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凡(譯)(1998)。Olivier, C. Bowler& F. Rosemary著。多感官學習:克服學習困難的教學原則與應用(Learning to Learn)。臺北市:遠流。 王玫珍(2007)。大學“口語表達訓練”通識課程之教學探究-以演說、朗讀之表達技巧為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213-241。 王佩徛、王秋鈴(2015)。學習對話式閱讀對提升家長親子共讀技巧之成效。特殊教育學報,42,1-26。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支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王俊梅(2011)。如何發展幼兒遊戲中的口語交際,文學教育,2011(9),95。 王秋鈴、林素貞(2008)。台灣地區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現況調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1-23。 王珮玲(2013)。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臺北:心理。 王淑娟(2002)。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問題分析與探討-三個實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6,383-398。 王惠宜(2006)。教室本位手勢溝通訓練對語言障礙幼兒溝通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孔逸帆、鍾莉娟、楊熾康(2012)。手勢溝通介入方案對無口語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71-103。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王翠玲(2012)。繪本共讀提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揚科技大學,臺中縣。 丘華殷、李淑玲(2008)。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學報,27,1-30。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1)。M. 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2/e)。臺北市:學富文化。 朱美如(2002)。國小一年級看圖說故事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文政(譯)(2015)。S. Best著。社會科學研究法:資料蒐集與分析(Understanding and Doing Successful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臺北市:心理。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李依娟、陳儀聘、王慧禎、謝倍珊(2016)。繪本輔導方案提升選擇性緘默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1-28。 李惠加(2002)。一個親子共讀團體的發展歷程探究-小圓點親子童話屋模式。兒童文學學刊,8,285-310。 谷瑞勉(譯)(2009)。L. E. Berk & A. Winsler(1995)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李湘凌(2006)。外籍配偶家庭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以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為例。國教新知,53(4),57-66。 李湘凌、高傳正(2006)。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37-56。 何琦瑜(2015,7月)。親子桌遊,找回「一起玩」的體驗。親子天下雜誌,69,取自https://www.cwbook.com.tw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17)。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月仙、吳裕益、蘇純瑩(2005)。對話式閱讀對學前身心障礙兒童詞彙能力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49-72。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周天賜(譯)(2004)。P. A. Alberto & A. C. Troutman著。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臺北市,心理。 林央倫(2009)。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宏球、梁智熊(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46-55。 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1)。親子共擁書香。台北:牛頓。 吳怡萍(2010)。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載於沈姍姍(主編),國際組織與教育(頁136-176)。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吳秀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48。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89-209。 吳承翰(2009)。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台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昭溶、毛萬儀、吳敏而(2013)。幼兒自主認知之初探。資料教育與研究,111,1-27。 林家興(2007)。親職教育團體對親子關係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1),91-109。 青 崢(2008)。桌遊,和一個可近可遠的未來。觀察與思考,24,60-61。 吳聖璇(2015)。桌上遊戲教學在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互惠式溝通行為之應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6,7-14。 周逸偉(2016)。遊戲教學活動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麗英(1998)。家有學語兒,問題篇: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臺北市:信誼。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兒童教育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鑑倫、鄭卜元、林蕙甄、洪藝純、曹玉囷、陳君豪(2013)。彰化偏鄉地區學齡前幼童發展性協調障礙共病語言發展遲緩之調查。秀傳醫學雜誌,12(1),19-25。 范心慧、陳震宇、吳文超、王新台、黃朝慶、高純珠(1999)。不同類型溝通障礙兒在腦部胼胝體面積差異之初報。慈濟醫學,11,247-253。 侯采伶(2016)。用桌遊來翻轉學習-以國中數學質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132 – 137。 施韻珊(2008)。幼教課程與幼兒語言發展之關係-以方案課程與蒙特梭利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醫護科技學刊,6(4),349-370。 徐庭蘭(2006)。以圖畫書為媒介之親子共讀活動對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口語表達與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8(3),197-212。 徐庭蘭、許芷苑(2008)。以黏土為媒介之團體活動對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幼兒不專注行為變化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1(1),1-19。 莊琬琦(2006)。托兒所幼兒說故事的情境與敘說文本結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郭雅玲(2016)。桌上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高鵬家、陳渝苓(2011)。遊戲與兒童發展之關係論述-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113,15-21。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29-76)。臺北市:三民書局。 許天威(2009),個案實驗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陳容瑋、許育光(2016)。桌遊媒材在家族遊戲治療中的應用初探。輔導季刊,52(3),36-46。 陳東陞(1994)。