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2.15.70.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連子論
作者(外文):Lian, Tz-luenn.
論文名稱(中文):繪話
論文名稱(外文):Draw From My Mind
指導教授(中文):吳宇棠
指導教授(外文):none, .
口試委員(中文):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09982014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意象拼貼空間
外文關鍵詞:imagecollagespa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是筆者自2012年至2016年期間所進行的創作研究。內容主要從筆者觀察大自然及植物的過程,藉由自我省思探討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並將成長歷程中人事物的互動對個人的影響,重組生活經驗的片段,於創作實踐中將「心靈空間」與「外在空間」交互下的印象與想法作傳達。

創作的學理基礎方面,主要探討意象在繪畫表現上的意義,拼貼手法和空間在藝術中的發展與應用之探討,引出並驗證生活與創作兩者之間的思維與關係。

創作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植物形態與空間表現。
二、探討意象在繪畫表現上的意義。
三、透過複合媒材繪畫創作,傳達個人對生活之美與生命意義的看法與體悟。

本創作以理論綜合、作品分析與行動研究為方法,將創作過程與生活經驗交互的關係作驗證與解析,於反思、建構中邁向創作理念的實踐。

創作形式主要以抽象繪畫為主。其中「花草間的觸動」系列,藉由線條與色彩濃淡交錯的處理,將情感轉化表達於畫面;「生命體驗」系列中,利用複合媒材做拼貼,以及顏料堆疊滴流的處理,透過畫面空間的安排轉換,傳達自我的對話與心靈的悸動。

The author made the research from 2012 to 2016. The content which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process of nature and plants . By means of self-reflection ,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combin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s growth . To recognize the fragments of life experience and interact the inner space with the external space for conveying the ideas in the creative practice .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image in the painting , the method of coll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 in the art field . To lead and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thinking between life and creation .

The purpose of creation is as follows:

1. Explore the plant morphology and space expression in the painting .
2. Discuss the meanings of image in the painting .
3. Convey the beauty of individual’s view and understandings in lif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mixed media

The creation adopts the synthesis theory , work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nteracts with life experience for the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to put 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to art practice .

The main form of creation is abstract painting. A series of “ touch between flowers and plants’ are processed with the line and the shade of colors . Emotion is expressed in the painting. A series of “ Life Experience “ collages are done with mixed media and pigments are piled up and processed with dripping . Space is arranged and transformed to convey self-dialogue and heart throbbing .
目 次
頁次
致謝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附圖目次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3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5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 …………………………………………………8
第一節 植物形態與空間表現 ………………………………8
第二節 意象與創作 ………………………………………13
第三節 拼貼在藝術中的發展………………………………16
第四節 藝術家的啟發………………………………………21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1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5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27
第四章 作品解說 ……………………………………………………31
第一節 創作歷程 …………………………………………31
第二節 花草間的觸動系列 ………………………………34
第三節 生命體驗系列 ……………………………………48
第五章 結論 ……………………………………………………60
第一節 綜合結論 …………………………………………60
第二節 未來展望 …………………………………………61
參考書目 …………………………………………………………62
附錄:作品圖錄 ……………………………………………………64



一﹒翻譯書籍

Berger, John著。戴行鉞 譯。《藝術觀賞之道 Ways of Seeing》。臺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4年。
Gombrich, E﹒H﹒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臺北縣:聯經,2003年。
Gerald Coery著。李茂興 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
揚智文化,1996年。
Jeggrey Hogrefe 著。毛羽 譯。《美國女畫家歐姬芙》。臺北市:方智,1997年。
Jung, Carl G﹒著。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 Man and His Symbols》。
新北市:立緒文化,2013年。
Kandinsky著。吳瑪悧 譯。《點線面》。臺北市:藝術家,2013年。
Kandinsky著。吳瑪悧 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2006年。
Miranda Bruce-Mitford & Philip Wilkinson 著。李時芬、林淑媚 譯。《符號與象徵:
圖解世界的祕密》。臺北市:時報文化,2009年。
Otto G.Ocvirk﹐Robert E.Stinson﹐Philip R.Wigg﹐Robert O.Bone﹐David L.Cayton 著。
江怡瑩 譯。《藝術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六合,2004年。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臺北市:立緒文化,2009年。 Rudolf Arnheim 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1982年。
Wolfram, Eddie 著。傅嘉琿 譯。《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市:遠流,1992年。


二﹒中文書籍

小林重順 著,《色彩心理探析》,北京:人民美術,2006年。
李美蓉 著,《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獅,2000年。
佟景韓 易英 主編,《造形藝術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1994年。
何政廣 著,《歐美現代美術》,臺北市:藝術家,2002年。
何政廣 著,《馬諦斯》,臺北市:藝術家,2010年。
何政廣 著,《畢卡索》,臺北市:藝術家,2011年。
何政廣 著,《康丁斯基》,臺北市:藝術家,1996年。
洪麟風 著,《莫內的魅力》,臺北市:藝術圖書,1996年。
夏河 著,《印象名畫導覽》,臺北市:藝術圖書,1997年。
陳朝平 著,《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2001年。
陳傳發 著,《梵谷傳奇》,臺北市:雪嶺文化,2009年。
陳傳發 著,《抽像克利》,臺北市:雪嶺文化,2009年。
陳滿銘 著,《意象學廣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06年。
陳英德、張彌彌 合著,《德‧史泰耶》,新北市:藝術家,2004年。
陳奇相 著,《歐洲號現代藝術》,臺北市:藝術圖書,2005年。
陳英偉 著,《實用色彩學》,臺北縣:華立圖書,2008年
黃才郎 主編,《西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1989年。
張心龍 著,《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市:雄獅圖書,2005年。
劉振源 著,《印象派繪畫》,臺北市:藝術圖書,1997年。
劉振源 著,《超現實畫派》,臺北市:藝術圖書,2001年。
劉思量 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新北市:藝術家,2011年。
劉綺文 著,《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臺北市:高談
文化,2006年。
劉綺文 著,《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臺北市:高談文化,2005年。
歐秀明 著,《應用色彩學》,臺北市:雄獅圖書,2012年。


三.網路資料

《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立體派〉,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picasso/picasso.htm〉,
(2015.10.30)。
《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立體主義與野獸派〉,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braque/braque.htm〉,(2015.01.21)。
《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抽象主義〉,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index.html〉,(2015.10.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