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163.7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洪菁華
作者(外文):Hung, Ching-Hua
論文名稱(中文):新竹市國小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與教師專業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Wen's Party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中文):鄭淵全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Yuan-Chuan
口試委員(中文):單文經
顏國樑
口試委員(外文):Shan, Wen-Jing
Yen, Kuo-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381023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溫老師備課Party國小教師教師專業
外文關鍵詞: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teacher professiona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國小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與教師專業關係。研究方法採取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溫老師備課Party與教師專業關係之調查問卷」來進行研究,以參加溫老師備課Party之新竹市國小教師為施測對象,共發出問卷149份,回收有效問卷147份。
資料運用統計軟體SPSS22,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ANOVA)分析的統計方式進行分析,並獲致以下結論:
一、溫老師備課Party的新竹市成員主要是學士畢業,且服務11-20年的女級任教師。參與動機以「提升自己專業能力」、「取得教學實務相關資源」、「被溫美玉老師的教學所吸引」、「想吸收教育新知」為主。使用頻率以「每天都看」最多。「針對他人發表按讚」、「尋求學習資源」、「針對塗鴉牆公告訊息回覆留言」這三者為主要使用行為。
二、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之教師專業程度良好,其中以「教師專業成長」層面程度最高。
三、不同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及擔任職務之教師在每週使用溫老師備課Party社群頻率及社群參與度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及擔任職務之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之教師專業沒有顯著差異。
五、溫老師備課Party社群成員之教師專業現況不因使用頻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會因參與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實證資料分析的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線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成員,以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onlin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ase in Hsinchu Cit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rvey subjects are teachers 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in Hsinchu City. 14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mong which 147 questionnaires valid.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Chi-square Test.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principal members 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are female homeroom teachers who had bachelor’s degree and work from eleven to twenty years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of motivation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look for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ttracted by Teacher Wen's teachingbased.Most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everyday.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tended toclick the Like button ,look for teaching resources and leave a comment.
2.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fell into the high level.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growth were better.
3. Teachers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with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year of teaching and job position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professional group.
4. Teachers 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with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year of teaching and job position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5. Teachers 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with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ut teachers of Facebook Teacher Wen's Party with different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professional group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or of the onlin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s and research staff engaged in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溫老師備課Party臉書社群 7
第二節 教師專業標準 15
第三節 溫老師備課Party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研究程序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7
第一節 溫老師備課Party參與之現況分析 47
第二節 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之教師專業現況分析 51
第三節 不同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社群使用情形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54
第四節 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教師專業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58
第五節 不同社群使用情形在教師專業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3
一、中文部分 73
二、西文部分 77
附錄 79
附錄一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105年版) 79
附錄二 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與教師專業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初擬 85
附錄三 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溫老師備課Party與教師專業關係之研究調查正式問卷 91

一、中文部分
王金國(2016)。期許重視「教學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71-75。
王華(2013,4月10日)。溫美玉 溫柔雕琢每一塊璞玉【非常木蘭部落格】。取自
http://www.verymulan.com/story/%E6%BA%AB%E7%BE%8E%E7%8E%89%E3%80%
80%E6%BA%AB%E6%9F%94%E9%9B%95%E7%90%A2%E6%AF%8F%E4%B8%80%E5%A1%8A%
E7%92%9E%E7%8E%89-179.html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9)。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清山、黃旭鈞(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44-58。
吳清山(2010)。從教師MP3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169,12-19。
吳清山(2012,4月)。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清山(2016)。當前教育專業倫理的思索:挑戰與對策。教育研究月刊,272,4-17。
吳淑禎(2011)。中等學校師培育課程的發展特色與教育專業課程的能力指標分析。教育研究
集刊,57(4),1-42。
呂秀蓮(2016)。能力指標導向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能力:強化教師專業課程能力與信心。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5(8),59-65。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7,
45-64。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之專案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李金都(2010)。思摩特網(SCTNET)網路社群中國小教師參與動機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珮瑜、連采宜(201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契機及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
13-16。
李園會(1989)。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李慧明(2016)。使用虛擬社群教師人格特質、知識分享、社群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
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周新富(2004)。教學的意義、性質與研究。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教育導論
(1-26頁)。臺北市:心理。
林清江 (1971)。教育社會學。台北,臺灣書店。
林進財主編(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卓越新典範。臺北
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芳如(2015)。國小教師使用Facebook專業學習社群現況、參與動機與態度之調查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原作者:Sylvia M. Roberts, Eunice Z.
