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45.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沈牧樺
作者(外文):Shen, Mu-Hwa
論文名稱(中文):戰後臺灣天主教基層修會的勞工牧靈實踐: 以古尚潔與馬赫俊神父為核心的考察
論文名稱(外文):The pastoral practice of Catholic Church in post-war Taiwan: an investigation on Fr.José Ellacuría and Fr. Neil Magill.
指導教授(中文):陳瑞樺
指導教授(外文):Chen, Jui-Hua
口試委員(中文):邱毓斌
謝國雄
郭文般
口試委員(外文):Chiu, Yu-bin
Shieh, Gwo-Shyong
Kuo, Wen-b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0045502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9
中文關鍵詞:古尚潔馬赫俊勞工教育自主工運天主教勞工牧靈
外文關鍵詞:Fr. José EllacuríaFr.Neil MagillLabor EducationIndependent Labor Union MovementPastoral Practices of Catholic Chu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收藏:0
  既有研究中,對於戰後臺灣勞工運動如何興起的解釋,主要歸因於勞支會成立與解嚴的因素,並且也以1980年代中期後的廠場爭議個案為研究焦點。本文則由宗教行動為切入點,探究臺灣戰後天主教修會神父中,以工會運動及勞工教育為場域的勞工牧靈實踐,與早期臺灣自主工會運動形成什麼樣的關聯及相互的作用為何?並且將這樣的行動放在歷史時空脈絡下理解與臺灣社會變遷的關係,促進我們理解在戒嚴時代下工會行動如何可能。

  考察主軸為耶穌會古尚潔神父(Fr. José Ellacuría)以及聖高隆龐修會馬赫俊神父(Fr.Neil Magill)兩人。古尚潔神父於1956年來台學習中文,六零年代經由教會正在發展的「儲蓄互助運動」和勞工成長團體「中國天主教職工青年會」接觸到臺灣勞工,進而決心投身勞工研究與工會教育的領域。1971年創設臺灣第一個天主教勞工研究暨服務單位,引進亞洲勞工兄弟聯盟(BATU-WCL)的資源與臺灣省總工會長期合作。十年後正式被耶穌會認可成獨立的教會非營利機構,取法1891年教宗良十三世因應工業革命頒布的「新事通諭」之精神,命名為「新事勞工服務中心」。

  馬赫俊神父則在1979年帶著韓國的經驗來台深耕,1984年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布的「工作通諭」中再次重申的「勞工優先於資本,人是工作的主體」為核心理念,成立「愛生勞工中心」,同時也與八零年代新興的草根勞工團體及政治反對運動人士有所互動。八零年代是臺灣天主教勞工中心成長的高峰期,事工的方向多元,新事擔當其中重要的經驗傳承角色。新事與愛生兩個教會勞工中心最主要的貢獻在於:1.推動以全人的解放為目的之勞工教育。2.啟蒙北部地區戰後第一波自主工運的運動先鋒,支持與輔助臺灣的自主工會運動發展。

  我國非以天主教為國教或信仰大宗,但受到羅馬教會一貫的聖統制實施影響,仍然以相當嚴謹的方式在臺灣運行。戰後天主教隨同國民政府來台,這段歷史的淵源使得天主教會上層和黨國的關係緊密,外籍修會神父以宗教價值介入協助勞資關係的舉動備受爭議。直至1989年馬赫俊及古尚潔兩位從事勞工牧靈的神父陸續被迫離境,天主教會與國民黨政府才正面引發政教衝突,同時,關於宗教與社會行動範疇的關係也形成一波社會輿論。但後續基於教會、政治等種種因素,兩位神父在台實踐勞工牧靈的故事也隨之成為一段討論有限的歷史。

  本文試圖透過這兩位神父,觀察受天主教六零年代人文主義轉向影響的西方傳教士身兼勞工運動者,和宗教團體的內部、政治結構及社會的脈動形成怎麼樣的張力,以豐富化我們對天主教勞工牧靈行動所扮演的角色、勞動權利意識的萌發和戰後勞工運動行動者/網絡形成三者的理解。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founding of Taiwan Association of labor law and the termination of martial law was regarded as the causes of the rise of labor movements in post-war Taiwan. Furthermore, they focus only on labor disputes occurred within factory. This study, starting rather from a view of religious action,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storal practices, which were conducted in trade union movements and labor education by Catholic priests in Taiwan, and the early time of independent labor union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such practices is further placed under historical con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it is possible for labor movement to take place under martial law.

