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1.21.4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筱媛
作者(外文):Lin, Hsiao-Yuan
論文名稱(中文):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融入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ntegrating Hakka Cultural with Contemporary Art into Art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Courses in Elementary School for Sixth Grader
指導教授(中文):詹惠雪
指導教授(外文):Chan, Hui-Hsueh
口試委員(中文):黃銘祝
陳美如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Ming-Chu
Chen, Mei-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481019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1
中文關鍵詞:客家文化當代藝術藝術與人文跨領域
外文關鍵詞:Hakka cultureContemporary ArtArt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Interdisciplina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藝術能力表現與對客家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教師在研究實施歷程中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六年級2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色--客家人的勤勞節儉、敬神信仰、建築與環境,結合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與形式,編排出主題課程,共進行十九週的藝術與人文教學活動。
研究過程透過課程設計、實施歷程、反省思考等行動歷程,並蒐集資料,包含課程錄音錄影、學生作品、學習單、教師觀察紀錄、學生晤談及與研究夥伴晤談等,整理分析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歷程與學生學習表現,歸納出以下的結論:
一、 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融入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課程設計以客家文化的內涵融入,再以視覺藝術的形式產出,形成跨領域的主題式整合學習,採用後現代藝術、裝置藝術、公共藝術等形式表現客家文化,本土化議題和當代藝術的結合產生全新風貌,包含感知、鑑賞、創作等完整的學習歷程,能讓學生對當代藝術有深刻的體會,也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同時運用集體創作能提升作品規模品質與學生的成就感,而且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音樂結合能使課程更豐富多元。
二、 透過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的課程能提升學生藝術表現能力及對客家文化的認同感。
三、 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課程展現多元層次,課程設計與教學可再求精進增廣。
四、 實施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的教學歷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後續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關鍵詞:客家文化、當代藝術、藝術與人文、跨領域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Integrating Hakka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Art into Art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Courses」influences sixth grade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art learning, appreciation to Hakka culture, and author's reflective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during this study was implemented.
My study sampled 27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yuan C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ctivities adapted from Hakka culture included Hakka people's life style, religion, and building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tegrated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courses were implemented for 19 weeks in this study.
The learning process went through curriculum design, implementation, reflective teaching, revision, and so on by using collected data include class videos, audio archives, students' portfolios learning questionnaire, teacher's diaries, students' interviews and co-teachers' interviews.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after teaching Hakka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Art , and summarized wi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fter teaching Hakka culture integrated with Contemporary Art in activities included Post-modern Art, Installation Art, and Public Art.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are improved, especially in Visual Art, Performance Art, and Music.
2. Helping students to increase abilities in art implementation and Hakka culture appreciation.
3. Courses integrated Hakka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Art can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t also can promote multiple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4. Teaching Hakka culture integrated with Contemporary Art boost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giv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schools and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Hakka culture, Contemporary Art, Art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Interdisciplina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客家文化意涵與教育 11
第二節 視覺藝術課程與教學 30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64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68
第四節 課程方案設計 7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91
第一節 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融入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實施歷程 91
第二節 學生藝術能力與客家文化態度表現分析 146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1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96
參考文獻 201
一、中文部分 201
二、西文部分 206
附錄一、課程教案 207
附錄二、客家文化的背景調查 221
附錄三、藝術能力表現自評表 222
附錄四、客家文化的態度調查 224
附錄五、創作理念與學習心得單 225
附錄六、教學觀察紀錄表 229
附錄七、協同夥伴晤談 230
附錄八、教學省思札記 231
