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214.9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鄧可欣
作者(外文):Teng, Ko-Hsin
論文名稱(中文):拾記憶的「碎」,串成長的「鍊」 ~一位國小老師自我敘說的生命故事
論文名稱(外文):Stringing Pearls of the Memory of Growing up~A Self-Narrative Life Stor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指導教授(中文):彭煥勝
指導教授(外文):Peng, Huan-Sheng
口試委員(中文):王為國
鄭淑惠
口試委員(外文):Wang, Wei-Kuo
Cheng, Shu-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210524555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生命故事敘說探究童年經驗和解重建
外文關鍵詞:Life storyNarrative inquiryChildhood memoryReconcil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這是一篇藉由回溯生命史,分析生命經驗,探究「我為何是我,又如何是我」的論文。最初的論文主軸,是想對父親進行個案研究,然而,誠實傾聽自己的內心,卻是渴望為自己的生命做一次整理,並因著「看見」我的思想與價值觀、性格與行為,其實深受父親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關係,從破碎到重建,推動了我的轉變,因此在論文當中,也特別記錄了父親的成長以說明我認識父親的過程。
透過生命故事的敘寫,能讓自己以全新且寬廣之視野,看見個人在整體生命脈絡中的定位。這是身為一個人的奇妙與恩典,因為自然界與其他萬物無法敘述和說明其本身,唯有人可以。
因此,本篇論文採用自我敘說之書寫方式,記錄本人自出生至今深刻之生命歷程,以探究童年的成長經驗如何形塑自我形象以及至今對自我之影響,透過解析自己的情緒意義,以及理清父女情感間的糾葛,進而達成與父親及過往的和解,重新建構並整合自我生命的意義。
第一章緒論,闡明論文的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回首,回溯過往生命史,寫下個人獨特的生命故事;第三章啟扉與重建,記敘了父親的成長蹤跡,映照父女同期之生命經驗,找出連結,諒解父親;第四章織網則是從原生家庭的人際關係向外擴張,藉由訪談與資料收集,以期自外在他人之觀點,編織出我這個主體的輪廓,並以文獻對我之啟發,填入內在自我覺察之實質,對照回首,進行三角檢證;第五章三我,以縱古貫今,延伸未來的觀點,將完整的「我」串聯起來,持續追求對自我的愛、理解並勇於改變,使自己能成為一個心靈自由,榮神益人的人。
我深深體會到,在真實的愛裡,不再壓抑,也沒有懼怕。
這篇論文,獻給愛我的所有人,也獻給我愛的每一位。我雖不是天使,但我擁有天堂;我雖沒有幸運草,但我卻手捧希望!
因為生命中能夠擁有你們的同在與陪伴。
謝謝你們,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精彩、美好與完全。

關鍵詞:生命故事 敘說探究 童年經驗 和解重建
This is a dissertation in retrospect to the history of life,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exploring the question “ Why am I and how am I”.
The initial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o a research on my father. Nevertheless, after honestly hearing to my inner voice, I am dying to organazie my life for once as “seeing” my thought, value ,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are in fact deeply influence by my father. At my phase of growing,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father had been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broken to reconstruct which accomplished at making my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in this dissertation, I’ve purposely recorded my father growing progress to further explains the process I’m getting to know my father.
By means of exploring the story of life, I can have a brand new and wide field of horizon to positioning the comprehensive context of my life.This is the wonder and blessings of a human beings because only human is beyond the nature and all other living thing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mselves.
Therefore, a self-narrative approached was adapoted and presented in writing method to record my significance life path from birth till now, to explore how the growth of my childhood experience moulded the self image and influence me till now. Through analyzing my emotional meaning, and resolve the imbrogli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daughter , reconstruct and reintegrate the meaning of my life.
The first session provide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sessions outlines in restropective of life experience to written down one’s unique life story.
The third sessions discuss enligh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narrate my father’s growing trail, reflect him and my life experience , to find a link and to understand my father.