Fr. José Ellacuría from the Jesuits and Fr. Neil Magill from 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St. Columban are the two major figures in my investigation. Fr. Jose Ellacuria came to Taiwan in 1956 for learning Chinese. In the 1960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redit Union Movement, which was developed by church, and a growth group called ‘’The Young Christian Workers’’, he came to know about workers in Taiwan, this eventually leads to his devotion in both labor study and labor education. In 1971, he founded the first Catholic organization dealing with labor study and labor service, which introducing resources from Brotherhood of Asian Trade Unionists- World Confederation of Labour(WCL - BATU) and cooperating with Taiwan(Province) Federation of Labour. This organization was officially affirmed as an Catholic NGO – Rerum Novarum Labor Center, naming after “Rerum Novarum”, an encyclical enacted by Leo XII as a response to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 the other hand, Fr. Neil Magill, with his experiences in Korea, arrived at Taiwan in 1979. In 1984, following the belief revealed in” Laborem Exercens”, an encyclical enacted by John Paul II, he founded New Life Worker’s Center, meanwhile interacting with other local labor organizations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political opposition movements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 climax of labor ministry of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Rerum Novarum - as one of them -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delivering their experience.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Rerum Novarum and New Life Worker’s Center were as below: 1. Promoting labor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emancipation of all aspects of a human being; 2. Enlightening the first wave of post-war labor movement, and assisting its development.

Catholicism is not the state religion nor the main strea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Taiwan, however, the Church still operates strictly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Catholic Church came to Taiwan with the defeated KMT, there was sou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urch and the leadership of KMT, and this is also why there was controversies over the issue that foreign priests being involved in labor relations. It was not until 1989, that the two priests mentioned above was forced out of Taiwan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church and KMT burst out. Meanwhile, the public opinion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profane activities also emerged at that time. Nevertheless, given som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e stories about the two priests caught little attention.

This study tries to observe, from the stories of the two priests, the tension between western missionaries who were influenced by the turn toward humanism and thus involved in labor movements, and the religious group itsel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social context, so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the pastoral practices of Catholic Church, of the blossom of the conscious of labor rights, and of the forming of the network of actors of post-war labor union is possible.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緣起:混沌之初 1
