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6.73.7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怡文
作者(外文):Wang, I-Wen
論文名稱(中文):張菱舲散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Ling-Ling Chang’s Prose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e-Lin
口試委員(中文):張俐璇
蔣興立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所
學號:210524131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張菱舲詩情散文女性書寫鏡像菲利浦.葛拉斯六O年代
外文關鍵詞:Ling-Ling ChangPoetic proseEcriture feminineMirror stagePhilip GlassThe 1960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張菱舲為六O年代台灣文壇中,一位充滿傳奇性的抒情散文家詩人,以朦朧的夢筆展演幻美的詩情散文,為當時台灣的現代散文界劃下了一頁浪漫的詩篇。然而,自從她於1970年移居美國之後,旋即封筆不再發表創作,遂為台灣文壇所遺忘,直至十七年後的1987年,才又重拾文筆,再次為讀者寫下一篇篇動人的文章。只是,時光荏苒,台灣文壇早已今非昔比,使得她的創作難以獲得可供發揮的舞台,但她依然寫作不輟,留予後世許多珍貴的創作。

本論文旨在藉由已然為台灣文壇所遺忘的女作家張菱舲之作品,重新發現其在台灣散文史中所寫就的文學價值。首先,析論其生平背景對其創作與人生的影響;其次,梳理其如何混融詩的意象、語言與夢,創造出深具個人風格的詩情散文。再者,藉由其多元的文風展現,探究其作品中對於女性書寫的表現手法,以及對女性意識的實踐;接著,爬梳其1987開始的後期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繆思主角,美國當代低限音樂作曲家-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之於張菱舲,所展現出的鏡像意涵。最後綜括概述其文學書寫的個人特色與價值,以及對於散文真義的實踐,希冀這位才情兼備;既知性又感性;既古典又具開拓與實驗精神的女作家,能夠獲得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新定位。
Ling-Ling Chang was a popular writer in Taiwan during the 1960s.She was famous for her lyrical writing .Her artistic hazy lyrical writing style had once shown a fusion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romantic poetry and prose. As soon as she immigrated to America in 1970 she had no longer maintaining writing any new work. She had recognized the version of writing ideology had getting a tremendous change in Taiwan. However, the war experiences in the past caused her great negative emotions which conflicted with her image of her loving family.

Seventeen years later, she brought herself back to a creating atmosphere again for some moving pieces of work; unfortunately, she had already become a has-been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Taiwan. Amazingly, the pattern of her ecriture feminine which performed more practical feminist consciousness.Besides, her emotions made her immersive in one-side love with Philip Glass and inspired her to write more creative articles.

In conclusion, although she is a forgotten female writer in Taiwan, we will never stop thinking about her prose and keeping praise the value of her work. Her opus carried her own unique faith to announce her eagerness. She was not only knowledgeable and sensitive but also classical 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She should be repositioned on the literary of history in Taiwan owing to her literature contribution.
張菱舲散文研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張菱舲生平背景……………………………………………………………………25

 第一節 流離紛擾的大陸童年……………………………………………………26
 第二節 璀燦歡欣的台灣時光……………………………………………………41
 第三節 沉潛低調的美國生活……………………………………………………51

第三章 意象、童話與夢共構的詩情散文…………………………………57

 第一節 詩意象徵與童話意象……………………………………………………58
 第二節 精粹鍛造的詩化語言……………………………………………………70
 第三節 詩與夢境的深層對話……………………………………………………75
 
第四章 女性書寫的多元面向…………………………………………………………81

 第一節 日常與愛情敘寫中的女性聲調…………………………………82
 第二節 開拓與實驗的創新筆法…………………………………………………93
 第三節 知性散文與女性話語………………………………………………………97

第五章 與菲利浦.葛拉斯的鏡像式愛戀…………………………………104

第一節 菲利浦.葛拉斯形象速寫……………………………………………104
第二節 在傾戀的迴旋之中獨舞…………………………………………………107
第三節 鏡像書寫-和菲利浦.葛拉斯的愛戀與對話………110

第六章 結論………………………………………………………………………………………………122

參考書目
附表一 張菱舲生命軸線圖
附表二 張菱舲散文作品專書收錄對照表

參考書目

一、張菱舲作品(依出版先後排序)

