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67.2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嘉鈴
作者(外文):Huang, Chia-ling
論文名稱(中文):李漁《閑情偶寄》的飲食與養生觀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i Yu's views of Diet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Xianqing ouji"
指導教授(中文):黃雅莉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Ya-li
口試委員(中文):簡翠貞
胡倩茹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583007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李漁《閑情偶寄》日常生活飲食書寫養生觀
外文關鍵詞:Li YuXianqing OujiDaily LifeFood WritingHealth Concep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李漁的《閑情偶寄》,是一部豐富、詳細的文化史料,堪稱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學界對李漁的研究雖然碩果累累,但對李漁的研究多集中於其小說、傳奇作品與戲曲美學著作,從「飲食與養生觀」角度來討論其生活美學的涉及較少。《閑情偶寄‧飲饌部》好比一部經典的飲食百科全書,在中國的飲饌書寫中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而《閑情偶寄‧頤養部》恰似一部全方位的養生寶典,構建了一個系統化的養生理論體系。
有鑒於此,本文從《閑情偶寄》出發,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分析探討李漁散文作品中的飲饌美學與頤養之道。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與章節架構,進行文獻探討。第二章「明代以前飲食與養生文化之溯源」,梳理明代以前的飲食與養生思想淵源、發展流變。第三章「李漁《閑情偶寄》書寫之時代背景與動機」,透過「知人論世」,爬梳晚明的時代背景與李漁的人生經歷,進而理解其創作動機與理念。第四章「食中有道:《閑情偶寄》的自然飲食之方」,探究《閑情偶寄‧飲饌部》與《閑情偶寄‧頤養部》之飲食觀,包含進食觀、食材挑選、烹飪技藝、飲食地圖與內在意蘊。第五章「頤養有方:《閑情偶寄‧頤養部》的養生調理之法」,探究《閑情偶寄‧頤養部》之養生觀與具體作法。第六章「古為今用:《閑情偶寄》對現代人生活的啟示」,將李漁的飲饌美學、頤養之道與現代生活相映照,提供現代人於日常生活中參照體驗,擁有積極的生活美學觀。第七章「結論」,總結前面各章,作一結論。
Li Yu's "Xianqing ouji" is a rich and detailed cultural historical material, which can be called "a guide to the art of Chinese life". Although the studies on Li Yu is numerous, the most content focuses on his novels, legendary works, and opera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et and health concept", the related researches lack of discussing his life aesthetics. "Xianqing ouji‧Diet Department" is like a classic diet encyclopedia, which has a role in inheritance and succession in Chinese food writing; and "Xianqing ouji‧Health Department" is just like a comprehensive health collection, Constructed a systematic theory system of health maintenance.
Hence, this study not only analyzes the text of "Xian Qing Ou Ji" but also discusses the aesthetics of diet and health in Li Yu's prose. Gernall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scope, method and chapter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and conducts literature discussion. Chapter 2 "Trace the origin of diet and health culture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sort 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et and health thought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Chapter 3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Li Yu's "Xian Qing Ou Ji"",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Knowing People on the World", study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Li Yu'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n understand his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philosophy. Chapter 4 " Philosophy of Diet: The Natural Dietary method of "Xianqing ouji", explores the diet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Xianqing ouji‧Diet Department" and "Xianqing ouji‧Health Department",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eating, selection of ingredients, cooking skills, diet map and internal meaning. Chapter 5 "There are methods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Xianqing ouji‧Health Department", explores the health concept and specific methods in "Xianqing ouji‧Health Department". Chapter 6 "Ancient Uses for the Present: The Enlightenment of "Xian Qing Ou Ji" on Modern People's Life", compares Li Yu's diet and health aesthetics with modern life, provides modern peopl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daily life, and has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aesthetics. Chapter 7 "Conclusions",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makes a conclusion.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1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4

第二章 明代以前飲食與養生文化之溯源 27
第一節 先秦時期:服務於載道治國之用 27
第二節 漢代時期:求仙長生不老的應用 34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經驗傳承與技術之用 37
第四節 隋唐時期:服食養生求道之風盛 40
第五節 宋元時期 :養心養德的文人化 44
小 結 49