第二節 研究課題的時空背景 3
(一)天主教人文主義轉向-從神學的國度到社會的神學 3
(二)戰後臺灣天主教的政教關係-上帝、凱撒與人民 6
(三)臺灣產業結構的變遷與勞工運動的興起-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 9
第三節 問題意識、研究架構與方法、章節安排 13
(一)問題意識 13
(二)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4
(三)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開疆闢土-勞工牧靈行動的開展 21
第一節 勞工牧靈的時代背景 22
(一)巴斯克工人團結工會的秘密行動 22
(二)古尚潔神父生平簡介 24
(三)「工人」出現:勞工牧靈的萌芽 26
第二節 走入臺灣、走進社會:職工運動與儲蓄互助運動作為起點 34
(一)天主教職工青年會 34
(二)工業關係研究室時期-新竹勞工研究小組與成人職工會 35
小結:微光前行 41
第三章 七零年代從體制內合作邁向體制外的建置 46
第一節 戰後至1970年代臺灣工會組織發展簡介 46
第二節 工業關係研究室與全國總工會的接觸 51
第三節 工業關係研究室時期-與臺灣省總工會的合作 59
小結:鼎革咸亨 75
第四章 臺灣八零年代教會勞工中心的發展境況 77
第一節 教會內部的事工 79
第二節 新事勞工中心時期 88
第三節 馬赫俊神父生平簡介與愛生勞工中心 97
小結:星星之火 103
第五章 教會勞工中心與自主工運的結盟與分離 105
第一節 解嚴前教會勞工中心 106
第二節 1988年全國自主勞工聯盟成立暨二法一案大遊行 109
第三節 九零年代自主工聯的衰微與縣市產業總工會的興起 118
第四節 國家的禁忌:馬赫俊神父驅逐出境事件 127
小結:編織歷史之網 133
第六章 信仰所牽引出的勞工牧靈實踐藍圖 138
第一節 天主教社會訓導之新事通諭系列簡介 139
(一)<新事>通諭──論工人階級的處境(Rerum Novarum) 141
(二)<四十週年>通諭──論重新建立社會秩序(Quadragesimo Anno) 147
(三)<慈母與導師>通諭──論基督教義與社會發展(Mater et Magistra) 151
(四)<八十週年>宗座牧函──行動的呼籲(Octogesima Adveniens) 154
(五)<工作>通諭(Laborem Exercens) 158
(六)<百年>通諭(Centesimus Annus) 163
第二節 天主教社會思想與自主工會運動範疇的交集與張力 166
小結:愛是道路 174
第七章 結論 178
第一節 重回問題意識 178
第二節 反思研究方法及未竟之事 183
第三節 羈絆感 185
參考資料 187
附錄一、訪談名單 197
附錄二、古尚潔神父(Fr. José Ellacuría)與巴斯克團結工人工會(ELA-STV)秘密行動籌組人──Valentin Benqoa神父的對談逐字稿 199
附錄三、《教會機構與員工間的合約》前言 208
附錄四、由天主教的視角看待四個主要政治經濟意識系統的比較和對照 211
附錄五、世界勞工聯盟之原則宣言 213
附錄六、大事記 218
Charles Tilly and Sidney Tarrow, 2007, Contentious Politics. Paradigm publishers.
Chuan-Chuan Tung, 1996,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a historical-strcuctual approach.” The University Of Grorgia.
Emil J.Kirchner, 2005,” 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llaboration and the Prospects for European Industraial Relation. “Pp. 129-144 i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Ed by Jack Hayward. Frank Cass Press.
Filip Couss'ee , 2010, “Youth work for all or all into youth work?” Pp.116-141 in A curious pot of pasta-diversity and accessibility in youth work. Ed by Bombaerts Gunter, Coussée Filip, Hillaert Wouter . Academia Press.
Herve Carrier, S. J.著、李燕鵬譯,1992。《重讀天主教社會訓導》。台北,光啟出版社。(Herve Carrier, S. J., 1990, The Social Doctrine of the Church Revisited ─ A Guide for Study. Vatican City: Pontifical Council for Justice and Peace.)
Hsiao, Hsin-Huang Michael, 1992, “The Taiwanese Experience”,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2:17-32.
James C. Docherty;Sjaak van der Velden;Jacobus Hermanus Antonius van der Velden, 2012,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Organized Labor (3nd edition). Scarecrow Press.
Jan Jerzy Kułakowski,1988,<建立工會運動的新方向>。收錄於《自主工聯會訊》2:8。
Joseph Card Cardijn著、孫茂學譯,1967,《職工青年會的秘訣》。台北市:教友生活周刊社。
Kim Christiaens, 2010, “The ICFTU and the WCL-Th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Solidarity.” Pp. 17-43 in Solidarity with Solidarity-Western European Trade Unions and the Polish Crisis, 1980-1982. Ed by Idesbald Goddeeris. UK: Lexington Book Press.
Kim moody, 2001, Workers in a Lean World: Un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Verso Press.