(一)專書
張菱舲,《紫浪》,台北:文星,1963。
張菱舲,《聽,聽,那寂靜》,台北:阿波羅,1970。
張菱舲,《琴夜》,台北:阿波羅,1971。
張菱舲,《外太空的狩獵》,台北:聯合文學,2006。
張菱舲,《朔望》,台北:九歌,2007。
張菱舲,《風弦》,台北:九歌,2007。
張菱舲,《天繭》,台北:九歌,2008。
張菱舲,《跣足舞者-綸音》,台北:九歌,2009。
張菱舲,《一束樂音—語蕊》,台北:九歌,2009。
張菱舲,《撥暗撩亮》,台北:聯合文學,2015。

(二)期刋
張菱舲,〈夏季的歡笑〉,《幼獅文藝》,17卷2期,1962。頁26。
張菱舲,〈步出形上〉,《幼獅文藝》,15卷2期,1964。頁43。
張菱舲,〈春滿陽明山-遊人〉,《幼獅文藝》,22卷3期,1965。頁16-25。
張菱舲,〈金山之夜-別墅〉,《幼獅文藝》,22卷6期,1965。頁6-17。
張菱舲,〈藝術:世界博覽會中國館藝術設計〉,《中國一周》,794期,1965。頁21-22。
張菱舲,〈出走的「舒凡」〉,《幼獅文藝》,26卷1期,1967。頁51-58。
張菱舲,〈一片深深淺淺的水墨〉,《幼獅文藝》,27卷2期,1967。頁43-50。
張菱舲,〈傅狷夫四十年〉,《幼獅文藝》,29卷2期,1968。頁40-43。
張菱舲,〈特約專訪:曾景文的世界〉,《幼獅文藝》,29卷4期,1968。頁34-39。
張菱舲,〈專訪:陳思思的新途〉,《中央月刋》,1卷2期,1968。頁199-202。
張菱舲,〈文藝論談:花草.書本.梁實秋〉,《幼獅文藝》,30卷1期,1969。頁197-201。
張菱舲,〈歸來的席德進〉,《幼獅文藝》,32卷1期,1970。頁180-189。
張菱舲,〈十四家散文特展--鐘乳石.神仙洞〉,《幼獅文藝》,41卷4期,1975。頁92-94。
張菱舲,〈呵,自然〉,《幼獅文藝》,22卷5期,1976。頁66-67。
張菱舲,〈兩篇風景加一〉,《幼獅文藝》,43卷1期,1976。頁51-56。
張菱舲,〈希臘吟-為Philip Glass作〉,《幼獅文藝》,70卷6期,1989。頁10-13。

二、專書及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宋.周密,《蘋州漁笛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成中英,《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台北:三民書局,1974。
朱崇儀,《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余光中,《蓮的聯想》台北:文星,1964。
林懷民,〈再讀張菱舲後記〉,收錄於《聽,聽,那寂靜》,台北:阿波羅,1970。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孟樊,《台灣當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官政哲,《人質危機處理與對策》,台北:警光雜誌社,1998。
胡品清,《芒花球》,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
胡品清,《玻璃人》,台中:學人文化公司,1978。
胡品清,《不投遞的書簡》,台北:采風出版社,1982。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
洪淑苓,〈胡品清研究綜述〉,《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胡品清》,台南:台灣文學館,2016。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
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散談台灣的散文〉,《吐》,台北:林白,1984。
陸陽,《精神分析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出版社,2003。
張瑞芬,《五十年來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
張菁菁,〈書中之音樂藝術觀-張菱舲作品討論會後記〉,2007。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
鄭明娳,〈台灣現代散文現象觀測〉,《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聶華苓,《三生三世》,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
戴錦華,《影理論與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李金梅譯,露西∙伊瑞葛來著,〈此性非一〉,《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出版社,2005。
周邦憲等譯,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著,《朦朧的七種類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996。
陳潔詩譯, Torll Moi著,《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陳引馳譯,格蕾.格林(Greene , Gayle), 考比里亞.庫恩(Kahn ,Copplia)著,《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張秀玲等譯,Ethel Spector Person著,《論佛洛伊德的「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台北:五南,2010。
彭舜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精神分析論》,台北:左岸文化,2010。
褚孝泉譯,雅各.拉康(Jacques Lacan)著,《拉康選集》上海:三聯,2001。
龔卓軍譯,卡爾.榮格(Carl G. Jung)著,《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台北:立緒文化,2013。
James H. Pickering & Jeffery D. Hoeper, Concise Companion toLiteratur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81), p108.
James Reeves, Understanding Poetry , (London: Pan Books Ltd ,1967), p179.

