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197.6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筱華
作者(外文):Wang,Shiao-Hua
論文名稱(中文):班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國小級任導師班級經營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Homeroom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Experience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ildre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施香如
指導教授(外文):Shih, Hsiang-Ju
口試委員(中文):何秀珠
許瑛玿
口試委員(外文):Ho, Hsiu-Chu
Hsu, Ying-Sh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484006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班級經營國小級任導師過動兒親師溝通
外文關鍵詞:the children with ADHDclassroom managementelementary school homeroom teacher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班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以下簡稱為「ADHD」)兒童之國小級任導師班級經營經驗探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三:首先瞭解班級中ADHD兒童與級任導師之樣態;其次探究班有ADHD兒童之級任導師班級經營策略;最後瞭解班有ADHD兒童之親師溝通。
本研究對象為四位在擔任國民小學普通班導師經歷時,班內有ADHD兒童就讀者。研究主要採取半結構深度訪談方式,將受訪資料採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 班級裡的ADHD兒童因生理的限制,會出現專注力不足、動作過多及衝動抑制困
難的行為表現,使其學習表現、人際互動及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在面對班級裡的
ADHD兒童,教師認知到教師角色調整、自我照顧、資源引入及專業增能的重要
性。
二、班有ADHD兒童之級任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主要有三個向度:(一)班級管理:入班
  前理解ADHD兒童、教師形塑班級經營理念與風格、建立班級規範與目標、給予差
  異化標準逐步建立合宜行為。(二)協助ADHD兒童班級適應之因應:運用合作學
  習法之學習策略,教導對話、合作及相互支持的能力;在學習上給予個別彈性調整;
  師生關係經營,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價值,當個體被看重,自我價值感會提高,可增
  強其自我控制的動機。(三)ADHD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之因應:設定漸進式目標、
  運用提醒策略及給予具體明確的指令與方法,適時提供正向行為表現、開展潛能的
  舞台。情緒與行為問題的處理策略,先冷靜暫停,待情緒和緩之後,再教導演練正
  確應對的方式。需將全班納入支持系統,並多方溝通,使得其各項表現能趨於穩定。
三、班有ADHD兒童之親師溝通主要的目的在邀請家長成為信任合作的關係,藉由溝通
  提供ADHD兒童生活適應之策略、用藥問題之因應及家庭教養之支持。親師相互同
  理教養的不易,穩定合作關係,共同協助孩子,提升其在校生活適應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班有ADHD兒童教師之班級經營,向ADHD兒童生態系統之級任導師、教育政策、ADHD兒童父母之親職教育等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面向,提出具體建議。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with the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 their classe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were: firstly,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s and styles of ADHD children in the classes and their homeroom teachers; secondly,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homeroom teachers with ADHD children in their classes, and finally, to examin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with ADHD children in their classe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4 teachers who used to be the homeroom teachers of regular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with ADHD children in their respective classes. The data were mainly collected by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zed with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Due to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ADHD children, they usually with behavioral broblems in th clas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ncentration, excessive movement, and difficulty in impulse control, which would interfere with their learning,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daily life. Facing the ADHD children in the class, the teacher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role adjustment for teachers, self-care, resource import, and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2.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of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with ADHD children in their classes: (1) Classroom operation: The teachers got the knowledge of the children with ADHD before joint the classroom for the ideas and styl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toestablish classroom norms and goals, and to provide differentiated standards for children to gradually behaved appropriate; (2) Assisting the children with ADHD adaptation in class: Facilitated the ability of dialog, cooperation and mutual support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CL) method offered personalized and flexible adjust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establish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allow the children to recognise their own value to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self-worth, and enhances their motivation for self-control.(3) Responses to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the children with ADHD: The teachers set progressive goals, used reminder strategies and offered specific and clear instructions and methods, and provide a stage for positive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in a timely manner. Stay calm and pause, then teach and let the children practice the corrective way to deal with thes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fter the child was cool down. It is necessary to team up with the entire class as the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cate with multiple parties to stabilize s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ren with ADHD.
3.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in a class with ADHD children aimet to form a mutual trust relationship and collaborated to provide life adaptation strategies, communication about medication issues, and support family parenting. Teachers and parents understand other’s in teaching and raising the children with ADHD, stabilize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eam up to assist these children to improve their adaptation in schools.
