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王為國(2002)。多元智慧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王為國(2016)。美國SEL教育方案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72-79。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記圖書。 王淑俐(201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團體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田耐青(2002)。開啟多元智能,迎接九年一貫 : 讓寶貝快樂上小學。臺北市:信誼。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原作者:Michanel Quinn Pattion)。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昭瑢(2013)。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二年級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harles A. Smith)。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2)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信誼。 李平 (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 :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作者:Thomas Armstrong)。臺北市:遠流。 李佳頻(2017)。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社會情緒學習能力、社會情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咏吟(1999)。如何在學校落實因材施教─多元智慧教學的應用。師大校友,298,24-30 李選 (2003)。情緒護理。臺北市:五南。 李麗玉(2016)。以故事教學提升國民小學二年級學童正向情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清松(1998)。情意發展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季刊,1,65-84。 周念縈(譯)(2004)。人類發展學(原作者:James W. Vander Zande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周倩 (2020)。學術工作者的必修學分:學術倫理及研究誠信。臺北市:高等。 林仁和、黃永明(2009)。情緒管理。臺北市:心理。 林心茹(譯)(2005)。活用多元智慧(原作者:Kornhaber, Mindy L.)。臺北市:遠流。 林志成、彭靜文(2013)。大坪國小多元智能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6,130-150。 林建福(2010)。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迷思、重要性與建議。教育研究集刊,56(4),1-26。 林美玲(2014)。運用電子繪本進行情緒教育的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 柯玟青(2017)。運用繪本提升學童情緒智力表現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淑蘭、陳香君、賴慈芳、蘇秀枝(譯)(2010)。多元智能取向之主題教學 : 含1200則以上幼兒課程活動設計(原作者:Pam Schiller & Pat Phipps)。臺北市:華騰。 洪儷瑜(2009)。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親子天下雜誌,5。2018年3月4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2645-%E6%88%91%E7%9A%84%E5%AD%A9%E5%AD%90%E6%9C%89%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5%97%8E%EF%BC%9F/?page=3#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 韋鈺(2013)。社會情緒能力影響孩子一生: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上海教育雜誌,10,26-27。 孫敏芝(2010)。提昇兒童社會情緒能力之學習:美國 SEL 教育方案經驗之啟示。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5,99-11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生活課程(草案)。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常雅珍 、昌小芳、蔡孟秦、王淑女(2007)。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學實務。臺北縣:華立。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惠(譯)(2006)。EQ-十週年紀念版(原作者:Daniel Goleman)。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張湘君、葛琦霞(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 : 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臺北市:天衛。 教育部(2007)。「3Q VERY MUCH」AQ/EQ/MQ 達人評選活動」【公告】。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mojer.net/demo/3Q/02/index.html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生活課程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臺北市:教育部。 莊安祺(譯)(2013)。發現7種IQ : 心智解構(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時報文化。 莊雅雯(2013)。故事教學融入生命教育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影響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耀嘉(1995)。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 許芳菊(2009a)。情緒教育怎麼教?。親子天下雜誌,5。2017年12月13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20-%E6%83%85%E7%B7%92%E6%95%99%E8%82%B2%E6%80%8E%E9%BA%BC%E6%95%99%EF%BC%9F/ 許芳菊(2009b)。都是情緒惹的禍?。親子天下雜誌,5。2017年12月13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10-%E9%83%BD%E6%98%AF%E6%83%85%E7%B7%92%E6%83%B9%E7%9A%84%E7%A6%8D%EF%BC%9F/?page=1 郭秀霞(2013)。繪本融入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二年級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增訂版] (原作者:Linda Campbell, Bruce Cambpell, and Dee Dickinson)。臺北市:遠流。 陳亞潁(2013)。「覺辨感行省」情緒教育陶冶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美靜(2017a)。淺談國小校園中的情緒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81-184。 陳美靜(2017b)。運用兒童哲學理念建構國小二年級學童情緒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瓊森(譯)(1997)。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發 (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信誼。 傅于珊(2006)。情緒發展與教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2018年1月29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index.htm 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曾娉妍(2010)。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原作者:K.T. Strongman)。臺北市:五南。 游恆山(譯)(2002)。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原作者:K.T. Strongman)。