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波锦(2014)。新型無縫塑料乒乓球的特徵與對技,戰術發展影響的初步研究。中國體育科技,50,68-72。 朱惠平(2015)。新型塑料乒乓球對中國優秀男子運動員張繼科技戰術變化的影響。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669-672。 吳文郁(2001)。40毫米桌球技術訓練之探討。中大體育,創刊號,68-70。 吳文嘉、馮聖欽、謝文堂、蔡憲國(2005)。桌球直徑加大及11分賽制對訓練的影響。文化體育學刊,3,84-87。 李玉麟、蕭存沂、安振吉(2004)。桌球球體改變對膠皮恢復係數與不同膠水效果之探討。北體學報,12,35-52。 李昶弘(2010)。有機膠水與無機膠水對桌球選手的健康與技術影響之探討。運動知識學報,7,64-72。 李達勝(2015)。桌球器材演進及規則改革的影響與對策。中原體育學報,6, 41-49。 杜美華、李玉麟(2000)。從桌球球體加大探討器材使用對策。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225-235。 侯淑玲、陳金海、陳敬能(2008)。世界優秀男子桌球雙打選手技術分析。成大體育,40,40-52。 施國森(2008)。球體增大對桌球運動訓練指導之探討。臺中學院體育,5,29-41。 施國森(2013)。2012年奧運男子桌球選手比賽技戰術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5,24-40。 洪美娟、郭嘉民(2011)。2000年採用桌球新規則對桌球運動的影響與對策。大專體育,117,57-62。 高英傑、江昆達(2008)。棒球縫線對飛行軌跡與球速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99-109。 張明胤、徐金陸(2014)。非赛璐珞乒乓球技術發展和應用前景探析。河北體育學院院報,28,60-64。 郭嘉民、洪美娟(2007)。剖析桌球旋轉球之奧妙。大專體育,89,164-169。 陳明煒、楊雯雯、張恩崇、劉強(2012)。新型 MVA200 排球球體物理特性分析及其對選手知覺辨識之影響。體育學報,45,279-288。 陳金海(2003)。大、小桌球比賽對世界級女子選手相持球使用率的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2年度(下),486-492。 陳金海(2005)。我國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發球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7,201-214。 陳羿揚、周奕戎、李建勳、林俊達、涂瑞洪(2012)。高爾夫推桿影響因素探討。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7,101-104。 陳淑滿、謝明輝(2003)。桌球規則修訂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64,103-107。 陳裕芬(2007)。桌球運動規則修改後技術及戰術之發展趨勢探討。大專體育,88,132-136。 彭茜瑜、安振吉、蘇振塏、相子元(2008)不同材質的桌球拍底板對於撞擊特性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125-137。 游鳳芸、崔秀里(2005)。淺談11分賽制對桌球比賽技戰術的影響。大專體育,77,28-30。 黃建凱(2015)。探討桌球塊塑膠皮與普通膠皮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新竹市。 廖學勇、杜美華、莊宜達、周聰儒(1999)。桌球球體加大初探。「1999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歐陽秀(2011)。桌球有機膠水與無機膠水對擊球速度的影響。交大體育學刊,1,112-120。 蔣立、張博(1999)桌球。臺北市:國家。 蕭美珠(2001)。不同桌球拍膠皮摩擦係數與恢復係數之研究。北體學報,9,45-62。 謝文堂、吳文嘉(2005)。淺談桌球改用大球後對直板快攻技術影響與未來發展.大專體育,79,150-152。 蘇政瑜(2014)。新式無縫桌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Cooke, K., & Davey, P. R. (2005). Tennis ball diameter: the effect on performance and the concurr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3, 30-39. Ishigaki, H (2002). Distribution of contact points of the racket when hitting 40mm balls. Journal of Table Tennis Sciences, 5, 244-250. Kawazoe, Y., & Suzuki, D. (2004). Comparison of the 40 and 38 mm table tennis balls in terms of impact with a racket based on predicted impact phenomena.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 3, 140-145. Kondric, M., Mandic, G. F., & Medved, V. (2004). Myoelectric and neuromuscular features of table tennis forehand stroke performance executed with balls of different size. Science and Racket, 3, 121-126. Meyer, D., Tiefenbacher, K. (2013). Comparison of plastic ("poly") and celluloid balls. Retrieved from http://etta.co.uk/wp-content/uploads/2013/04/Poly_Celluloid_Balls_Testing.pdf Tang, H. P., Mizoguchi, M., & Toyoshima, S. (2002). Speed and sp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40mm table tennis ball. Journal of Table Tennis Sciences, 5, 278-284. Torsten Küneth. (2015). The new plastic balls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ttf.com/ Tsuji, Y., & Muguruma, Y. (2002).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otion of table tennis ball; effect of ball diameter. Journal of Table Tennis Sciences, 4, 38-53. Xiaopeng, Z. (2002).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ed and spin by ball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weights.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2, 206-208. Zhang, X. (2002). A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TTF Large Ball Tournament in Suzhou. Journal of Table Tennis Sciences, 4, 5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