Margaret E. Crahan, 1996, ”Catholicism and Human Rights in Latin America.” Pp.262-274 in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Ed by Irene Bloom, J.Paul Martin, and Wayne L. Proudfoo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2006,《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Melissa J. Wilde, 2007, Vatican II: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han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E. Lee, 2013, Ellacuria: Essays on History, Liberation, and Salvation. Orbis Books.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著、李弘祺譯、陸達誠校訂,1983,《人的現象》。台北:聯經出版。
Richard L. Wood, 2003, “ Religion, Faith-based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Pp.385-399 in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Ed by Michele Dill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o Valencia, 2013, “Es necesario que hechos como la muerte de mi hermano no queden en la impunidad.” El faro. Retrieved from, http://www.elfaro.net/es/201311/noticias/13911/%E2%80%9CEs-necesario-que-hechos-como-la-muerte-de-mi-hermano-no-queden-en-la-impunidad%E2%80%9D.htm (November 15)
Sherwood Anderson著、吳岩譯,2006,《小鎮畸人》。台北:遠流出版社。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xecutive, The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xecutives in celebration of our 70th anniversary 1938 ­ 2008 , Retrieved from, http://176.32.230.3/cabe-online.org/clients/cabe/wp-content/uploads/downloads/2012/12/history.pdf
Trade Union World, 1999, “Special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How the ICFTU Has Influenced Global Developments Year After Year”, Trade Union World. 7: 5-70.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wunionism.net/library/internationalism/ICFTU%20-%2050%20Years%20of%20Struggle%20-%201999.pdf(Date visited: December 24, 2014)
Walter Baeten, 2012, ” Youth care, youth organization and the youth movement in flander, 1850-1975.” The History of Youth Work in Europe: Relevance for Youth Policy Today 3:31-42 , http://pjp-eu.coe.int/documents/1017981/1667851/TheHistoryOfYouthWorkVol3.pdf/57009717-9c65-45c7-9714-df202038d607 (Date visited: October 20,2014 )
中國主教團,1989,<中國主教團牧函>。《教友生活周刊》1807:1。
中國時報報訊,1989,<桃縣警方說明護送馬赫俊出境過程-鄭重表示除非保證純粹傳教才可入境>。中國時報,第三版,3月21日。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1988,《福傳大會專輯》。台北: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1977。《全國總工會會訊》1-124(1977年8月至1988年8月)。臺北市: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新聞處。
中國勞工刊物記者,1967,<工會介紹-台灣省總工會>。《中國勞工》402:19-23。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編,1953,《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概況》。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