The fourth sessions elaborat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rom orginated family to outward expansion, by means of interview and data collection ,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to illustrate the impression of me, cross reference the report of my reading and “ Self- image “ related books, and discribe 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 others and books.
The fifth sessions described “me”, from past till now, stretch away to the future perspective, connecting the dot to complete “me”, constantly pursuing the love, understand and dare to change, to become a spiritual freedom , to glorify god and to benefit humanity.
In the world of real love,I deeply realized that there are neither repress nor scared.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 love me and whom I love. Although I am not an angel, but I have heaven; although I do not have a clover, but I hold the hope!Because I can have your presence and companionship in my life
Thank you everyone who makes my life richer, colorful, wonderful and complete.

Keywords : Life story Narrative inquiry Childhood memory Reconcil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我為何敘說-回應靈魂深處的輕響 1
第二節 敘說之目的 2
第三節 擁抱蜷縮在角落的內在小孩 3
第四節 探究.書寫 7
第二章 回首 16
第一節 有記憶以來至國小 16
第二節 國小至高中:在競爭中無奈嘆息,在關係中患得患失 19
第三節 高中至考上正式教師 44
第四節 正式教師至今 95
第三章 啟扉與重建 109
第一節 百感交集 欲言又止 109
第二節 循父親的成長足蹤,傾聽父親的真心 110
第三節 接納、諒解、和解、感恩 121
第四章 織網:自我形象的網絡 138
第一節 別人眼中的我:生命輪廓 138
第二節 自己認知的我:內在實質 142
第三節 苦難是恩寵的另一面,看見即是自由 149
第五章 三我--昔日、今日、明日 152
第一節 昔日我:自貶、自恨、自我壓抑,不愛自己 152
第二節 今日我:持續 蛻變 155
第三節 明日我:延伸生命的道路,畫人生的圖 157
參考文獻 159
一、期刊論文資料 159
二、專書資料 160
三、網頁資料 161
四、研究者之研究日記 163
五、圖片資料 163
附錄一 協助研究訪談同意函 167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68
附錄三 訪談內容檢核函 169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資料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品慧(2014)。靈性成長與關係轉化~一個高中女老師的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家華(2010)。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一位教師的生命敘說。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習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呂姍珊(2013)。脫下孝女的麻衣~一段反思我與父親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定凡(2005)。尋找生命的位子: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明磊(2002)。內在小孩治療法。諮商與輔導,201,28-34。
劉瑪麗(2013)。父親的海葬與母親的寡婦樓—一個生命的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二、專書資料
D.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蔡敏玲與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
Riessman, C. K.(王勇智與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W.Hugh Missidine(彭海陽與彭海燕譯,1996)。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臺北:雅歌。
大衛.史都(柯里斯與林為正譯,1995)。父愛不缺席。臺北:智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朵朵(2012)。朵朵小語:微笑日日。臺北市:大田。
朵朵(2017)。朵朵小語:在心裡留一個地方愛自己。臺北:皇冠。
