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份 王光復(2011)。如何妥善做好專題製作及動手做之教學。生活科技教育,44(3),23-49。 方金祥(2002)。創意趣味微型化學實驗之演示及中學師生之實做研習。化學,60(3),541-547。 朱正誼(2002)。以主題式教學法來探討國中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2),32-43。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台北市立大學學報,40(1),35-54。 吳百興(2009)。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以族群認同、對科學的態度、力學概念與過程技能四面向進行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百興(2010)。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刊,18(4),277-304。 吳承瑋(2009)。問題導向學習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文儀(民96年12月5日)。建構數學讓學生變笨?數學能力我全球第一。自由時報電子報。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29,62-69。 李舒婷(2006)。物理教學碩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以動手做學習經歷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宋秀芬(2008)。趣味科學活動對國中生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人龍(2003)。生活科技課程中設計與製作的學習歷程。教育研究資訊,11(4),3-24。 林世娟(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玉体(1989)。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生傳(1996)。概念教學對概念發展的實驗效果一階次理論模式的概念教學實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31-70。 林妙徽、顏瓊芬、李暉(2008)。原住民科學教育之困境與未來展望。臺灣人文生態研究,10(1),89-112。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 : 杜威(john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冠廷(2009)。動手操作活動教學對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以「物質與熱」單元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書伶、蕭夏玉、萊素珠(2010)。混齡編班幼兒教師運作課程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2(3),212-222。 林堂麗(2003)。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 林義修(2006)。趣味科學活動對學童學習成就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 林嘉琪(民97年12月17日)。2007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台灣學生數理優異自信墊底。自由時報電子報。 林靚瑜(2014)。動手操作融入水的移動單元教學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明毅(2015)。動手操作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燃燒和生鏽」及「聲音與樂器」單元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建和(2004)。推廣-「動手做科學大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建和(2014)。潛水艙的創新動手做實驗裝置。物理教育學刊,15(2),87-95。 范麗玉(1998)。國中物理建構式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侯世光、吳承瑋(2009)。由生活科技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研究發展能力-以“化學動力船"教學活動爲例。生活科技教育,42(4),22-30。 洪文東(1996)。典範式思考與敘述式思考在科學文章閱讀中之關聯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台北市。 洪婉萍(2011)。動手操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體育班植物繁殖與磁鐵概念學習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永達、蔡采靜、賴奕佐、黃璧祈(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之角色與定位。科學教育,258,51-60。 張耿福(2013)。動手操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百變的水」與「認識天氣」單元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淑瑩(2006)。科學故事融入動手做教學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景媛、羅廷瑛(2009)。國小偏遠地區原住民學童數理科學活動設計與實驗教學之成效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陳文正(2011)。概念卡通論證教學促進學童論證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均伊(2008)。中彰地區國中學生對於九年一貫自然課的經驗與態度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6(5),495-514。 陳志修(2003)。從「建構主義」看兒童讀經教育。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67-97。 陳昌義(2004)。戶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以及與科學相關的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佳興(2012)。透過科學玩具、教具在實作教學之研究-以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單元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柏中(2012)。以動手操作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水動力火箭及簡單機械單元概念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某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偉民、祁明輝(2000)。創意教學-理化篇序。台北:幼獅。 陳瑞津(2004)。探討國小中年級以學童為中心動手操作科學活動之成效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聖謨(2015)。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ㄧ峯(2014)。知識來源對學生動手做活動學習影響探究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6,45-56。 黃秀蓉(2015)。淺談原住民教育問題與因應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179-181。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李宗文、熊同鑫、鄭育萍(2010年11月)。小一原住民數學學習相關因素之教師觀點初探。「2010年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許偉珊(2013)。國小三年級學生利用動手操作學習再生能源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 葉文佩(2015)。動手做實驗在國中奈米科技課程教學之研究 -以奈米磁顆粒與壁虎效應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葉富源(2003)。教學演示用肥皂泡、肥皂膜的製作研究。國立高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論文,高雄。 閰金鋒、郭玉英(2008)。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楊天平(2008)。動手操作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童電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明獻(2012)。改進國中理化課程教學--趣味科學實驗。科學教育月刊,(361),50-62。 楊進忠(2005)。以融入動態評量的實作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電磁作用」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蕎安(2007)。趣味科學活動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騰凱(民國105年11月29日)。TIMSS調查:台灣8年級學生數學能力全球第3。中時電子報。 劉美惠(2013)。動手操作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下雨了」單元概念學習之研究-以新北市永和區某國小雙語班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祐彰(2010)。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劉啟正(2005)。融入動手做實驗的教學對國二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廖尉淵(2015)。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科學活動中對其相關之學習成就及科學態度之成效-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賓靜蓀(民103年7月)。未來人才關鍵字:創客。親子天下,58。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幸蓉、蘇羿如、蕭儀郡、張博翔、葉哲銘、連佳鴻、何政擁、陳昱禎(2016)。探討偏鄉教育的現況問題。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專題報告,台東縣。 鄧凱元(民103年1月)。台灣閱讀分數 進步全球第一。天下雜誌,第539期。 謝甫佩、洪振方(2004)。國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課程設計及實施成果之個案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2),61-86。 謝蓉倩(民97年10月)。五成九家長不滿九年一貫。中央日報,第13版。 