內政部編印,1986,《內政部勞工行政年報》。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編印,1957,《勞工行政概況》。臺北市:內政部。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1973,《臺灣天主教手冊》。臺北市: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1975,《臺灣天主教手冊》。臺北市: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天主教友人權小組,1989,《馬赫俊神父事件》。台北:光啟出版社。
天主教職工青年總會編,《天主教職工青年會的方針》。台北:中國天主教職工青年會印製。
支持馬赫俊神父委員會,1989,<長期抗爭支援馬神父>。《新潮流叢刊》:25,3月20日。
王世榕,1978,<「現階段如何發揮我國工會的功能」座談實錄>。《國際勞工評論》2(1):33-42。
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29。
王崇堯,1992,《解放神學與馬克思主義》。台北:永望出版社。
王敬弘,1990,<在臺灣社會實踐正義>。收錄於房志榮等編,《信仰與正義》。台北:光啟出版社。
王蜀桂,1995,<比利時醫師這樣擁抱臺灣勞工──田明慧全力投入為勞工爭取權益>。中國時報,第52版,12月20日。
王濤,2010,<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與梵二精神-兼論梵二精神對天主教學術研究的啟示>。《輔仁宗教研究》20:179-203。
古尚潔,1988,<台灣勞資關係的昨日今日與明日>。受訪者提供之剪報,未記載出處。
古尚潔,2013,<Some notes about the origins and the way of the Rerum Novarum Center.>。頁10-24,收錄於郭吉仁、林秋霞、胡玉麗、沈牧樺編,《一粒種子落在臺灣-古尚潔神父晉鐸五十周年紀念冊》。臺北市:未出版紀念冊。
古尚潔、高潤章口述,林迺青撰稿,1985,<教友生活進修講習會-天主教與勞工>。受訪者提供之剪報,未記載出處。
古尚潔、廖眕生,1974,《教會機構與員工間的合約》。台北:中國互助運動協會。
古尚潔、廖眕生,1981,《群體動力(上冊)》。臺北市:中國互助運動協會工業關係研究事與台灣省總工會合編印。
古尚潔等人譯,未註明出版日期,《世界勞工聯合會-原則宣言、章程、內部法規》。未註明出版地點及出版單位。
古偉瀛,2005,《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教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台灣省總工會,1979。《台灣省總工會會訊》23-104(1979年8月至1986年5月)。臺北市:臺灣省總工會。
台灣省總工會,1991,<台灣省總工會四十年>。《台灣省總工會會訊》127。臺北市:臺灣省總工會。
未署名作者,1956-1958共三冊,《台灣天主教教士通訊錄》。台北:華明出版社。
未署名作者,1959-1966、1968共九冊,《臺灣天主教通訊錄》。台北:華明出版社。
未署名作者,1970、1972-1973、1975-1976、1978、1982、1984共八冊,《臺灣天主教手冊》。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未署名作者,1978共兩冊,《臺灣天主教手冊》。台北: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未署名作者,1980、1986共兩冊,《臺灣天主教手冊》。台北:光啟出版社。
未署名作者,1988,<世界勞工聯盟觸角伸入臺灣>。《時代總號》250:77。
未署名作者,1989,<工運的幕後殺手──趙守博>。《時代總號》269:24。
未署名作者,1989,<訪BATU在台代表林獻癸──發展工運,容納的層面愈廣愈好>。《進步時代週刊》219:73。
未屬名作者,1988,<700億美金外匯600萬勞工血淚──今年修法看你,明年選舉看我>二法一案遊行文宣,取自慈林基金會社會運動史料圖書館。
未屬名作者,1989,<為何要馬赫俊限時離境>。《民進周刊》109:48-50。
未屬名作者,1989,<神父又被驅逐,馬赫俊事件震驚國際──宗教勞工界嚴厲抗議>。臺灣教會公報,第1934期,3月26日。
未屬名作者,1989,<對教會社會服務工作的省思>。《教友生活周刊》,6月22日。
民生報報訊,1989,<「兄弟工會」到台灣打天下──國外激進工運模式﹐經有心人士的傳輸引進﹐發揮了「質變」的效果……>。民生報,第12版,2月3日。
瓦歷斯‧貝林,1987,<協會創立30週年回顧系列(一) >。《儲蓄互助社雜誌》100:頁2-5。(http://www.culroc.org.tw/files/cumg/mg100-20120614.pdf,取用日期:2013/05/27)
立法院公報【院會紀錄】,立法院第一屆第八十一會期第八次會議(民77年3月16日),頁95-96。
朱偉志、伍小蓮、黃奕清編,2014,《教會的寶藏-天主教社會訓導簡易本》。香港: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朱傳炳,2000,<老朋友談馬神父>。《勞動者》117:6。台北:臺灣勞工陣線。
自主工聯,1996,<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八十四年度支出決、預算表>。《自主工聯雜誌》6:9-11。
何明修,2007,<是否英雄要看一生>。中國時報,第A19版,9月29日。
何明修,2008,<工運第一悍將曾茂興傳>。嘉義:南華大學社科所。