周夢湘(2015)。生命故事寫作坊。新北市:城邦印書館。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臺北:寶瓶文化。
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臺北:究竟。(原著出版年:2013)。
洪仲清(2017)。療癒誌。臺北:遠流。
洪仲清(2018)。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臺北:遠流。
洪仲清與李郁琳(2015)。找一條回家的路。臺北:遠流。
海穆.基.吉諾特(許麗玉譯,1995)。老師怎樣跟學生說話。臺北:大地出版。(原著出版年:1972)。
茱蒂.萊特與鮑伯.萊特(蔡宜蓉譯,2017)。吵架吧!我倆明天會更好:深入內心,挖出渴望,讓親密關係再進化。臺北:本事。
張閔筑(2017)。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臺北:三采文化。
許皓宜(2018)。情緒陰影:「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臺北:遠流。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聖經和合本(2000)。聖經和合本(神版)。臺北市: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維琴尼亞.薩提爾(朱麗文譯,1994)。心的面貌。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78)。
蘇珊.佛沃與唐娜.費瑟(杜玉蓉譯,2017)。情緒勒索: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臺北:究竟。

三、網頁資料
無作者(無日期)。海洋奇緣【YAHOO!奇摩電影】。取自
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6536?guccounter=1
無作者(無日期)。可可夜總會【YAHOO!奇摩電影】。取自
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6962
無作者(無日期)。可是瑞凡【PTT鄉民百科】。取自
http://zh.pttpedia.wikia.com/wiki/%E5%8F%AF%E6%98%AF%E7%91%9E%E5%87%A1
朵朵(2017)。人生是一條流過你的河【博客來-朵朵小語:在心裡留一個地方愛自己】。取自
https://viewer-book.books.com.tw/viewer/epub/web/?book_uni_id=0010747844_reflowable_trial&version=V001.0018&encrypt_type=none&is_trial=true
朵朵(2017)。時間的開關【博客來-朵朵小語:在心裡留一個地方愛自己】。取自
https://viewer-ebook.books.com.tw/viewer/epub/web/?book_uni_id=0010747844_reflowable_trial&version=V001.0018&encrypt_type=none&is_trial=true
高強華(2000)。自我形象【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150/?index=7
維基百科(無日期)。習得性無助【智库.百科MBA lib】。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4%B9%A0%E5%BE%97%E6%80%A7%E6%97%A0%E5%8A%A9
維基語錄(無日期)。瑪格麗特.柴契爾【維基語錄】。取自
https://zh.wikiquote.org/zh-tw/%E7%8E%9B%E6%A0%BC%E5%88%A9%E7%89%B9%C2%B7%E6%92%92%E5%88%87%E5%B0%94
無作者(2015年5月20日)。讚美之泉-耶穌愛你【福音站】。取自
https://www.jgospel.net/default.aspx?languageid=2&contentid=85833&contenttypeid=279&tabid=3986&85833
思想的堯籃(2017年1月21日)。Max Weber: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274609822597581&id=1202121423179755
王珽(2017年2月7日)。海島傳說故事為背景的海洋奇緣,講述著一段女性自我與文明追尋的旅程【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0763
福子仁家(2017年2月22日)。佛法精要、佛法的核心:因果論【壹讀】。取自https://read01.com/zh-tw/eGjgoE.html#.Ww6oUJ8zaUk
海苔熊(2017年3月8日)。15張圖讓你一次了解情緒勒索【關鍵評論】(emotional blackmail)。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3074
洪仲清(2017年6月11日)。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acebook 粉絲專頁】。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82593.220440724638912/1782132328469736/?type=3&theater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8年1月28日)。輸家男【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C%B8%E5%AE%B6%E7%94%B7。
