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29.10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詩凱
作者(外文):Lin, Shih-Kai
論文名稱(中文):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圖象表徵解題之表現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6th Graders' Performances in Using Diagrams to Solve Problems
指導教授(中文):林勇吉
指導教授(外文):Lin, Yung-Chi
口試委員(中文):林碧珍
蔡文煥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號:210525635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圖象表徵解題文字應用題
外文關鍵詞:diagramsproblems solvingword problem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圖象表徵解題之表現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圖象表徵解題之表現。研究對象為體制內以及體制外國小六年級學生。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研究者以「和差問題」、「餘數問題」、「雞兔問題」、「排列組合問題」以及「植樹問題」五類題型讓學生解題,並要求畫出圖象表徵解題以及不要畫出圖象表徵題解,且在施測後採一對一半結構試晤談,以期了解學生在解題時會產生的圖象表徵種類,以及在不要求學生畫出圖象表徵時學生是否會產生圖象表徵來輔助解題。研究發現學生在解題時較容易畫出線段圖、少數會畫出類真實情境圖。要求畫出圖象表徵組的學生在解題時畫出圖象表徾後,在解釋自己解題過程時較容易說明;而在不要求畫出圖象表徵組的學生解題時容易使用代數解題,但有可能是技巧不夠純熟,而造成解題失敗。且在晤談時對引導學生觀察自己重新產生的圖象表徵或是研究者的圖象表徵,多數學生都可以利用圖象表徵來輔助解題或是修正解題迷思。


關鍵詞:圖象表徵、解題、文字應用題
A Study of 6th Graders’ Performances in Using Diagrams to Solve Problems.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exploring the behavior of the 6th grade students using diagrams to solve problems. Our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6th grade students within the system and outside the system. Case study method has been adopted by this research, researchers let the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5 kinds of test items, request them to draw or not to draw diagrams and giv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ne on one after the test to realize what kind of diagrams will happen when they are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ind out will the students bring in diagrams to help them solve the problems while we didn’t ask them to draw it.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were easier to draw line segment when solving problems, and only few of them drewreal-world sitatuations. Students who were asked to draw diagrams are easier to explain the progress of solving problems; yet the students who weren’t asked to draw diagrams are easier to use algebra to solve the problems. However, the problems solving might have failed due to the unfamiliar of skills.
During the interview,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observe the diagrams that were re-generated by themselves or the diagrams of the researchers. Most of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use diagrams to help them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or correct the myth of problems-solving.

keywords:diagrams、problems solving、word problems
目次
目次……………………………………………………………………………………………i
表次……………………………………………………………………………………………ii
圖次…………………………………………………………………………………………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解題…………………………………………………………………………5
第二節 數學表徵…………………………………………………………………………16
第三節 數學解題與表徵之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7
第四節 研究流程…………………………………………………………………………40
第五節 資料收集、處理及分析………………………………………………………43
第六節 前導研究結果分析………………………………………………………………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要求畫圖象表徵之學生解題表現……………………………………………66
第二節 不要求畫圖象表徵之學生解題表現……………………………………………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2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116
英文文獻……………………………………………………………………………………121
附件
附件一 預試問卷……………………………………………………………………………123
附件二 正式問卷A卷……………………………………………………………………126
附件三 正式問卷B卷……………………………………………………………………13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志銘、康淑娟(2006)。等量公理前置教學活動之實踐與探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8,21-40。
王文科、蘇智強(2012)。教育研究法(15版)。臺北市:五南。
田佳芳(2009)。圖示表徵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單一步驟加減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江秀紋(2015)。國小學童文字表徵與線段圖表徵於分數應用問題之解題能力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江美萱(2008)。圖示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加減之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李素卿(2003)。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虹韻(2009)。線圖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兩步驟文字題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李雅萍(2011)國小低年級數學教科書應用題文字敘述與國語教科書字詞學習進度關聯性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李怡德(2012)。圖示策略對於五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分數乘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李鴻源、侯禎塘(2011)。國小四年級輕度障礙學生整數乘法演算補救教學之探究。特殊教育輔助科技學報,7,13-17。
吳昭容(1990)。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獨立研究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獨立研究,臺北。
吳昭容(1992)。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題之影響。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冊),331-361。
吳宗珮(2010)。國小二年級學童對加減法文字題中線段圖表徵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吳建良(2011)。國小四年級學童解決乘除文字題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吳德邦、馬秀蘭(1987)。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數學教學模式。國教輔導,26(9、10),7-20。