吳永毅,2014,《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台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
吳如萍,1988,<工會大結盟,海外來探路──「世界勞工聯盟」關心臺灣工運,將爭取自主工聯支持結盟計畫>。聯合晚報,第04版,11月02日。
吳如萍,1988,<建立亞洲新社區世界勞工聯盟爭取合作>。聯合晚報,第04版,11月03日。
吳如萍,1989,<教會活動中心,工運幹部搖籃>。聯合晚報,第3版,3月12日。
吳如萍、劉愛生,1988,<1112大遊行"枕戈待旦">。聯合晚報,11月8日。 
李希來編,2011,《建國百年勞動史》。臺北市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李非明,1989,<為臺灣工運背負十字架的馬赫俊神父>。《新文化》3:四月號,10-13。
李建昌,1990,《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震,1989,<馬赫俊事件的省思>。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116-119。台北:光啟出版社。
汪德明,2013,<Fr. Jose Ellacuria and his family>。頁27-33,收錄於郭吉仁、林秋霞、胡玉麗、沈牧樺編,《一粒種子落在臺灣-古尚潔神父晉鐸五十周年紀念冊》。臺北市:未出版紀念冊。
汪曉滄,1963,<國際勞工組織與技術合作(上)>。《中國勞工》301:4-7。
汪曉滄,1963,<國際勞工組織與技術合作(下)>。《中國勞工》302,8-11。
汪曉滄,1976,<三十年來的工會>。《中國勞工》45:19-32。
沈宗瑞,2000,<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至52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清華學報》30(2):219-251。
貝興仁著、劉鴻蔭譯,1967,《職工青年的呼籲》。台中:光啟出版社。
亞洲專訓中心、何雪影著、鄭村棋、舒詩偉等譯,1992,《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1986-1989》。台北:唐山出版社。
房志榮,2007,<1949年以後的耶穌會在中國>。《神學論集》153:331-352。
林其鏘,1988,<福音傳播與勞工牧靈>。《神學論集》76:269-279。
林清香,1988,< 自主工聯是一種比較進步的勞工組織模式--專訪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郭吉仁>。《創新時代週刊》224:50。
林照真,1989,<因報導馬赫俊神父事件ICRT兩記者停職一月>。中國時報,第三版,3月24日。
武金正,2009,《解放神學-時代脈絡的詮釋 上》。台北:光啟出版社。
邱毓斌,2004,<威權統治遺產下的臺灣工運:1988年到2004年>。2004臺灣社會學會「走過臺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舉辦。
姚光祖,2007,《從地方產業總工會運作探討臺灣工會組織狀況-以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為例》。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露茜,1989,<從民眾神學反省今日香港教會關社的角色和使命>。《思》:(2)。(http://www.hkcidata1.org/database/sze/002/sze02-04.pdf ,取用日期:2014年10月15日)
若望保祿二世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1981,《論人的工作通諭》。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3年余偉華校對,台北總主教賈彥文準印版本。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work.html ,取用日期:2014年7月19日)
若望保祿二世著,周子堅譯,1991,《百年通諭》。香港:「示」編輯委員會。(2003年余偉華校對,香港教區胡振中樞機主教準印版本。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centenary.html ,取用日期:2014年7月19日)
范雅鈞,2004,《戰後台灣勞工運動史料彙編第一冊──勞工政策與法令》。臺北縣:國史館。
韋蜀遊,1972,<宗教團體攜手合作,一秉大公服務社會>。聯合報,2月4日。
韋薇,2013,<胸懷人文素養的社會行動者>,收錄於郭吉仁等編,《一粒種子落在臺灣──古尚潔神父晉鐸五十周年紀念冊》。台北:未出版紀念冊。
徐正光,1990,<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頁103-25,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徐國淦,2004,《臺灣工運領袖類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淦,2010,<從勞動抗爭到產業和平—邁向雙贏優質的勞工運動>。《臺灣勞工季刊》22:6-19。
馬赫俊,1989,<解除剝削與屈辱,還勞工人性尊嚴來-馬赫俊神父至台傳教的心路歷程>。國際日報,38版,4 月03 日。(原文為1987年呈給主教的自傳報告)
馬赫俊,未知,<愛生勞工中心的理念>。收錄於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26-31。台北:光啟出版社。
