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46.14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葉明棋
作者(外文):Yeh, Ming-Chi .
論文名稱(中文):霞雲國小教學卓越金質團隊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in Team of Supreme Quality Award - Hsia-Yu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中文):林和春
童鳳嬌
口試委員(外文):Lin, Ho-Chun
Tung, Feng-Ch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491014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教學卓越特色課程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Excellent TeachingFeatured CurriculumProfessional Growt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霞雲國小位居偏遠,卻發展特色課程一舉奪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並成為桃園市的特色遊學學校。本研究以霞雲國小2010年教學卓越金質團隊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探討其發展教學卓越課程之歷程、困難與如何突破。透過與當年的校長、主任及教師訪談,進行資料統整與文件分析,茲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壹、課程發展的運作情況:以政策與營造學校品牌為發展課程的動機,由在地教師決定課程的主題,參與發展課程的教師從不支持到支持,發展課程對於學校、教師及社區都有實質效益,但仍有可以改進的部分。
貳、課程發展的困難及突破方法:發展課程的困難有教師對發展課程認同感不足、參與意願不高、藥草知識不足、創新教學能力不足、課程影響正式課程、課程難易度不易掌握、經費不足及家長和社區配合度不高;突破方法則是以透過說明、相互鼓勵與學生表現、核心團隊的協助、專業成長、課程融合並分級分階、尋求外部資源及親職教育來解決。
參、團隊籌組歷程:團隊中除了領導者還有核心團隊,並妥善利用核心團隊來吸收成員。團隊的合作與成長步驟完善,任務編製成效超乎預期,團隊任務執行溝通與工作協調的管道暢通,支持能力相當良好,也會尋求外部支援。
肆、教師參與金質團隊的專業發展:教師最初完全不懂藥草知識,推動教學卓越課程的負擔大,專業成長受到影響,最終從教學卓越課程中獲得的專業成長不侷限在課程部分且方式多是從做中學,團隊成員都具有省思自己專業成長的能力,並能做出改變。
伍、金質團隊的成功因素與永續發展: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能夠順利成功的因素包含教師、課程與校長;成功因素有成員、資源充足與目標明確。霞雲團隊相對其他團隊的優勢在於成員特質;團隊成員均願意持續發展課程團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Hsia-Yun Elementary School is locating at far away from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ing featured curriculum was elected the Excellent Teaching Gold Award, at the meantime, Hsia-Yun Elementary School also turned into an allied educational tour school. 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Hsia-Yun Elementary School as team of supreme quality award in 2010 as an individual research,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excellent teaching curriculum, difficulties and how to make a break through. Via interviews with the Principal and the Director at the time, to conduct data collection and unific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at I would like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below,
1. The oper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ing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motivation of policies and constructing the school fame as developing curriculum, the local teachers decided themes for curriculums, and thos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developing curriculums had changed their attitude from not supporting into supporting. Developing curriculum with regards to schools, teachers and communities are substantive effectiv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arts are able to improve.
2. The encountered challenge and break through methods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iculties of developing Curriculum are due to insufficient identity among the developing curriculum, low participating desires, inadequate herb knowledge, lacking innovative teaching abilities, the curriculum had affected and disturbed the formal curriculums, uneasy to control the curriculums difficulties levels, without enough finance support and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coordination willingness are downcast; The methodology of break it through could be transparent illustration, encouraging positive behaviors between teachers, assisting by core groups, professional growth, curriculums fusion, sorting curriculums’ levels, searching for external resources and parenting education as solutions.
3. The set-up process of the Team: Besides of leader and core groups in the team, it also used core groups properly to recruit members. The team work with growing steps made perfectly, mission achievements are also over expected. The team missions communicating implementation and working coordination are clean, it is with well supportive abilities, also looking for external supports.
4.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participated the team of supreme quality award: At the very beginning, teachers are under completely incomprehension among herbal knowledge, the excellent teaching curriculums promotion has becoming burden, it brought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Eventually, they harvested different results from Excellent Teaching Curriculums are not only limited in curriculums, but also with methods starting from middle schools. Each team member has ability to consider their personal professional growths and eligible to make some changes.
5. The successful facto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m of supreme quality award:The curriculums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alization are succeed including different factors, namely, teachers, curriculums and the Principal; Also including members, 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clear objectives. The main advantage of Hsia-Yun Team differs relatively from other reams is members’ characteristics. Team members are willing to proceed on the developing curriculum team.
