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171.25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傅碧杏
作者(外文):Fu, Pi-Hsing
論文名稱(中文):幼教教師美感課程行動研究 —以幼兒圖譜呈現之音樂律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Young children's eurhythmics learning through drawing notation: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s curriculum by a kindergarten teacher
指導教授(中文):劉淑英
指導教授(外文):Liu, Shu-Ying
口試委員(中文):謝鴻鳴
張覺文
口試委員(外文):Shieh, Hong-Ming
Zhang, Jue-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592007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幼教教師幼兒園美感課程音樂圖譜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pre-school teacherskindergartenaesthetic coursesdrawing nota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幼教教師美感課程行動研究–
以幼兒圖譜呈現之音樂律動為例

傅碧杏

摘 要

研究者是曾經學過音樂的幼教老師,此行動研究旨於幫助我自己了解運用幼兒圖譜進行整合音樂,動作敘事和視覺藝術,以此教學策略擴展幼兒的審美體驗並提升教學。
此行動研究在我所任教的幼兒園裡有三十位四到六歲幼兒為對象,進行三個月以每日10:00〜11:40活動時間彈性運用,每次進行約40分鐘。我運用《胡桃鉗》敘事文本串聯情境,選擇與特定人物及其特徵相對應的單一音樂元素,以鼓勵孩子發揮創造力和即興創作,同時歷程中引導幼兒運用圖譜的方式記錄對音樂的理解、動作形狀、路徑和結構、身體的節奏,在活動過程中不斷深入循環累積幼兒聽覺、動覺、視覺的感官經驗。
在研究期間:透過經驗豐富的專家訪談資料、活動計畫文件、課堂影片、課堂相片、音樂圖譜與幼兒對談、諍友對話及省思日誌等資料三角交叉驗證的方式進行分析。
綜合研究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圖譜融入音樂律動之教學策略:(一)單一音樂詮釋角色、(二)故事情節塑造形象、(三)分鏡繪畫動作表徵、(四)多元音樂特色選項、(五)相對角色發展張力。
二、行動之專業成長與歷程反思方面有:諍友協同,滾動修正教學的盲點、放慢腳步,看見幼兒探索的歷程、音樂敘事,開啟多元律動之鑰、幼兒圖譜,音樂與律動的共鳴。
針對以上結果,期望藉由本研究有助於教保服務人員能對音樂圖譜在幼兒音樂律動的運用有多一些深刻的感受與啟發,然而此研究使用了西方故事《胡桃鉗》,但我認為在地文化與方言的融入教學將是促進這種文化的推廣方式,此為未來研究者提出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幼教教師、幼兒園、美感課程、音樂圖譜、行動研究
Young children's eurhythmics learning through drawing notation: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s curriculum by a kindergarten teacher

Fu, Pi-Hsing

Abstract


As a kindergarten teacher who previously studied music, thi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aimed to help me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particular, how drawing notation can be used to integrate music, movement narrative and visual art to extend children's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enhance teaching.

The action research involved 30 children, 4-6 years old, at the kindergarten where I am a teacher. Classes were daily for three months, each lasting 40 minutes. I used elements of the story of The Nutcracker, selecting single musical rhythmic elements that correspond to particular characters and their traits, to encourage the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improvis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ldren drew music maps to recor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usic; character; movement shapes, pathways and structure; and body rhythm. During the activity, the children's auditory, kinesthetic and visual sensory experiences continuously circulate and feed each other.

During the research, data was collected via interview with very experienced, senior teachers; teaching activity planning documents; classroom videos and photographs; and the children's music maps. Notes were also kept of conversations and other dialogues with the children and critical friends; and thoughts. All were cross-validated using triangulation.

From the study, I conclude that:
(1) Single musical rhythms or motifs are easier for children to interpret.
(2) The storyline shapes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3) Using different music and narrative allows a freedom of story presentation. They provide a key to unlock children's creativity.
(4) Using different music styles ai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s in the story and helps contrast characters.
(5) Asking the children to draw movement 'frame by frame' on a single sheet of paper helps them understand the sequence.
(6) The children's drawings create an echo between the music and movement.

Involving critical friends in the research encourages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while collaboration and discussion helps reveal blind spots in teaching. Such research also allows the process of young children's exploration to be fully revealed.

I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help other teachers to become inspired to use children's drawings or music maps in their teaching. While this research used The Nutcracker, a Western story, I consider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dialects into such teaching would be a valuable means in promoting that culture. This is something that I recommend future researchers consider.