高菁敏,2007,《宗教組織變遷之研究: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為例》。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偉杉,1989,<外籍神父從事勞工問題面面觀座談會>。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236-249。台北:光啟出版社。
國史館省籍檔案資料庫,1948,<限期成立台灣省總工會案>。省總工會組織(案號33卷號1,典藏號0040127000180013)。國史館,臺北市。
張幸真、林佩蓉,2013,<舞動旌旗的狂飆年代-記臺灣文化日的「文化協會在台南」特展>。《臺灣文學館通訊》17:18-23。
張明雄,1987,<日據時期臺灣勞工運動之發展(上、中、下)>。《勞工研究季刊》86-89。
張春申,1988,<神父、修士及修女是否可走上街頭參與遊行?>。《新事勞工雜誌》5:6-8。
張興國,1999,<臺灣戰後勞工問題(上冊)>。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教宗庇護十一世著,戴明我譯,1949,<四十週年>,載於《社會秩序之重建》。香港:香港真理學會。(2003年余偉華校對,恩理覺主教準印版本。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40.html,取用日期:2014年7月19日)
教宗良十三世著,戴明我譯,1955,《勞工問題》再版。香港:香港真理學會。(2003年余偉華校對,白英奇主教準印版本。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labour.html,取用日期:2014年7月19日)
教宗保祿六世著,韓山城譯,1971,《八十周年公函》。台北:安道社會學社。(2003年余偉華校對,羅光總主教準印版本。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80.html ,取用日期:2014年7月19日)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著,沈鼎臣、同文都編譯,1968,<慈母與導師通諭>,載於《近代教宗文獻:論社會問題》,台北:安道社會學社。2003年余偉華校對,羅光總主教準印版本。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mother.html ,取用日期:2014年7月19日)
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5,《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梵諦岡。(http://www.vatican.va/chinese/concilio/vat-ii_gaudium-et-spes_zh-t.pdf,取用日期:2013/1/13)
章楚業,1958,<陳故理事長天順生平事蹟>。收錄於《台灣省總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暨成立第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市:台灣省總工會編印。
郭文般,1999,《臺灣天主教的政教關係》。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郭吉仁,1988,<期待一個真正屬於工人的「工會聯盟」>。《勞動者》18:1。
郭吉仁,1988,<邁出自主的第一步《勞工聯盟》>。《勞動者》20:1。
郭吉仁,1989,<自主工聯的觀點>。《全國自主勞工聯盟──五一勞動節暨成立周年特刊》五一特刊:1。
郭吉仁,1989,<團結勞工自主力量──自主工聯再出發>。《勞動者》28:1。
陳天順,1954,<從「中國勞工」四周年說到臺灣工會運動>。《中國勞工》97:22-25。
陳天順,1955,<分立乎?團結乎?台灣產業工會的歸屬問題>。《中國勞工》101:6-8。
陳若望,1989,<從事牧靈的修會神父,當然沒有教堂>,收錄於天主教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222-223。台北:光啟出版社。
陳峰,2011,<罷工潮與工人集體權利的建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4:15-24。
陳雲中、張曉春,1981,《臺灣地區勞工工作安全與職業災害之研究》。台北:中國互助運動協會工業關係研究室。
陳滿鴻,2011,<《新事》通諭的時代意義>。《鼎》31(160):12-19。
陳樹枝主編,1990,<工作傷害受害人聯誼會介紹>。《新事勞工雜誌》7:30-31。台北:新事勞工雜誌社。
陳樹枝主編,1990,<新事勞工中心工作介紹>。《新事勞工雜誌》7:22。台北:新事勞工雜誌社。
陳麗文,2013,<生命中的另一段知遇──古神父>,收錄於郭吉仁等編,《一粒種子落在臺灣──古尚潔神父晉鐸五十周年紀念冊》。台北:未出版紀念冊。
傅恩平,2000,<馬神父2000年臺灣紀行>。臺灣教會公報,第2545期,12月10日。
單國璽,1989,<對於馬赫俊神父被強制離境事件的看法與聲明>。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95-96。台北:光啟出版社。
曾淑美,1987,<馬赫俊神父>。《人間雜誌》(26)80-89。
愛生勞工中心、希望職工中心整理,1988,《天主教勞工權益座談會──怎樣實際站在工人的旁邊?為了勞工的正義與權利》座談會手冊。高雄:勞工博物館典藏。
