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56.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榮暖
作者(外文):Wang, Jung-Nuan.
論文名稱(中文):「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融入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 Research on Design For Change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taking examples from the thi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中文):陳美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ei-Ju
口試委員(中文):詹惠雪
黃素惠
口試委員(外文):Chan, Hui-Hsueh
Huang, Su- 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210524507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全球創意行動挑戰社會領域
外文關鍵詞:Design For Chan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Design For Change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的新竹市某國小三年級行動班31位學童。教學歷程自106年12月至107年1月,共計7週19節。本研究將DFC四步驟: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融入課程中,以小組合作方式透過實作任務進行問題解決。研究歷程以教學觀察、文件蒐集、教學省思、學生作品、學生晤談紀錄等質性資料,輔以問題解決能力量表、學生回饋問卷等量化資料綜合分析,探究教師如何進行DFC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歷程與困境、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態度之表現與教師專業省思與成長。本行動研究結果如下:
壹、 DFC融入教學實施歷程
一、 透過生活情境安排與設計,教師成為問題解決歷程的引導與陪伴者。
二、 運用多元的策略,觀察、聆聽、訪問、紀錄等,引導學生覺察感受與發現問題。
三、 教師正向接納學生的答案、肯定的回應,點燃學生學習動機。
四、 以問題解決為實作任務,藉由動態評量紀錄與回饋學生的學習表現。
貳、 DFC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實施歷程之困境
一、 單元或議題選擇的適切性。
二、 DFC問題解決歷程操作時間的掌控性。
三、 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問題解決之可行性。
四、 課程中對於學生的創意點子,教師放手與全力支持的可能性。
參、 學生的學習成效
一、 學生透過DFC課程的四步驟,有效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二、 學生積極正向面對問題,展現情意,關懷他人。
肆、 學生的學習省思
一、 行動實踐,學習更深刻。
二、 DFC實踐歷程提升後設認知能力。
三、 透過合作學習進行問題解決達到同時學習效益。
伍、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一、 透過專業的對話,覺察教師對於課程詮釋的意義。
二、 透過行動研究,師生成為學習問題解決的夥伴,強調學習歷程的重要。

最後,研究者根據行動研究歷程之結果提出數項建議,以供未來教學者、學校行政、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Design For Change、全球創意行動挑戰、社會領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Grade 3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implement Design For Change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al study.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31 schoolchildren of a junior third grade class taught by researcher in a certain class in Hsinchu City. Research lasted 7 weeks and 19 sessions from December 2017 to January 2018.This study integrated the four steps DFC into curriculum: experience, imagination, practice and sharing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solved problems through teamwork and practical tasks.The research course wa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s such as teaching observations, document collection, teaching reflection, student works, and student surveys.The process was also supplemented by problem solving questionnaire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of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and explored how teachers integrated DFC into social study such as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attitude as well as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and growth.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DFC teaching integrates into the social field
1-1 Teacher became the facilitator of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of real life situations created by the teacher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and design.
1-2 Teacher guided students to discover problems by using multiple strategies to observe, listen, interview and record.
1-3 Teacher encouraged learning motivation with positive responses by accepting students' answers.
1-4 Teacher recorded dynam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s and problem solving tasks and gave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2. The Dilemma of Integrating DFC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in the Social Field
2-1 The adequacy of the unit or issue selection.
2-2 The time management of DFC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2-3 The possibilities of problem-solving by team coordination .
2-4 The possibilities of teacher gave fully support to the students’ creative ideas in the course.
3.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3-1 Students effectively enhance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with four steps of DFC curriculum.
3-2 Students solved problems in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showed their affections to others.


4. Students’ Reflective Learning
4-1 Students learned more effectively by action based tasks.
4-2 DFC's teaching process effec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metacognition.
4-3 Students solved problems and enhance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y cooperative learning.
5.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and Growth
5-1 Teacher was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rriculum through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5-2 Teacher became students’ facilitator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process by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Keywords: 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 Global Creative Action Challenge, Social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DFC的發展與實踐 9
第二節 社會學習領域與DFC學生學習表現之探究 27
第三節 DFC的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取向選擇及理由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人員 4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9
第四節 課程方案教學活動設計 5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DFC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實施歷程與困境 67
第二節 學生學習表現與省思 103
第三節 教師省思與專業成長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 考 文 獻 138
中文部分 138
英文部分 142
附錄 144
附錄一 課程設計教案 144
附錄二 小組問題解決行動檢核表 162
附錄三 問題解決能力量表 164
附錄四 教學省思札記 166
附錄五 研究夥伴觀課紀錄單 167
附錄六 學生訪談大綱 168
附錄七 DFC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學生回饋問卷 169

