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3.12.36.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黃裕洲
作者(外文):
HUANG, YU-ZHOU
論文名稱(中文):
華語情態詞「想」、「要」與「想要」的偏誤類型與教學建議:以語料庫為本的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
Error Types and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of Modal Verbs Xiang, Yao, and Xiangyao in Mandarin: A Corpus-Based Analysis
指導教授(中文):
黃漢君
指導教授(外文):
Huang, Han-Chun
口試委員(中文):
葉瑞娟
張群
口試委員(外文):
Yeh, Jui-Chuan
Zhang, 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所
學號:
210424153
出版年(民國):
10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
、
情態詞
、
想
、
要
、
想要
、
語料庫
外文關鍵詞:
TCSL
、
modal verb
、
xiang
、
yao
、
xiangyao
、
Corpus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1184
評分:
下載:128
收藏:0
情態詞「想」與「要」被《華語八千詞》列為初級建議學習的詞彙,是生活常用的高頻詞。在線上辭典《中文詞彙網路》的說明中,這兩個助動詞的語意都是「表示心中存有完成後述事件的願望」,在某些語境中可以互相替代,是學習者可能出現偏誤的問題點。另一方面,歷來討論複合形式「想要」的文獻極少,推測可能是因為使用頻率較低的關係。根據筆者的觀察,在很多語境中,「想要」都可以與「要」、「想」交替使用。而關於「想要」與「想」、「要」進一步的語法功能差異,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之一。
本研究是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採用華語教學及共時語法的視角,聚焦在主題情態詞「要」、「想」、「想要」,討論「華語中介語口語語料庫」、「TOCFL學習者語料庫」中英語背景學習者所出現的4種偏誤類型:誤加、誤代、錯序、遺漏,以及形成偏誤的主要原因。針對學習者偏誤語料中數量較多的幾個問題點,筆者檢視兩本台灣常用的華語教材《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和《當代中文課程》對於這些語法點的說明。最後再根據教材說明上的不足,提出教材編輯、教學活動應用的建議。
綜合全篇研究,本文有四點發現。一,在學習者口語、書面語語料庫中,「要」、「想」出現最多的偏誤類型都是誤代,代表語法知識的掌握度還有進步的空間。另外,學習者使用「想要」的口語偏誤非常少,可能與教材的教學安排有所關聯。二,學習者容易出現偏誤的問題有五種:(1)「不要」與「不用」的誤代;(2)「要」與「會」的誤代;(3)「要」與「想」的誤代;(4)不熟悉情態句修飾結構;(5)不熟悉情態連用形式,需要加強說明。三,《當代》沒有說明使用率很高的要2(義務),《視華》把常用的要2(義務)放在高級階段教授,還將「想」的三個語意一起說明,都有不足之處。四,本文認為「要」適合的語意教學順序為:慾念、即將、義務;「想」則是:意願、思考、思念。
Chinese modal verbs xiang and yao are high frequency words included in 8000 Vocabulary in Chinese. Every Chinese learner needs to learn them. These two words have the same explanation in Chinese Wordnet, i.e. “the speaker has a intention to accomplish some action”, and are interchangeable in many contex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odal verbs, xiangyao, which we regard as a compound modal verb, has a much lower frequency than xiang and yao. In the past, not many scholars talk about this issue. Xiangyao also can replace xiang and yao in many contexts. One of the main ques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three Chinese modal verb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hree modal verbs from a TCSL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 using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data from Chinese learner corpora. Four error types are discussed: addition, substitution, sequential, and omission.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error types may be due to overlapping meanings among the three modal verb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reviews two Chinese textbooks in Taiwan,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and 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e way these modal verbs are presented and explained in the textbooks are evaluat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view, we offer several suitable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The fou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First, the most frequent error type is substitution, which implies that learners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xiang and yao. Moreover, the error frequency of xiangyao is very low, which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fact that xiangyao is taught later than both xiang and yao. Second, some errors are commonly found: (1) using buyao instead of buyong; (2) using hui instead of yao; (3) using yao instead of xiang; (4) placing adjunts before modal verbs; (5) wrong order of two consecutive modal verbs. Third, one sense of yao (“have to”) should be taught earlier, but it is not mentioned in one of the textbooks, and is discussed only in the more advanced level in the other textbooks.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xiang are not distinguished in one of the textbooks. Fourt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der of teaching for yao is: “ to want”, “be going to”, and “have to”, whereas the order of teaching for xiang is: “to want”, “to think”, and “to miss”.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2研究問題 3