新竹天主教社會服務中心,2013,《天主教新竹社會服務中心成立45 週年感恩特刊》。(http://cssc.org.tw/event/468,取用日期:2013/05/27)。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2000,<八個天主教在台灣從事勞工服務的機構>。《勞動者》117:12。
新事勞工中心,1991,《新事勞工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暨新事通諭頒布一百周年紀念特刊》。臺北市:新事勞工中心。
新事勞工中心,1991,《新事勞工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暨新事通諭頒佈100周年紀念特刊》。台北:新事勞工中心。
新事勞工中心,1985,《亞洲勞工兄弟總工會法令》。台北:新事勞工中心。
新事勞工編輯室,1995,<3.23新事中心自由日──六週年>。《新事通訊》1:4。台北:新事勞工雜誌社。
新事勞工編輯部,1987,<Contents>。《新事勞工雜誌》1:2-3。台北:新事勞工雜誌社。
新事勞工編輯部,1988,<勞工服務-新事勞工中心工作介紹>。《新事勞工雜誌》4:39-41。台北:新事勞工雜誌社。
楊世雄,2010,<何謂天主教社會理論?>。《哲學論集》43:1-12。
楊世雄,2012,<基督化人學及其在天主教社會理論中之意義>。《哲學論集》45:31-46。
經濟日報報訊,1987,<締結兄弟工會不須辦理核備>。經濟日報,第二版,11月16日。
董泰祺,1976,<我國勞工行政機構之演進與探討>。《勞工研究季刊》45:61-86。
詹火生,2007,<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會發展季刊》120:21-29。
廖明中,2013,<書評:《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取用網址:http://ntu-laborunio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8565.html ,取用日期:2015/5/2)
廖眕生,1988,<脫掉繃緊的外套,還我自主的工會>。《新事勞工雜誌》4:15-18。台北:新事勞工雜誌社。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1995,《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中:省新聞處。
趙剛,1995,<1987年的台灣工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例>。頁115-50,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
劉玉芳,1989,<如果一粒麥子不落地──古尚潔神父離台>。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61-64。台北:光啟出版社。
劉玉芳,1989,<趕走神父的人,你們的名字叫做法利賽人>。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53-60。台北:光啟出版社。
劉華真,2010,<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勞動抗爭初探>。《台灣民主季刊》7(1):31-63。
劉進興,1994,<最後的黑名單,馬神父返台>。《勞動者》70:46-47。
劉雅菁,2013,《從倍加運動到信仰告白: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關懷流轉》。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劉錦昌,2001,<天主教耶穌會的社會正義理論與實踐>。《神學與教會》26(2)。(http://www.ttcs.org.tw/~church/26.2/03.htm,取用日期:2013/9/23)
劉獻堂,1989,<馬赫俊神父事件報告>。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97-101。台北:光啟出版社。
蔡素琴修女,1987,<職工青年關懷社會計畫之緣起與遠瞻>,《善導周刊》長年期第十四主日(6)。7月5日。
鄧雲,1986,<寧可坐牢不讓一千多人挨餓──不要沮喪,組織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勞動者月刊》8:8。
蕭峰雄,1992,《我國七十年代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變化之研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薛化元、楊秀菁,2004,《戰後台灣勞動基本權歷史發展之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薛化元、楊秀菁,2004,《戰後臺灣勞動基本權歷史發展之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謝國雄,2008,<從援引、運用、推新到挑戰-台灣勞動研究回顧,1973-2005>。頁243-320,收錄於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出版社。
瞿海源,1982,<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1:129-154。
羅光,1989,<我對馬赫俊神父被驅逐出境的看法>。收錄於天主教友人權小組編,《馬赫俊神父事件》,93-94。台北:光啟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