第三章 李漁《閑情偶寄》書寫之時代背景與動機 51
第一節 論世:晚明的時代氛圍與社會環境 51
第二節 知人:李漁生活美學形成之人生經歷 64
第三節 書寫背景:《閑情偶寄》的創作動機 72
小 結 76

第四章 食中有道:《閑情偶寄》的自然飲食之方 77
第一節  進食觀 78
第二節 返璞歸真、因材適性的烹飪技藝 83
第三節 跨越南北的飲食地圖 88
第四節 自有其理的飲食品鑑 93
小 結 98

第五章 頤養有方:《閑情偶寄‧頤養部》的養生調理之法 100
第一節 養生觀 101
第二節 養生之法一:行樂止憂,虛靜淡泊 109
第三節 養生之法二:順應四時,節欲強身 116
第四節 養生之法三:卻病療病,存乎一心 124
小 結 127


第六章 古為今用:《閑情偶寄》對現代人生活的啟示 129
第一節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129
第二節 飲食衛生之講究 131
第三節 順應自然的飲饌原則 133
第四節 生態關懷的文明飲食 137
第五節 預防醫學觀念的形成 141
小 結 147

第七章 結論 148

參考書目 151

一、專書
(一) 傳統古籍(依年代)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秦•呂不韋著,畢沅輯校:《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蜀•譙周撰,清•章宗源輯:《古史考》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古籍出版,2001年。
漢•王逸撰:《楚辭章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三國魏•嵇康,戴明揚撰:《嵇康集校注》,臺北:中華書局,2014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晉•王弼撰,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臺北:大展出版社,2014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朱熹:《朱子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熹撰,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林洪撰,章原編著:《山家清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陳達叟:《本心齋疏食譜》,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年。
宋•程頤:《易傳》,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王龍溪:《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明•高濂:《遵生八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年。
明•韓奕:《易牙遺意》,收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飲食編」第7 輯,臺北:東方文化出版公司,1975年。
明•劉基:《多能鄙事》,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7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四庫善本叢書初編》,出版年地不詳。
明•張岱:《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方岳貢修,陳繼儒纂:崇禎《松江府志》,明崇禎3年刻本影印,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明•陳威、顧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明正德年間刊本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管景纂修:嘉靖《永豐縣志》,明嘉靖23年刻本重印,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
明•葉夢珠:《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王世貞:《陳眉公訂正觚不觚錄》,《寶顏堂秘笈續集》民國十一年文明書局石印本所收。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艮:《重刻心齋王先生語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董倫等修、解縉等重修、倫胡廣等復奉敕修:《明太祖寶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年。
清•李漁:《十二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李漁:《肉蒲團祕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李漁:《閑情偶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清•李漁:《閑情偶寄》,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清•夏基:《隱居放言‧客總閒話》,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清康熙三十二年1963序刊本。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張潮著、孫寶瑞注譯:《幽夢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2013年。
(二) 今人論著(依姓氏筆畫)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仁湘:《飲食之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中華書局,2009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吴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叢書、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沈新林:《話說李漁》,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周民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苦竹雜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北:風雲時代出版,2017年。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臺北:遠景出版社,2005年。
俞為民:《李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郁賢皓:《新譯李白文集》,臺北:三民出版社,2017年。
唐品:《尚書全集》,四川:天地出版社,2017年。
唐品:《尚書全集》,四川:天地出版社,2017年。
孫文:《建國方略》,臺北: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祖行:《圖解易經》,臺北:華威國際,2014年。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曹鴻濤:《大明風物志》,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可冀、周文泉主編:《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陳碧月:《遇見幸福——旅遊文學的魅力》,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曾志朗:《人人都是科學人》,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焦桐:《暴食江湖》,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東大出版社,2001年。
逯耀東:《寒夜客來》,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年。
