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68.14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兆清
作者(外文):Liu, Chao-Ching
論文名稱(中文):擁抱真實的自己
論文名稱(外文):Embrace Myself: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Journe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指導教授(中文):陳美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ei-Ju
口試委員(中文):成虹飛
簡紅珠
口試委員(外文):Cheng, Hung-Fei
Chien, Hong-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210481007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生命探究女性教師母親真實的自己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life inquiryfemale teachermothertrue myself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兒時的我帶著生命存在意義的問題開啟了人生的扉頁,努力迎合外界眼光並游刃有餘的我安逸的享受著他人所賦予我的光環,這樣的歲月過了30年,曾經我以為世界的樣貌就是如此,一直到寶寶出生後遭遇了我未曾遇過的種種磨難,我心疼、我難過、我自責,我衝突、我迷網……我的存在之於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於是,我展開了一連串尋找自我、探求自我價值的旅程。
  本論文以自我敘說的方式探究自己的生命故事,初為人母的我,從懷孕時滿心期待的迎接他的到來,到寶寶出生後的身體狀況頻頻出現危機,我經歷了一開始的無法接受、自責、懊悔,進而自我否定,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封閉與焦慮,高標準的要求著自己與先生、家人,只為換得寶寶的身體健康。然而這樣的壓力最終導致我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惡化,甚至不能原諒我自己的境地。
我的生命因著寶寶而起了很大的波瀾,也讓我透過在特殊事件中的感受與反思,一邊敘說,一邊自我詮釋與療癒。過程中經歷了自己本身的理解與回溯,我體認到生命的價值是無可取替與意義非凡,應以「愛」來面對、包容、尊重每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並用真誠的愛來擁抱心中長久以來渴望被愛的—真實的自己。
人生的故事會持續進行下去,只要我們心中有愛,莫忘初衷,相信我們都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現在,邀請你一同進入我的生命,我心中的小世界……
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was confused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I have always been able to please the world while enjoying the appreciation endowed by others for 30 years. I thought that was all my life was about. However, after my child was born, I encountered some difficulties that had never happened before - sadness, self-blaming, confrontation, and confusion -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y life about? What is my existence in the meaning of life? Therefore, I began the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 to find the true value of my life.
I hereby present a narrative of the story of my life. As a first-time mother, I went through a series of emotional distress, from the joy of bring a new life into this world, to facing the crisis of the newborn's health. From denial, anxiety, and regression, I become self-blaming and self-containing. I placed such a high expectation on my husband and family to maintain my baby's health, yet resulting in a deterioration of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o the point that I could not forgive myself.
The introduction of my baby into my life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way I think. It allowed me to re-consider, re-interpret and ultimately recover myself. Through this process, I came to realize that the meaning of life roots in 'love', and each life is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Love guides us to treat each individual with consideration and respect, and to embrace our true self. I believe that we can all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by keeping 'love' and our origin in company. I invite you to join my journey to explore the story of my life.
目錄
序 研究之路 1
壹、啟航 1
貳、零,回歸原點 3
參、我該如何梳理我自己? 4
肆、成為自己故事中的主角,需要勇氣 5
第一章 探尋.根 9
壹、童話故事的幻與現實生活的真 9
貳、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自己 9
第二章 萌芽 13
壹、公主般的童年 13
貳、猶如小樹苗堅忍不拔的求學時期 19
一、天真快樂、無憂無慮的小學時光 19
二、國中時期的自卑,窒,悲。 23
三、優遊於學業與友情的第一屆大學指考生 29
四、徜徉在大學的校園裡,瞭解「教育」的真諦,也學習孤獨,與自己獨處。 33
五、在邁向教師的旅途中,我的恩師改變了我對於教育「愛」的看法 37
第三章 滋長 45
壹、我要當老師! 45
一、正式老師?代課老師? 45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初任教職的我在閃亮國小的體驗與感動 46
三、多元文化的體驗與感動—原住民太陽小學從「心」出發 54
四、從偏鄉來到城市,正式老師之路因著純樸與熱情,而體認到自我價值 57
貳、倦 64
一、教育,成就了我成為「兆清老師」的使命 64
二、我要當老師? 65
三、懷疑,否定,倦怠。 68
四、小倉出場,拯救我的救星 69
參、蛻變 72
一、我當媽咪了! 73
二、期待、等待,我準備好了! 78
三、生產,「十分」痛! 80
四、寶貝,生日快樂! 86
五、人生中最難熬的歷鍊撕扯我的心,痛徹心扉 87
六、有一種味道,叫作媽媽。 92
肆、童話故事的幻境破滅,幸福快樂的生活呢? 99
第四章 茁壯 105
壹、我,不是「一個」我 105
一、兆清,七十二變! 105
二、傳統女性的框架 108
貳、全職媽媽或重返校園? 111
參、看透生命的眼睛—成為一位母親的教師 116
肆、重新定位,再出發 123
第五章 尋根.啟航 127
壹、拼湊,看見兆清的輪廓與靈魂 127
一、身為兆清老師 127
二、多重面向的我 128
貳、等待花開的聲音 136
一、啟航的起點—鬆綁後的線球 136
二、每一個共鳴的音頻 138
三、擁抱真實的自己,乘著風,勇敢翱翔 143
後記 145
參考文獻 147
一、中文部分 147
二、西文部分 1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玉蘭(2013)。回首與凝視-一位女性教師生命經驗與課程意識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MCU05331053)