Keywords: pre-school teachers, kindergarten, aesthetic courses, drawing notation, action research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美感課程與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聯結 9
第二節 幼兒音樂與律動教與學之內涵 16
第三節 幼兒音樂律動設計與實施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2
第三節 資料蒐集、分析及檢證 3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1
第一節 音樂對幼兒律動的啟發 41
第二節 音樂律動中的繪畫 82
第三節 教師省思與專業成長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2
附錄一 王慧蘭老師訪談搞 127
附錄二 王慧蘭老師之幼兒音樂律動教學內容及策略分析 129
附錄三 劉蘭姝教授及謝鴻鳴教授訪談搞 133
附錄四 劉蘭姝教授、謝鴻鳴教授訪談內容節錄及策略分析 133
附錄五 研究對象參與同意書 140
附錄六 研究參與家長同意書 143
附錄七 活動計畫文件 144

表 目 錄

表 2-1-1 美感領域的課程目標雙向細目表 10
表2-1-2 幼兒學習音樂律動元素 10
表2-1-3 語文領域的課程目標雙向細目表 11
表2-1-4 認知領域的課程目標雙向細目表 12
表2-1-5 身體動作與健康的課程目標雙向細目表 13
表2-1-6 音樂、律動、創造性舞蹈類型與面相表 14
表2-3-1 打擊樂器材質分類 21
表 2-3-2 幼兒音樂概念與能力表現 23
表 2-3-3 三至六歲幼兒音樂經驗 24
表 3-2-1 豆芽班作息表 34
表 3-3-1 資料編碼與說明表 38
表 4-1 故事文本與音樂之歸納整理 47
表 4-2 研究素材名稱、策略及照片 50



圖 目 錄

圖3-1-1 本研究行動研究歷程之架構圖 30
圖3-1-2 研究進度甘梯圖 31
圖3-2-1 豆芽班教室平面圖 32
圖3-2-2 音樂區器樂擺設及空間規劃 33
圖3-3-1 三角檢證圖 39
圖4-1-1 幼兒樂句的反應 43
圖4-1-2 彩繪角色的象徵 44
圖4-1-3 彩繪角色圖示化 45
圖4-1-4 肢體律動展現小女孩的姿態 49
圖4-1-5 毛根人的運用-躺姿 52
圖4-1-6 毛根人的運用-站姿 53
圖4-1-7 平面肢體圖示運用毛根人捏塑立體對應 55
圖4-1-8 以繪本《從頭動到腳》形塑肢體動作 57
圖4-1-9 小女孩舞動的姿態 58
圖4-1-10 幼兒穿上澎澎裙後的舞姿 59
圖4-1-11 研究者繪製金蔥泡條空中軌跡 59
圖4-1-12 幼22繪畫表示空間和動作 60
圖4-1-13 幼6繪畫表示動作水平的分鏡圖 61
圖4-1-14 幼13繪畫表示身體旋轉的分鏡圖 61
圖4-1-15 胡桃鉗小木偶 64
圖4-1-16 角色象徵強化 64
圖4-1-17 胡桃鉗肢體形象之情形 65
圖4-1-18 幼21畫胡桃鉗動作明晰 66
圖4-1-19 胡桃鉗動作分鏡圖 67
圖4-1-20 炸彈動作計次之表徵 67
圖4-1-21 語文與力度的表現 68
圖4-1-22 服裝道具鷹架 69
圖4-1-23 呈現音樂樂句 70
圖4-1-24 環境呈現節奏 71
圖4-1-25 行動軌跡再現 71
圖4-1-26 貓與老鼠速度之對比 73
圖4-1-27 一人飾兩角之戲劇張力 74
圖4-1-28 教師協同示範 75
圖4-1-29 幼兒扮演鼠后及胡桃鉗情形 76
圖4-1-30 路徑移位之情形 77
圖4-1-31 聯想《小丑之舞》音樂圖譜 78
圖4-1-32 地板上的音樂圖譜 79
圖4-1-33 以手勢對應三拍子 79
圖4-1-34 雙人之舞溝通與協調 80
圖4-2-1 幼兒繪畫貓與老鼠示意圖 83
圖4-2-2 呼拉圈運用幼兒繪圖與影片之情形 84
圖4-2-3 幼兒繪畫與律動 85
圖4-2-4 貓腳印呈現節奏與肢體律動 86
圖4-2-5 幼兒對情境及節奏的感知 87
圖4-2-6 胡桃鉗形象畫與實物 89
圖4-2-7 胡桃鉗肢體動作畫與幼兒律動 90
圖4-2-8 胡桃鉗動作形象 91
圖4-2-9 胡桃鉗肢體動作與移位路徑畫 92
圖4-2-10 巧拼墊空間規劃 92
圖4-2-11 小女孩肢體動作、形狀畫 94
圖4-2-12 分鏡圖時間序的表徵 95
圖4-2-13 幼兒也入戲 96
圖4-2-14 繪畫與肢體動作呼應 97
圖4-2-15 音樂圖譜與律動相呼應 97
圖4-2-16 肢體路徑示意圖 99
圖4-2-17 音符與情境氛圍的對應畫 100
圖4-2-18 音樂符號入畫 102
圖4-2-19 幼27原繪畫兩次之策略 103
圖4-2-20 對比抗衡角色之關係 104
圖4-2-21 角色對比之繪畫 105
圖4-2-22 雙人合作共舞 105
圖4-2-23 雙人共舞之紀實歷程 106
圖4-2-24 胡桃鉗與小女孩共舞 107
圖4-2-25 共舞之和諧關係 107
圖4-2-26 幼兒繪畫融入舊經驗 109




