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全、葉昇達、鄭智仁(2014)。體適能納入升學計畫之探討-以計畫行為理論觀點。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6,41-52。 王顯智、黃美雪、鄭婷文(2013)。核心肌群之介紹。中華體育季刊,27(1),61-66。 何金針(2012)。運動可以改造身心健康。諮商與輔導,324,2-5。 呂美惠(2014)。八週懸吊式訓練對大專女子排球隊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 李勝雄、黃旭賢(2012)。淺談核心肌群融入國小學童田徑訓練。台南大學體育學報。7,24-33。 村上貴宏、田昌光(2009)。核心肌群訓練。楓書坊文化出版社,新北市。 卓旻怡(1999)。青少年運動能力與同儕關系發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3(3),52-59。 孟獻峰、馮嘉(2009)。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女子短跑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研究。山東體育學報,25(4),66-81。 林正常(2002)。體育科學與訓練(修訂三版)。臺北市:銀禾文化。 林安迪(2009)。將核心肌群訓練融入體育課程。學校體育,114,86-91。 林育帆(譯)(2014)。1天四分鐘!持續燃脂12小時!20秒,練出最棒的身材:全球最夯「TABATA間歇訓練」完全圖解(原作者:韓吉)。臺北市: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3)。 林季嬋、吳慧君(2009)。核心肌力訓練對運動表現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8,23-30。 林建村(2015)。間歇性核心肌群訓練對國校四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 林學宜、董至聖(2000)。登階訓練對心肺耐力、肌耐力及肌力影響之研究。宜蘭技術學報,5,131-134。 邱文信、陳羿揚、李建勳(2016)。核心肌群訓練之新思維。大專體育,139,40-46。 邱俊傑(2004)。慢性下背痛治療新觀念,核心復健運動。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8(2),54-59。 邱俊傑、PILATES核心復健團隊(2012)。彼拉提斯與核心復健運動。臺北市:原水文化。 邱韋樺、李再立(2015)。青少年女生的體育課程經驗與感受。惠明特殊教育學刊,2,347-354。 邱顯貴、畢璐鑾(2005)。脊椎核心肌力之訓練原則。大專體育,81,20-25。 徐元民、蘇瑞陽、龍炳峰、文多斌、郭憲偉(2010)。學校體育活動-樂趣化與多元化。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高幸利、棟怡璇、蕭博仁(2014)。核心訓練對國中男子羽球運動員專項能力及疲勞延緩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34-45。 張佳玲、張瀞文、吳慧君(2008)。抗力球肌力訓練與器械式阻力訓練對大學生核心肌肉適能之比較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7,41-50。 張耐(2015)。終身運動 增強身心。師友月刊,580,34-37。 張家銘、陳正專(2010)。南投地區國小學童體育課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41-157。 教育部(2015)。SH150方案-推動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策略。取自教育部體育署http://www.sa.gov.tw/wSite/lp?ctNode=691&mp=11&idPath=214_267 教育部(201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採計體適能項目Q&A。取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適能超額比序資訊網http://www.fitness.org.tw/msgdesc.php?id=523 教育部(2016b)。學生體適能精進計畫。取自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2460&ctNode=1347&mp=11 教育部(2017)。體適能定義及重要性。取自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2.php 梁凱涵、吳鴻文(2010)。抗力球運動的效益與應用。大專體育,109,93-99。 郭哲與、林威秀(2010)。人體核心穩定能力的評估。大專體育,110,75-84。 陳正奇、邱秀玲、洪乙正(2008)。提昇大專生體育課興趣之探討。美和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119-130。 陳玉芳(2013)。體育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成效評估。運動與遊憩研究。8(1),p1-12。 陳志誠、成和正(2015)。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心肺適能及健康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9(2),137-144。 陳定雄(1989)。足球運動訓練處方。臺中市:林家出版社。 陳東韋、溫蕙甄、林晉利(2014)。核心肌群訓練對青少年網球選手運動表現初探與實作。大專體育,129,25-33。 陳牧如(2003)。柔軟度。運動生理週訊。148。2003年07月08日,取自http://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148 陳原鴻、傅正思、許績勝(2016)。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5,25-37。 陳偉瑀(2013)。樂趣化體適能課程設計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6,47-54。 陳偉瑀、陳安妮(2006)。體適能專項課程與一般體育課程對健康體適能與運動保健認知態度之研究。博學,4,69-86。 陳隆誌、洪偉欽、侯堂盛、周柏宏(2013)。八週核心肌群全身性阻力運動對青少年體適能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98-107。 黃佩佳、李淑芳、王秀華(2013)。核心肌群訓練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中正體育學刊,3,27-37。 黃偉智(2009)。核心肌群訓練。學校體育,114,92-99。 黃琮祐、林瑞興(2006)。十二週拔河訓練對國小男童體型肌力、瞬發力與血壓之影響。體育學報,39(4),1-10。 黃榮宗、林貴福(2014)。