吳明清(2011)。教育研究法-分與應用。華騰文化:臺北。
阮慧津(2008)。圖示解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解兩步驟文字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余佩薇(2008)。自我監控圖示策略對國小學習障兒童整數乘法文字題的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何縕琪、林清山(1994)。表徵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低解題正確率學生解題表現之效果硏究。教育心理學報,83(27),259-279。
林碧珍(1990a)。新竹師輔導區國小數學科「怎樣解題」教材實施情況調查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範學報,3,363-391。
林碧珍(1990b)。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範學報,4,295-347。
林廉琪(2016)。圖示表徵之Polya解題即時回饋系統對國小學童數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林巧玉(2014)。圖示表徵對學習障礙學生解加減法文字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林芳吟(2011)。圖示表徵結合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習兩步驟文字題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香(2003)。國小數學資優生的解題策略探究-以圖畫表徵策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施君(2013)。線段圖表徵對國小學生代數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施君、徐偉民、郭文金(2015)線段圖教學對五年級學生代數學習表現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8(4),161-192。
邱佳寧(2001)。國小數學學習障礙解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胡炳生(1991)。數學解題思維方法。臺北市:九章。
范育文(2010)。電腦融入圖示策略對國小數學成低落學生整數乘除法應用題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洪有情(2003)。青少年的數學概念學習研究-青少年的代數運概念發展研究(3/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1-2522-S-003-016)
姚靜芹(2015)。圖示表徵解題策略對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數學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袁媛(1999)。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唐淑華(1989)。「語文理解課程」對增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用問題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佩秀(2015)。圖像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怎樣解題單元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
陳麗帆(2011)。基模本位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慧珍(2003)。南投縣國一男女生對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瑞郁(2015)。以單位量圖示法結合乘法算式填充融入除法概念教學-以國小二年級分分看看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嘉皇、梁淑坤(2014)。表徵與國小學生代數思考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0(2),1-40。
陳志瑲(2007)。國小數學資優生代數解題與非代數解題之探究-以參賽亞太地區奧林匹亞選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春興(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淵揚(2014)。利用線段圖圖示提升學生學習倍數問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張麗芬、林毓芬(2012)。幼兒數學圖畫表徵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9,1-3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耜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許秀如(2007)。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莊其臻(2009)。電腦圖示表徵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數學文字題解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陸啟華(2014)。用觀察、圖解、歸納方法學習「怎樣解題」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郭汾派、林光賢、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國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編號:NSC-77-0011-S-004-001-A)。未出版。臺北市:國會科。
黃幸美(2004)。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臺北:心理。
黃俊銘(2010)。圖像表徵介入前及介後對六年級學生解未知數問題之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小凣(2009)。電腦融入圖示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黃培晏(2012)。線圖策略應用於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解兩步驟文字題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黃雅雯(2006)。以圖畫表徵探究國中生之解題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
黃敏晃(1991)。淺談數學解題。教與學,23,2-15。
黃麗寶(2010)。以圖示法進行分數除法教學之成效探討。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怡華(2010)。國小二年級圖示輔助加減法概念文字題解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黃阿足(2012)。數學歸納法圖示的算術解題探討-以植樹、雞兔以追趕問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珂琳、邱守榕(2002)。國中數學教學活動之知識表徵-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4,37-60。
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集刊,3,31-45。
曾振家(2003)。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態多重表徵情境下建構分數加法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彭聃齡、張必隱(1999)。認知心理學。臺北:東華。
楊瑞智(1994)。國小五、六年級不同能力學童數學解題的思考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楊淑靜(2007)。結合圖示與擬題教學策略進行四則運算文字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詹淑芬(2008)。問題基模與圖示表徵教學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廖麗仙(2015)圖示策略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廖郁文(2013)。高職學習障礙學生使用圖示策略解決數學文字應用題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趙曉燕、鍾靜(2010)。數學表徵應用在教學上的探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4,1-23。doi:10.6610/ETJMT.20101201.01。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劉錫麟(1997)。數學思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仁傑(2013)。圖示解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六年級原住民學童解數學文字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劉珊妙(2012)。圖示表徵策略對智能障礙學童加減文字題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劉諭縈(2013)。圖示表徵型式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四則運算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劉祥通、黃國勳、蘇逸潔 (2010)。視覺化表徵的解題策略—以部分-整體對照活動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29,2-7。