一、 中文部分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王振勳(2007)。高等教育開設客家文化教育課程之通識教育意義。止善,2,177-194。
王子芳(2011)。臺灣客家創作歌謠在客語教學上的應用與成效—以高雄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高雄市。
古芸禎(2010)。國民小學推展客家八音教學之研究—以苗栗地區三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6)。客庄十二大節慶。取自http://www.ihakka.net/2009.12/PressConference.html
朱宗慶(2014)。從「生活藝術化」到「產業文創化」。中時電子報。
取自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jublog/archive/8831
杜曦雲(2016)。杜曦雲談藝術史:生活就是藝術—杜尚的《泉》。每日頭條。取自https://kknews.cc/culture/gjyna9.html
李容萍(2016)。鄧雨賢紀念館開工,將成龍潭新亮點。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29948
李晶(2014)。如何在美術創作作品中體現色彩的視覺審美價值。赤峰學院學報,35(4),213-214。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42-6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吳仁潔(2005)。以「藝術生活化」為目標之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Journal of Digital Art Education,7。
吳慧琳(2011)。與肢體的對話策劃引言。美育雙月刊,184,2-3。
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臺北市:千華圖書。
吳意芳(2007)。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臺東縣。
吳望如等人(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佩璇(2004)。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3),123-143。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152-178。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林佳蓉(2015)。踏訪土溝美術館,看在地藝術之耕耘。陶博館季刊,51,29-32。
金銀珍、羅小華(2006)。藝術概論。中國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周珮儀(2003)。課程統整。高雄市:高雄復文。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34。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34&content_no=2671
邱慧娟(2005)。鄉土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以桃園市檜稽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客家委員會(2015)。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要點。取自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6119&ctNode=2125&mp=2013
韋政通(1991)。中華文化概論。臺北市:水牛。
范淑玲(2010)。臺灣客家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中壢市興國國小音樂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范宜善(2010)。淺談時間影像的藝術表現。國教新知,57(3),23-40。
美濃國小(2016)。高雄市美濃區美濃國小105學年度校本課程課程計畫。取自www.mnp.ks.edu.tw/course/gov/5.doc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臺北市:藝術家。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臺北市:唐山。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3(4),61-79。
涂聖群(2013)。繪畫藝術中形式表現之相對性。書畫藝術學刊,15,349-382。馬麒棠(2012)。應用情境式教學於國小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客家歌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新北市。
徐正光(1991)。塑造臺灣社會新秩序。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桃園市政府(2016)。桃園客庄遊學地圖(一)114線客庄go go go—114線客庄戶外教育聯盟遊學課本。桃園市: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2016)。客家文化生活體驗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全球資訊網站。取自http://www.tychakka.gov.tw/life/intro1/list.asp
桃園市龍潭區公所(2014)。慢遊龍stay元味好食光—龍潭龍元商圈美食賞遊地圖。桃園市:桃園市龍潭區公所。
桃園市龍潭區公所(2016)。龍潭區介紹。桃園市龍潭區公所網站。取自http://www.longtan.tycg.gov.tw/home.jsp?id=1&parentpath=0
桃園市龍潭區公所(2016)。桃園市及龍潭區近期重要活動彙整表。取自http://www.longtan.tycg.gov.tw/home.jsp?id=33&parentpath=0,2&mcustomize=activityhot_view.jsp&dataserno=201612070001&aplistdn=ou=data,ou=activityhot,ou=chines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修訂草案(分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發中心(2013)。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標竿典範學習網站。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ENCHMARK/Article/ArticleContent.aspx?mode=4&fid=3&sid=14&tid=139&mid=2384&value=%E6%A1%83%E5%9C%92%E7%B8%A3%E4%B8%AD%E5%B9%B3%E5%9C%8B%E5%B0%8F&rank=unit&Vmode=DivW&ppage=1&wpage=1
教育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輔導群(2016)。藝術跨領域教學法—統整教學與課程創新工作坊實施計劃。取自http://multi-aes.com.tw/page05-detail.php?id=308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全人教育百寶箱知識庫。取自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1.php?s=2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6)。SBASA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標準本位評量網站。取自http://www.sbasa.ntnu.edu.tw/SBASA/HomePage/index.aspx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課程綱要—90年暫行綱要。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0.php
郭博州(2002)。臺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郭泰淵(2010)。2011客庄12大節慶,客庄節慶新氣象。自立晚報。取自http://www.nuu.edu.tw/UIPWeb/wSite/ct?xItem=40857&ctNode=11270&mp=7/
陳箐繡(2010)。藝術通識課程與教學發展之淺思:以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觀點與實踐為取徑。關渡通識學刊,6,1-26。
陳宣廷(2014)。國小低年級社區取向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生社區景觀資源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運棟(2007)。源流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19-4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運棟(2007)。禮俗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202-233。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雅鈴(2013)。客語沉浸教學幼兒之客語使用情形。幼兒保育學刊,10,101-118。
陳秀惠(2012)。龍星國小建築之美手冊。桃園市:桃園市龍星國小。
陳怡倩(2016)。課程設計:統整課程設計的思維與趨勢。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陳皓薇、林逢祺、洪仁進(2004)。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03-121。
