conducted in Lichun Yuan, with the idea of cultural space and process of production from UNESCO’s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study seeks to reveal some possibilities of preserving Lichun Yuan Beiguan music.


第一章 緒論 目錄


1
一、研究緣起 1
二、問題意識 3
三、文獻回顧與研究定位 4
四、方法論 11
五、論文架構 15
第二章 梨春園遺產化的過程 17
一、文本與敘事中梨春園的光輝舊日 17
二、「發現」梨春園 20
三、梨春園與文化政策的相遇 23
四、小結 31
第三章 重組梨春園 34
一、去曲館玩一晚 34
二、曲館與南街 39
三、有大媽就有梨春園 47
四、小結 56
第四章 梨春園作為遺產:儀式與展演的辯證 59
一、曲館的「日常」與非「常」 59
二、西秦王爺祭典 63
三、鹿港慶端陽 67
四、小結 73
第五章 大媽館要興了 76
一、王爺換新衣 76
二、兩種聆聽與操演的流動 80
三、大媽館作為被崇拜的招牌 83
四、小結 84
第六章 討論與結論 86
一、時間 87
二、空間與隱喻 90
三、聲音景觀與流動軌跡 93
四、研究的後續思考 95
參考書目 97

丁仁傑
2013 大型地方性網絡:台南西港刈香村際網絡再思考。刊於中央研究院第 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漢人民眾宗教研究:田野與理論的結合, 張珣主編,頁 161-227。台北:中央研究院。
王士儀

1973 台灣的地方戲劇。中央日報,11 月 29 日-12 月 1 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4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彰化市梨春園北管曲藝。網路資源,http://www. 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
=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E09606000006&version=1&assetsCla ssifyId=4.1&menuId=302&siteId=101#01,2014 年 12 月瀏覽。
2014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北管音樂。網路資源,http://www.boch.gov.tw/ 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 CaseBasicInfo&iscancel=true&caseId=DE09804000019&version=1&
assetsClassifyId=4.1,2014 年 12 月瀏覽。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14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大事紀 1981-1985。網路資源,http://folk.org.tw/

official/index.php/chronology/153-1981-1985,2014 年 12 月瀏覽。

王嵩山

1988 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香出版社。 民生報編輯部
1982 民俗技藝人才建檔完成。民生報,七版,11 月 17 日。

1985 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四百餘作品進入決審階段。民生報,九版,

10 月 31 日。 左羊出版社
2001 文化博物誌:台灣各縣市地方特色館簡介。台北:文建會。

朱俐

1998 中國戲曲傳統祭祀儀典劇:吉祥戲考詮。藝術學報 62:103-131。 吳密察
2011 台灣文化行政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刊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 地方社會,廖迪生主編,頁 95-105。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 心、香港文化博物館。
宋錦秀

1994 傀儡、除煞與象徵。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錘寬
2001 北管細曲賞析。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2004 北管古路戲的音樂。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5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台北:五南。

2011 北管音樂。台北:晨星。 邱坤良
1974 台灣子弟團。台灣風物 24(2):82-96。

1983 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
1997 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台北:時報。 林美容
1989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41-104。

1992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 刊 5(1):57-86。
1993 台灣中部地區的曲館。臺灣史料研究 1:47-56

1996 子弟曲館與台灣中部的城鄉互動─以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為中心之 考察。刊於臺灣近百年史研討會論文集,頁 235-248。臺北:吳三連 臺灣史料基金會。
林茂賢

1998 台灣扮仙戲的象徵意義。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1:1-14。 胡家瑜
201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台灣原住民儀式:對於遺產政治和文化傳承的一些
反思。刊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廖迪生主編,頁



洪敏麟

201-218。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揚坤
2001 曲館文化與常民生活--以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彰化街(市)北管子 弟活動為例。彰化文獻 2:217-249。
2011 文化資產保存概念、活動與〈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及保存團體傳習計 畫〉之於傳統音樂文化保存的審視。刊於 2010 臺灣傳統音樂年鑑, 吳榮順等編輯。臺北: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陳月玲

2007 北管傳習之研究:以彰化縣南北管音樂戲曲館為例。台南藝術大學民




許良榮

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北管音樂。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

陳怡真 撰

2004 澄懷觀道:陳奇祿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陳長華
1984 民族藝術薪傳國家立法保障。聯合報,三版,5 月 15 日 許常惠
1979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時報。

1985 彰化縣民俗曲藝田野調查特刊。中華民俗藝術年刊 74:1-238。

1987 民族音樂論述稿(一)。台北:樂韻出版社。 黃美英
1985 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和陣頭遊藝。刊於民間宗教儀 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李亦園、莊英章主編,頁 80-91。台北:中 國民族學會。
楊建章、呂心純

2010 音聲空間研究的全球趨勢與本土回應初探。關渡音樂學刊 13:77-96。

蔡欣欣

2005 台灣戲曲研究成果論述(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 齊偉先
2013 藝術的社會學啟蒙:以身體技藝為建構基礎的社會美學。台灣社會學

25:1-44。

Akiawa-Faure, Noriko

2009 From the 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angible Heritage. Laurahane Smith and Natsuko Akagawa, eds. Pp. 13-44. Routledge.
Bloch, Maurice

2004[1989] Ritual, History and Power: Selected Papers in Anthropology.

London: Berg Publishers. Brumann, Christoph
2009 Outside the Glass Case: The Social Life of Urban Heritage in Kyoto.

American Ethnologist 36(2):276-299. Gamboni, Dario
1997 The Destruction of Art: Iconoclasm and Vandalism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 Londres: Reaktion Books. Harvey, David
2001 Heritage Pasts and Heritage Presents:Temporality, 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Heritage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7(4):319-338. Rice, Timothy
2003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47(2):151-179

Schechner, Richard

1994 Ritual and Performance. In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Tim Ingold ed. Pp 613-647. London: Routledge. Shelemay, Kay Kaufman
2006 Soundscapes: Exploring Music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