臺北市:五南。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 : 「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臺北市:五南。 黃世琤(譯)(2004)。情緒發展 :早期情緒經驗結構。(原作者:L. Alan Sroufe)。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淑娟(2014)。運用情緒主題繪本進行兒童情緒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惠惠(2002)。情緒壓力與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溫美玉(2016)。溫美玉備課趴:情緒表達與寫作的雙卡教學實錄。臺北市:親子天下。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賓靜蓀(2009)。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親子天下雜誌,5。2018年2月27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6242-%E7%BE%8E%E5%9C%8B+Second+step%EF%BC%9A%E8%B7%A8%E8%B6%8A%E6%96%87%E5%8C%96%E6%8E%A8%E5%BB%A3%E6%83%85%E7%B7%92%E6%95%99%E8%82%B2/ 潘怡禎(2017)。社交情緒學習方案對五年級學生情緒能力與行為問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乃昭(2015)。社會與情緒學習(SEL)課程運用於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領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臺北縣:揚智。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鄭婷云(2017)。南臺灣國中學生社會情緒學習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惠文(2000)。讓孩子學會當情緒的主人:從情緒管理教育談起。教師之友,41(3),61-65。 鄭雅方(譯)(2004)。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原主編:Jonathan Cohe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 鄭靜育(2013)。運用理情課程方案進行國小二年級學童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美國8州將合作訂定社會情緒學習SEL標準。教育部電子報737期。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9014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賴怡君(2016)。書目療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情緒智能認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魏渭堂(2014)。兒童的社會行為發展與輔導。載於高義展等人合著,兒童發展與輔導(9-1~9-32)。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臺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Brandt, R. S. (1999).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EL Programs. In J. Cohen (Eds.), Educating minds and hearts :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and the passage into adolescence (pp. 173-182).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ldarella, P., Christensen, L., Kramer, T. J., & Kronmiller, K. (2009). Promo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second grade students: A study of the strong start curriculu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7(1), 51–56. doi: 10.1007/s10643-009-0321-4 CASEL. (2003). Safe and sound: An educational leaders’ guide to evidence-ba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programs. Chicago, IL: CASEL. CASEL. (2013). Effec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 -Pre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ition. Chicago, IL: CASEL. Cohen, J. (2001). Caring classrooms/intelligent schools : the 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NY: Grosset/Putnam. Elias, M. J. (2003). Academic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ies.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Elias, M. J., Zins, J.E., Weissberg, R.P., Frey, K.S., Greenberg, M.T., Haynes, N.M., Kessler, R., Schwab-Stone, M.E., & Shriver, T.P. (1997). Promo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Guidelines for Educators. Alexandria, VA: ASCD.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Lazear, D. G. (1992). Teaching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Low, S., Cook, C. R., Smolkowski, K., & Buntain-Ricklefs, J. (2015). Promoting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An evaluation of the elementary version of Second Step®.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53, 463–477. Mayer, J.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3–31).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Merrell, K. W. (2010). Linking prevention science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The Oregon Resiliency Projec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7(1), 55-70. Salovey, P.,Mayer, J. 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mith, B. H., & Low, S. (2013). The role of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in bullying prevention efforts. Theory into Practice, 52(4), 280–287. doi:10.1080/00405841.2013.829731 Whitcomb, S. A. (2009). Strong Start: Impact of Direct Teaching of a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Curriculum and Infusion of Skills on Emotion Knowledge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Zins, J. E., & Elias, M. J. (2006).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G. Bears & K. Minke (Eds.), Children's Needs III: Development,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pp. 1-14). Bethesda,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