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0.188.18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張嘉筠
作者(外文):Chang, Chia-Yun
論文名稱(中文):一位國小二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A Second-Grade Teacher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Classroom Discussion
指導教授(中文):蔡文煥
陳正忠
指導教授(外文):Tasi, Wen-Huan
Chen, Jeng-Chung
口試委員(中文):林碧珍
蔡寶桂
口試委員(外文):Lin, Pi-Jen
Tsai, Pau-Ku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號:21052561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數學課室討論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數學推理規範二年級
外文關鍵詞:second grademathematical classroom discussionsocial normssocial mathematics norms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為國小二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的行動研究,探討在課室討論文化下建立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及數學推理規範之行動歷程、遭遇的問題、採用的策略及發展。研究對象為苗栗縣某國小二年級的8位學生,研究期程為每週三節數學課,為期二個學期。研究者以課室錄影、學生解題紀錄、數學日記、教師教學省思等作為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形成的社會規範有︰「舉手發言」、「專心聆聽」、「上台分享要面向大家」、「音量要大到讓聽的人聽得清楚」、「解題紀錄要清楚,字要和拳頭一樣大」、「書寫記錄要寫同一面」、「看(聽)不懂要問」、「犯錯沒關係」;社會數學規範有︰「回到題目說明算式」、「利用數學表徵解題」、「發現或提出不同的解決路徑」、「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說明」、「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數學推理規範有:「有系統的列舉所有可能的答案」。
從研究中發現,數學課室討論能讓師生共同學習成長,因為有發展這些規範,所以能讓學生安心且有意義的學習溝通與學習數學,提昇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和興趣,也能發展推理認證的能力。
This reasearch is an action rea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It dicusses the action process, problems encountered, strategies adopted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norms, social mathematics norms and mathematics reasoning under the classroom dicussion cultur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eight students from the second-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The study periods were three math classes weekly for two semesters. The reasearch used classroom videos,student problem solving,school diary, and teacher reflection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The social norms formed in the reasearch are:"raise your hand when speaking in front of you classmates," "concentrate on listening," "face everyone directly when sharing on the stage," "the volume is large enough to be heard clearly by the listeners," "the problem solving record should be clear, the words should be big enough like fists," "write the record on the same side," "ask questions whenever he or she doesn’t under-stand,"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make a mistake." Social mathematics norms include:"back to the topic to describe formula," "use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to solve problems," "discover or propose different solutions," "use the knowledge you have learned," " ask meaningful mathematical questions."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 formed in the research is " systematically enumerate all possible answers."
From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mathematical classroom discussion can let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 and grow together.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norms, students can feel comfortable and meaningful to learn communication and mathematics,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interest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develop reasoning certification ability.
摘要 …………………………………………………………………… I

