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66.1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章
作者(外文):CHEN ZHANG
論文名稱(中文):清代侍衛制度
論文名稱(外文):A 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shiwei system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中文):蔡英俊
指導教授(外文):Tsai, Ying-Chun
口試委員(中文):莊吉發
魏秀梅
葉高樹
張永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0043881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7
中文關鍵詞:侍衛清史
外文關鍵詞:shiweiQing histo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侍衛制乃清代一項重要制度,本文第一章從朝鮮史料出發,發現愛新覺羅皇族之先世清肇祖猛哥帖木兒及其家族曾長期在李氏朝鮮任侍衛,這在當時的女真部落中乃普遍現象,進而論證清代侍衛制乃是雜糅蒙古、明朝與朝鮮傳統之產物,這亦與滿洲崛起之前在地理上身處這三股政治勢力之間的歷史事實相符。第二章對清代侍衛體系做系統闡述,第三章釐清「漢侍衛」與「漢人侍衛」之別,第四章至第九章依次從侍衛之等級、職能、來源、要求、日常生活、侍衛與軍功之關係等角度做系統闡述。文末重點考察漢人豪族與清代侍衛制之關係。
Shiwei is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system in Qing Dynasty,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I check archives from Korea, finding that the ancestors of the royal families of Qing Dynasty had been regarded as shiwei in Korean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is situation wa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Jurchen tribes at that time. Based on this finding, I demonstrate that the system of shiwei is the condition of hybridity, which means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of Mongolia, Korea and the Ming Dynasty.
this explanation is also matching the geographic fact that Manchuria had to deal with these three powerful political forces before becoming a great nation. And then I completely elaborate the shiwei system of Qing Dynasty, clarify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hinese shiwei and Han shiwei. From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nine, I continue my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about shiwei: the levels, the functions, the sources, the requirements, the daily life of shiwei in the forbidden 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wei and military decoration, etc. Finally, I will emphasiz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ful Han Chinese Gentries and the shiwei system of Qing Dynasty.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緒論 1
一、 選題意義 1
二、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7
三、史料與研究方法 33
第一章、東亞視野下的「侍衛」 39
第一節、愛新覺羅先世為朝鮮侍衛考 39
第二節、「hiya」與「giyajan」 45
第三節、朝鮮及高麗侍衛與清朝侍衛之相似性 55
第二章、清代侍衛體系概論 69
第一節、從「領侍衛府」到「侍衛處」 69
第二節、「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與「散秩大臣」 76
第三節、「御前大臣」為首的內廷侍衛系統 85
第三章、「漢侍衛」與「漢人侍衛」 95
第一節、「漢侍衛」考辨 95
第二節、方志中所見漢人「御前侍衛」考辨 107
第三節、漢人內廷侍衛考辨 115
第四章、侍衛的等級 127
第一節、內廷侍衛之等級 127
第二節、「頭等侍衛」、「四等侍衛」與「前鋒侍衛」 131
第三節、「花翎」與「花翎侍衛」考辨 138
一、「花翎」與「藍翎」 138
二、「空花翎」與「空藍翎」 139
三、「三眼花翎」考辨 145
四、「花翎侍衛」與「藍翎侍衛」 151
第五章、侍衛的職能 157
第一節、侍衛取代宦官 157
第二節、職能廣泛的「萬金油」 166
第三節、威儀之姿:「鑾儀衛」與「侍衛處」 173
第六章、侍衛的要求 179
第一節、「忠君」:侍衛的首要品質 179
第二節、侍衛乃皇權的象徵 187
第三節、清語與騎射 197
第七章、侍衛與軍功 205
第一節、戰場上的侍衛:以乾隆朝為例 205
第二節、武舉出身的漢侍衛家族 214
第三節、漢軍侍衛家族概論 223
第八章、侍衛的其他來源 231
第一節、戴罪立功的中轉站 231
第二節、「宗室侍衛」與「奏蒙古事侍衛」 237
第三節、其他成為侍衛的方式 244
第九章、侍衛的日常生活 261
第一節、侍衛的待遇 261
第二節、侍衛的獎懲 270
第三節、侍衛的生活保障 277
第十章、漢人豪族與清代侍衛制 287
第一節、滿門忠烈:黃梧家族在清廷特殊地位之確立 287
第二節、海澄公家族子嗣任侍衛初探 295
第三節、靖逆侯張勇家族子嗣任侍衛初探 302
第四節、其他漢人豪族概述 308
餘論 315
徵引書目 352

圖表目次

圖一:《滿文原檔》中所見「giyajan」與「hiya」 52
