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7.178.17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廖宜涓
作者(外文):Liao, Yi-Chuan
論文名稱(中文):自我辨識與家的回認: 一位經歷未婚懷孕女性的自書
論文名稱(外文):Recognizing My Self and Family: Self-Narration of a Woman Experiencing Collision of Unmarried Pregnancy
指導教授(中文):許育光
成虹飛
指導教授(外文):Hsu, Yu-Kuang
Cherng, Horn-Fay
口試委員(中文):張慈宜
劉淑瀅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Tsz-Yi
Liu, Su-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學號:210525308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未婚懷孕母女關係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unmarried pregnancy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自我敘說方法,記錄一位中產階級出身的乖乖牌學生,因意外懷孕而直接面對母女關係的高張力衝突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評判,且因此嫁入迥異的夫家家庭裡,自身心理狀態的敘說與回觀。

楔子,說明我從敘說「他者」挪移到「自我敘說」的脈絡,隱含著我想與自身靠近卻有著無法突破的防衛。

第一章「生成」,童年生活與手足競爭促使我不斷追逐「好」的面具,然而親密關係撕裂「好」的面具,成了不願意面對的「惡」。於是,我只能不斷「壓抑」真實自我,才能在舞台上展現「好」的我。

第二章「挪動」,敘說我的重要經驗知識,包含在課堂內與課堂外田野的學習,循環辯證的過程(自我對辯/與他者對話),進而看見自身框架如何被社會文化與傳統期待建構,並看見真實自我。

第三章「震盪」,敘說未婚懷孕事件的始末。事件的高張力衝突顯現出我與母親關係的「隔」,也帶出我這些年對他的不滿與期待。章節內的餘震則敘說衝突隨著結婚逐漸降溫,傷痛與副作用卻隱隱浮現在婚姻生活之中。

第四章「關於我的自書意欲」,回觀前面章節後對書寫行動的反思。原來我的書寫不只是為了療育自己或產出行動知識,有個很強烈的意欲是與母親對話。

全篇採用成虹飛教授所提之「行動/敘說」兩者知識產出及寫作位置不可分的概念,「自書」作為一項行動,讓我轉身認回自己、認回這個家。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未婚懷孕、母女關係
In the thesis I uses a self-narrative approach to reflect upon my life of being an obedient student born in a middle-class. I directly confronted with the intensive conflict of mother- 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the judgment of mainstream social values due to unexpected pregnancy, while married my husband whose family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ine.

The wedge is about the context that I have moved from the narrative of “the other” to that of “myself,” implying that I want to be close to myself but have an unbreakable defense.

In the first chapter, "Generation,” my childhood and sibling competition urged me to chase the "good" mask. However, intimacy torn the "good" mask and became the "evil". Therefore, I could only constantly repress my true self in order to show the "good" me on the stage.

The second chapter, "Moving,” narrates my important experience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the cycle of dialectical process (self- confrontation/dialogue with others) in order to see how my own framework is affected by soci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expectation to construct and find the true self.

Chapter Three "Shaking,” tells the story of the non-wedlock pregnancy incident. The intensive conflicts of the incident showed the "separation" of relationship with my mother, and also brought out my dissatisfaction and expectations about her over the years. The after shakes in the chapter describe the conflicts gradually cooling down since the marriage, but the pain and side effects faintly appear in the married life.

Chapter 4, "About My Intentions for Self-writing,” reflects on writing actions after reviewing the previous chapters. It turns out that my writing is not just to repair myself or to produce action knowledge. Instead, I have a very strong desire to have a dialogue with my mother.

The whole thesis adopts the concept of "action/narration" mentioned by Professor Cherng Horn-fay that both knowledge output and writing are inseparable. "Self-writing" as an action allows me to turn around and recognize myself and my home.