Finally, based on theses research findinfs, specific advices were provided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teachers with ADHD children in their classes,of the ADHD children's ecosystem, education policies, the parents of ADHD children, as well a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words: the children with ADHD, classroom management, elementary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認識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6
第二節 班有ADHD兒童之教師角色 12
第三節 班有ADHD兒童班級經營的影響與策略 18
第四節 班有ADHD兒童之親師溝通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5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性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班級裡的ADHD兒童行為與級任導師之因應樣態 42
第二節 班有ADHD兒童之班級經營策略 55
第三節 班有ADHD兒童之親師溝通策略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6
一、中文文獻 106
二、英文文獻 113
附錄 117
附錄一:研究參與同意書 117
附錄二:前導性研究的訪談大綱 118
附錄三:正式研究的訪談大綱 119
附錄四:班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國小級任導師班級經營經驗分析架構表 120

一、中文文獻
毛淑芬(2008)。自我管理策略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問題輔導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杏芳(2015)。國小級任導師經營融合教育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王乙婷(2004)。ADHD兒童的注意力特質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叢書,1-13。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師大學苑。
王意中(2014)。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初版)。寶瓶文化。
王明雯(2005)。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介入與訓練。特殊教育叢書,15-33。
王美方(2003)。家庭-幼兒園中間系統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王美惠(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訓練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俊明(2005)。近年來國內關於教師角色衝突的研究論述。教師教育研究, 17(3),44-48。
王淑俐(1994)。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南宏。
王淑俐(2000)。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王淑俐(2004)。人際關係會影響教學嗎?臺灣教育,626,41-43。
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
心理學報,41,295-320。
石雪杏(2007)。圖畫敘說過動兒的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
  系。
江筱如(2013)。態度決定高度~國小級任導師實施融合教育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6),164-169。
呂君蕙(2014)。學前教師與特殊幼兒家長親師溝通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呂秋蓮(2015)。北部地區國小級任導師面對ADHD學生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李姿儀(2016)。教師面對ADHD學童之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李春芳(2011)。與過動兒共舞-一個普通班老師與ADHD兒童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李家蓉(2004)。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學齡兒童認知行為親子治療團體之療效研究:父母與
老師評量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李曉薔(2008)。台北縣國中級任導師教導過動症學生之教學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李璧伶、許秋賢(2010)。「班上有個過動兒」教學經驗分享。特教園丁,25(4),81-86。
吳南成(2010)。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
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
吳俊容(2002)。國小特殊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珮瑛(2014)。老師在講你有在聽嗎?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翰蘆。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6)。班級經營。心理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正中。
何彩榛(2018)。兒童中心團體遊戲治療對低成就學童的學業情緒、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
何麗玉(2002)。自我監控訓練對注意力缺陷兒童輔導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周唯淵(2007)。家有過動兒親職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
林怡如(2009)。ADHD兒童父母之心理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
  育學系諮商與輔導學系。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
林紆甄(2011)。國中普通班導師實施融合教育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育如(2014)。探討ADHD於DSM-5之變革。DSM-5通訊,2,7-10。
林佩鈴(2013)。ADHD兒童之家長於遊戲治療期間接受親職諮詢對其親子關係經驗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
林冠伶(2010)。藝術治療作為ADHD兒童輔導媒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系。
林建平(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與處遇。特殊教育季刊,101,1-8。
林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復文。
孟瑛如、謝瓊慧(2012)。國小ADHD出現率、鑑定、藥物治療與教養措施之調查研究。特
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5,1-36。https://doi:10.6684/JRSEAT.201211.5.1
孟瑛如、陳秀鳳、謝瓊慧(2011)。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之學校支持、教學調整及教
養策略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45-58 。https://doi:10.6502/SEF.2011.11.45-58
孟瑛如、陳季翎、謝瓊慧(2013)。國小階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調查研究。特
教論壇,14,40-56 。https://doi:10.6502/SEF.2013.14.40-56
孟瑛如、簡吟文(2014)。從DSM-5的改變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導趨勢。
輔導季刊,4,22-27 。
孟瑛如、簡吟文、陳明終、呂秋蓮(2014)。普通教師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教學困擾
與因應策略模式之探討:以台灣北部地區國小為例。特教論壇,19,116-130 。
邱上真(2001)。級任導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心理。
施逸旻(2011)。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支持系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 
  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侯雅齡(2002)。功能評量及以教室為本位的教育介入模式對減少ADHD學生在普通班中不
適應行為效果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367-400。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
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
巨流。
柯斈姍(2014)。「停不住的馬達」--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認識與輔導。諮商與輔導,348,
44-46。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
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9,91-106。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初版)。心理。
洪儷瑜(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學校輔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20問-教師實用輔導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秦郁涵(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父母參與學習型家庭團體方案改變情形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民國 109 年 04 月 22
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34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民國
  104 年 08 月 10 日)修正公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39
高淑芬、陳劭芊(201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生福利部。
