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226.12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淳瑜
作者(外文):Hsu, Chun Yu
論文名稱(中文):遙遠他方:許淳瑜當代首飾與物件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Far Far Away: Artist Statement of Contemporary Jewelry & Object by Chun-Yu Hsu
指導教授(中文):江怡瑩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I-Ying
口試委員(中文):梁莉苓
趙丹綺
口試委員(外文):Liang, Li-Ling
Chao, Tan-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210524407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當代首飾萬物有靈身體感靈性經驗自然崇拜
外文關鍵詞:Contemporary JewelryAnimsimAwareness of corporealitySpiritual ExperienceNature Wor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人與自然理應是共存,是尊敬、和諧的共生,從前人們相信萬物有靈的守護與存在,由於發展科技與資本文明,於是組織化的人們變得只關心看得見、摸得到的表象,世界從此逐漸失衡。人們與自然的疏離、環境破壞、資源消耗,正推向自我滅亡,到底要惡化到多麼嚴重的程度,人們才能夠真正的體悟,自然環境與人共存的重要呢?

  本創作論述以筆者切身的各類經驗為開端、以萬物有靈為文本,以身體感方式,闡述以身體紀錄在登山時各種接收到的畫面,為探討既是一切,又是空無一物,闡釋飄忽的感覺印象、人與自然環境的關聯與密不可分,喚醒意識感官,找回被忽視與遺忘周圍環境的實質存在與美麗。以觸發身體強烈感官為目的,理性與感性並進,在感官以及意識間,揭示直覺性的感知,驅策感性本能。

  筆者透過當代首飾將在山域中的所見所想,將登山過程產生不同的心境,轉化出三種層次,分別規劃、企圖轉述在「上山.寂靜的噪音」、「攻頂.帶一片風景走」、「下山.遙遠的何方」三個系列創作當中,並以二次銅料作為主要媒材,且物件表面不做防鏽處理,為呼應萬物有靈的主旨,讓金屬受濕氣、溫度不同而氧化的過程,成為作品延續生命力的一部份。

  從靈性角度切入,不是為了迷信本身,而是可以用引人入勝的方式,更思考生命本質、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進而探求世界與自我而存在的一種形式以美學的過程,並正視靈性觀點對人類及環境的影響,藉由當代首飾與人體碰觸,提升理念的層次與感受,讓人體在配戴的過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Mankind and nature are supposed to coexist, respect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the past, mankind has believed in the numinous. Over the ages, as civilizations become mor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people became concerned only with the visible and tangible appearances. The world has since become unbalanced. Mankind's alienation from nature,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are pushing us towards self-destruction. How serious must thi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become before we can tru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us conforming to nature and not vice-versa?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during her mountain climbing ventures and expresses the sensory stimuli in writing to explain the various photographic illustra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everything and nothing. To explain the erratic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 the connection and inseparability of humankind and his natural environment. Awaken the senses and consciousness and retrieve the neglected and forgotten physical existence and beauty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triggering the strong senses of the body,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go hand in hand, revealing intuitive perception between senses and consciousness, and driving perceptual instinct.
Through contemporary jewelry, what one sees and thinks in the mountain area, will generate different moods in the mountaineering process and transform it into three levels; the stages of planning the venture, attempting to relate the “uphill silence”, and the ascension to the summit, taking part of landscape with you.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hree series, “where is the distant place”, the secondary copper material is used as the main medium, and the surface of the object is not rust-proofed. In response to the spirit of all things, the metal is exposed to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The process of oxidation becomes part of the continued vitality of the work.