黃強:《李漁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黃雅莉:《千古文人寂寞心——古典散文選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黃麗貞:《李漁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2011年。
萬明:《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趙榮光:《中華飲食文化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劉松來:《養生與中國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金生:《中國古代養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韓良露:《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臺北:有鹿文化,2016年。
(法)莫里哀(Moliere):《莫里哀喜劇六種.達爾杜弗序言》,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
王鴻泰:〈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7年。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2004年。
朱星辰:〈從《閑情偶寄‧飲撰部》到《舌尖上的中國》——中華飲食文化的人文情懷研究〉,《老區建設》,2014 年第 12 期。
吳淑慧:〈讀《閑情偶寄》樂活在明清〉,《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1年8月號。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1995年。
周貽謀:〈李漁的《閑情偶寄》談頤養(一)〉,《長壽》第10期,2005年。
周貽謀:〈李漁的《閑情偶寄》談頤養(二)〉,《長壽》第11期,2005年。
周貽謀:〈李漁的《閑情偶寄》談頤養(三)〉,《長壽》第12期,2005年。
周貽謀:〈李漁的《閑情偶寄》談頤養(四)〉,《長壽》第1期,2006年。
周貽謀:〈李漁的《閑情偶寄》談頤養(五)〉,《長壽》第2期,2006年。
周貽謀:〈清代李漁的頤養之道〉,《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2年。
金五德:〈李漁的養生之道〉,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10年。
胡衍南:〈文人化的《隨園食單》——根據中國飲膳文獻史作的考察〉,《中國飲食文化》,第1卷第2期,2005年。
秦燕春:〈論笠翁和隨園:以飲食、男女為中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
張葦航:〈《閑情偶寄》與養生〉,《醫古文知識》,2003年第2期。
張顯清:〈晚明社會的時代特點〉,《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陳水云、周云:〈晚明小品述略〉《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卷第1期,2006年。
陸慶祥:〈為樂三途―讀李漁《閑情偶寄》有感〉,《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8年。
逯耀東:〈北魏《崔氏食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1993年。
逯耀東:〈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第31卷3期,2002年。
葛洲子:〈再論《齊民要術》所引《食經》的作者〉,《中國農史》,2014年第3期。
趙洪濤:〈以心爲樂:李漁的養生美學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7期,2006年。
劉千美:〈日常與閒適:小品散文書寫的美學意涵〉,《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九期,2010年。
劉志琴:〈明代的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0:2。
蔣艷、方百壽:〈李漁與袁枚的飲食觀比較及其現實意義〉,《九江師專學報》第2期,2003年。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 年。
蕭慧媛:〈「養生」——明代文人的休閒生活〉,《南亞學報》,2011年。
蕭慧媛:〈水陸畢陳—晚明飲食風尚初探〉,《桃園創新學報》,2012年。
謝宜蓁:〈李漁食蟹觀之探究〉,《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4期,2006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
王筱萱:《先秦儒道二家飲食及養生觀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王韶蔤:《雅興與健康:明代文人養生文化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朱亮潔:《李漁新論——遺民觀點的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美智:《《老子》養生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
周亞青:《蘇軾飲食書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林維萱:《明末江南文士飲食中的閒適和養生:以李漁《閑情偶寄》和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為研究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曉其:《元代文人養生文化的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麗卿:《蘇軾詩歌與北宋飲食文化》,西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段正怡:《張岱、李漁飲饌小品之考察》,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于倫:《《黃帝內經》養生觀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黃憶佳:《由養生主看莊子的養生觀》,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楊靜宜:《嵇康養生思想探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葉巧藜:《《詩經》中養生意識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碩士論文,2012年。
廖芫培:《明清文人的兩難─以李贄、李漁、袁枚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四、電子資源
衛生福利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18年06月15日。https://www.mohw.gov.tw/cp-3795-41794-1.html
衛生福利部:〈健康五蔬果〉,2018年10月12日。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7&pid=715,
衛生福利部:〈每日飲食指南手冊〉,2018年10月。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0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國民健康署年報-中文版》。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159
聯合報網頁:〈傳染病多半源於動物人類改變環境咎由自取〉,2020年04月21日。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4508265
臺灣魚類資料庫:〈臺灣海鮮選擇指南〉。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index.html
2017台灣常見睡眠問題盛行率的變化趨勢:一個十年的橫斷性重覆調查。https://www.cgmh.org.tw/tw/News/PressNews/170328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