Pruitt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
27,9-12。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
1, 229-252。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梁福鎮(2005)。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5:2,61-77。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
究,72,17-32。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
陳振益(2014)。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趨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116-122 。
陳至中(2015,9月)。溫老師備課FB中毒滅團 再站起。中央通訊社。取自
http://health.cna.com.tw/babymom/20150908s012.aspx
陳伊菱(2015)。線上專業社群社會支持與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溫老師備課
PARTY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秀敏(1999)。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張新仁等(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新仁、馮莉雅、邱上真 (2004) 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
247-269。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蔡秀媛、許籐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賴志峰(2000)。發展性
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吳武雄、曾燦金、許籐繼、洪寶蓮、王美霞…李俊達(2001),台北市
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錦弘(2015,9月)。駭客入侵遭「滅團」 溫美玉臉書社團熱情重啟。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story/6888/1174566
張民杰 (2016)。教師專業發展評鑑105年版規準解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
115-118。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 編輯小組主持人)。臺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16,2月)。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教育部。取自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id=5012870#sthash.I1ITSb9r.dpufhttp://web.nutn.edu.tw/gac201/%E5%
85%AC%E5%91%8A/%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6%A8%99%E6%BA%
96%E6%8C%87%E5%BC%95105-2-15(1050018281%E5%87%BD).pdf
教育部(2016,4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取自網址
http://www.msps.tp.edu.tw/board3/upload/81d6a3e66b2ae2ee0aa15c9551755cde_11933400A00_ATTCH1.pdf
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育齡(200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
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
葉靜惠(2003)。高職網路學習社群系統建構與評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思偉(201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標準手冊。台北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師
教育研究中心。
溫美玉(2013,10月10日)。「溫老師備課party」--讓國小老師有尊嚴地站在講台【溫美玉
臉書文字資料】。https://www.facebook.com/wenmeiyuteacher/posts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甄曉蘭、陳佩英、胡茹萍、楊世瑞、陳清誥(2014)。103年度中等學校教師類組(含特等
教育教師類組)專業標準及專業表現指標相關內涵暨配套措施計畫(教育部委託專
案結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教育學系。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a)。教師基本教學
專業能力指標。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蔡濱如(2004b)。國民中
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潘慧玲(2014)。探思教師專業標準之發展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43,5-19。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劉蔚之、黃春木(2014)。「學校本位」教師生涯進路的規劃。載於吳清基、黃嘉莉主編,
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師資培育挑戰。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163-194。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教育廳委託研究。
蕭富元(2011,5月)。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天下雜誌,384。取自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id=5012870#sthash.I1ITSb9r.dpuf
賴秋瑋(2016)。教師專業網路學習社群運作現況之研究--以溫老師備課Party為例。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戴嘉南(1992)。輔導在班級經營的運用。輔導通訊,30,2-9。
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經營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4(4),36-48。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分
Brophy,J.(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 1-18.
Brown, A. L., & Campione, J. C. (1994). Guided discovery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in
M. Kate(Eds). Classroom lessons: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229-270.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adford
Books.
Doyle,W.(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C.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NY: Macmilan, Inc.
DuFour,R.(2004).What Is a "Professional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Emmer,E.T.(1987).Classroom management.In M. J. Dunk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437-446.Oxford: Pegramon Press.
Glatthorn,A.A.(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
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 Leadership , 11 ,
31-34.
Hord,S.M.(1997).Professional learningcommunities: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Issues …… about Change, 6(1),1-8.
Hord,S.M.(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Mayer,R.E.(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golis,J.(2009). Start with the passion that fuels a teacher's
soul.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31(1),80.
Oliva,P.F.(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Rich,J.M.(1984). Professional ethics in education.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