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27.20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廖智怡
作者(外文):Liau, Chih-Yi
論文名稱(中文):養育魯凱的孩子: Taromak的照顧網絡與母職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Bringing up the Rukai: Caring Network and Motherhood Practices in Taromak Tribe
指導教授(中文):沈秀華
指導教授(外文):Shen, Hsiu-Hua
口試委員(中文):林文蘭
梁莉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0045511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Taromk母職實踐部落照顧照顧網絡魯凱族
外文關鍵詞:TaromakMotherhood practicescaring networkRukai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探討台東魯凱族部落Taromak的母職實踐,本研究指出Taromak部落展現共同的照顧網絡,其中,商家、教會與親屬關係都扮演照顧角色,使得照顧責任並非集中在單獨的生理母親,而呈現跨越血緣的共同照顧。同時,透過養育出「魯凱的孩子」,母職實踐不局限於家庭之內,更具有集體傳承的責任。

Taromak婦女不僅是部落照顧者,更是文化傳承者。這些婦女焦頭爛額的母職實踐反映其社會處境的劣勢焦慮,以及部落的混雜性質。Taromak部落婦女在密集母職意識形態影響,以及既有照顧網絡的情境下,產生夾在中間充滿焦慮混雜的母職意識形態,是一個當代原住民婦女既有部落本身的關係實踐,卻又有身為母親的種種完美母職焦慮。

她們既希望孩子能夠在當代社會具有競爭力,又希望其投入部落文化,以讓部落得以存續。因此,一方面,Taromak婦女竭盡全力防止孩子向下流動,強調獨立吃苦的教養策略;另一方面,婦女投入部落文化工作,並肩負起凝聚部落族人的責任。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research probe into the motherhood practices in Taromak tribe of Taitung and discover its collective caring network. Stores, churches and relative relationships share the burden of birth mother and therefore embody the collective childhood caring which is beyond family boundary.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ideal of “children of Taromak”, motherhood practices represen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which is also beyond family boundary. Taromak women play the roles of child care and culture inherit. Motherhood practices of overloaded Taromak women reflect social status and anxieties of these underprivileged women and the complex social situation in the tribe. Such anxieties are caused from ideology of intensive mothering and complexity of caring network and therefore shape another kind of in-between and hybrid ideology of motherhood. Motherhood practices of Taromak women are shaped betwee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tribe. They are not only wishing their children obtain the necessary competitiveness in modern society but also wishing their children can be devoted to cultural affairs in the tribe. Therefore, Taromak women are exhaust to avoid downward mobility of their children by caring strategy that focus on endurance and independent i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devote their self to the cultural work an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uniting the trib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現象與問題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3
第二節 田野概述 29

第三章 Taromak照顧網絡 40
第一節 Taromak部落與女性的照顧功能 40
第二節 商家 45
第三節 教會 47
第四節 親屬關係 54
第五節 小結 60

第四章 母職意識與維繫 63
第一節 母職意識形態與為難 63
第二節 照顧者意識 72
第三節 傳統活動中的「母職關係」情境 78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Taromak母職實踐 85
第一節 「向下流動」的焦慮與教養策略 86
第二節 我們要「在一起」 95
第三節 在關係中的女人 103
第四節 小結 108

第六章 結論 110
參考文獻 115
專書
利格拉樂.阿女烏,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灣:晨星。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市:女書。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市:行人。
黃應貴,2012,《「文明」之路》。台北市:中研院。
嘉義大學家庭研究中心,2006,《原住民家庭親職教育推廣手冊》。台灣:教育部。
鄭瑋寧主編,佐佐木高明等著,2013,《文明凝視下的地方生活:魯凱族社會文化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Nancy J.Chodorow著、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群學。(Chodorow, N. J.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nnette Lareau著、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群學。
(Annette Lareau,2000,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Alison Griffith, Dorothy Smith著、呂明蓁、林津如、唐文慧譯,2007,《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高等教育出版社。(Alison Griffith, Dorothy Smith,2005, Mothering For Schooling.)
Sharon Hays.(1996).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Yale University Press.
Firestone, S. (1970).The dialectic of sex. New York: Collier Books.
Rich, A. (1976).Of wome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Patricia Hill Collins ,(1948). Black feminist thought :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Boston :Unwin Hyman, 1990.
Annette Lareau,(2003) .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期刊論文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
莊雪芳,2004,〈台灣母親母職角色的兩難─現代與傳統的衝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8
方美玲,2001,〈母性與母職〉。《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2期
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88。
唐文慧、游美慧,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6。
陳芬苓,2005,〈跨越父權/母權之分-原住民族群的兩性關係〉。《女學學誌》20:181-225
謝繼昌,1967,〈大南魯凱族婚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95-224。
石磊,1972,〈魯凱族的親屬制度〉。《思與言》9:6:18-19。
鄭瑋寧,2009,〈親屬、他者意象與「族群性」: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東台灣研究》12:27-68。
Cherryl Walker,1995,” Conceptualising Motherhood in Twentieth Century South Africa”,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Vol. 21, No. 3 (Sep., 1995), pp. 417-437

碩博士論文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邱敏芝,2009,《母職家/枷/佳鎖?高學歷職業婦女的母職圖像》。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如涵,2011,《台灣勞工階級孩童的照顧安排與養育風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邱汝娜,2008,《台灣原住民族就業障礙與對策之研究:從社會排除觀點探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瑋寧,2000,《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會議論文
梁莉芳,2015,〈孩子是我的責任:新自由主義與母職實踐〉。論文發表於「第十四屆台灣社會福利年會」,台北:台灣大學,民國104年5月16日。
林津如,2005,〈我們的家庭沒有病:原住民「家庭功能」的另類思考〉。論文發表於「尋找原住民族之文化與正義:從法律扶助案件談原住民族所面臨之問題研討會」,花蓮:花蓮法律扶助基金會,民國94年1月14日。
潘恩伶,2012,〈當父/母缺席時:泰雅部落家庭生活的初探〉。論文發表於「什麼是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民國101年7月3日至7月5日。
鄭瑋寧,2012,〈情感與想像:不同世代的魯凱人如何建構他們的「家」〉。論文發表於「什麼是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民國101年7月3日至7月5日。
王梅霞,2012,〈「人的感情像流動的水」:太魯閣人的家與情感〉。論文發表於「什麼是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民國101年7月3日至7月5日。

網站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台東縣政府延平鄉公所http://www.ttypg.gov.tw/news/153-%E8%87%BA%E6%9D%B1%E7%B8%A3102%E5%B9%B4%E5%BA%A6%E6%A8%A1%E7%AF%84%E6%AF%8D%E8%A6%AA%E8%A9%95%E9%81%B8%E6%B4%BB%E5%8B%95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www.apc.gov.tw/porta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