莊欣怡、董家寧(2011)。學前鄉土教育實作經驗—以客家文化為例。幼兒教育, 301,42-50。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9-29。
張維安(2007)。產業經濟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132-15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程瑞(2009)。客家文化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彭淑媛(2007)。鄉土環境藝術之教學研究—以竹北市東海地區石板伯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彭培燕(2014)。新瓦屋客家文化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新竹市。
曾琬婷(2009)。創新「臺灣鄉土藝術文化教育」發展趨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曾逸昌(2002)。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市:曾逸昌。
黃光男(1994)。生活藝術.藝術生活。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黃姬芬(2000)。從後現代主義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國教輔導,40,33-39。
黃美鴻(2011)。臺灣客家語句型教學—教材句型結構分析及教學架構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詹文心(2016)。社區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大肚國小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溫麗榮(2009)。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臺灣視覺藝術協會(2017)。當代藝術資料庫(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取自http://tcaaarchive.org/artist_cat/installation-art/?lang=ch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趙惠玲(2004)。當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臺灣教育,628,14-22。
趙青(2010)。小議藝術的內涵。藝術研究,2010(1),62-63。
維基百科(2016)。龍潭區 (臺灣)。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6%BD%AD%E5%8D%80_(%E5%8F%B0%E7%81%A3)
鄧宗聖(2013)。藝術創作:發想與實踐—藝術本位研究的觀點。視覺藝術論壇, 8,2-20。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1999)。臺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錦雲(1995)。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市:武陵。
劉心怡(2008)。客家文化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臺中縣東勢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劉佳琪(2011)。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臺北市。
蔣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東華。
鄭明憲(2015)。臺灣藝術教育發展中的神秘身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2,1-18。
鄭榮興(1991)。客家戲曲音樂的概述。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鄭榮興(2007)。戲曲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320-336。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月刊,39(5),2-12。
賴志彰(2007)。建築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362-385。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賴新龍(2007)。與公共藝術對話。載於黃建敏主編: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域,38-47。臺北市:文建會。
龍應台(2008)。文化,是什麼?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tai/theme/008/reader08_01.htm
鍾鳳嬌、宋文琳、王國川(2014)。一所全客語沉浸式教學幼兒園的探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1),27-56。
鍾政凱(2010)。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客家文化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屏東市。
鍾肇政等人(1997)。菱潭陂之旅。桃園市:龍潭國際青年商會。
戴寶村(2006)。藍布衫.油紙傘—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臺北市:日創社文化。
謝俊逢(1991)。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謝俊逢(2007)。音樂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294-319。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謝東山 主編(2002)。臺灣當代藝術。臺北市:藝術家。
謝攸青(2005)。後現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的一種設計理念與實例—「樹世界的禮讚」。課程與教學,8(2),73-85。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濤石文化。
蕭景祥、趙金婷、徐正桂、楊琦君、邱麗足(2010)。「臺灣客家文化」通識課程之研究。嘉南學報,36,663-671。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臺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羅肇錦(2007)。語言文化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237-263。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羅烈師(2007)。宗教信仰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179-20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羅一貴(2011)。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羅安達(2016)。廚藝老師傳授技巧,傳承客家米食文化。取自http://www.hakkatv.org.tw/news/141174
藍於琛、潘蓉慧、高菊珠(2010)。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之政策「執行過程」分析。公共事務評論,11(2),71-77。
lvan A.Rodriguez(2006)。邁阿密—達德郡的經驗。載於黃建敏主編: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28-41。臺北市:文建會。
Ricardo D. Barreto(2006)。公共藝術的教育與訓練—ㄧ個逐漸成形的新領域。載於黃建敏主編: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50-61。臺北市:文建會。

二、 西文部分
Acer,Dilek.,& Omerodlu,Esra(2008).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Judgment of Six-Year-Old Childre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5(4),335-342.

Brent Wilson.,& Cheng-Feng Kao.(2003).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veloped in Taiwa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Problems and Prospects.Research in Arts Education,6,1-19.

Krug,Don H.,& Cohen-Evron(2000).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Nurit-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258-275.

Sophia S.M. Law(2010).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rt Appreciation.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58(2),93-1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