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英文部分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Bloom, B. 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Longman, Green. Costa Arthur L.& Bena Kallick (2001)。評量和記錄心智習性。(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of Mind)(李弘善譯)。臺北:遠流出版。(原著出版年:2000) Gardner, H. (1999). The Disciplined Mind: What All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Glaser, R.(Eds.)(1962).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Hong, S.-T., Li, L. Y.,Huang, &Y.Y.(2017). Bridging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Oral Performance through Video Annotation System, GCCCE 2017. Johnson, D.W., Johnson, R. & Holubec, E. (1998).Cooperation in classroom.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W., &Johnson, R., (1999).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KKY.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M. (200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an, P.-N., Steinbach, M., &Kumar, V. (2005).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Person Education India. von Glasersfeld, E. (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London & Washington: The Falmer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eds.&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二、 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王千祈(2012)。探討科學本質融入科學史之研究:社會建構取向教學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 王岱伊、陳彥廷(2009)。提供錨式學習與影片註記的學習系統。2009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王姵錡(2014)。應用表現水準設定方法與次序型選擇題測量四至六年級面積概念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 王建偉(2013)基於賽局理論的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新竹。 古育嘉(2017)臺灣、中國與新加坡國小幾何教材心智習性內容之分析與比較-以複合圖形面積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台中。 田耐青(1999)。由多元智能理論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期,頁32-37。 江秉倫(2015)國小資優學生心智習性與閱讀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優組。台北。 李良一、江侊紘、吳孟修、許博盛、曾鼎元、陳國棟(2013)。以相片為中心的行動註記系統去支援偶發性學習。教育科技與學習,1:2,頁227-250。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秉泰(2013)。線上影片註記應用於國小書法教學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 谷瑞勉(1999譯)、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原著出版年:1995)。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心理。 林郁雯(2012)。學校經營策略與家長選校考量因素之集群分析~以桃園縣龍潭鄉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林家宏(2014)知識協同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台北。 孫玉明(2008)透過社會建構觀點提升國小學童數學溝通能力之研究─以四年級課後數學社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孫釗嫺(2009)潛默之力-生命教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心智習性及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 張元隆(2013)影片註記系統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英語科之學習成效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 張筱詩(2017)。雙親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母乳哺餵、嬰兒醫療利用及健康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靜嚳 (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三期。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台北。 許書明(2008)提升學童創造相關心智習性之行動研究-以生活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台北。 陳昇飛(2005)社會建構主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之實踐─社會互動教學與語文能力建構歷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陳柔安(2006)。群聚分析與分類樹技術於學校衛生護理之運用--以高職學生體適能為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陳柔安(2006)群聚分析與分類樹技術於學校衛生護理之運用--以高職學生體適能為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台北。 陳炫仲(2007)設計以社會建構教學為基礎之國小自然科網路輔助教學系統及其評估(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嘉義。 陳滄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馮志銘(2010)。影片註記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全球暖化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悅民、劉嘉茹、蘇育正、簡佑丞、蘇彥寧、賴嘉宏、陳信欽(2013)影片註記學習系統在機構學課程之應用與評估。科技與工程教育學刊,46(2),頁1-10。 葉昱佐(2014)。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自覺健康狀況及醫療利用之關係—以臺灣18~25歲成年初顯期族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詹正維(2006)。融入叢集分析之特徵萃取法在高維度資料辨識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 蔡珠娟(2008)社會建構取向的閱讀活動對國小學童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台中。 蕭佩姍(2016)提升幼兒彈性思考心智習性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台北。 蕭芸婷(2012)。服務品質、品牌形象與顧客忠誠度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戴雲卿(2007)社會建構導向的資訊融入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謝俊宏(2003)。植基於資料挖掘技術的體適能評級模式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 謝俊宏(2003)植基於資料挖掘技術的體適能評級模式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