圖二、故宮內廷示意圖 88
表一:乾隆時代遣侍衛看望大臣列表 326
表二、清初滿蒙大學士列表 329
表三、康熙至同治朝滿蒙大學士與軍機大臣列表 330
表四、同治中興之後的滿人大學士與軍機大臣列表 342
表五、曾起復為侍衛的滿蒙大學士與軍機大臣列表 347
表六、清代賞戴三眼花翎者中的侍衛比例 349
一、傳統典籍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
《御製滿蒙文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淸朝治藏行政法規》,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1999。
《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清初史料叢刊》,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83。
《清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朝通志》,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朝通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香港:蝠池書院,2004。
《準噶爾史略》編寫組編,《清實錄準噶爾史料摘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嘉慶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總管內務府續纂南苑現行則例》,香港:蝠池書院,2012。
《續纂內務府現行則例》,香港:蝠池書院,2012。
上海書店編,《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盛京刑部原檔》,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彙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允掏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天臺野叟,《大清見聞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王小虹等譯,《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光緖七年辛卯夏季《內務府爵秩全覽》,京都:光緖7年。
朱彭壽著、何雙生整理,《舊典備徵》,北京:中華書局,1982。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宋犖,《迎鑾日紀》(清稿本)
宋濂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揚州:廣陵書社,2007。
李興盛;張傑,《清實錄黑龍江史料摘鈔》,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83。
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況周頤,《眉廬叢話》,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金梁,《光宣小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阿桂、和珅等纂修,《欽定戶部軍需則例》,《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五十年刊本。
奕賡,《佳夢軒叢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施琅,《靖海紀事》,臺北:大通書局,1987。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乾隆35年庚寅冬《搢紳冊便覽》,日本藏崇壽堂刊本。
崑岡等奉敕著,《(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康熙四十七年《御製清文鑑》,臺大圖書館藏韓國曉星女子大學版。
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 鼎文書局,1980。
張祖翼,《清代野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2008。
黃許桂主修,《平和縣誌》,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楊鐘義,《雪橋詩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圖書館藏《清代縉紳錄》99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4。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獻廷著;汪北平標點,《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蕭猛(誤作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薛福成,《薛福成日記》,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經國大典》,收入《朝鮮王朝法典叢書》,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83。
魏秀梅,《清季職官年表(附人物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
羅振玉輯,《史料叢刊初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二、學術專著
《中原與閩臺關係研究叢書》,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du Halde,J.-B. (Jean-Baptiste),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enrichie des cartes générales et particulieres de ces pays,de la carte générale et des cartes particulieres du Thibet,& de la Corée; & ornée d'un grand nombre de figures & de vignettes gravées en tailledouce. La Haye,H. Scheurleer,1736.
Mark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Son of Heaven,Man of the World. Pearson,2009.
