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116.19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雷博盛
作者(外文):Lei, Po-Sheng
論文名稱(中文):排球選手表現型態及潛在改變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Performance patterns and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of volleyball players
指導教授(中文):邱文信
指導教授(外文):Chiu, Wen-Hsin
口試委員(中文):涂瑞洪
吳中勤
口試委員(外文):Tu, Rui-Hong
Wu, Chung-Ch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487020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潛在類別分析歷時性改變分析主攻手舉球員
外文關鍵詞:Potential category analysisdiachronic change analysisOutside HitterSett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目的:2019-2020年企業排球聯賽男、女隊員為對象,以舉球員與主攻手在排球技術表現上,將個人在各方面的能力表現同時多方考量。方法:利用個人本位的分析方法-潛在類別分析將選手根據不同的表現型態,分成異質的次群體,再針對這些次群體成員的表現型態進行潛在改變分析。結果:一、舉球員與主攻手群體在技術表現上確實有差異性。二、舉球員在群體改變模式上游兩類轉變成三類,主攻手由三類轉變成兩類。其中舉球員在發球能力表現上持續性較差,而主攻手在接發球、發球與防守能力表現上較難維持好的技術表現。結論:針對不同群體在技術表現上對於不成熟的技術可以對症下藥,藉以提升自身的運動表現,使自己在排壇能力於不敗之地。
Objective: to take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of enterprise Volleyball League from 2019 to 2020 as the object, and consider the individual ability performance in all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volleyball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lifting players and main attackers. Methods: the players were divided into heterogeneous sub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formance types by using the personal standard analysis method potential profile analysis, and then the potential changes of the performance types of the members of these sub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 There are indeed differences in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lifters and the main attackers. 2. Lift players from two categories to three categorie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group change mode, and convert the main attackers from three categories to two categories. Conclusion: for different groups, immature technology can be tailored to the case,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ports performance and make their ability in Volleyball invincible.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4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報蒐集的重要性........................ .........7-10
第二節 優秀舉球員的價值.................................10-12
第三節 優秀主要攻擊手的價值..............................13-17
第四節 排球相關研究分析取向回顧..........................17-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資料..........................................2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24-27
第肆章 結果.............................................
第一節 109年排球企業聯賽「舉球員」的群體異質性分析........28
第二節 109年排球企業聯賽「主攻手」的群體異質性分析........31-35
第三節 評估潛在改變模式.................................35-39
第四節 舉球員與主攻手次群體的歷時性改變..................39-41
第伍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舉球員的表現形態.................................42-43
第二節 主攻手的表現形態.................................43-44
第三節 舉球員潛在模式的改變..............................44-45
第四節 主攻手潛在模式的改變..............................45-46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46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47-52
英文文獻.................................................53
表次
表2-1排球相關研究回顧.......................................19-22
表4-1 109年企業聯賽上、下半季舉球員之潛在類別模式................28
表4-2 109年企業聯賽上、下半季舉球員之分類品質摘要................29
表4-3 109年企業聯賽上半季舉球員之非條件與條件機率................30
表4-4 109年企業聯賽下半季舉球員之非條件與條件機率................31
表4-5 109年企業聯賽上、下半季主攻手之潛在類別模式................32
表4-6 109年企業聯賽上、下半季主攻手之類別分類品質摘要............33
表4-7 109年企業聯賽上半季主攻手之非條件與條件機率................34
表4-8 109年企業聯賽下半季主攻手之非條件與條件機率................35
表4-9舉球員之潛在改變模式適配度摘要.............................36
表4-10 舉球員潛在改變模式之非條件與條件機率......................37
表4-11主攻手之潛在改變模式適配度摘要........................... 37
表4-12 主攻手潛在改變模式之非條件與條件機率......................39
表4-13舉球員次群體之潛在改變 T1 上半季 T2下半季...............40
表4-14主攻手次群體之潛在改變...................................41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23

一、中文部分
王艾仕(2018)。探討女子排球舉臂動作對跳躍式發球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艾仕、劉有德(2019)。排球跳躍漂浮發球舉臂技術與發球成效探討。中正體育學刊,8,48-58。
吳中勤(2017)。依附父母的組型分析:潛在剖面分析的發現。教育與心理研究,40(1),31-55。
吳宗軒(2018)。2018年亞洲運動會男子排球賽得分因素與比賽成績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昱成(2016)。大專女子排球小球體接發球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吳忠政(2014)。亞洲男排發球型態之分析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2)21-26。
吳忠政(2017)。亞洲男子排球攻擊型態之分析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2),65-72。
吳美玉(2008)。排球運動舉球員的訓練與技戰術運用探討。交大體育,4,17-25。