1.3研究方法及語料來源 4
1.3.1語料庫研究的應用 4
1.3.2語料來源 5
1.4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5章節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想」、「要」、「想要」語意的異同 10
2.1.1「想」、「要」的語意功能差異 10
2.1.2「想要」的語意功能解釋 14
2.2「想」、「要」、「想要」句法的異同 16
2.2.1「想」、「要」、「想要」句法的異同 16
2.2.2「想要」句法結構的歧義性 18
2.2.3情態連用的語法功能 19
2.3「想」、「要」、「想要」語用的異同 20
2.3.1語用的功能 20
2.3.2語言行為 21
2.3.3「想」、「要」、「想要」的語用功能 22
2.4「想」、「要」的否定不對稱性 23
2.5人稱代詞與主觀性及情態語意的關聯性 26
2.6偏誤分析與偏誤歸類 28
2.7小結 30
第三章 偏誤分析 33
3.1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偏誤分析 33
3.1.1「要」、「想」、「想要」的偏誤語料蒐集 33
3.1.2「要」的口語語料偏誤分析 35
3.1.3「想」的口語語料偏誤分析 41
3.1.4「想要」的口語語料偏誤分析 44
3.2學習者書面語語料庫偏誤分析 46
3.2.1「要」、「想」的書面語語料蒐集 46
3.2.2「要」的書面語語料偏誤分析 48
3.2.3「想」的書面語語料偏誤分析 51
3.3學習者口語、書面語中「要」與「想」偏誤的共通點 55
3.4「要」與「想」、「會」的異同 58
3.5「想要」與「想」、「要」的異同 60
3.6小結 61
第四章 教材檢視 65
4.1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的教學安排 65
4.2當代中文課程的教學安排 69
4.3小結 72
第五章 情態詞「想」、「要」、「想要」的教學建議 75
5.1情態詞「要」的教學建議 75
5.1.1幫助學習者區分「不要」與「不用」的差異 76
5.1.2幫助學習者區分「要」與「會」的差異 78
5.1.3加強學習者使用情態句結構的語法知識 79
5.1.4加強學習者的情態連用形式 80
5.2情態詞「想」的教學建議 80
5.2.1對比近義詞「想」與「喜歡」、「願意」的差異 81
5.2.2對比「想」與「要」語意、語用、句法搭配的差異 82
5.3情態詞「想要」的教學建議 83
5.4小結 84
第六章 結語 87
6.1研究結論 87
6.2未來待研究議題 91
參考文獻 93
王惠(2005)。從構式語法理論看漢語詞義研究。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10,495-508。
王智儀(2012)。基於語料庫之近義詞辨析—以漢語動詞「建立、成立」為例。臺南應用科大學報,31,261-279。
王希杰(1992)。“想”類動詞的句法多義性。漢語學習,2,7-13。
王義娜(2008)。人稱代詞移指:主體與客體意識表達,外語研究,2,30-34。
尹莞榕(2013)。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台北。
古川裕(2006)。關於“要”類詞的認知解釋——論“要”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世界漢語教學,1,18-28。
呂叔湘(2015)。現代漢語800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台北:正中書局。
吳欣達(2003)。從“懸、掛、吊”看現代漢語近義詞的區辨。中文信息學報,1,32 - 37。
何偉、滑雪與張敬源(2013)現代漢語典型助動詞“要”字的句法功能研究。山東外語教學,3,35-40。
郭維茹(2015)。多義情態詞「要」來源試探。漢語研究,3,1-34
金順吉、鹿欽佞(2010)。主觀移情與漢語人稱代詞的有標用法。語言應用研究,7,28-30。
林于婷、陳浩然與王敬淳(2014)。從學習者語料庫探究趨向補語「起來」之偏誤情形及教學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4,73-109。
林靚曄(2013)近義詞動詞組詞彙語意辨析與對外華語近義司教學-「造成」、「形成」、「引起」、「導致」。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65-92。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2004)。學習難度的測定和考察。世界漢語教學,1,41-48。
周晏菱(2011)。華語教材編寫研究-以「近義詞」為探討對象。明新學報,1,133-147。
洪瑋婷(2010)。近義詞「製造」和「生產」辨析與對外華語學策略。應華學報,6,223-245。
范曉蕾(2016)。助動詞「會」情態語義演變之共時構擬——基於跨語言/方言的比較研究。語言暨語言學,2,195-233。
徐治瓊(2009)。能願動詞「想」和「要」的比較。現代語文(語言研究),6,120-122。
馬貝加(1994)。能願動詞“要”的產生及其詞義。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科學版),5,9-11。
馬貝加(2002)。“要”的語法化。語言研究,4,81-87。
許婷婷(2013)。從語意內涵及方言對比試析華語多義助動詞「要」的功能分布。華語文教學研究,1,1-30。
張維耿(1982)。助動詞「想」和「要」的區別。語言教學與研究,1,77-78。
張紅英(2010)。進入“想+N(P)+V”格式的語法條件。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版),4,46-47。
張莉萍(2017)。華語學習者關係子句的習得考察─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1,47-80。
張莉萍(2012)。對應於歐洲共同架構的華語詞彙量。華語文教學研究,2,77-96。
張莉萍(2014)。TOCFL學習者語料庫的偏誤標注系統。第三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與應用國際學術討論會,2014年8月2-3日,福建師範大學。
陳爾薇(2015)。近義詞「國外」、「外國」的比較及教學建議。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3,25-52。
陳仙卿(2016)。漢語助動詞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浩然等人(2017)。語料庫與華語教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邵軍、尹美子(2008)。助動詞“要”的模態多義性及其制約因素。漢語學習,2,35-4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當代中文課程1。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當代中文課程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當代中文課程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當代中文課程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當代中文課程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台北:正中書局,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台北:正中書局,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3。台北:正中書局,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4。台北:正中書局,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5。台北:正中書局,2008。