高淑芬(2016)。家有過動兒: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心靈工坊。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https://doi:10.6254/2001.16.225
徐瓊珠(2006)。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
徐儷瑜(201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情緒能力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9,65-87。
徐儷瑜,塗千慧,葉啟斌(2017)。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情緒調控問題與家庭脈絡之關
係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9(1),45-62。https://doi: 10.6129/CJP.20170306
連文宏、洪儷瑜(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藥物原理及其相關議題。應用心理研究,49,
89-110。
梁淑媛、莊宇慧、吳淑芳(2012)。內容分析技巧在護理質性資料之初步應用。護理雜誌,
59(5),84-90。
張世彗(2007)。行為改變技術(第四版)。五南。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東華。
張美齡(2004)。正向語句引導和增加教室中表現次數在國小ADHD兒童教室中干擾行為之
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珮渝(201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尋求學前融合教育資源之經驗與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商志雍、高淑芬(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從行為表現型到內在表現型與基因型。臺灣醫
學,15(4),375-383。
許芳卿(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認知行為親子團體治療方案療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109年 07月17日)修正公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2
特殊教育法(民國108年04月24日)修正公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 102 年 09 月 02 日)修正公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特殊教育通報網(民國 106 年 07 月)。特殊教育統計查詢。
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stuA_city_All_spckind.asp
莊玉麗(2008)。中輟生輔導志工之服務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系。
莊秀妮(2015)。國小融合班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莫藜藜(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親師互動與合作關係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9,119-154。
郭生玉(1994)。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7,
63-79。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狀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五南。
陳滿容(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在普通班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
  學教育研究所。
陳美妙(2011)。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改善ADHD兒童干擾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陳鈺弦、李宏鎰(2011)。從家長觀點探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症狀因應策略。應用心
理研究,49,111-135。
陳玉枝(2012)。班上的麻煩小天使-普通班老師與過動兒的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陳彥瑾(2016)。融合教育下國小級任導師班級經營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陳宥竹(2016)。淺談家有ADHD孩子父母之親職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60,18-27。
陳金定(2006)。復原性適應:自我調適歷程為復原性適應之可能機制(二)。輔導季刊,
  42(4),11-21。
梁淑媛、莊宇慧、吳淑芳(2012)。內容分析技巧在護理質性資料之初步應用。護理雜誌,
59(5),84-90。https://doi:10.6224/JN.59.5.84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小畢空間。
游淑娟(2008)。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ADHD兒童的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支持系統
之現況調查-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楊琇博(2004)。「親子互動團體治療方案」對ADHD兒童的輔導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所。
楊虹姿(2010)。焦點解決取向輔導提升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學校適應能力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五南。
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3。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初版)。心理。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二版)。心理。
黃美玉(2020)。自閉症學生家長親師溝通方式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瑋苓(2004)。班級中的寶貝----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屏師特殊教育,8,10-17。
黃舒微(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家長對其子女採用藥物治療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彭逸芳(2013)。融合教育的曙光~國小級任導師面對特殊需求學生之新思維。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2(3),65-67。
童淑美(2012)。正向輔導課程方案對ADHD兒童在校生活適應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
廖文怡(2011)。台南市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ADHD兒童之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
趙俐蓁(2012)。台灣泛自閉症障礙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兒童在多向度的注意力測驗上表
現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
臧汝芬、吳光顯、劉秋平(2002a)。臺灣某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之盛行率。臺灣精神醫
學,16,202-212。
劉明松(2010)。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知覺及因應策略運用之研究一以台中縣為例。特
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2,141-169。https://doi:10.6684/JRSEAT.201010.2.141
蔡明富(2003)。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鄭津妃(2014)。星途奇航~育有自閉症孩子之輕症自閉症者的父職實踐與自我調適〔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1。
盧安琪(2001)。過動兒教師壓力知覺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謝瓊慧、孟瑛如(2010)。國小過動症之藥物治療調查研究。特教論壇,9,47-62。
鍾佳玘,林雪蓉,趙國玉,史麗珠,吳玉鳳(2016)。一般民眾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知識之
初探。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2,22-29。
鍾佳玘,趙國玉,林雪蓉,史麗珠(2017)。國小教師接受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衛教課程之成
效。台灣醫學,5,434-444。
薄培瑤(2008)。閱讀治療對ADHD兒童的人際關係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所。
戴莉珍(2008)。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重要他人對藥物治療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簡淑伶(2003)。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
羅慎禺、潘倩玉(2015)。運動介入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之成效性研究探析。高師大體
  育,13,95-109。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7). Parameter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46(7), 894-92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孔繁鐘編
  譯,第四版)。合記。(原著出版年:2000)
Andrews, A., & Clementson, J. J. (1997). Active learning’s effect upon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0 217)
Barkley, R. A. (1997). Behavioral inhibi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1(1), 65-94.
Barkley, R. A.(2002)。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何善欣譯;初版)。遠流。(原著出版
年:1995)
Barkley,R.A. (2006).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rd Edition : New York.