Keywords: self-narrative, unmarried pregnancy,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目 錄

楔子 1
與他者相遇 1
辨識行動意圖 2
我是未婚媽媽 2
加入敘說團體 3
第一章、生成 6
第一節、我的家族印記 6
壹、外公過世 6
貳、金髮娃娃 7
參、9歲生日 9
肆、我是笨小孩 10
伍、夢想 11
陸、我完蛋了 13
第二節、性與愛 14
壹、初戀 15
貳、這不是我 16
參、未成年懷孕 17
肆、來不及長大的孩子 19
第二章:挪動 20
第一節、「心理學」結構出另一種矛盾 20
壹、原來我是BPD! 20
貳、BPD?PTSD?我到底生什麼病? 21
參、心理學是社會科學嗎? 23
肆、病人即革命者 24
第二節、另類的學習經驗 25
壹、反廢娼運動的衝擊 26
貳、蘆荻社大的暑期實習 27
參、與街頭無家者當朋友 28
第三節、徘徊於「主流」與主流「非主流」之間 29
壹、自殺防治中心 30
貳、離職 31
參、和外婆撒嬌 32
肆、考研究所 33
伍、弟弟腦瘤 35
陸、共食計畫 36
柒、不務正業 37
捌、北京交換 38
玖、待在中國?回台灣? 39
第三章:震盪 42
第一節、未婚媽媽 42
壹、與K初遇 42
貳、交往 43
參、K的自卑 44
肆、懷孕了 45
伍、確定要生才結婚 47
陸、爭執 48
柒、門當戶對 51
捌、貧賤夫妻百事哀 52
玖、家庭是避風港嗎? 54
拾、破冰 55
拾壹、結婚 56
第二節、餘震 58
壹、進入全職實習 58
貳、抱與不抱 59
參、差異 60
肆、相遇 61
伍、婚後第一個過年在娘家 62
陸、過繼這件事 63
柒、科學人 63
捌、我很善良 64
玖、難忘的個案 65
拾、Podcast 66
拾壹、周歲派對 67
第三節、中產階級(middle class) 68
壹、中產與我 68
貳、再思中產階級視域下對性的壓迫 70
參、通姦除罪化 74
第四章、關於我的「自書」意欲 75
第一節、重探我的論文 77
壹、家作為社會田野 78
貳、敘說是好好的寫一個故事 80
第二節、論文作為行動 82
壹、爸爸也在學習 82
貳、文本與我的距離 84
參、訪談媽媽 85
肆、桃樂比的哭 88
第三節、反思與致謝 89
壹、與媽媽之隔 89
貳、與自身之隔 91
參、愛在流動 94
後記 99
審視論文公開程度 99
踩在與社會對話的位置 102
辨識「高度正當化」需求的深層意涵 103
參考文獻 106



圖目錄
圖 1 生命歷史與重要事件軸 5
圖 2 我與姊姊在台南的老照片 8
圖 3 論文書寫歷程 77
圖 4 沙遊全景 91
圖 5 沙遊-攝影機 91
圖 6 自畫像-第一次畫自己 93
圖 7 自畫像 96
圖 8 我的孩子-桃樂比 97
圖 9 媽媽-在桃樂比滿月時 97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王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吳台齡、吳吟(2009)。敘說真實-以矯正學校中受感化教育之少年性侵害加害人爲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 ,5(1),71-90。
李易昆(2014)。逆風行者-朝向「解放-社會變革」的成人學習之路。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676rb
陳潔如(2010)。處女/處男情結:性、性別、權力。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6(1),31-37。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丁興祥、張繼元(2014)。生命詩學: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開展。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2,1-31。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張慈宜(2014)。在無名的生活中突圍:一位台灣水電工為尊嚴進行鬥爭的故事。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2,267-300。
周志建(2020)。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臺北市:方智出版社。
朱珊慧(譯)(2013)。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原作者:Ellen Rothman)。臺北市:天下文化。
夏林清(2012)。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臺北市:導航基金會。
張育華、王芳萍、拔耐.茹妮老王(秋月)(2014)。伏流潛行:女性社運工作者練功手記。臺北市:導航基金會。
何春蕤(1999)。肯定你的性慾望─現代的貞操情結。中國時報,家庭版。
(此全文20260722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