朱雅琪(2000)。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靜楠(詞)、光良(曲)(1999)。朋友首日封。蒐錄於第一次個人創作專輯【CD】。臺北市:滾石唱片。
李樹英(譯)(2001)。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houghtfulness)(原作者:M. van Manen)。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漢庭(譯)(2016)。聰明的孩子,會走路前都在做什麼?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教,腦科學權威的「五階段強腦育兒法」,在學會走路前就打下聰明的基礎。(原作者:久保田競、久保田佳代子)。臺北市:臉譜。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臺北市。
阿信(1999)。瘋狂世界。蒐錄於瘋狂世界【CD】。臺北市:滾石唱片。
林素玉(2000)。國小已婚女性教師之專業發展:一個女性主義視野的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HLT5611001)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26(6),135-142。
易之新(譯)(2009)。心靈的淬練—薩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原作者:Maria Gomori & Eleanor Adaskin)。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聊癒之旅。臺北:心靈工坊。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TPTC576064)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翁開誠主編(2002)。主題性的探究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23-69。
馬岳琳(2009)。五月天:我們的成功,是失敗的累積。載於何琦瑜(主編),親子天下。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徐明佑(2010)。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一位男性幼教師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HCT5097004)
徐麗松(譯)(2015)。風沙星辰。(原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臺北市:二魚文化。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鼓應(2009),存在主義簡介。載於陳鼓應(主編),存在主義(8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伊芳(2010)。「蛻變」:一位表演藝術教師的生命敘說(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TPEC0460004)
陳芳誼(譯)(2013)。發現內在的鑽石。(原作者:Gangaji)。臺北市:方智。(原著出版年:2011)。11莊明貞主編(2010)。柴成瑋撰。解構或囚泳?反思一位國小教師邁向轉化型知識份子之敘事探究。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許郁文(譯)(2016)。我最愛的媽媽,是我選擇了你。(原作者:池川明)。臺北市:世茂。
黃曄芳(2014)。跳舞的葉子—一位私立幼兒園教師的自我敘說。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HCT5395015)
楊雅婷(2004)。我那家庭主婦的媽媽—敘說取向的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 理研究所,臺北縣。
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原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臺北市:究竟。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Tean Clandinin & F.Michael Connelly)。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潘淑滿(2005)。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性別研究,20,41-91。
劉筱惠(2005)。我聽見花開的聲音—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MCU05331016)
潘雅媚(2010)。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位國民小學原住民教師之自我敘說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CTC611029)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臺北:心靈工坊。
賴翠芬(譯)(2012)。最新胎教。(原作者:七田真)。臺北:世茂。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63,10-12。
謝凱蒂(譯)(2009)。讓天賦自由。(原作者:Ken Robinson & Lou Aronica)。臺北市:天下文化。
謝錦桂毓(2010)。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臺北市:麥田。
簡媜(2007)。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臺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藍雲、陳世佳(譯)(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原作者:Parker J. Palmer)。臺北市:心理。
簡宛(譯)(2010)。愛.生活與學習。(原作者: Leo Buscaglia)。臺北市:遠流。
顏秀竹(譯)(2013)。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原作者:西元洋)。臺北市:大好書屋。
譚家瑜(譯)(2013)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原作者:Daisy Wademan)。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嚴韻(譯)(1999)。Adrienne Rich 著。憤怒與溫柔。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133-152)。臺北市:女書文化。
饒志堅、賴秀玲、蔡惠華、王玉珍(2000)。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行政院主計總處。

二、西文部分
Acker, S. (1995) Gender and Teacher’s work . In M. V. Apple (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asey , K. & Apple ,M. W. (1989) Gender and the conditions of teachers’ work :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in America . In S. Acker (Eds.) , Teachers , gender and careers (pp.171-186) . New York : The Falmer Press.
Christophe Barratier. (2004). Les Choristes[DVD]. Available from http://www.myvideo.net.tw/TWM_Video/Portal/servlet_movie_intro1.jsp?contentID=174898&seriesType=0
Gabriele Muccino. (2006).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DVD]. Available from http://video.friday.tw/movie/detail/5724
Miller, J. B. (1986).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2nd.) Boston:Beacon Press.
Park: Sage. Rich, A (1986). Of women born:Motherhood an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