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測驗編製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51-178。 陳姵妍(2014)。遊戲教學對發展遲緩兒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淑琴、程鈺菁(2013)。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24,67-85。 許淑麗、謝瑩慧(2010)。戶外遊戲場中之幼兒遊戲探究-以一個幼稚園班級為例。幼兒教育年刊,21,1-29。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雅鈴(2008)。“大隻雞慢啼”語言發展慢?自閉症?-談兒童發展遲緩。秀傳季刊,23(4),4-4。 張臺隆(2015)。幼兒語言發展,載於顏士程、鄭猛忠、李政穎、張臺隆、林俊成、陳世穎、楊淙富(主編),幼兒發展(頁9-1~30)。臺北市:龍騰。 陳筱璘(2015)。桌遊提升自閉症學生敘事能力之實務分享。桃竹區特殊教育,25,30-37。 陳慧如(2017,4)因她的努力宜蘭400多位遲緩兒得以及早治療。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08/1093880 許嘉家、林姿論、盧玟伶(2007)。我國隔代教養的現況及學校的因應策略-參以美國隔代教養方案。學校行政,47,335-347。 張于忻(2016)。口語表達教學策略研究~以某工廠外籍移工為例。國教新知,63(1)49-59。 傅秀媚、沈芳榕(2009)。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方案之建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1-24。 梁美子(2015)。圖像教學策略結合兒歌對學前特殊幼兒語言理解與表達介入成效。桃竹區特殊教育,26,15-24。 張淑娥(1993)。從說話談起-淺談國民小學的說話教學。國教之友,45(1),5-10。 張則凡(2012,12月)。怎麼引導寶貝好好說話?。親子天下雜誌,42,40-41。 張英鵬(1995)。學習學習障礙兒童傾聽與口語表達的教學活動舉隅。國小特殊教育,19,48-51。 張雲婷、黃莉媛(2012)。探討桌上遊戲對孩童能力之影響─以花蓮家扶中心遊戲魔法城為例。花蓮女中,花蓮市。 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雜誌,2(6),535-544。 張毓蓉(2007)。溝通輔助系統在早期療育的介入探討。中華民國 聽力語言學會雜誌,20,67-77。 張曉涵、劉惠美(2012)。延長言語時長與刻意停頓隊經攣型腦性麻痺兒童清晰度的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1),27-51。 張益勤(2016,7月)。人際合作20選溝通、專注力一次到位。親子天下雜誌,111,132-135。 黃瑞珍、陳姵妏(2010)。回應式互動-以兒童為中心之語言療育方法。國小特殊教育,50,21-32。 黃瑞珍、簡欣瑜、朱麗璇、盧璐(2010)。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辜詩婷、洪榮照(2016)。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在提升高職選擇性緘默症學生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障礙者理解半年刊,15(2),41-64。 曾肇文(2005)。一種敘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生活領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21-52。 張慧君(2007)。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頤宣(2014)。家長行為與學語期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鄒小蘭、盧台華(2007)。敘說故事課程對亞斯伯格資優生語言表達技巧影響之試探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109-134。 楊淑美(2015)。運用繪本進行分享閱讀提昇幼兒口語能力之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17,94-99。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9-178。 潘世尊(2006)。教育實踐、知識與行動研究。教育學刊,26,1-21。 劉世琳、姜蘇敏、張莉(2006)。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相關因素分析。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誌,14(3),179-181。 劉明松、許惠雯(2008)。普通班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兒童之經驗分享。台東特教,28,25-28。 蕭雅尤、謝昌成(2012)。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7(3),86-91。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綜合報告書。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賴怡伶(2016)。桌上遊戲應用於提升特殊需求幼兒社會互動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蔡佩芬、王靖瑜、林瑋怡、楊燕如、黃志雄(2013)。自然環境教學對低口語能力幼兒溝通表現影響之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3,41-71。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淑娟、何美慧(2010)。數來寶教學對國小自閉症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3,49-71。 蔡瑜君(2015)。「社交技巧方案結合桌上遊戲課程」對增進ADHD學童社交技巧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賴嘉偉(2015)。桌遊深度玩家之動機、人際互動與人格特質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231-258。 謝麗好(2016)。故事結構教學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藍芳英(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幼兒口說語言學習之成效分析。嘉商學報,36,349-364。 羅裕群、陳致遠(2014)。以數位科技輔具改善溝通障礙。實踐博雅學報,21,53-81。 羅意真(1997)。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的教學。北師語文教育通訊,5,27-32。 羅葆善(1993)。提升兒童語言能力的方法。國教世紀,28(5),32-35。 蘇岱崙(2015,7月)。動手又動腦的遊戲式學習。親子天下雜誌,69,136-139。 蘇明進(2016,1月)。四技巧,讓孩子都喜歡表達。親子天下雜誌,75,102-105。 Aber, J. L., Jones, S., & Cohen, J. (2000). The impact of poverty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of very young children. In C. C. H. Zeanah (Ed.), Handbook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2nd ed., pp.113-128).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ker, L., Mackler, K., Sonnerschein, S., & Sperpell, R. (2001). Parents’ interaction with their first-grade children during storybook reading and relations with subsequent home reading activity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9)5, 415-438. Bock, M. A. (2007). A social behavioral learning strategy intervention for a child with Asperger syndrome: Brief report.