Mark Elliott. 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丁韙良著,沈弘等譯,《花甲憶記: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卜永堅;李林主編,《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5。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清代浙閩臺地區諸流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98。
王民信,《王民信高麗史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王鏡輪,《明清禁衛軍密檔》,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
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安介生,《民族大遷徙》,收入葛劍雄主編《地圖上的中國歷史叢書》,香港:中華書局,2014。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
吳新雷,《曹雪芹江南家世叢考》,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5。
李廣柏,《文史叢考—李廣柏自選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李學智,《老滿文原檔論輯》,臺北:中硏院史語所,1971。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李鵬年,《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杜家驥、李然,《嘉慶事典》,收入陳捷先主編,《清史事典》,臺北:遠流出版,2005。
杜赫德編;鄭德弟、朱靜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邢亦塵,《清季蒙古實錄》,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
卓克華,《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頁172。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
周喜峰,《依克唐阿傳》,收入《清代戍邊將軍叢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6。
孟森,《清代野史:一個王朝模糊的背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故宮博物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胡增益,《新滿漢大詞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范永聰,《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
徐彬彬,《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淩霄漢閣筆記》,獨立作家出版社,2016。
商鴻逵,《清史滿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常江、李理,《清宮侍衛》,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張玉興主編,《愛新覺羅家族全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張玉興選注,《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瀋陽:遼瀋書社,1988。
張研、牛貫傑,《清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張崑將,《東亞論語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張傑,《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
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探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探微:第一屆清代宮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莊吉發,《清史論集》,收入《文史哲學集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7。
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
陳金生,《特殊使者的特殊使命:質子在古代民族關係中的作用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
陳捷先,《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陳捷先,《滿文清實錄研究》收入《滿文檔案叢考》,臺北:大化書局,1980。
陳霞飛、陳澤憲譯,《張誠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富察建功,《晚清侍衛追憶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
游奇惠,《實用歷史叢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馮明珠主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出版,2011。
黃建軍,《康熙與清初文壇》,北京:中華書局,2011。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萬依主編,《故宮辭典》,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
董萬崘,《清肇祖傳》,收入遼寧人民出版社編《清史研究叢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趙志強:《〈舊清語〉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劉金庫,《南畫北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劉耿生,《同治事典》,收入陳捷先主編,《清史事典》,臺北:遠流出版,2005。
劉翠溶,《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劉學銚,《唐代以來的邊疆策略》,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
劉學銚,《歷代胡族王朝及其民族政策》,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鄭天挺,《清史探微》,收錄於《中國史研究叢書》,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北京:三聯書店,2002。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錢鐘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收入《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