誌謝 …………………………………………………………………… III

目次 …………………………………………………………………… IV

圖次 …………………………………………………………………… V

表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課室討論文化的理論基礎 …………………………… 8
第二節 課室討論文化教學之探討 …………………………… 16
第三節 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與與數學推理規範…………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擬定之行動計畫………………………………………… 53
第二節 研究期程與研究架構 ………………………………… 57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 59
第四節 資料蒐集 ……………………………………………… 63
第四章 行動研究的歷程與結果 …………………………………… 67
第一節 社會規範的發展歷程 ………………………………… 67
第二節 社會數學規範與數學推理規範的發展歷程 ………… 121
第三節 行動歷程省思 ………………………………………… 1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84
第一節 結論 …………………………………………………… 184
第二節 建議 …………………………………………………… 199
參考文獻 ……………………………………………………………… 201
中文部分 ………………………………………………………… 201
外文部分 ………………………………………………………… 204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9)。認知發展與科學教育。國教之聲,23(2),1-3。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67。
王淑芬、吳武男(2002)。數學課的改變。國教之聲,34(3),52-55。
王淑俐(2005)。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台北:師大書苑。
李源順(2015)。數學這樣教: 國小數學感教育。台北:五南。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Berk,L.E.,&
Winsler,A)。台北︰心理。
吳幸宜譯(Margaret E.G.)(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余世玉(2015)。國小一年級教師促進學童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昔梅、鍾靜(2007)。數學教室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討論之研究 。國教學報,19,79-105。
林碧珍(2000)。數學教學模式的闡釋-教師佈題、學生解題、發表解題、溝通討
論。國教世紀,189,23-35。
林碧珍(2003)。數學領域的連結—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1-26。
林碧珍(2010)。台灣數學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190,129-143。
林祉佑(2016)。一位國小二年級教師發展學童數學規範、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中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
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洪蘭(2014)。自主學習決定未來。天下文化。
高薰芳(1996)。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32-40。
夏林清、中華民國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1-8。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德銳(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高等教育。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B.Miles,& A.M. Huberman,1994)。台北: 雙葉書廊。
張景媛、陳荻卿(2003)。促進推理思考的認知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6(2),79-108。
張新仁(200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文哲(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83(06),119-143。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2卷第9期, 125-146。
陳淑娟、劉祥通(2010)。數學提問教學之探討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333, 2-18。
陳明宏、呂玉琴(2005)。國小四年級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 1-32。
陳育琳(2006)。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宜君(2013)。教師發展二年級學童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汝琪、戴絹穎(2016)。暢所欲言學數學。新北:心理。
單文經(1998)。鷹架教學在大班教學上的應用。視聽教學雙月刊,39(6),1-22。
黃敏晃(1994)。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17 頁。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黃幸美(1999)。營造有意義學習環境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小師資職前教育專業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幸美(2000)。兒童問答討論解決類比推理問題之探討。台北︰心理。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心理。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紀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混論文集,1-1~2-1。
詹勳國、李震甌、莊蕙元、戴政吉、侯美玲(譯)(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原作者: Nickson, M.)。台北:心理。
鄔瑞香(1994)。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思與成果。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68-19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鄭明長(2002)。當問題不再是問題:從教室言談看課程改革的實踐。教育研究月刊,93,68-75。
鄭章華、單維彰(2015)。素養導向之數學教材初探。「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第一哩路:從課綱轉化到學校課程的系統性變革」學術研討會,新北市。
蔡文煥(2000)。數學之學習乃是一種意義促成的過程。國教世紀,189,15-20。
蔡文煥(2001)。數學、文化和活動之整合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煥、林碧珍(2003)。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研究報告。編號:NSC92-2521-S-134-002。
蔡文煥、林碧珍(2003)。兒童每日活動中之數學文化化之發展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1-2521-S-134-001。
蔡文煥(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2-2522-S-134-001)),P5。
蔡文煥、林碧珍(2005)。協同國小教師探討國小學童能力發展歷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4-2521-S-134-003。
蔡文煥(2012)。課室討論文化活動之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習手冊,13 頁-17 頁。
蔡敏玲(1998)。【內】【外】之間與之地的模糊地帶:再思建構之爭議。課程與教學季刊,1(3),81-96。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 飛訊,118,1-20。
謝如玉(2013)。一位二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靜(2005)。討論式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運用科技增進數學科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鍾靜、房昔梅(2007)。數學教室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討論之研究。國教學報,19,105-132。
簡淑貞(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二、外文部分

Ball,D.L.,& Bass,H.(2003). Making mathematics reasonable in school. A 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27-44.
Cobb, P., McClain, K., & Whitenack, J.(1997). Reflection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refle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tion, 28(3),258-277.
Cobb, P. (2000). Constructivism in Social Context in Steffe, L.P. and Thompson, P.W.(E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Action, New York, NT.
Fraivilling,J.L.,Murphy,L.A.,& Fuson,K.C.(1999).Advancing Children’s Mathmatical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 148-170.
Kamii,Constance;Ewing, Janice K. (1996), Basing Teaching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Childhood Education, 72(5), 260-264.
Hanna, G.(2000). Proof, explanation and exploration: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4, 5-23.
McClain,K.& Cobb,P.(2001)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2(3),236-26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2000.
Rosser, R.(1994). Cognitiv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Russell S. J. (1999).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elementary grade. In L. V. Stiff, & F. R.rcio (EDs.),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grades K-12 (pp.1-2).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tylianides,A.J.(2007).Proof and pro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8(3), 289-321.
Stylianides,A.J.,&Ball,D.L.(2008).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Knowledge about proof for engaging students in the activity of proving.Journal for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11(4), 307-332.
Von Glasersfeld,E.(1984).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 invented Reality(p.17-40). New York, W.W. Norton.
Wood,T.(1999).Creating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Journal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0(2),171-191.
Yackel,E.,Cobb,P.,Wood,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JournalforResearch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2(5),390-408.
Yackel,E.,&Cobb,P.,(1996).Sociomathematical Norms,Argumentation,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7(4),458-47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