蕭次融、羅芳晁、房漢彬、施建輝(1999)。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戴文雄(2015)。翻轉教學式合作學習對生活科技實作課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4(1),57-88。 蘇育彰(2016)。動手做實驗對八年級學生自然科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麗春(2005)。論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歷史基礎。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1-26。 二、英文部份 Aikenhead, G. S. (1996). Science education:Border crossing into the subcultureof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27(1), 1-52. Braunstein, G. (2005). Learning ion–solid interactions hands-on: An activity based, inquiry oriented, graduate course.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41(1–4), 150-154. Butta, J. L. (1998).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science instruction to hands-on science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36362) Butts, D. (1963). The degree to which children conceptualize from science exper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1), 135-143. Dewey, J. (1959).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Fisher, N., Gerdes, K., Logue, T., Smith, L.,& Zimmerman, I. (1998).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science through the use of hands-on activ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36352) Francis, L. J. & Greer, J. E. (1999).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mong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in Northern Ireland: Relationship with sex, age and religion.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7, 67-75. Freedman, M. P. (1997). Relationship among laboratory instruction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achievemnt in scient knowledge. Joura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4), 343-357. Garrett, K. N., Busby, R. F., & Pasnak, R.(1998). Cognitive gains from extended play at classification and seri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3047) Hadzigeorgiou, Y. (2002). A Study of the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Mechanical Stabil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2(3),373-91 Hodson, D. (1990). A critical look at practical work in school science. School Science Review, 71(256), 33-43. Hofstein A. & Lunetta V. (2004).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Education, 88, 24–54. Horn, P. J.(1986). Are you game?Science games in the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9923) King, K. P. ( 2007). Inertial mass, ScienceScope, 31(4),33-42. Koballa, Jr. T. R. (1995),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science, In Glynn, S. M. & Duit,R. (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 : 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 (pp.59-84).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Krajcik, J. S., Czerniak, C. M., & Berger,C. F. (2003).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A project-based approach.New York: Mc-Graw-Hill. Lee, H., & Yen, C. F. (2012). Indigenous elementary students’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aiwan: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western scien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42(6), 1183-1199. Lewis, L. H., & Williams, C. J. (1994). Experiential learning: Past and present.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1994(62), 5-16. Lumpe, A. T., & Oliver, J. S. (1991). Dimensions of hands-on science.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3(6), 345-348. Marek, E., & Methven, S. (1991).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cycle upon student and classroom teach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1), 41-53. Pierri, E., Karatrantou, A., & Panagiotakopoulos, C. (2008).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change of phase' of pure substances using the Microcomputer-Based-Laboratory (MBL) system.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9(3), 234. Poudel, D. D., Vincent, L. M., Anzalone, C., Huner, J., Wollard, D., Clement T., DeRamus, A., & Blakewood, G. (2005). Hands-on activities and challenge tests in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6(4), 10-14. Roth, W. M. (1994). Experimenting in a constructivist high school physics laborato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 197–223. Sadi, Ö., & Cakiroglu, J. (2011). Effects of hands-on activity enriched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0(2), 87-97. Shulman, L. D. & Tamir, P. (1973).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In R. M. W. Travers(Ed.),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hicago:Rand McNally. Snyder, M. S. (2004). Def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by its heart and its heritage.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0 (1) , 19-27。 Suchman, J. (1960). Inquiry training: An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 In Science Materials Center (Eds.), Laboratories in the classroom (pp. 73-76). New York: Science Materials Center. Tamir, P. (199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Informaland No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Journal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22(2), 34-42. Tobin, K. G. (1990). Research on sciencelaboratory activities, In pursuit of betterquestions and answers to improve learning.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0, 403–418. Victor, E.,& Kellough, R.D. (1997). Science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Upper Saddle River, N. J. : Merrill. Weaver, C. G. (1998). Strategies in K-12 science instruction to promote conceptual change. Report to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