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18.116.23.16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徐文彥
作者(外文):
Xu, Wen-Yan
論文名稱(中文):
與風景的距離—徐文彥繪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
The Gap between Me and the Landscape - Art Works by Xu Wen-Yan
指導教授(中文):
張晴文
指導教授(外文):
Chang, Ching-Wen
口試委員(中文):
蘇孟鴻
高榮禧
口試委員(外文):
Su, Meng-Hung
Gao, Rong-X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
210424404
出版年(民國):
10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風景
、
疏離感
、
凝視
、
記憶
外文關鍵詞:
Landscape
、
Alienation
、
Gaze
、
Memory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54
評分:
下載:0
收藏:0
本創作論述以筆者於 2016 至 2018 年之間所繪製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包括
「與風景的距離」系列及「未竟的邊緣」系列,梳理並分析創作,期望藉著論述的書寫與作品的積累,從中尋求筆者的繪畫創作與個人生命經驗的聯結,以文獻分析與創作實踐做為研究方法,探討系列作品中的層層觀看關係。
本論述於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闡述學理基礎,包括分析美術史上風景畫的發展演變,以及幾位當代藝術家在相關創作手法、內容、題材上的表現,以釐清個人的視覺藝術創作形式。第三章說明筆者
過往經驗對於創作的影響,並從自我對場域的意涵的詮釋裡,敘述作品內容與表現手法如何勾勒出自身的人格特質。
第四章以筆者的兩個創作系列為對象,探討創作發想、創作歷程以及系列作品中的元素與題材演變,進一步整理出作品形式與內容的連結。最後,於第五章歸納出本論述研究的結論,總結筆者從對自身創作的審視中,所獲得的種
種體會與思辨,並進而思索系列作品在未來繼續發展的可能。
關鍵字:風景、疏離感、凝視、記憶
This thesis statement is structured, organize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artist’s series of artworks, including “The Distanced Scenery” and “The Unfinished Experience” both created during 2016 to 2018. Through attempting writings & accumulating art practices, it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tist’s artworks and artist’s personal experiences, looks closely into the relations within series by collecting, analyzing art literature reviews & by putting them into practices.
The beginning chapter of thesis states two research purposes: artist’s personal motives, understanding through practice & research; it furthermore explains its range of discussion & the methods of study.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esis includes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inting revolution in art history, numerous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association with similar techniques, contexts, subject matters are used for comparison to clarify artist’s visual composition.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reative impacts from artist’s personal background experiences, how compositions and techniques form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s self and environment. The forth chapter, artist discusses the creative concepts & progress developments, how elements & materials evolve, form into compositions and correlate with its subjects based on artist’s two series. Lastly,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its thesis statement though critical reviewing, moreover to speculate its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Keywords: Landscape, Alienation, Gaze, Memory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原點 11
第一節 從風景到風景畫 11
第二節 模糊的姿態 22
第三章 思路 33
第一節 視覺的迴圈 33
第二節 場域的向度 36
第三節 結構與解構 40
第四章 詮釋 47
第一節 「與風景的距離」系列 47
第二節 「未竟的邊緣」系列 58
第五章 結論 67
參考書目 69
中文書目
Malcolm Andrews,《風景與西方藝術》,張翔譯。中國上海市: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3。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
John Berger,《另一種影像敘事》,張世倫譯。台北市:三言社,2007。
Ernst Cassirer,《人論》,甘楊譯。台北市:志龍印刷有限公司,1989。
Kenneth Clark,《風景入藝》,廖新田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3。
Catherine Grout,《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黃金菊譯。台北市:
遠流出版,2009。
Marita Sturken, Lisa Cartwright,《觀看的實踐》,陳品秀、吳莉君譯。台北市:
臉譜出版,2013。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1995。
張晴文,《00年代畫家點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3。
黃亞紀,<由李希特「全景」展談起>,《典藏今藝術》,231期(2011.12)。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中國湖北省:湖北
教育出版社,1999。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法(三版)》,台北市:商鼎文化,
2011。
外文書目
Gerhard Richter, Dietmar Elger, Hans–Ulrich Obrist(2009).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London, England: Thames & Hudson.
Mitchell, W.J.T.(1994). Imperial Landscape. In W.J.T. Mitchell(Eds.), Landscape
and Powe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網路文獻資料
藝術家傑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個人網站
https://www.gerhard-richter.com(檢索日期:2018年5月3日)。
土思藝術,<窗外 景——2013蕭北辰個展>,藝術家訪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dibQsFSJc(檢索日期:2018年5月
4日)。
台灣林超群醫師,<散朣劑危害研究>
http://slmvision.com.tw/info/台灣林超群醫師-散朣劑危害研究/(檢索日期:
2018年4月6日)。
亞東紀念醫院:亞東院訊,<rtho–K到底OK不OK?淺談角膜塑型術>
https://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8212(檢索日期:
2018年4月6日)。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從記憶的礦山到歷史的影像:析論吳念真小說與電影《多桑》中的礦區經驗
2.
母女.畫記憶 ─戴于齊創作論述
3.
層層之下
4.
陳伯義作品中的地方認同 ―以《紅毛港遷村實錄―家》為例
5.
自感良好的小吉至子-李明倫膠彩創作論述
6.
洄游:熟悉與陌生的路上 ——張良瑞創作論述
7.
一齣不孤獨的俗劇-蕭其珩創作論述
8.
新辭書計劃-楊絜婷創作自述
9.
無聲—楊奕軒創作論述
10.
訣別夕陽的時刻 - 曾貞源繪畫創作論述
11.
東南亞當代藝術在台灣之展現——以亞洲雙年展為例
12.
逡巡迴路:不安的自我投射 ──陳力菱創作論述
13.
日常劇場的勾勒-林君晏創作論述
14.
身體意象──郭念亭創作論述
15.
滋擾的地下空間-宋宜蓁創作論述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