洪仲清(2018年3月25日)。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acebook 粉絲專頁】。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82593.220440724638912/2115716208444678/?type=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8年4月29日)。圍城(小說)【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4%E5%9F%8E_(%E5%B0%8F%E8%AF%B4)
洪仲清(2018年5月10日)。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acebook 粉絲專頁】。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2167105636639068
洪仲清(2018年5月10日)。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acebook 粉絲專頁】。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82593.220440724638912/2170011479681817/?type=3
水深之處(2018年5月14日)。你會選擇誰【水深之處(水深之处)】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luke54.org/photos/a.265157343431.137159.258656138431/10156602071393432/?type=3&theater

四、研究者之研究日記
可欣的《量的研究》課堂筆記。2016.9.14。
可欣的研究日記《謝謝老師愛我》。2017.1.11。
可欣的《質性研究》課堂筆記。2017.3.27。
可欣的研究日記《我不想要成為孤兒》。2017.4.3。
可欣的研究日記《又是車禍!》。2017.10.23。
可欣的研究日記《不要為明天憂慮》。2017.10.24。
可欣的研究日記《爸爸,對不起,我愛你》。2018.2.10。
可欣的研究日記《以往的人際霸凌,成為堅強的心理盾牌》。2018.3.28。
可欣的研究日記《2018年的母親節》,2018.5.13。

五、圖片資料
研究者(2018.1.23)。黑暗中的水滴意象。取自
https://cdn.pixabay.com/photo/2016/04/03/21/12/raindrop-1305610_960_720.jpg。
研究者(2018.5.20)。海洋奇緣電影中文海報。取自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6536?guccounter=1。
研究者(2018.5.20)。可可夜總會電影中文海報。取自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6962
研究者(2017.3.27)。研究者旁聽《質性研究》OneNote課堂筆記截圖。
研究者(2018.4.23)。訪談對象們在研究者各生命階段中的關聯程度。
研究者(2018.3.15)。主角重傷瀕死,配角們為之哭泣-瀕死的主角通常是我的投射,而我「享受」著愛我的人為我傷心的感覺。2001.4.1繪。
研究者(2018.3.15)。可欣就讀國中因紙條被毀棄事件的心情札記(民國86年12月12日)。
研究者(2017.1.11)。可欣的FACEBOOK動態時報貼文。2017.1.11。
研究者(2018.1.23)。可欣參加山訓「高空同心協力橋」照片。2011.5.1。
研究者(2018.1.23)。媽媽因過度疲勞而打瞌睡導致自撞電線杆。2017.10.23。
研究者(2018.1.23)。媽媽因過度疲勞而打瞌睡導致自撞電線杆。2017.10.23。
研究者(2018.1.23)。破裂變形的引擎蓋。2017.10.23。
研究者(2018.1.23)。可欣的Facebook動態時報貼文。2017.11.29。
研究者父親(2017.10.29)。原來有日本木造宿舍,是父親出生地,因年久失修,房子已拆除。
研究者父親(2017.10.29)。日本木造宿舍示意圖。
研究者父親(2017.10.29)。父親一、二年級時,祖父為了賺錢,搬家到林榮住,開了一家雜貨店。
研究者父親(2017.10.29)。這是父親出生家前的黑森林,他小時候又愛又怕,天沒黑常偷跑進去玩。
研究者父親(2017.10.29)。支亞干溪碑。
研究者父親(2017.10.29)。支亞干溪開墾示意圖。
研究者父親(2017.10.29)。退除役開墾支亞干溪畔後,轉讓給新光集團經營,亦即現今的兆豐農場。
研究者父親(2017.10.30)。濃濃復古風情的校園花圃和廊道、牆面與舊鐵門。
研究者父親(2017.10.30)。行政大樓側面的地方特色主題彩繪。
研究者父親(2017.10.30)。校舍前方即是一大片的草地操場。
研究者父親(2017.10.30)。球場的牆面,籃框與足球門皆是用彩繪的,十分傳統。
研究者父親(2017.10.30)。父親當初住的房子現在是這樣。
研究者父親(2017.10.30)。房子很矮,看窗戶就知道。
研究者父親(2017.10.30)。三年級時上南平的家,旁邊不知何時開闢了香蕉園。
研究者父親(2017.10.30)。側面可以看出,屋子並不深。
研究者父親(2017.10.31)。父親昔日的奶媽家。
研究者父親(2017.10.31)。祖母生四個孩子,父親出生時已奶水不足,所以需有奶媽支援,奶媽家就在父親出生地的五十公尺處。
研究者父親(2017.10.31)。堆木材的地方是鄰居的豬圈,也是父親放學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可以吃地瓜。
研究者父親(2017.10.31)。小學五年級又搬到下南平,住這裡。
研究者父親(2017.10.31)。現今的南南國小校門。
研究者父親(2017.10.31)。這棵茄苳樹是父親在南南國小的遊戲場,也是老師說故事的地方。
研究者父親(2017.10.31)。鳳鳳國中校名意象圖。
研究者父親(2017.10.31)。懸著禮義廉恥四字的傳統穿堂。
研究者父親(2017.10.31)。父親讀國中的教室(庚班),現在已成為資源回收室。
研究者父親(2017.10.31)。斑駁的校舍牆面與建築述說悠久歷史。
研究者父親(2017.10.31)。花蓮師專。
研究者父親(2017.10.31)。父親讀書時的宿舍。
阿華(2013.7.20)。生命的苦澀陰鬱過去,撥雲見日。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