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6.10.12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孫育群
作者(外文):Sun, Yu-Chun.
論文名稱(中文):科學文本形式對國小四年級不同閱讀能力學童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 of Scientific Texts on the ReadingComprehens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Reading Ability of fourth grade children
指導教授(中文):陳明蕾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ing-Lei
口試委員(中文):許育健
黃秋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學號:210325133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科學閱讀文本形式閱讀理解
外文關鍵詞:science readingtext formreading comprehen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說明式」文本與「問答式」文本,在具體與抽象不同難度主題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對象為新竹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共計201位。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科學文本、科學閱讀理解測驗與科學閱讀量表,科學文本主題為「衣魚」(具體)與「表面張力」(抽象),科學閱讀理解測驗有「科學詞彙的理解」、「科學概念的推論」、「科學概念的應用」等三個面向,科學閱讀量表項目包含學生閱讀科學課外書的情形、對文本主題的熟悉度、對文本主題的先備經驗、對文本內容難易度的自覺等。研究程序為所有研究對象先進行「閱讀理解成長測驗」與「詞彙成長測驗」的施測,接著再進行科學閱讀理解測驗,施測方式皆採團測紙筆測驗。
研究結果顯示:
一、「衣魚」「問答式」文本能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表現。
二、「衣魚」「問答式」文本有助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的推論」、「科學概念的推論」、「科學概念的應用」等三個面向之表現。
三、「版本」與「主題」、「閱讀理解能力」、「詞彙能力」皆與「科學閱讀理解表現」有交互作用。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科學閱讀理解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xplanatory" texts and "Q & A" texts on the scientif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fourth grader under different difficult content. There were 201 fourth grader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There were two scientific text with two version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er. Scientif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include "scientific vocabulary Understanding "," scientific concept inference "," scientific concept of application "and other three-oriented, science reading scale items include students reading science extracurricular books, the familiarity of the text theme, the subject of the text prior experience, Awareness of the difficulty of the text content and so on. Two standard reading ability test,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Growth Test" and "Vocabulary Growth Test" , were conducted for all the participants, followed by the Scientif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fish" "Q & A" text can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scie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fourth grade children.
Second, the "fish" "Q & A" texts are helpfu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grade of reasoning", "corollary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s" of fourth grade children.
Third, "version" and "subjec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vocabulary ability" both interact with "scie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scientif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future reference.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科學文本之內涵與特性 9
第二節 科學文本之閱讀理解 13
第三節 科學閱讀理解之實徵研究 18
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5
第三節 資料處理 37
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科學閱讀理解表現之分析 38
第二節 閱讀理解能力與科學閱讀理解表現之分析 43
第三節 詞彙能力與科學閱讀理解表現之分析 48
第四節 科學閱讀經驗與態度量表與科學閱讀理解表現之分析 53
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2
6 參考文獻 64
附錄一 科學文本---衣魚(說明式文本) 68
附錄二 科學文本---衣魚(問答式文本) 69
附錄三 科學文本---表面張力(說明式文本) 71
附錄四 科學文本---表面張力(問答式文本) 72
附錄五 科學閱讀理解測驗---衣魚 (自編) 74
附錄六 科學閱讀理解測驗---表面張力 (自編) 77
附錄七 科學閱讀理解測驗施測指導語 80

中文部分
李依珊(2012)。不同的編排形式的科學文本對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以珊瑚教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宛真(2008)。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健維(2012)。閱讀不同型式科學文本對國中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以鋅銅電池單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智(2003)。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章的理解─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第15期。
林芯聿(2009)。文本改寫與教學對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科學文本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瑩(2014)。以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增進國小四年級學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月女,靳知勤(2008)。科學寫作理論與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2,173~192。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2006報告)第二版。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
陳秋芬(2003)。科學性文章中的時間序列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107-124。
黃書敏(2008)。不同類型之科學閱讀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迷思概念的影響-以水資源概念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俊儒(2010)。促進以閱讀理解為基礎的科學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參訪紀實與省思。科學教育月刊,第330期。
黃茂在,吳敏而(2016)。科學素養與課程統整。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5期。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文金,陳世文,李哲迪,任宗浩,古智雄(2008)。以閱讀困難觀點探討漢、英語科學論述之語意差異-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第16卷,第2期,193-214。
葉佳承,楊文金,廖斌吟,賴廷倫,林芯聿(2009)。光合作用文本對學生概念學習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第17卷,第4期,343-365。
溫瑞敏(2016)。運用心智圖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玉(2013)。自我提問策略科學閱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章其閱讀理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秉鈞(2006)。合作學習融入閱讀策略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廷瑛(2015)。溝通式閱讀科學文本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科學閱讀表現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第32卷,第1期,93~126。

英文部分
Cook, L. K., & Mayer, R. E. (1988). Teaching reader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448.
Chall,J.S.(1996).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2nd ed.).Orlando.
Fang, Z. (2005). Scientific literacy: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89(2), 335-347.
Gagne, E.D.(1985).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oodman,Y.M.(1982). Retellings of literature and the comprehension process.Theory Into Practice,21(4),301-307.
Halliday, F. (1990). The pertinen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litical Studies, 38(3), 502-516.
Halliday, M. A. (1993). Th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x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124-132.
Kameenui, E. J., & Simmons, D. C. (1990).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prevention of academic learning problems. Merrill.
Mallow,S.V.(1991). Reading science.Journal of Reading,34(5),324-338
Meyer,B.J.F.(1985). Prose Analysis: Purposes, Procedures, and Problems. In B. K. Britton& J. B. Black(Eds), Understanding Expository Text(pp.11-64)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Recht,D,R. & Leslie.L(1988). Effect of Prior Knowledge on Good and Poor Readers'Memory of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 16-20.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Dorn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
Morgan, D. O., Jarnagin, K., & Roth, R. A. (1986).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eptor f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Biochemistry, 25(19), 5560-5564.
Sweet, A. P., & Snow, C. E. (2003). Rethin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Literacy.
Veel, R. (1998). The greening of school science: Ecogenesis in secondary classrooms. In J. R. Martin, & R. V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 (pp. 114-151).
Yore, L. D., & Denning, D. (1989). Implementing Change in Secondary Science Reading and Textbook Useage: A Desired Image, a Current Profile, and a Plan for Change.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