八週不同模式有氧運動訓練對心肺耐力與安靜心率變異度的影響。文化體育學刊,17,1-12。 黃德誠(2007)。中長跑訓練理論與方法。CtiyU Quali Run for Wellness,取自http://www.hksports.net/hkpe/cityu/05training.pdf 楊彩雲(2009)。懸吊訓練技術在核心力量訓練中的實驗研究。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8(5),85-87。 楊淑如(2015)。核心肌群訓練對國中男生田徑選手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明道大學。 葉益銘、侯建文(2010)。抗力球訓練對高中棒球選手專項運動表現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2),51-58。 葉益銘、黃士魁、林正仰(2009)。六週抗力球訓練對棒球選手核心肌群與專項運動能力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16,15-28。 葉憲清(2003)。運動訓練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元(2005)。花樣游泳腰腹控制力訓練。廣東省游泳季刊,2,31-32。 趙曉雯、趙曉涵、王鶴森、周峻忠(2015)。核心訓練搭配阻力訓練對大專甲組女子網球選手技能表現之影響。體育學報,48(3),239-250。 劉怡廷、張家豪、林惠婷(2014)。不同強度核心肌群訓練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8(2),117-123。 蔡政霖(2007)。青少年阻力訓練的原則與處方。中華體育,21(2),23-32。 鄭肇豪、蘇昱瑄、王順正、程嘉彥(2014)。十二週馬克操訓練對高中生體能商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8,23-31。 賴婉瑜、林晉利、盛世慧(2011)。增強式訓練與核心訓練對國小手球選手專項體能與射門準確率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23,71-87。 顏明哲、張家昌(2006)。運動團隊凝聚力之初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114 – 120。 鐘怡純、闕月清(2010)。體現性別-體育課之身體教育意涵。臺灣運動教育學報,4,35-45。 Akuthota, V., & Nadler, S. F. (2004). Core strengthening.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85(3 Suppl 1), 86-92. Daussin, F. N., Zoll, J., Dufour, S. P., Ponsot, E., Lonsdorfer-Wolf, E., ...Richard, R. (2008). Effect of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training on cardiorespiratory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to aerob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in sedentary subjec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95(1), R264-272.doi: 10.1152/ajpregu.00875.2007 Emberts, T., Porcari, J., Dobers-tein, S., Steffen, J., Foster, C. (2013). Exercise Intensity and Energy Expenditure of a Tabata Workout.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12, 612-613. Imanudin, I., & Sultoni, K. (2017).Tabata Training for Increasing Aerobic Capacity.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80(1), 1-4, doi:10.1088/1757-899X/180/1/012205 Kibler, W. B., Press, J., & Sciascia, A. (2006). The role of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 Sports Medicine, 36, 189-198. Olson M. (2013) Tabata interval exercise: Energy expenditure and post-exercise response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5, S420 Sadeghi, H., Shariat, A., Asadmanesh, E., & Mosavat, M. (2013). The effects of core stability exercise on the dynamic balance of volleyball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xercise Physiology, 2(2), 1-10. Saeterbakken, A. H., van den Tillaar, R., & Seiler, S. (2011).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throwing velocity in female hand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3), 712-718. Shinkle, J., Nesser, T. W., Demchak, T. J., & McMannus, D. M. (2012). Effect of core strength on the measure of power in the extremitie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6(2), 373-380. Garber, C. E., Blissmer, B., Deschenes, M. R., Franklin, B. A., Lamonte, M. J., ...Swain, D. P. (2011).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tion St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 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3(7), 1334-1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