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8(5), 258-265. Boylea, E. A., MacArthurb, E. W., Connollyb, T. M., Hainey, T., Manea M., Karkid, A., & Rosmalene, P. V. (2014). A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games, animations and simulations to teach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Computers & Education, 74, 1-14. Burkhart, L. (1987). Using computers and speech synthesis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with young and/or severely handicapped children. Eldersburg, MD: Linda Campbell, G. (2009). Redefining play spaces (Part of a special section: Designing in play). Green Places, 58, 29-30. Chan, K. M., & Yuen, Y. K. T. (2013). An Overview of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d China. Journal of Ritsumeika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5, 165-178. Collins, K. M., & Griess, C. J. (2011). It’s all in the game: Designing and playing board games to foster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kill. YC Young Children, 66(2), 12-19. Crews, A. (2011). Getting teachers on “Board”. Knowledge Quest, 40(1), 10-13. doi: 81/10.1016/j.compedu.2014.01.004 Crain-Thoreson, C. & Dale, P. S. (1999). Enhancing Linguistic Performance: Parents and Teachers as Book Reading Partner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 28-39. Davies, P., Shanks, B. & Davies, K. (2004). Improving narrative skill in young children with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71-286.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2007).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8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Gardill, M. & Jitendra, A. (1999). Advanced story map instruction- effects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1), 2-17.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Gaming, 33(4), 441-467. Gee, J. P. (2005). Affinity spaces: from Age of Mythology’ to today’s school. In D. Barton and K.Tusting (eds) Beyo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anguage, Power and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4-232. Hagberg, B. S., Miniscalco, C., & Gillberg, C. (2010). Clinic Attenders with Autism or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gnitive profile at school 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eschool indicators of language dela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 1-8. Hwang, W. Y., Shih, T. K., Ma, Z. H., Shadiev, R & Chen, S. Y. (2016). Evalua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in a mobile game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situational context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9(4), 639-657. Kaczmarek, L. A. (1990). Teaching spontaneous language to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handicaps: a matrix mode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5, 160–169. Ke, F. (2008). A qualitative meta-analysis of computer game as learning tools. In R. E. Ferdig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ffective electronic gaming in education (pp.1-32).New York, NY: IGI Global. doi:10.4018/978-1-59904-808-6.ch001. McShane, J. (1980). Learning to Talk. Cambridge,UK: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NICHD]. (2005). Pathways to reading: The role of oral language in the transition to reading,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1(2), 428-442. Olive, M. L., de la Cruz, B., Davis, T. N., Chan, J. M., Lang, R. B., O’Reilly, M. F., Dickson. S. M. (2007).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milieu teaching and a voice output communication aid on the requesting of three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 1505–1513. doi:10.1007/s10803-006-0243-6 Oritiz, C., Stowe, R. M., & Arnold, D. H. (2001). Parental influence on children interest in shared picture books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6(12), 263-281. Qian, M., & Clark, K. R. (2016). Game-based Learning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3,50-58.doi:10.1016/j.chb.2016.05.023 Schirmer, B. R., & Bond, W. L. (1990). Enhancing the hearing impaired child’s knowledge of story structure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of narrative text. Reading Improvement, 27, 242-254. Wagner, M., Spiker, D., & Linn, M. I. (2002).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ents as teachers program with low-income parents and childre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2, 1-26. Whalon, K., Martinez J. R., Shannon, D.,Butcher, C.,&Hanline,M.F. (2015). The Impact of Reading To Engage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Language and learning (RECALL).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35(2),1-14. Wu, W. H., Chioub, W.B., Kaoa, H.Y., Hu, C.H., & Huangd, S. H. (2012). Re-exploring game-assisted learning research: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theoretical ba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9(4). 1153-1161.doi::81/10.1016/j.compedu.2012.05.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