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210.1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彭文雪
作者(外文):Peng, Wen-Hsueh.
論文名稱(中文):姚永概《孟子講義》「義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notated Research of Yao Yong-gai’s Lectures on Mencius
指導教授(中文):邴尚白
指導教授(外文):Biing, Shang-Bair
口試委員(中文):康凱淋
游騰達
口試委員(外文):Kan, Kai-Lin
You, Teng-D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583002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姚永概桐城派義法孟子講義
外文關鍵詞:Yao Yung-Kai,Tong-Cheng Literary School,Definition and Grammar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收藏:0
姚永概是清末民初桐城派的後起之優秀作家,不但詩文創作在同時期中,成就突出,其所注解的經典古籍也脫穎而出。尤其在桐城派已發展到晚期,他仍堅持創作及傳播古文為使命。他既有深厚的家學淵源,獨尊儒家思想;又以程朱宋學為依歸,兼併注重漢學考證,留予後人諸多參考資料。今以他留下的《孟子講義》加以整理,不單是對內容體例的比較分析,還針對形式的字句篇章進行爬梳歸類,全書共有一百六十五條案語,義理方面著重救國思想,文法方面偏重結構的鋪排、文字的張力。不只對《孟子》一書闡揚孟子傳承儒家學說,甚至可以反應姚永概在文獻學付出,尤其是對教育上的成就及貢獻。

本文第一章先介紹因為古文走到清末民初已窮途末路,姚永概肩負起挽救桐城舊學,並重新建立時代性的新學,因此興起研究本文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深入說明作者生平得知姚氏的家學淵源,同時探討其文學作品而了解其詩文的風格與特色,去了解姚永概在文學史的成就,其文風直接受到桐城派古文影響之深,以桐城派的「性情」論與「神氣」論去看姚永概的文章之學;第三章以評點的角度去分析《孟子講義》全文的體例、章旨及字詞解釋,了解《孟子講義》在明清孟子學的發展的地位;再者以第四章從心性、功夫、義利、王道及仁政的思想部分去看孟子的思想義理;第五章分析《孟子講義》「法」的部分,從《孟子講義》的章法、字法與鍛句分析技巧性的重要,強調文章若無法則無以成文的關聯性。最後結論探討其研究的結果與期望。

《孟子講義》是姚永概在安徽正志中學為學生易於研讀古文經典所編的教材,不僅延續桐城派的思想理論,同時注入了新的注解方式,將古文簡易化,成為初學者學習的法門,是我們研究清末民國時期古文發展變化的重要資料。其教學方式更使中國儒家的思想,有如滴水穿石,點點滴滴的傳承下去,可見姚永概力挽桐城文學於新學狂瀾中,賦予舊學新的時代意義。





關鍵字:姚永概、桐城派、義法、孟子講義

【Abstract】

Yao Yung-Kai was an excellent writer arising in the late period of Tong-Cheng Literary School during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of Republic of China. His literary composition and annotated classics were more outstanding than any other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the late period of Tong-Cheng Literary School, Yao insisted on literary composition and promoted classical literature. Having the deep literary inheritance and following the precept of Confucianism, Yao emphasized the Chinese textual criticism based on Neo-Confucianism of Cheng-Zhu.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that Yao left was organized. Not only did h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tyles of the articles, but classified the formal phrases and chapters. In this book, there were 165 annotations in total. The definitions in this book focused on patriotism, and its grammar stres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on the strength of words. The Confucian Theories were passed down by Mencius in this book—Mencius.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also revealed Yao’s fulfill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especially on textual criticism.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had declined during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of Republic of China. Yao Yung-Kai was responsible for rescuing the old academy of Tong-Cheng Literary School and rebuilt the current academy.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Yao’s literary inherita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Literary School on Tong-Cheng’s scholars, admiration for the contribution and participating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of that time. In the meanwhile, learning Yao’s literary style, feature, and his achievement through research his literature works. The theory on affection and vividness that were greatly impacted on the scholars in Tong-Cheng Literary School discussed Yao’s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ody of articles, the main concept, verbal definition in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which was analyzed with critical method, and knowing the status of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n Ming-Ching Mencius classic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alking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Mencius’s theory on kind human nature, mercy & justice, and redemption of humans from essence, skills, debate on justice & benefit, monarchy, mercy & justice politics. The viewpoints were on worrying people worldwide, on the theory of kind human nature, and on the theory of national management. If only people are kind-hearted, mercy, and justice, their heart turn pure and bad news will cease so that it moves the world and that saves people thoroughly. In the fifth chapter, definition and grammar were analyzed in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Yao Yung-Kai’s origin of meaning & reason was analyzed from Fang Bao’s theory of definition & grammar. It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analyzing skills from the chapters, grammar, and concise sentences in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If the article doesn’t follow the rules, it couldn’t make the formal article. The grammatical part was arranged from the chapters of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analyzing the methods of reiterative sentences, irregularity, imagination, subject & object, and metaphor. The concise sentences were analyzed as examples, and the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mpound sentences, metaphor, single sentence, double sentence, reiterative sentences, whole paragraph, and odd-number & even-number sentence. The skill of using words was emphasized so that it made the article marvelous. Definition and grammar are mutual and indispensabl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probing into the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with new or old era and into the influence on posterity.




