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89)。認知發展與科學教育。國教之聲,23(2),1-3。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67。 王淑芬、吳武男(2002)。數學課的改變。國教之聲,34(3),52-55。 王淑俐(2005)。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台北:師大書苑。 王芝澐(2012)。一位三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馨鎂(2011)。國小四年級學生在數學推理規範下學習分數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Berk,L.E.,& Winsler,A)。台北︰心理。 李長燦(2007)。對話與反省的數學教學之研究―以一個國小三年級的班級為例。國民教育學報4(2),35-65。 李源順(2015)。數學這樣教: 國小數學感教育。台北:五南。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台北:親子天下。 吳幸宜譯(Margaret E.G.)(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嘉琪(2016)。一位國小教師發展三年級數學課室推理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文生、鄔瑞香(1999)。另類教與學: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碧珍(2000)。數學教學模式的闡釋-教師佈題、學生解題、發表解題、溝通討論。國教世紀,189 ,23-35。 林碧珍(2003)。數學領域的連結—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1-26。 林碧珍(2010)台灣數學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190,129-143。 林碧珍(2015)。國小三年級課室以數學臆測活動引發學生論證初探。科學教育學刊,23(1),83-110。 林慧珠(2015)。教師發展一年級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房昔梅(2003)。動口也動手-說數學與做數學。國民教育,44(2),42-44。 邱鴻瑛(2014)國小四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洪蘭(2014)。自主學習決定未來。天下文化。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中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夏林清、中華民國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康淑娟、劉祥通(2010)。數學提問教學之探討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333, 2-18。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B.Miles,& A.M. Huberman,1994)。台北: 雙葉書廊。 張世忠(2001)。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 張世忠(2007)。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 張景媛、陳荻卿(2003)。促進推理思考的認知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6(2),79-108。 張新仁(200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順興(2012)。探討發展數學推理規範對國小四年級數學推理歷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德銳(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高等教育。 曹雅惠(2016)。一位國小三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推理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馮汝琪、戴絹穎(2016)。暢所欲言學數學-課堂討論教學策略大公開。新北市:心理。 單文經(1997)。鷹架支持的譬喻在大班教學上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9,1-22。 湯梓辰、葉佳宜、簡嘉誼、梁嘉惠譯(2010)。教育心理學教室之窗。(原作者:P. Eggen & D. Kauchak,2007)。台北:華騰文化。 陳怡君(2015)。在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下四年級學童推理規範發展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25-146。 陳燕珍(譯)(2001)。重新建構孩子的數學能力第三級國小三年級(原作者:Kammi,C.& Livingston,S.J.)。台北縣︰光幼文化。 陳佳鞠(2015)。一位三年級偏鄉教師發展數學推理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依筠(2015)。國小三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波(2004)。邏輯學。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玉齡譯(Kamii,C.,Clark,F.B.,&Dominick,A.著) (1997)。教育改革之道-從自主性的發展著手。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教系。 郭思綺(2017)。一位國小教師發展三年級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黃幸美(1999)。營造有意義學習環境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小師資職前教育專業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幸美(2000)。兒童問答討論解決類比推理問題之探討。台北︰心理。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心理。 黃敏晃(1994)。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17頁。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詹勳國、李震甌、莊蕙元、戴政吉、侯美玲(譯)(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原作者: Nickson, M.)。台北:心理。 鄔瑞香(1994)。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思與成果。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68-19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嘉菱(2013)。一位國小三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推理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見成、張燕梅(2011)。謬誤、意義與推理-邏輯初階。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楊云禎(2012)。教師發展三年級數學推理規範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文煥(2000)。數學之學習乃是一種意義促成的過程。國教世紀,189,15-20。 蔡文煥(2001)。數學、文化和活動之整合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煥(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2-2522-S-134-001),P5。 蔡文煥(2010)。協同教師發展其學童之數學推理能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八年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7-2511-S-134-001),P5。 蔡文煥(2012)。課室討論文化活動之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習手冊,13頁-17頁。 蔡文煥、林碧珍(2002)。兒童每日活動之數學文化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1-2521-S-134-001)。 蔡文煥、林碧珍(2005)。協同國小教師探討國小學童能力發展歷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4-2521-S-134-003)。 蔡文煥、林碧珍(2006)。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4-2521-S-134-001)。 蔡丞智(2014)。教師在課室討論文化下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教學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清田(2000)。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 蔡明珠(2010)。影響國小學童演繹推理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六年級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惠貞(2015)。教師發展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推理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素華(2015)。教師發展偏遠小學四年級學童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章華、單維彰(2015)。素養導向之數學教材初探。「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第一哩路:從課綱轉化到學校課程的系統性變革」學術研討會,新北市 鍾靜(2005)。討論式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運用科技增進數學科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鍾靜、房昔梅(2007)。數學教室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討論之研究。國教學報,19,105-132。 鍾鳳嬌(1999)。從親子互動語言關係探討幼兒內在化的現象。論文發表於「海峽輛案兒童發展與適應問題」學術研討會,台東縣。 蘇泱因(2011)。探討六年級課室數學推理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二、外文文獻 Ball, D. L., & Bass, H. (2003). Making mathematics reasonable in school. A 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27-44. Brown,J.S.,Collins,A.,&Duguid,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learning.Educational Reasearcher,18(1),32-41. Brodie,K.(2010).Teach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s.London:Ddordrecht Heidelberg. Cobb,P.,& Yackel,E.(1996). Constructivist, emergent,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1 (3/4), 175–190. Cobb,P.,Stephan,M.,McClain,K.,& Gravemeijer,K.(2001).Participating in Classroom Mathematical Practices.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0(1&2),113-163.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Fraivilling,J.L.,Murphy,L.A.,& Fuson,K.C.(1999).Advancing Children’s Mathmatical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 148-170. McClain,K.& Cobb,P.(2001)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2(3),236-26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iss M.(2003).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the danish KOM project. http://www.math.chalmers.se/Math/Grundutb/CTH/mve375/1112/docs/KOMkompetenser.pdf Stylianides,A.J.(2007).Proof and pro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8(3), 289-321. Stylianides,A.J.,& Ball,D.L.(2008).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Knowledge about proof for engaging students in the activity of proving.Journal for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11(4), 307-332. Wood,T.(1999).Creating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0(2),171-191. Yackel,E.,Cobb,P.,Wood,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2(5),390-408. Yackel,E.,& Cobb,P.,(1996).Sociomathematical Norms,Argumentation,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7(4),458-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