中文
王文科、王智弘(2007)。 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沛綸(編)(1993)。音樂字典。臺北市:全音樂譜。
王惠姿(2006)。0~8歲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Pica, R.著。(Experiences in movement:birth to age 8)。臺北市:華藤。
中華奧福教育協會(2005)。敲敲打打的聲音打擊音樂。臺北市:中華奧福教育協會。
何素娟、金群豪、馬怡玫、陳奕叡、羅文喬、郭李宗文、方金鳳、劉惠君(譯)(2016)。Bullard, J.著。0~8歲學習環境設計與規劃(第二版)。臺北市:華藤文化。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萍娜 (2010)。幼兒自創音樂紀錄之研究。藝術學報,87,413-436。
李萍娜、林聖曦 (2015)。幼兒自創音樂符號記譜之縱貫性發展。藝術學報,96,117-138。
李玲玉(2004)。幼兒的音樂教育 : 文化和多元智能的發展。臺北市:華藤文化。
李玲玉(2013)。嬰幼兒的音樂欣賞。臺北市:新學林。
谷瑞勉(譯)(1998)。Berk &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臺北市:心理。
林朱彥、張美雲(2010)。幼兒音樂與律動。臺北市:華都文化。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市:心理。
林良美(譯)(2009)。Jaques-Dalcroze,E.著。節奏 音樂 教育(Rhythm Music & Education)。臺北市:洋霖文化。
林良美、陳宏心、吳窈毓,徐秀娟(譯)(2012)。Jacobi, M.著。第八位Martina Jacobi。通往律動教學之路:14位老師41個教案(Paths to Rhythmics)(頁83-95)。臺北市:洋霖文化。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丘嘉慧、蔡敏玲、…廖鳳瑞(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林玫君(2017)。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第二版)。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17)。面向21世紀的幼兒教育:探索取向主題課程。新北市:心理。
周婉湘(譯)(2017)。Tullet,H.著。點點玩聲音(Oh!Un livre qui fait des sons)。臺北市:上誼。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H.Altrichter,P.Posch,& B.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臺北市:遠流。
秦禎(1998)。幼兒音樂律動。臺北市:五南。
陳惠齡(1991)。成長中的小豆芽(再版)。新竹市: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2003)。快樂地的小豆芽。臺北市:光佑文化。
陳惠齡(2005)。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市:華騰文化。
許碧勳、廖瑞琳(2013)。音樂律動創意教學與應用。臺北市:華騰。
許月貴、鄭倢宜、黃瀞瑩(譯)(2002)。Pica, R.著。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理論與實務(再版)(Experiences in movement with music, activities,and theory)。臺北市:心理。
郭芳玲(2016)。淺談律動策略於奧福音樂教學之運用。國教新知,63 (2) 28-42 。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手冊。取自
https://www.ece.moe.edu.tw/archives/6169
郭美女(199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連雅文等(2005)。敲敲打打的聲音-打擊音樂。奧福專刊,94,2-10。
陳慧靜(譯)(2010)。Riglietti,S.著。胡桃鉗(The nutcracker)。臺南市:企鵝國際。
陳雅雯(2014)。幼兒創造性舞蹈教學歷程省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張斯寧(2018)。幼兒認知領域。載於幼兒園教保活動統整課程規劃與實施(頁206-240)。陳淑琴、謝明昆、李淑惠、施淑娟、張斯寧、張翠娥、王怡云(合著)。臺北市:華都。
張德蘭(2017)。幼教教師運用創造性舞蹈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黃麗卿(2008)。舞動、敲擊、嬉遊記-幼教藝術課程探索之足跡。臺北市:心理。