According to results, in connected wit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s, teachers and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project in the futur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小特色課程的形成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教學團隊的意義、形成因素與運作階段 22
第三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內涵、困難與成長方式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信實度 4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實施程序 4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課程發展運作、困難與突破方法的分析與討論 51
第二節 金質團隊籌組歷程與運作的分析與討論 75
第三節 金質團隊教師專業發展的分析與討論 88
第四節 金質團隊成功因素與永續發展的分析與討論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5
壹、中文部分 125
貳、英文部分 129
附錄 13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31
附錄二 訪談大綱及擬蒐集資料重點分析表 136
附錄三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評選及獎勵要點 140
附錄四 霞雲國小教學卓越課程方案 144


表次
表2-1 2011年至2015年教學卓越獎方案實施困境與突破一覽表 16
表2-2 2011年至2015年教學卓越獎金質獎國小組團隊運作階段表 25
表2-3 教學卓越團隊的運作階段 28
表2-4 2014年至2015年教學卓越獎金質獎國小組團隊專業成長方式一覽表 32
表3-1 霞雲國小簡史 37
表3-2 2008至2011年獲獎紀錄與方案一覽表 38
表3-3 2017年學生人數 40
表3-4 2017年教職員額編制 40
表3-5 訪談對象一覽表 41
表3-6 提供內容效度之專家名單 43
表3-7 文件編碼說明 47
表4-1 霞雲國小發展教學卓越課程之困難與突破一覽表 66
表4-2 霞雲國小發展教學卓越課程的正向效益一覽表 71
表4-3 霞雲國小97-99學年度教學團隊成員及任務分配表 75


圖次
圖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9
圖3-1 研究架構 3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臺北市:五南。
王明月(2010)。桌球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運動滿意度之結構模式。大專體育學刊,12(3),53-64。
江嘉杰(2015)。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之個案研究-以教學卓越金質獎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崇旗、許自懋、王俊杰(2015)。國小學童探索教育課程實施歷程及其對班級凝聚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0(2),37-55。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臺中師範學院學報,10,63-85。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俊達(2015)。從結構化理論看教師專業成長團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05-108。
李茂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8-13。
林生傳(201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志成(1997)。我國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基本假定、價值觀念與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彭靜文(2013)。大坪國小多元智能特色課程發展之探究。學校行政,86,130-150。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之《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市:麗文。
邱馨儀(2004)。啟動教師專業成長建置教師教學檔案。政大實習520季刊,秋季號。
凃嘉原(2013)。國小教師面臨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學系。嘉義縣。
范振倫(2013)。與政策對話: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峰與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博士班。臺北市。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學校行政,69,138-158。
徐秀鳳(2007)。竹興國小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新竹市。
翁慧穎(2014)。I See You-獲得教學卓越金質獎國小視障資源班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張玉燕(2004)。教學。載於秦夢群主編之《教育概論》(頁258-259)。臺北市:高等。
張孝慈、賴素卿、林淑惠(2014)。有效教學一點訣-開放課堂行思學藉由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議課與組成教師專業團隊等策略,提高英語教學效能之教學分享。國教新知,61(2),63-74。
張媛甯、邱美雲(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69,63-82。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瀞月(2015)。團隊領導者對教師專業社群發展的影響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12-117。
教育部(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
陳玥臻(2011)。兩所國民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
陳建華(2007)。外籍配偶對移民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陳政芳(2007)。學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燕嬌(200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花蓮縣。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
曾俊凱(2006)。平凡中的創新與用心-臺北縣特色學校之實踐與省思。北縣教育,57,52-54。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游秀靜、唐淑華(2015)。因「被看見」而「能看見」:「學習共同體公開授課」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中等教育,66(1),16-39。
游宗穎(2002)。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金地(2015)。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縣。
黃政傑(1993)。社會變遷、意識形態與學校課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縣: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漢文。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作者:Benjamin F. Carbtree, & William L. Miller)。臺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1999)。
黃瑋潔(2009)。海峽兩岸小學家長對學校特色認同度之研究-以金門和廈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
黃馨儀、蔡曜如(2006)。全面品質管理在高職教師專業成長之應用探討。學校行政,46,72-90。
楊雅惠(2006)。迷你學校未來的春天。北縣教育,57,69-70。
溫舒敏(2010)。發展「品德教育」學校特色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劉乙儀、張瑞村、范雨潔(2015)。臺灣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之困境與展望。學校行政,96,196-215。
劉怡真(2015)。義工服務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濱江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劉淑娟、周淑惠(2013)。在專業成長園所中邁向開放之路-一位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4,153-174。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培村(1995)。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229-260。高雄市:麗文。
蔡辰菁、劉榮華、鍾潤華、葉丁嘉(2015)。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0(1),16-33。
鄭伊伶(2012)。國民小學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鍾莉娜(2015)。原住民學校教學卓越團隊教師專業增能之重要因素探討-以得勒樂卡潛能開發團隊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2),1-31。
鍾靜、黃美玲(2015)。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之團隊學習探討。國民教育,55(4),27-40。
顏明哲、張家昌(2006)。運動團隊凝聚力之初探。彰師體育,6,114-120。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成長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5。
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成長-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Guskey, T. R. (2000).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Hardy, C. (2012). The politic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reserch and practice. Routledge research in education. NY: Routledge.
Johnson, R. W. & Johnson, J. W. (1987). Joining together-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Great Britain :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