中文部分
DFC台灣挑戰平台(2017)。取自:https://www.dfctaiwan.org/dfcchallenge
DFC台灣團隊、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親子天下編輯部(2017)。設計思考。台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IDEO(2017)。教育工作者的設計思考實踐手冊(李岳霞,陳伯雄譯)。台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原出版年:2012)
Louise Bates Ames、Carol Chase Haber(1999)。你的九歲孩子(戴文青譯) 。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8)。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雅瑩(2013)。從「偶像」到「英雄」:專題式學習融入國中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印度河濱教育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2015)。改變世界,我可以!:孩子擁有無限的力量,可以翻轉整個世界(楊雯祺、廖芳婕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圖書公司。
吳清山、林天佑(2010)。教育e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莉君譯(2010)、Tim Brown著。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玉鳳(2001)。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玉馨(2017)。解讀杜威教育王國。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佩芬(2010)。專訪印度河濱小學校長吉蘭‧瑟西:別小看孩子的力量。親子天下,19,50-53。
李佩芬(2013)。印度河邊找尋教育的榜樣。親子天下,42,154-155。
李偉文(2003)。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新北:正中書局
李開復、王詠剛(2017)。人工智慧來了。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鈞儀、豐佳燕、劉雅鳳、徐靜儀(2014)。DfC 創意行動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之影響。教師天地,193,67-70。
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偉文(2011)。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53-74。
林榮梓(2015)。學校扼殺了創意嗎?我的一堂社會課。台中市:領行文化出版社。
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2015)。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第五屆臺灣故事手冊。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
邱佳慧(2010)。運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台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秋玲、吳敏而譯(2016)、Jay McTighe & Grant Wiggins著。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施淑嫺(2010)。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問題解決教學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柏尼.崔林、查爾斯.費德(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劉曉樺譯)。台北:如果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9)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34期。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34&content_no=2671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
洪毓梅(2016)。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四年級社會科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約翰.杜威(2017)。我們如何思考(章瑋譯)。台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1910)。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5期。取自http://ericdata.com/tw/detail.aspx?no=258642
徐仁全(2016)。迎向未來世界的10大必備能力。未來Family(2016.09.30)。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4728
涂金堂(2012)。量表製作與SPSS。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機、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高雪瑩(2011)。引導式筆記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博銓(2007)。社會領域課程教學實施的檢討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76期,47-60。
康華珍(2012)。問題本位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與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安臨(2007)。WebQuest學習活動對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郁雯(2016)。評量21 世紀的技能—如何評量學習力。國家教育研究院T&D飛訊,第217期,1-20。
張恭就(2014)。問題引導學習法對七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以社會領域公民與道德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雅媚(2014)。影片教學對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態度及成效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鈿富(2010)。歐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言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台北市。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第三版。教育部,台北。
許芯瑋、上官良治(2013)。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台北市:天下雜誌。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2012)。DESIGN for CHANGE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台北市:凱信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許時卉(製作人)、朱介任(導演)(2014)。下課花路米:第1435集改變世界小推手。臺北市:公共電視。
許維倫(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以社會科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連寶貴(2012)。英語親子共學補習班英語學習態度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至和(2016)。以DFC的力量提升教師專業、改變教學世界。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736
陳美如(1999)。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實際。高雄師範大學主辦「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合輯)。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4)。側寫一位教師與多元文化的相遇:從理解、行動、到發現。教育研究月刊,117,22-33。
陳美音(2004)。STS教育理念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聖謨(2016)。社會學科思維與探究導向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出版品(教材教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陳毅宇(2008)。網路專題式學習對國小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專題製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在開放教育的價值與運用。北縣國教,2,6-13。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99~262。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頁 1-18。
麥勒.理察(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第三版)(林青山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出版年:1990)
曾永美 (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繁鈞(2001)。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月刊,273,21-41。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慧倫(2006)。運用學習風格理論提升高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2008)。新競爭時代:培育活躍二十一世紀的人才。高教技職簡訊,第28期。取自:cyiaace.ccu.edu.tw/doc1/971030_6news.doc
葉偉伶、陳麗華(2017)。社會設計作為公民教育的實踐模式:一所國小的案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0(3),59-84。
董秀蘭(2006)。全球化下的社會領域課程與世界公民資質的建構。載於張秀雄、 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韋伯文化。
趙秀琴(2010)。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一青(2015)。數位心智圖教學策略在國小社會領域的教學效益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子寧(2015)。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吉蘭•貝兒•瑟吉像電影三個傻瓜一樣想得無畏。30雜誌,126,148-151。
劉秀嫚(2012)。民主公民教育的教學實踐:「公民行動方案」的可能性。台灣教育,673,18-24。
潘怡吟(2001)。遊戲式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2),53 -76。
蔡坤璋(2012)。數位化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國小社會領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開南大學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蔡國成(2010)。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校外英語補習經驗、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習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10c)。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能力」(ability)。教育研究月刊,200期,93-104。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知能」(literacy)之差異。教育研究月刊 ,203期,84-96。
鄭綺雯(2011)。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教學方案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協志(2013)。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台北市。
薛雅惠、賴苑玲(2010)。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欣穎、林菁(2013)。國小三年級學生在資訊素養融入主題探究的科學探究學習態度表現。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3,1-15。
謝智謀(2015)。登峰:一堂改變生命探索世界的行動領導課。高雄市: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謝雯伃(2015)。創意行動之旅~給中學教師的設計思考教學手冊。台北市: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黛菲卡.蘭卡查理(2012)。童心協力,翻轉地球:當人們抱怨世界時,這些孩子正在改變世界!(李美華譯)。台北:凱信企管。
羅元希(2016)。遊戲式融入社會領域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表現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

英文部分
Dewey, J. (1933,1986). How we think.Repr.in J.A.Boydston(ed).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1925-1953(vo1.8).Southem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 (1998). How we think.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Johnson,S.D.(1987).Teaching problem solving,School Shop,46(7),15-17.
TED.from http://tedxtaipei.com/about-ted-tedx/ TED(2010,January).吉蘭‧貝爾‧瑟西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 ﹝Video file﹞.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kiran_bir_sethi_teaches_kids_to_take_charge?language=zh-tw
WORLD‘S LARGEST LESSON(2015) http://worldslargestlesson.globalgoals.org/take-ac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