劉湘川(1993)。數學科教學策略。載於何福田(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195-212。高雄:文山。
鄭慧貞(2009)。圖示法與角色扮演對二年級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
蔣治邦(1994)。由表徵的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教育學校研習會(編)。台北市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亞倫(2001)。學前與國小一年級兒童數字符號表徵能力與數學能力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蔡美怡(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在不同情境問題中數常識策略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歐垂勳(2012)。圖示表徵結合電子白板對學障學生加法與乘法文字題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謝佳紋(2016)。國小學童文字表徵與線段圖表徵於分數應用問題之解題能力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顏淑惠(2014)。圖示表徵策略增進國小輕度障礙學生整數乘除法文字題解題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羅素貞(1996)。問題表徵與問題解決。屏東師院學報。
蘇妍方(2016)。用圖示策略配合後設認知理論的教學法之探討-以二年級兩步驟加減法文字情境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英文文獻
Barba (1990). Making mathematics reasonable in school. In J. Kilpatrick, W. G.Martin, and D. Schifter (Eds.), A 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als and Standardsfor School Mathematics (pp. 27-44).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Bruner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ai, J.(2001). Improving mathematics learning:Lessons from cross-national studies of u.s and Chinese students. Phi Delta Kappan, 82(5), 400-405
Cummins, D. D. (1991).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 8, 261-289
Duval, R. (2000). Basic issues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Delinda van Garderen(2016) .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D to Use Diagrams to Solve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ume 40, Number 6, November 2007,540-553.
Fuson, K. C. (1992). Research on whole numb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D.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43-275. New York: Macmillan.
Fuson, K. C., & Willis G. B. (1989). Second Grader’s Use of Schematic Drawings in Solving Addition and Subtaction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4), 514-520.
Hayes J. R. (1989). The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2nd ed). Hillsdale, NJ: Erlbaum.
Kaput (1987a). Toward a theory of symbol use in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Ed.), Prbo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59-196. Hillsdale, NJ: Erlbaum.
Kaput (1987b). Representation systems and mathematics. In 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9-26. Hillsdale, NJ: Erlbaum.
Kücheman, D. (1981). Algerba. In K. M. hart, M. L. Brown, D. E. Kücheman, D. Kerslake, G Ruddock & M. McCarthney (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11-16 (pp.1102-119), London: John Murrary.
Lester, F. K.(1980) Problem solving: Is it a problem? In M. M. Lindguit (Ed.), Selected issu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36). BC: Mc Cutchan.
Linchevski, L.(1994). Algebra with numbers and arithmetic with letters :A definition of pre-algebra.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4, 113-120.
Leswis, A. B. & Mayer, R. E. (1987). Students’ Miscomprehension of Relational Statements in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4), 363-371.
Lesh R. & Post T. & Behr, M. (1987).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33-40).Hilla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ichtman,M.(2010)。教育質性研究 實用指南。(初版)(江吟梓、蘇文賢譯)。臺北。學富文化。
Mayer, R. E. (1992). Frequency norm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lgebra story problems into familiyes, categories, and templates. Instructional Science, 10, 135-175.
Marilena Pantziara & Athansisos Gagatsis & Iliada Elia (2009). Using diagrams as tools for the solution of non-routie mathematical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72, 39-60. doi: 10.1007/s10649-009-9181-5.
Merriam,S.B.(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Reve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Nunokawa K.(2005). Solvers’, making of drawings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sit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ology, 35(2), 173-183.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rom Mathematics. Retrieved August 28, 2016, from http:// standards nctm.org.
Newell, A. & Simon, H.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S. E. (1978). Fundamental Aspects of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n E. Rosch, & B. B. Lloyd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 Princen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1996).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San Digeo, calif.: Academic Press.
Tomas,G.(2015)how to do your case study.(2nd ed). Thousand Oaks, CA:Stage.
Zhu, y., & Fan, L.(2006).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s types in intended curriculum: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mathematics textbook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4(4), 609-6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