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丁仁方(1986)。利益團體在政策的過程中影響之評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改成校名,地區,如第二篇)。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在社團活動實施的成效。師友月刊,284,10-12。 王萬清(1991)。學校社團活動的人性化教育功能,師友月刊,284,3-5。 王鴻達、陳維智、李居旺(2011)。飛盤運動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2),37-54。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向天屏 (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彰化縣。 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 江姮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載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49-262。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休憩研究,7(4),99-120。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素箱(2005)。「台中地區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 131-145。 李烱煌(2013)。修正四向度競技運動成就目標量表暨其建構效度之驗證。體育學報,46(3),241-256。 季力康(1993)。運動目標取向量表:信度與效度的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179-185頁。 季力康 (1994)。運動目標取向量表建構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應用。體育學報,18,299-309。 季力康(1997)。探討目標取向理論的發展觀點。中華體育季刊,10(4),87- 93。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至善(2000)。九零年代學生社團輔導工作之回顧與前瞻。社團學初論,113-175. 林孟逸、盧俊宏(2001)。運動員目標取向與運動樂趣來源之相關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報,1,57-70。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邱展謙(1993)。領導型態、部屬人格特質與員工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姜占魁(1993)。行政管理論叢與人群關係新論。五南出版。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Michael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臺北:巨流。 洪國峰(2002)。職業學校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21-28。 洪嘉文(2003)。學校體育之未來展望。學校體育,75,7。 徐千智(2003)。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直笛認知與實施現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 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新知,49(3),98-102。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張鼎乾(2011)。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關聯性。運動教練科學,24,81-94。 教育部 (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體育司(2003a)。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3b)。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廳(1996)。倡導正當休閒活動充實國民生活內涵。台中縣:省教育廳。 郭崑謨(1980)。管理中國化導論--「管理外管理導論」。台北市: 華泰書局。 陳文江、李正慧 (2013)。單車遊客休閒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后豐自行車道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 (1),98-116。 陳文英(2012)。運動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39-143。 陳江松(1994)。台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建瑋、季力康(2009)。2×2目標取向與希望對大專運動員競賽壓力因應策略之預測。體育學報,42(4),71-86。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曾漢榮(1991)。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4,1-33。 黃長發(2006)。大學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25-41。 黃長發、簡彩完 (2014) 。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 (2),43-55。 黃政傑(1991)。社會科課程設計的基礎,教育資料集刊,16,219-233。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相瑋(2012)。大學羽球代表隊運動心理堅韌性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以一般生為例。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3,91-112。 黃振紅 (2004)。淡水地區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3),43-57。 黃增川(2001)。舞獅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麗憬(2014)。行進管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劉欽敏(1991)。國中社團活動的結與解。師友月刊,286,25-27。 劉琪、廖主民(2013)。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學刊,15,300-308。 盧素娥、蔣明雄、季力康(2007)。舉重選手之運動目標取向、自我效能與成敗歸因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4),97-114。 謝明杰(1997)。知識/權力的空間:對一所學校課外活動實施的個案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桂妙(2001)。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台灣教育,602,2-8。 顏慶祥、湯維玲(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 羅中展(2001)。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mes, C. (1984). Achievement attributions and self-instructions under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478-487. Andrew & Withey(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Chris White(1992). Legislative history of outdoor recreation fees.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R-92-3). Daniels, K., & Guppy, A. (1994).Relationships between aspects of work-related psychological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8, 691-694. Duda, J.L., & Nicholls, J.G. (1992). Dimension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schoolwork and sp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290-299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eadey, B., & Wearing, A. (1992).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Melbourne, Aust.: Longman Cheshire. Laura,K. & Jean ,M.W(1999).Coach-Athletes Compatibility and Athlete’s Perception of Coach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2(2), 251-259. Lu, L., & Argyle.M. (1994).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activity.The Kaohsiung.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0(2), 89-96.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ih, J. B. (1999).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in Taiwa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Brookes,UK. Woolfolk, A., & Hoy, W. K. (1990).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Wurgler J. and Zhuravskaya Katia (2002), Does arbitrage flatten demand curves for stocks? Journal of Business, 75, 583–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