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鐘賡起,《甘州府志校注》,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龔顯宗,《臺灣文學硏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
三、期刊論文
刁書仁,〈正統年間建州左衛西遷考實—兼論東亞地區女真與明朝、李氏朝鮮的關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4期,頁34-46。
內田直文,〈鈕祜祿氏額亦都家族與清初內廷侍衛〉,《成大歷史學報》,第36號(2009年6月),頁17-50。
王元周,〈燕行使與瀋陽朝鮮館的歷史記憶〉,《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41-50。
王永一,〈朝鮮王朝世祖時代與女真族關係研究〉,《韓國學報》,第24期(2013年6月),頁117–137。
王永一,〈韓國朝鮮王朝世宗大王時期與女真族關係研究〉,《中國邊政》,第194期(2013年6月),頁41-78。
王榆芳,〈清朝羽翎制度淵源考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9期,頁126-133。
白雅詩著、董建中譯,〈康熙宮廷耶穌會士醫學:皇帝的網路與贊助〉,〈清史研究〉,2014年第1期,頁1-27。
石橋崇雄,〈清初入關前の無圈點満洲文檔案『先ゲンギェン=ハン賢行典例』をめぐって--清朝史を再構築するための基礎研究の一環として〉,《東洋史研究》,第58卷第3號(1999年12月),頁470-501。
江橋,〈「父汗「「汗父「辨——讀《無圈點檔》及其抄本劄記〉,《歷史檔案》,2014年第4期,頁119-121。
衣若芬,〈睹畫思人:十五至十九世紀朝鮮燕行使的紀念圖像〉,《故宮學術季刊》第33卷第2期,頁51-82。
何冠彪,〈乾綱獨御、乾綱獨斷─康熙、雍正二帝君權思想的一個側面〉,《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頁275-300。
呂秀蓮;王宇,〈清廷對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族的招撫與管理〉,《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6期,頁108-113。
杜家驥,〈清代官員選任制度述論〉,《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頁9-19。
汪叔子,〈嶺南武術歷史發展的若干反思——讀《大清縉紳全書•御前侍衛》劄記〉,《學術研究》,2002年05期,頁97-104。
沈一民,〈清初的筆帖式〉,《歷史檔案》,2006年第1期,頁58-61。
沈岩,〈元代朝鮮半島女真人的分佈與行政建置研究〉,《史學集刊》,2014年4期,頁82-89。
沈林,〈明代後金女真沈姓探——從《明代滿蒙史料•朝鮮實錄抄》沈姓記載看女真姓氏的變化〉,《滿族研究》,2006年第2期,頁85-96。
定宜莊,〈清末民初的「滿洲」、「旗族」和「滿族」〉,《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頁91-98。
定宜莊、邱源媛,〈清初 「渾托和」考釋〉,《燕京學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新第28期,頁73-124。
河內良弘著,古清堯譯,〈關於明代野人女直的阿速江衛〉,《民族譯叢》,1988年第01期,頁39-46。
徐秉愉,〈金代女真進士科制度的建立及其對女真政權的影響〉,《臺大歷史學報》,2004年第33期,頁97-132。
耿琦,〈清代駐守新疆「侍衛」職任考述〉,《清史研究》,2015年11月第4期,頁117-123。
馬乃騮、寇宗基,〈讀納蘭成德代北、五臺山詩漫筆〉,《五臺山研究》,1986年第1期,頁26-28。
高翔,〈略論清朝中央權力分配體制—對內閣、軍機處和皇權關係的再認識〉,《明清史》,1998年第1期,頁45-58。
高樹偉,〈曹寅赴京當差時間再議——與蘭良永先生商榷〉,《曹雪芹研究》, 2013年第1輯,頁216-226。
崔蘊華,〈子弟書中的八旗子弟形象論〉,《遼寧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頁33-36。
常江,〈清代侍衛制度〉,《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3期,頁85-91。
張淑芝,〈清宮朝珠與滿族東珠〉,《滿族研究》,1995年02期,頁39-42。
張傑,〈清代八旗滿蒙科舉世家述論〉,《滿族研究》,2002年第1期,頁35-39。
莊吉發,〈互動與對話:從康熙年間的滿文史料探討中西文化交流〉,收入《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頁153-223。
陳力,〈清朝旗人滿語能力衰退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頁114-121。
陳文石,〈清代的侍衛〉,《食貨月刊》,1977年復刊第七卷第6期,頁1-13。
陳金生,〈試論原始宗教與質子產生的淵源關係——從周公「自以為質」發起〉,《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頁46-48。
森平雅彥,〈元朝ケシク制度と高麗王家:高麗・元関係における禿魯花の意義に関連して〉,《史學雑誌》,第110期(2001年2月),頁234-263。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一分,頁35-106。
黃一農,〈從納蘭氏四姊妹的婚姻析探紅樓夢的本事〉,《清史研究》,2012年第4期,頁1-14。
黃一農、黃書梅,〈曹寅好友張純修家世生平考〉,《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九卷第3期,頁1-30。
黃戈,〈高麗與宋元繪畫交流述略〉,《書畫藝術學刊》,2009第6期,頁183 - 200。
黃辛建,〈從遣子入侍看唐對吐蕃吸納中原文明的爭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頁200-204。
黃圓晴,〈清代滿漢官制——以侍衛的升遷為中心〉,收入《滿學論叢》(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輯,頁102-115。
黃圓晴,〈試論清代漢侍衛與綠營〉,《歷史檔案》,2014年 01期,頁74-80。
楊永康、賈億寶,〈明初藩王護衛牧羊制度的起源與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0卷第2輯(2015年4月),頁132-138。
葉高樹,〈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頁121-195。
葉高樹,〈滿洲軍事家族與清初政治:長白山鈕祜祿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年12月),頁170-230。
葉高樹,〈滿洲親貴與清初政治:都英額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3期(2010年6月),頁173-230。
葉高樹,〈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2期,頁96-131。
董萬崙,〈《龍飛御天歌》記東女真族源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第04期,頁56-62。
董萬崙,〈明代骨看兀狄哈研究〉,《北方文物》,1988年03期,頁45-53。
雷炳炎,〈康熙時期八旗武官的選任及其特點〉,《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3期,頁106-112。