舒兆民、林金錫(2013)。華語文教學之漢語語言學概論。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湯廷池(2000)。漢語的情態副詞:語意內涵與句法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99-245。
湯廷池(1984)。國語的助動詞。中國語文,22-28。
湯廷池、湯志真(1997)。漢語情態詞序論。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177–197,台北。
程美珍、李珠(2010)。漢語病句辨析900例。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優先公司。
程祥徽、田小琳(2013)。現代漢語(修訂版)。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傅國忠(2009)。從語義和句法互動的角度看近義詞「美麗」和「漂亮」。台灣華語文教學,7,33-39。
黃雅菁(2014)。華語近義詞教學之課堂操作:以「改善」、「改進」、「改良」為例。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2,161-185。
黃情詩(2011)。漢語「要」的語法化: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臺北。
楊惠媚、陳浩然、潘依婷(2014)。兩岸華語詞表之比較及選詞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1,67-98。
楊寄洲、賈永芬(2009)。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趙新、劉若雲(2005)。編寫《外國人實用近義詞詞典》的幾個基本問題。辭書研究,4,57-67。
說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2017)。學生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詞典(精編大字本)。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鄭縈、趙芳玉(2011)。華語情態詞「一定」的教學語法。華語詞彙與語法,6,369-391。
鄭縈(2001)。從語料庫看漢語情態動詞的詞序。靜宜人文學報,14,42-69。
蔣平(1983)。「要」與「想」及其複合形式、連用現象。語文研究,2,44-40。
劉月華、潘文娛與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儀君(2015)。華語近義詞「難免」、「不免」、「未免」的辨析與教學建議。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3,149-177。
劉卓(2006)。情態動詞“要”的個案研究補論(碩士論文)。中國吉林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字所:吉林。
蔡惠玲(2009)。「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蔡美智(2010a)。「同樣、相同」不「一樣」:表相似近義詞指稱功能辨析。華語文教學研究,1,57-79。
蔡美智(2010b)。華語近義詞辨識難易度與學習策略初探。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57-79。
蔡美智(2011)。過程方便,結果便利─狀態動詞事件結構與近義詞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3,1-22。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臺北:中正書局。
鄧翠雲(2012)。意願動詞「想」、「想要」、「要」之語意與語用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鄧守信(2009)。漢語近義詞用法詞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賴鵬(2006)。漢語能願動詞語際遷移偏誤生成原因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5,67-74。
盧卓群(1997)。助動詞“要”漢代起源說。古漢語研究,3,45-48。
魯曉琨(2004)。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庭郁(2014)。近義詞「經過」、「通過」、「透過」的比較及教學建議。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2,187-212。
儲澤祥、程書秋(2008)。制約“想NV”格式成立的若干因素——兼談與其相關格式“想VN”的比較。漢語學習,1,19-27。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rles N. Li,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aff, David and Ke Chen. (2003). Chinese Giga-word LDC2003T09. Philadelphia: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
Li and Hsieh. (2016). L2 Acquisition of the Mandarin Modal Verb YAO by L1 English Speakers. Taiwan Journa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Vol.12:99-132.
Leech, G. (1977). 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and Wenger, 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1985). 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ika, S. (2009). Semantic Extension, Subjectification, and Verbalization.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Palmer, F. 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sao, F-F.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 Taipei: Student Book Co.
網絡資源:
Chinese Gigaword:http://wordsketch.ling.sinica.edu.tw/index.html
TOCFL學習者語料庫: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TOCFL/
TOCFL學習者語料庫偏誤標記分類法: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doc/ErrorTag_201412.pdf
PEXELS:https://www.pexels.com/
中文詞彙網路:http://lope.linguistics.ntu.edu.tw/cwn/
在線新華字典:http://xh.5156edu.co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華語八千詞: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華語中介語口語語料庫:http://140.122.83.250/cwb_mp3/
漢語資料庫:http://140.114.116.3/DB/index.php
漢典:http://www.zdic.net/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華語「什麼」的功能分類與教學建議:語料庫為本的分析
2.
哈薩克語和漢語顏色詞比較研究
3.
以認知語言學觀點 探討台灣華語「V掉」之語意與功能
4.
華語「可見」與「難怪」的言談功能:教學語法的觀點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