Key Words: Yao Yung-Kai, Tong-Cheng Literary School, Definition and Grammar, Mencius Annotated Collections

姚永概《孟子講義》「義法」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3
一、姚永概研究文獻整理 3
二、桐城派研究成果 6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 11
第二章 姚永概之學術淵源與講學歷程 12
第一節 姚永概的學術淵源及講學歷程 12
一、家學淵源 12
二、教育歷程 19
第二節 姚永概與桐城派文章之學 25
一、性情說 25
二、神氣說 30
第三節 明清孟子學的發展 34
第三章 《孟子講義》之評點及篇章、字詞解釋 39
第一節 《孟子講義》的評點作法論析 40
第二節 《孟子講義》評點體例與篇章大義 43
一、一針見血 46
二、對比手法 53
三、文字雅潔 66
第三節 字義、詞義與句義論析 75
一、《孟子講義》對《孟子》字義的解釋 76
二、《孟子講義》對《孟子》詞義的解釋 77
三、《孟子講義》對《孟子》句義的解釋 78
第四章 《孟子講義》的重要義理 81
第一節 心性論與工夫論 82
一、心性論 82
二、功夫論 84
三、小結 85
第二節 義利之辨 86
第三節 王道仁政 87
一、王霸之辨 88
二、王道仁政 88
第五章《孟子講義》的文章寫作法 96
第一節《孟子講義》的義法淵源 96
第二節 《孟子講義》的篇法章法分析 100
一、《孟子講義》的篇法 101
二、《孟子講義》分析《孟子》的章法 104
第三節《孟子講義》分析《孟子》的鍛句鍊字 118
一、《孟子講義》分析《孟子》的鍛句 118
二、《孟子講義》分析《孟子》的鍊字 123
第六章 結論 128
第一節《孟子講義》的研究成果 128
一、《孟子講義》的優點 128
二、《孟子講義》的缺點 129
第二節《孟子講義》的未來展望 130
徵引書目 131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白虎通義》,〔漢〕班固著,陳立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影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7年。

《史記》,﹝漢﹞司馬遷著,﹝唐﹞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周易王韓注》,〔魏〕王弼著,〔晉〕韓康伯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文心雕龍注釋》,﹝梁﹞劉勰著,周振甫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柳河東全集》,﹝唐﹞柳宗元著,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山谷集》第2冊,﹝宋﹞黃庭堅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文章軌範》,﹝宋﹞謝枋得著,《四庫全書珍本》第1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四書集注》,〔南宋〕朱熹著,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文章指南》,〔明〕歸有光著,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戴南山文鈔》,〔清〕戴名世著,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方望溪遺集》,〔清〕方苞著,徐天祥、陳蕾點校,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方苞集》,〔清〕方苞著,劉季高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清〕姚鼐著,王文濡評注,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惜抱軒文集》,〔清〕姚鼐著,劉季高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姚惜抱尺牘》,〔清〕姚鼐著,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

《桐城吳先生全書》,﹝清﹞吳汝綸著,收入:嚴一萍編輯:《清末名家自著叢書初編》影印《雍睦堂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影印廣東刻本。

《續古文辭類纂序》,〔清〕黎庶昌著,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孟子文法讀本》,﹝清﹞吳闓生,曾克耑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尚書大義》,﹝清﹞吳闓生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桐城文學淵源考》,〔清〕劉聲木著,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文學研究法》,﹝清﹞姚永樸著,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桐城吳氏股文法》,〔清〕吳闓生著,李剛已批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經史百家雜抄簡編序》,〔清〕曾國藩選編,梅季緯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藝概》,〔清〕劉熙載著,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桐城耆舊傳》,〔清〕馬其旭著,毛伯丹點注,合肥:黃山書局,1990年。

《太乙舟文集》,〔清〕陳用光著,影印《道光二十三年孝友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汝綸全集》,﹝清﹞吳汝綸著,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昭味詹言》,﹝清﹞方東樹著,汪紹盈點校,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清﹞范曾編,第十六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栢梘山房詩文集》,〔清〕梅曾亮著,彭國忠、胡曉明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韓昌黎文集校注》,﹝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嚴復集》,﹝清﹞嚴復著,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孟子講義》,﹝清﹞姚永概著,陳春秀點校,合肥:黃山出版社,1999年。