李士賢、李士範(2005)。九十一學年度全國大專排球聯賽二維牽連技術運用性能分析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5,79-92。
李瀚云(2017)。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女排攻擊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辛孟璇(2019)。女子排球比賽自由球員接發球與 防守技術表現之研究-以 2018 企業聯賽下半球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周秋琴(2015)。在排球選手不同扣球角色成效。高應科大體育,14,50-59。
周進發、邱榮貞、孟範武、何金山(2013)。排球舉球員對團隊戰力影響之探討。台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184-192。
周福隆(2018)。男子排球賽攔防表現對反擊效益與賽事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佳弘(2009)。2008世界女排大獎賽台灣站攻擊戰術之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3,79-85。
林宜君(2017)。藥球訓練對大專女子排球選手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明輝(2018)。以慣性測量裝置分析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之比賽中垂直跳躍表現─以台電女子排球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政揚(2016)。企業男子排球快攻型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林柏化(2005)。排球比賽關聯技術效益模式評價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 (4),113-122。
林楷(2019)。排球的舉球賽局分析。休憩管理研究,6(1),13-24。
邱金治(2010)。2009年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專項技術之分析。彰化師大體育學報,9,13-24。
柯鈞耀(2017)。以行動載具輔助排球發球教學學習成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鈴娟(2015)。中等學校排球聯賽國中男子甲級前八強隊伍得分技術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范甘秉宗(2014)。男子排球主要攻擊手接發球與不接發球對攻擊得失分率之差異比較─以103年企業聯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馬少坤、呂俊杰、何篤光、沈志堅(2019)。籃球運動裝置-專利個案研究。專利與產學合作計畫報告,5(1),1-8。
張之晧(2014)。攻守數據統計分析影響比賽勝負因素之研究-以企業九年男子排球聯賽下半季之攻守數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哲銘(2017)。國中男生排球選手運動適能與專項運動技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峻豪(2018)。2017世界大冠軍杯男子排球賽二波結構性攻擊效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恩崇(2011)。以灰色關聯分析探討排球比賽得分因素與成績之關聯性。體育學報,44(2),275-290。
張厥煒、林華韋(2011)。學生棒球運動記錄與運動防護資訊系統之設計與建置。中華體育季刊,25,437-450。
莊毅君(2015)。2014第一級世界男排聯賽總決賽之攔網效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惠淨(2015)。探討不同層級排球選手高手傳球之目標準確度和雙手觸球面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懷中(2017)。以大數據分析球員技術面表現、對戰組合與中華職棒歷年票房之相關性。體育學報,50,79-90。
郭國隆(2008)。我國男子排球比賽扣球攻擊戰術及攻擊得分結構之研究-以大專男子與高中男子球隊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160-172。
陳建樺(2017)。高中籃球聯賽不同位置攻守技術與效率指數趨勢分析。運動知識學報,(14),225-236。
陳美靜(2014)。排球快攻手表現與比賽勝負之探討-以亞青女比賽U1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稅上雪(2012)。世界優秀女子排球團隊關連技術表現分析-以2008 年北京奧運會前八強隊伍為例。中原體育學報,1,158-169。
馮韻竹(2015)。102學年度中等學校排球聯賽得分技術效果分析之研究-以國中男子甲級八強複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仲毅(2018)。ARCS動機模式對排球運動學習動機與技能表現之影響。明道大學,彰化縣。
黃怡仁、廖琬如(2016)。排球接發球進攻與防守反擊分析。淡江體育學刊,19,74-81。
黃怡仁、蕭玉琴、李建毅、廖琬如(2018)。排球比賽針對快速扣球攻擊戰術之防守方法解析。交大體育,14,57-65。
黃明義、金敏玲(2015)。探析排球舉球員心理素質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21,5-10。
黃思維(2014)。女子排球發球型態與效果之分析-以亞青女比賽U1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柏瀚(2019)。大專男子排球隊不同發球位置與發球型態成效之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楊士正(2018)。2017年世界男子大冠軍盃排球賽之發球效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蔡孟哲(2016)。探討台灣排球職業化潛在發展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鄧政偉(2017)。增強式訓練對優秀排球選手專項體能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鄧政偉、朱怡珊、楊昌斌、林顯丞、李雲翔(2018)。男子排球企業聯賽第12屆攻防技術分析對勝負之影響屏。東大學體育,4,191-206。
蕭秋祺、郝光中、林保源(2017)。行動多媒體排球運動數位教材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2),61-80。
蕭浩宸、王金蓮(2017)大專籃球勝負因素解析-以104學年度UBA公開男一級冠軍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37-48。
蕭湘凌(2017)。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排球得分技術與成績之相關研究-以前四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賴淑惠(2008)。2007亞洲男排四強挑戰賽得分結構之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2,48-54。

二、英文部分
Collins, L. M., & Lanza, S. T. (2010). Latent class and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behavioral, and health sciences. Wiley.
FIVB (2014) Volleyball World Leagu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ivb.org/en/volleyball/
Lenberg, K. S. (2004). Coaching volleyball:Defensive fundamentals and techniques. Coaches Choice.
Muthén, B., & Muthén, L. K. (2000). Integrating person-centered and variable-centered analyses: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with latent trajectory classes. Alcoh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4(6), 882-891.
Ugrinowitsch, H., Lage, G. M., dos Santos-Naves, S. P., Dutra, L. N., Carvalho, M. F. S. P., Ugrinowitsch, A. A. C., & Benda, R. N. (2014). Transition I efficiency and victory in volleyball matches. Motriz: Revista de Educação Física, 20(1), 42-46. doi: 10.1590/s1980-657420140001000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