三、期刋(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季季,〈鷺鷥潭已經沒有了〉《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4月。
吳孟昌,〈後現代之外:九○年代台灣散文現象析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 年6月。頁 191-218。
周伯乃,〈永恆的異鄉人〉,《自由青年》第478期(1969年6月,頁96。
姚儀敏,〈無聲息的歌唱-胡品清的文學世界〉,《中央月刊》,第24卷第12期,1991年12月。
洪偉倫,〈朔望月〉,《天文通訊》第三期,(新竹:清華大學天文社),2005年10月03日。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六O年代的臺灣女性散文〉《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頁1-43。
張瑞芬, 〈及空明兮溯流光-評張菱舲《朔望》,兼及詩集《風弦》〉《文訊》258期,2007。頁106-107。
陳鳳珍,〈唐詩中「月亮」意象的多重意蘊〉,《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9,頁38-40。
莊子秀,〈面向他者的人文關懷 簡介朱崇儀專書《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中:《Intergrams》半年刊17.1,2017)。
黃金成,〈訪青年作家張菱舲〉,《中國一周》,第974期,1968。
黃楓皓,〈從極簡到無限的音樂「玩」人─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PAR表演藝術雜誌 ,2007。
馮翰士、廖炳惠編,〈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8)。
Mackenzie, Ian K. The Stockholm Syndrome Revisited: Hostages, Relationships, Prediction,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olice Crisis Negotiations. February 2004, ): P5–21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苑婷,《席德進「現代國畫」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李京珮,《林文月散文藝術風格的傳承與新變》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宜恩,《遷移的身體.思想的漫遊—以席德進之旅行繪畫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班,2007。
呂怡娜,《散文與房間的相互生產:當代台灣案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8。
阮琬琪,《從《歐樂思–史惟亮檔案》探華歐學社音樂計畫》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吳美瑩《論台灣作曲家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洗禮─以郭芝苑、許常惠、馬水龍的作品為例》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易元章,《張曉風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台北:國立台北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2003。
林依辰,《史惟亮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紀錄》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徐心怡,〈菲利普.葛拉斯的電影音樂研究:以《機械生活》、《正義難伸》、《達賴的一生》、《時時刻刻》、《魔幻至尊》等五部電影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11。
孫瑋騂,《台灣現代女詩人記憶詩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許珮馨,《五O年代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黃宛茹,〈極簡音樂的視覺詮釋-以《法斯》為例〉,台北:台灣藝術大學表演系表演藝術碩士論文,2010。
黃志光,《李白〈古風十九首〉篇章結構探析》,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游原一,《陳庭詩版畫作品研究-以抽象版畫為中心(1963-1999》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曾秀珠,《臺灣山之美-水墨創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楊斯淳,《1965年至1983年的瓊瑤電影美術設計研究》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五、報紙、網路及影像資訊

朱小燕,〈紫浪中的菱舲〉,《臺灣新生報》,1993/07/22。
張錯,〈食蓮人〉,《中央日報》2003/05/20。
季季,〈發現張菱舲〉自由時報副刋,2007。
林士民,〈我所認識關於菲利普.葛拉斯的十二個面向〉聯合報副刋,2008。
《漢語大詞典》第10980頁 第7卷, 1378。
丁櫻樺,〈海音風華特展紀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刋》: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11/9.htm(檢索日期2018/08/13)。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幼獅文藝》: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3(檢索日期2018/08/15)。
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陳安琪,《三生三世聶華苓》:https://viewpoint.pts.org.tw/ptsdoc_video/%E4%B8%89%E7%94%9F%E4%B8%89%E4%B8%96%E8%81%B6%E8%8F%AF%E8%8B%93/(檢索日期2018/08/14)。
台灣成語網:http://cy.mmtw.org/hua-yi-shi-qing.html(檢索日期2018/03/11)。
台中國家歌劇院:孟玟老師小教室 ✕ 菲利普.格拉斯的魔力音樂漩渦:https://www.facebook.com/npac.ntt/videos/846155392236141/(檢索日期2018/05/06)。
音樂好立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OvYoFZ5fQ(檢索日期2018/03/01)。
〈雷吉奧的「生活三部曲」:環境、末世及城市交響樂〉http://www.filmcritics.org.hk/film-review/node/2017/08/02/(檢索日期2018/08/16)
〈語言無法描述的世界:從《機械生活》到《看見台灣》〉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51(檢索日期2018/08/16)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B1%E8%A1%A1%E7%94%9F%E6%B4%BB(檢索日期2018/08/16)
史考特希克 (Scott Hicks),《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 DVD》(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中文版,台北南強國際影視傳播發行,20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