黃麗卿(2009)。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麗卿(2016)。載於林淑芳(主編 )。奧福音樂教學面面觀:本土的與創造的基礎音樂教育(頁140-153)。臺中市:台灣奧福教育協會。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玉珮、莊敏仁、張馨方、賴維君、黃惠華(2011)。音樂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楊艾琳、林公欽、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2000)。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音樂篇。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方靖( 1993 )。本世紀四大音樂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市:
奧福教育。
鄭方靖( 1999 )。高大宜音樂教學總論與實例。臺北市:樂苑有聲。
鄭方靖( 2002 )。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
復文。
蔣姿儀、駱明絜、阮淑宜、魏美惠、林佩伃、謝瑩慧、…陳柔伊(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臺北市:五南。
蔡振家(2013)。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市:臺大。
潘慧玲(2015)。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書廊。
劉淑英、廖英足、謝淑玲、謝韻雅(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舞蹈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劉淑英(2000)。聞樂起舞。國教世紀,190,15-26
劉淑英 總校閱,程宜莉、詹雅涵(譯)(2008)。L.Y.Overby,B.C.Post,D.Newman著。舞蹈與統整性課程設計:101動作歷險記(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through Dance:101 moventures)。臺北市:華騰文化。
劉淑英(譯)(2009)。Davies,M.著。幼兒動作與舞蹈教育(Movement and Dance in Early Childhod)。臺北市:心理。
劉淑英(2014a)。創意肢體‧知識之體。美育,201,1-4。
劉淑英(2014b)。你今天跳舞了嗎?!。美育,201,5-11。
劉淑英(2018)。幼兒美感領域。載於幼兒園教保活動統整課程規劃與實施(頁356-378)。陳淑琴、謝明昆、李淑惠、施淑娟、張斯寧、張翠娥、王怡云(合著)。臺北市:華都。
鄧麗寶(譯)(1993)。小谷隆真著。聲音遊戲:聲音及樂器的遊戲。臺北市:皮亞傑。
劉斐如、施孟琪。主題音樂活動設計。臺北市:心理。
盧家珍、林紋如(2016)。用音樂存下孩子未來。臺北市:傑優。
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1998)。S.Robert著。 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Art and Creative Devei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臺北市:華騰。
賴昭文(譯)(2010)。Matthews,J.著。線畫和繪畫:兒童與視覺再現(Drawing and Painting:children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臺北市:心理。
謝苑玫(譯)(1994)。Findlay,E.著。節奏與律動(Rhythm and Movement)。高雄市:復文
謝鴻鳴(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市:鴻鳴-達克羅士藝術顧問。
魏欣儀、汪雅婷(2008)。幼兒擊樂合奏。臺北市:五南。
蘇珊(2014)。玩具總動員。收錄於音樂可以這樣玩【CD1】。臺北市:信誼。
蘇珊(2014)。小小裁縫師。收錄於音樂可以這樣玩【CD1】。臺北市:信誼。
蘇珊(2014)。愛作夢的小蝸牛。收錄於音樂可以這樣玩【CD2】。臺北市:信誼。
蘇珊(2014)。大家一起排排看。收錄於音樂可以這樣玩【CD2】。臺北市:信誼。
蘇珊(2014)。小丑之舞。收錄於音樂可以這樣玩【CD2】。臺北市:信誼。
蘇珊(2014)。音樂可以這樣玩。臺北市:信誼。
《老貓來了老鼠跑》,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bzq3G1jJI

英文
Laban, R. (1948).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London:Macdonald & Evans.
Taylor,D.(2016).The nutcracker.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Incamp.me. Retrievrd from https://incamp.me/camps/akademiya-kanikul/
Roby Rogers School of Dancing. Hip-hop. Retrievrd from http://robyrogers.com.au/?page_id=239
Free illust net. Standing man. Retrievrd from https://freeillust.net/en/node/3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