Barkley, R. A. (2010). Deficient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A core compon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DHD and Related Disorders, 1(2), 5-37.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2010). Deficient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motional impulsiveness
and ADHD symptoms to adaptive impairments in major life activities. Journal of ADHD and
Related Disorders, 1(4), 5-28.
Borger, N., & Van der Meere, J. (2000). Visual behaviour of ADHD children during an attention test: An almost forgotten variabl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41(4), 525.
Brown, T. E. (2002). DSM-IV: ADHD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mpairments. Advance Studies in
Medicine, 2, 910-914.
Brown, T. E. (2006).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mplications
of two conflicting vie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53,
35-46.
Carspecken, P. F.(2003)。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理論與實務指南(鄭同僚譯)。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3)
Daley, D. &; Birchwood, J. (2010). ADHD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y does ADHD impa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support ADHD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 Child: 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36(4),455–464.
DuPaul, G. J., & White , G. P. (2006). ADHD: Behavioral, Educational, and Medication Interventions. The Education Digest, 71, 57-60.
Efron,D., Sciberras, E.,& Hassel1, P. (2008).Are Schools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ADHD. Australasian Fournal olSpecial Education, 32(2), 187-198.
Erwin P.(1999)。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黃牧仁譯)。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Ghanizadeh, A., Bahredar, M. J., & Moeini, S. R. (2006).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63(1), 84-88.
Guderjahn, L., Gold, A., Stadler, G., & Gawrilow, C. (2013).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support children with ADHD to overcome symptom-related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5(4), 397-407. doi: 10.1007/s12402-013-0117-7
Idol, L. (2006). Toward inclu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7(2), 77-94.
Johnson, L. J., & LaMontagne, M. J. (1993). Using content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verbal or written communication of stakeholders within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7(1), 73-79. doi:10.1177/105381519301700108
Kvale, S.(2010)。訪談研究法(Doing interviews)(陳育含譯)。韋伯。(原著出版年:2007)
Lauth G, W., Schlottke P. F., & Naumann, K.(2005)。兒童注意力訓練父母手冊(楊文麗、葉靜月譯)。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9)
Levesque, C. S., Williams, G. C., Elliot, D., Pickering, M. A., Bodenhamer, B., &; Finley, P. (2007).
Validating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e Treatment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TSRQ)
across three different health behavior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2(5), 691–702.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 CA: Sage.
Melnick, S. M., & Hinshaw, S. P.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in ADHD and
comparison boys: Linkages with social behaviors and peer prefer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8(1), 73-86.
Mellins, C. A., Brackis-Cott, E., Dolezal, C., Leu, C. S., Valentin, & Meyer-Bahlburg, H. F. L.
(2008). Mental health of early adolescents from high-risk neighborhoods: The role of maternal
HIV and other contextual, self-regulation, and family factors.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3(10), 1065-1075.
Neitzel, J. (2010).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4(4), 247-255.
Nelsen, J.(2018)。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葉霖;初版)。遠流。(原著出版年:2006)
Olsen,G., & Fuller,M.L.(2010)。家庭學校關係:親師合作的成功策略(杜宜展譯)。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Patton, M. Q.(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吳芝儀、李奉儒譯)。揚智。(原著出版年:2002)
Robert, E., Lynda, C. A., & Mary, K. H.(2004)。親師合作(葉肯昕譯)。桂冠。(原著出版年:
1996)
Schutt,R.K.(2013)。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許素彬、呂朝賢、朱美珍、趙善如、
王篤強、鄭夙芬、曾華源譯)。洪葉。(原著出版年:2011)
Schmidt, & Petermann, F. (2009).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BMC Psychiatry, 9, 265-274.
Schalock, R. L. (1999). The supports paradig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for Double-Creek cultural foundation in Taipei.
Shirley F. Heck & C.Ray Williams(1999)。教師角色(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桂冠。
(原著出版年:1985)。
Sjöwall, D., Roth, L., Lindqvst, S., & Thorell, L. B. (2013). Multiple deficits in ADHD: Executive dysfunction, delay aversion, reaction time variability, and emotional deficit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4, 619-627.
Tschannen-Moran, M. & Woolfolk Hoy, A.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7(7), 783-805.
UNESCO(1994).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pdf/SALAMA_E.PDF
Weber, R. P.(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林義男、陳淳文譯)。巨流。(原著出版年:1985)
Yin, R. K.(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李政賢譯;2版)。五南。(原著出版年:
  2011)
Zentall, S. S. (1993).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implic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2), 143-153.
Zentall, S., & Zentall, T. R. (1983). Optimal stimulation: A model of disordered activity and performance in normal and deviant childre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4, 446-47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