《慎宜軒日記》,﹝清﹞姚永概著,沈寂等標點。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惜抱軒詩文集》,﹝清﹞姚鼐著,劉季高標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嘉定王鳴盛全集》,〔清〕王鳴盛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著,葉瑛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二、近人專書
《小說結構》,方祖燊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文學批評的視野》,龔鵬程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文化符號學》,龔鵬程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中國近代文論類編》,賈文昭編: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顧易生、王運熙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楊布生、彭定國編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3集,任訪秋編,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書院史》,樊克政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中國修辭學通史》,宗廷虎、李金苓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國評點文學史》,孫琴安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文都攬勝》,操鵬編,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中國文人階層史論》,龔鵬程著,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文學風格論》,王之望著,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著,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文章例話》,周振甫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文學概論》,涂公遂著,臺北:五洲出版社,2008年。

《六經皆文》,龔鵬程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中國文法理論》,靳義增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方苞姚鼐集》,許結、潘務正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左傳文章義法撢微》,張高評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生活世界與經典解釋:方苞經學研究》,丁亞傑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百花亭畔》,高語罕著,上海:應東圖書館,1933年。

《名家談寫作》,朱光潛著,臺北:牧春圖書公司,2001年。

《近代文學批評史》,黃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孟子精粹解讀》,孫通海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林紓評傳》,張俊才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3年。

《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張高評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胡適文集》,歐陽哲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學術文集•教育》,姜義華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桐城文派論》,梁堃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

《桐城文派新論》,唐傳基著,臺北:現代書局,1976年。

《桐城派研究論文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淮北煤炭師範學院中文系編,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桐城派文學史》,葉龍著,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88年。

《桐城文派學述》,尤信雄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唐宋古文新探》,何寄澎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桐城派》,王鎮遠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桐城文派》,王獻永著,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桐城派研究》,周中明著,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桐城派與中國文章理論》,萬奇著,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

《桐城文派述論》,吳孟復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桐城派名家評傳》,楊懷志、江小角主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楊懷志、潘忠榮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

《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趙建章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代科舉》,劉兆璸著,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葉慶炳、吳宏一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清代學術史研究》,胡楚生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晚明思潮》,龔鵬程著,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晚清古文研究》,柳春蕊著,南昌:百花洲文藝,2007年。

《皖江文化與近世中國》,汪軍主編,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

《歷代文話》,王水照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歸震川及其散文》,呂新昌著,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三、期刊論文
〈歷代唐詩選本簡述〉,施蟄存著,《文學遺產》第4期,1987年。

〈安徽省城大學堂〉,《蘇報》第26期,1903年5月。

〈從地理因素看桐城派成因〉,胡阿祥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2期,2001年。

〈方苞的「義法」說〉,馬茂書著,《桐城派研究》第4期,2002年。

〈後期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關愛和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2期,2002年。

〈姚淑節開學演說〉,姚永概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6期,2002年。

〈桐城姚仲實先生年譜〉,王學勤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4期,2002年。

〈桐城派後期作家教育思想之我見〉,殷芳宇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5期,2002年。

〈桐城派的教育足跡〉,吳鳴震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5期,2002年。

〈「桐城謬種」考辨〉,潘務正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5期,2002年。

〈桐城派作家資料鉤沉〉,吳秀華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7期,2002年。

〈略論方東樹的「詩道性情」說〉,嚴云壽著,《桐城派研究》第4期,2002年。

〈談桐城派的評點之學〉,葉百豐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2期,2002年。

〈臺灣儒家經典教育的歷程考察〉,傅正玲著,《鵝湖月刊》第28卷第5期,2002年。

〈桐城派五大弟子研究〉,金慶國著,收入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6期,2003年。

〈《辦學公文搞》選登〉,收入揚懷志、潘忠榮主編,《桐城派研究》第6期,2003年。

〈書院與桐城文派傳衍考論〉,徐雁平著,《漢學研究》22卷2期,2004年。

〈淺析姚永樸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活動〉,方宇勝著,《桐城派研究》第10期,2007年。

〈晚明文學《孟子》學〉,丁亞傑著,《香港當代刊物》,2010年。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丁亞傑著,《當代儒學研究》,九期,2010年。

《經典詮釋與生命會通》,丁亞傑著,萬卷樓,2018年。

〈姚永概《孟子講義》「救民」說研究〉,林世榮著,《鵝湖月刊》第8期,2011年。


四、學位論文
《清代桐城派文學之研究》,張榮輝著,臺北: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年。

《桐城古文義法研究》,呂善成著,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晚清民國桐城文派研究》,潘務正著,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文章理論研究》,黃伯著,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姚永概《孟子講義》研究》,白瑋著,西安:陜西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