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40.17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歐鈺貝
作者(外文):Ou, Yu-Bei.
論文名稱(中文):摺紙活動對線對稱性質理解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Origami Activities on Understanding Properties of Axial Symmetry
指導教授(中文):許慧玉
指導教授(外文):Hsu, Hui-Yu
口試委員(中文):鄭英豪
林勇吉
口試委員(外文):Cheng, Ying-Hao
Lin, Yung-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585011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國小五年級學童摺紙活動線對稱圖形
外文關鍵詞:fifth grad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origami activitiesline-symmetrical graphic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摺紙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發展線對稱圖形概念的影響歷程。本研究使用個案研究法,先進行摺紙飛機的實作,再採半結構式的訪談,進行資料之蒐集與分析。本研究採取便利取樣,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國小未學習過線對稱圖形單元之五年級學童,依據其數學表現分為高、中、低成就各3位,共9名學童,藉此了解各學童的認知概念發展路徑,以及學童習得之線對稱圖形內涵為何。本研究可歸納出以下結果與發現:
(一)摺紙活動有助於個案學童學習多數線對稱圖形之內涵,9名個案中,達成對稱軸兩側圖形全等、對稱角等大、對稱邊等長之教學目標者有9人,對稱點到對稱軸距離相等之目標達成者8人,對稱軸垂直對稱點連線之目標達成者4人。
(二)各學童於活動中的學習路徑與發展層次有所差異,學童較易從「面、邊、角」觀察與發展線對稱圖形概念,對稱點是最容易學童忽略的概念。
(三)具體物的操作(如:對摺)是國小五年級學童檢驗線對稱圖形的主要方式,工具測量(例:量角器、直尺、三角板)次之,幾何圖形推理最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origam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line-symmetrical graphics for fifth 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study, a case study method was used to implement origami airplanes first, follow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is study uses convenient sampling. The research object is a fifth-grade schoolchildren who have not studied linearly symmetrical graphic units in a prim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According to their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high, medium, and low achievements. W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ine symmetry of the schoolchildren's acqui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ach schoolchild's cognitive concept. This study can summarize the following results and findings:
(1)Origami activities help case students learn the meaning of most line-symmetrical figures There are 8 target achievers with equal distance from point to axis of symmetry, and 4 target achievers with lines of symmetry perpendicular to the point of symmetry.
(2)The learning path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student in the activity are different. School children are easier to observe and develop the concept of line-symmetrical graphics from "faces, edges, and corners." Symmetrical points are the most easily overlooked concepts by school children.
(3)The operation of concrete objects (such as half-folding) is the main way for fifth 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check line symmetry figures, followed by tool measurements (eg protractor, ruler, set square), and geometric figure reasoning last.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幾何學習認知發展理論--------5
第二節 線對稱圖形概念之教材研究----9
第三節 線對稱迷思概念相關研究-----19
第四節 摺紙活動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34
第三節 研究架構------------------36
第四節 研究設計------------------37
第五節 研究對象------------------42
第六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46
第一節 高成就學童之學習表現-------46
第二節 中成就學童之學習表現-------70
第三節 低成就學童之學習表現-------98
第四節 活動與學童之綜合分析------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5
參考文獻------------------------147
一、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4)。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世鑫(2007)。線對稱概念結構分析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2),1-20。
古建國(2017)。小學專題式學習STEM教育之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MOST104-2511-S845-008 ),臺北市:科技部。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宋筱玲(2016)。國小數學幾何教科書分析:以線對稱圖形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政憲(2015)。淺談實作評量-從摺紙中學習數學。科學教育月刊,367,42 - 54。
李政憲和徐詩媛(2016)。從「摺紙算勾股」談數學素養。科學教育月刊,395,20-29。
李祐宗(2014)。因式分解又一章-摺紙學因式分解。科學教育月刊,370,39 - 41。
李源順等編(2018)。國小數學5上課本。臺南:南一書局企業。
周新富(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長壽等編(2018)。國小數學5上課本。臺南:翰林出版事業。
林家璇(2014)摺紙教學活動與幼兒空間能力表現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1,49-64。
林碧珍(2013)。數學教學案例─幾何篇。臺北:師大書苑。
林福來、單維彰、李源順、鄭章華(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 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整合型研究子 計畫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報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民97年5月)。國民教育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2013)。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報告書(2013)。
許杏蓉(譯)(2007)。紙/造形基礎.藝術.設計(原作者:朝倉直巳)。臺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陳姿蓉(2016)。國小五年級數學線對稱圖形數學智慧教學系統成效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
單維彰、鄭章華主編(2017)。十二年國教數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案例。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智強(2005)。摺紙中看數學。台北市教育局府輔導團。
楊瑞智等編(2017)。國小數學5下課本。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
劉美君(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線對稱迷思概念之研究─以雲林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
盧詩韻、林鼎文(2003)。摺紙動畫融入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111-130。
盧詩韻和林鼎文(2013)。摺紙動畫融入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7(1),111-130。
譚克平、陳宥良(2009)。運用摺紙提升學生尺規作圖技巧。科學教育月刊,15-24。


二、英文部分
Bishop, D. M., & Pipin, J.(1989). Improved dynamic hyperpolarizabilities and field-grandient polarizabilities for helium.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91(6), 3549-3551.
Duval, R. (1995). Geometrical pictures: 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s.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42-157). Berlin: Springer.
Duval, R. (1998). Geometry from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In C. Mammana & V. Villani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21st century (pp. 37-52). Dordrecht: Kluwer.
Gal and Linchevski (2010). to See or Not to See-Analyzing Difficulties in Geoem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Perception.
Lean, G., & Clements, M. K. (1981). Spatial ability, visual imagery, and mathmetical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metics, 12(3), 267-299.
OECD (2013), PISA 2015 Draft Mathematics Framework, PISA, OECD Publishing, 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Draft%20PISA%202015%20Mathematics%20Framework%20.pd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Paris, France: Autho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