Beginning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Delving into our feelings of the numinous, in a fascinating way to ruminate on the nature of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all things. To explore the way in which the world and the self exist in an aesthetic process and confront spirituality, the impact of human worldviews and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ontemporary jewelry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body, enhancing the level and feel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process of wearing on the body is also part of the work.
摘要 II
Absract III
謝誌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4
第一節 萬物有靈論 14
第二節 自然崇拜 17
第三節 身體感 19
第四節 相關碩博士論文及文獻探討 22
第五節 相關藝術家及作品探討 2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 35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5
第二節 表現形式 37
第三節 媒材技法 44
第四章 創作成果與作品解說 52
第一節 「上山.寂靜的噪音」系列 53
第二節 「攻頂.帶一片風景走」系列 60
第三節 「下山.遙遠的何方」系列 64
第五章 結論 70
第一節 成果與價值 70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73
參考書目 74
附錄 78
中文書目
林富士著,《漢代的巫者》,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8。
何星亮著,《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出版,1992。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縣:稻鄉出版,1996。
馬昌儀著,《中國靈魂信仰》,臺北市:漢忠出版,1996。
鄭志明著,《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中和市:大道文化出版,1996。
劉清虔著,《神.人.生死》,臺南市:人光出版社,2003。
王孝廉著,《花與花神》,臺北市:洪範書店,2003。
蔡幸伶、盧貴晉執行編輯,《古剛果文物展:從古儀式至現代藝術之探究》,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05。
趙丹綺、王意婷著:《玩.金.術-金屬工藝入門》,臺北縣:鍊丹場珠寶金工工作室出版,2008。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市:清大出版,2008。
黃獻加著:《非人採訪術》,臺北:秀威資訊,2012。
林秀娟策畫主編,《煉金術:當代金工複合媒材創作藝術展》,南投: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出版,2014。
秦剛著:《「捕風者」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深度》,臺灣:香港中和出版,2016。
蔣勳著:《身體記憶52講》,臺北:遠流出版,2016。
翻譯書籍
Henri Bergson著,張君譯,《物質與記憶》,臺北:先知出版,1976。
J.G. Frazer 著 汪培基譯 陳惠敏校閱,《金枝》(上、下兩冊),臺北縣:桂冠,1991。
Emile Durkhein著 芮傅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市:桂冠出版,1992。
Phil Cousineau 著 宋偉航譯,《靈魂考》,臺北市:立緒文化出版,1998。
Alberto Bertolazzi著,林曉葭譯:《錦繡的大地》,臺灣:麥克出版,2005。
Jane Roberts著 王季慶譯,《實習神明手冊》,新北市:賽斯文化,2008。
E. H. Gombrich著 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2008。

Diane Ackerman著 莊安琪譯,《感官之旅(二版)》,臺北市:時報出版,2009。
Raymond A. Moody,Jr. M.D.著 林宏濤譯,《死後的世界》,臺北市:商周出版,2012。
Stefano Mancuso、Alessandra Viola著 謝孟宗譯,《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植物智能的探索之旅》,臺北市:商周出版,2016。
英文書籍
Sabine C. Koch, Thomas Fuchs, Michela Summa (2012). Body Memory, Metaphor and Movement.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期刊
王東昕,萬志瓊:<論文化語境中自然崇拜本質>,《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9年5月]。
張強:<從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人與自然對話的走勢>,《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
徐紅:<論中國早期的自然崇拜>,《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02年]。
施翠峰:<探討亞太地區原始藝術>,《神秘.炫麗.生命力:2005亞太地區原始藝術特展》[2005年 9月]。
陳筱方:<試論春秋自然崇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
林克明:<檔案夢:從《最好的時光》之<戀愛夢>中的一個音樂錯置論德希達的檔案熱>,《文化研究期刊》9期[2009年]。
趙蕤:<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中國彝族與日本靈魂觀比較>,《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
碩博士論文
陳采宥:<親愛的牠-生成動物的身體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5]。
王連晟:<量:特異的身體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1]。
網路資料
https://kknews.cc/zh-tw/science/v4am3a.html (查詢日期:2018年6月3日)
http://web.sgjh.tn.edu.tw/cyberfair/treeking/story/story_2_2.htm
(查詢日期:2018年7月9日)
http://www.hiart.cn/news/detail/02ehxym.html(查詢日期2018年8月29日)
https://psychologydictionary.org/body-memory-2/(查詢日期:2019年1月21日)
https://www.nichido-garo.co.jp/sp/tw/exhibition/2018/04/symbiosis.html
(查詢日期:2019年12月29日)
https://action.wowlavie.com/action/event.php?id=839(查詢日期:2019年12月29日)
https://kknews.cc/zh-tw/food/lp8e8ne.htm(查詢日期:2019年12月30日)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religious-experience(查詢日期:2020年1月20日)
https://www.itsfun.com.tw/%E8%87%AA%E7%84%B6%E5%B4%87%E6%8B%9C/wiki-7671625-6225305?fbclid=IwAR3I44TqLP4NwbvL6WKgdpZqG_mvYnjJNPol8o51PUp_zDy5TXEz33nxS-I(查詢日期:2020年2月1日)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2&cid=35(查詢日期:2020年2月1日)
http://www.annajohnsonjewelry.com/(查詢日期:2020年2月5日)
https://kknews.cc/zh-tw/news/n6m8xlq.html(查詢時間:2020年2月5日)
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Z4USUS(查詢日期:2020年2月20日)
www.annajohnsonjewelry.com/about.html(查詢日期:2020年2月20日)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religious-experience(查詢日期:2020年1月20日)
http://idv.sinica.edu.tw/yusd5644/2006newweb/activity/workshop%20doc/01-ue.htm(查詢日期:2019年1月21日)
https://www.itsfun.com.tw/%E8%87%AA%E7%84%B6%E5%B4%87%E6%8B%9C/wiki-7671625-6225305?fbclid=IwAR3I44TqLP4NwbvL6WKgdpZqG_mvYnjJNPol8o51PUp_zDy5TXEz33nxS-I(查詢日期:2020年2月1日)
www.annajohnsonjewelry.com/about.html(查詢日期:2020年2月2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