趙改萍、侯會明,〈略論清代前期的五臺山藏傳佛教〉,《宗教學研究》,2006第6卷第3期,頁190 - 195。
趙雲田,〈清代新疆的軍府建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年第2期,頁72-78。
劉上生,〈曹寅入侍康熙年代考〉,《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26-29。
劉大治,〈試論明與後金對蒙古降人的安置〉,《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頁84-90。
劉小萌,〈清皇室與三藩額駙〉,《滿族研究》,2002年第3期,頁14-17。
劉小萌,〈滿族肇興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26-33。
劉仁超,〈清代福建臺灣總兵官印信考:附福建臺灣澎湖總兵官印信考〉,《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1期,頁219-263。
樊志賓,〈曹寅入侍時間考〉,《紅樓夢學刊》,2013年第3期,頁46-56。
滕紹箴,〈「斡朵里」非今 「馬大屯」考〉,《清史研究》,2010年 8月第3期,頁116-123。
蔣秀松,〈《李朝實錄》中的兀良哈〉,《北方文物》,1983年第1期,頁33-35。
蔣秀松,〈「楊里人」考〉,《清史研究》,1996年3期,頁91-95。
蔣秀松,〈從兀良哈與兀狄哈的比較中看女真各部發展的不平衡性〉,《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1期,頁207-213。
魯靖康,〈清代侍衛新疆史跡考———以《清實錄》為中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 年第 4 期,頁16-21。
佐伯富,〈清代の侍衛について--君主獨裁權研究の一齣〉,《東洋史研究》,第27卷第2期(1968年9月),頁 38-58。
賴惠敏,〈十九世紀恰克圖貿易的俄羅斯紡織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期,頁1-46。
賴惠敏,〈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72期,頁1-54。
賴惠敏,〈清乾隆朝內務府的皮貨買賣與京城時尚〉,《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第1期,頁101-134。
戴光宇,〈 兀狄哈諸部落及其分佈〉,《滿族研究》,2011年2期,頁44-50。
薄音湖,〈明代蒙古的黃毛與紅帽兀良哈〉,《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頁77-82。
薛戈;黃一農,〈《紅樓夢》中「元妃省親」原型考〉,《曹雪芹研究》,2012年02期,頁137-143。
聶崇正,〈談清代《紫光閣功臣像》〉,《文物》,1990年第1期,頁65-69。
魏國忠,〈大祚榮「遣子」侍唐時間考〉,《北方文物》, 1985年04期,頁56-59。
魏國忠,〈渤海質子侍唐述略〉,《求是學刊》,1986年第1期,頁86-92。
關樹東,〈遼朝的中央宿衛軍〉,《內蒙古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頁48-54。
四、學位論文
尤淑君,〈從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11。
馬安怡,〈清初的皇權與侍衛家族,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張胡玲,〈兩漢質子制度述論〉,《西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9。
郭乃華,〈中國古代法典及其事例之自動化整合-以乾隆朝大清會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慈慧,〈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麗君,〈皇帝及其包衣奴才:論清代皇權與內務府官僚體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遊佳瑞,〈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吏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1。
鄞秋華,〈清代索倫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五、電子資料庫
《一史館藏清代滿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目錄》: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web?@0:0:1:archv::/tts/npmmeta/dblist.htm@@0.6340284277684987
《大成申報數據庫》:http://shenbao.dachengdata.com/tuijian/showTuijianList.action
《大成故紙堆》: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toRealIndex.action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數位典藏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中研院史語所人名權威資料庫》
《中研院近史所藏一史館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全文資料庫》
《中研院近史所藏內務府奏銷檔案全文資料庫》
《中研院漢籍全文資料庫》
《中國方志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國譜牒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四部叢刊電子版》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宮中檔奏摺與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
《讀秀中文學術搜索》
Media Korean Studies Corp,《韓國學專業學術資料庫》:http://db.mkstudy.com/zh-tw/
書同文古籍數據庫之《四部叢刊全文檢索系統(及增補版)》:http://guji.unihan.com.cn.nthulib-oc.nthu.edu.tw/Web#/book/SBCK
國立臺灣大學《乾隆朝大清會典與則例對照檢索系統》:http://cspis.digital.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清季職官表查詢系統》:http://ssop.digital.ntu.edu.tw
漢學研究中心,《典藏國際漢學博士論文摘要資料庫》:http://ccs.ncl.edu.tw/g0107/database3.aspx
韓國古典翻譯院所編,《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History)編,《高麗史》全文數據庫: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History)編,《朝鮮王朝實錄》全文數據庫: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do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