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8.6.13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曉怡
作者(外文):Lin, Hsiao-Yi
論文名稱(中文):運用iPad AAC 對提升身心障礙成人溝通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 Research by Using iPad AAC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s for the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中文):李翠玲
指導教授(外文):Lee, Tsuey- Ling
口試委員(中文):洪榮照
孫淑柔
口試委員(外文):Hung, Jung-Chao
Sun, Shu-J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210324733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科技輔具輔助溝通系統身心障礙成人iPad AAC
外文關鍵詞:Technical Aids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dults with DisabilitiesiPad AAC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心障礙成人,使用擴大與替代性之平板電腦科技輔具溝通系統「iPad AAC」後,是否能提升其溝通能力及表達個人意願,以增加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參與之活動。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兩位中重度智能障礙成人,研究工具包括評量表、觀察與訪談,資料分析採質量並重。研究結果如下:
一、日常生活常用詞理解力:
研究參與者在經過「iPad AAC」教學後,可以熟悉操作「iPad AAC」食物類基本常用的版面,內容包括主食類、點心類、水果及蔬菜類等四類,因此提升了日常生活常用詞理解力。
二、溝通表達需求:
透過「iPad AAC」使用基本的「肯定句」與「否定句」的需求組句,並在練習中需要給予肢體協助,增進了研究參與者之溝通表達能力。
三、表達日常生活需求:
研究的情境設定於研究機構中的餐廳,及外出用餐時兩個情境。在實際情境中使用時,學生因情境的轉換,在操作「iPad AAC」時速度比較慢。但在找到「iPad AAC」介面之後給予回應及回饋,因此學生使用「iPad AAC」意願也相當高,成效相當好。
四、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在接觸「iPad AAC」之後,發現「iPad AAC」不但可以讓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更為多樣化,也可以讓身心障礙者表達更多自己心裡的想法,如此身心障礙者成人的生活範圍就可以更廣,也可以接觸更多的人,也促進了教師專業。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dults with disability could enhance thei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and express individual intentions for increasing their participations in daily life by using iPad AAC.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here were 2 adul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assessment scale,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as follows:
1. The comprehension of daily living words:
 The participants are able to use the basic layout of common food category after intervention of iPad AAC. The basic layout of common food includes four categories of staple foods, snacks, fruits and vegetables. It shows that students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words in daily life.
2.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s
Through practicing the basic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with the physical assistance, the participants developed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express individual intentions by using iPad AAC.
3. Expressing daily life needs:
Two situation was designed for increasing the participants’ expressing the daily life needs, which one of them was in cafeteria of the institution and the other was dining out. The participants were slow in using iPad AAC in real situation when the situation was changed. However, students were motivated to use iPad AAC with good performance by giving response and feedback when they found correct layouts.
4.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eacher
After using iPad AAC,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iPad AAC" not only could make the adults with disability to be more diversified in life, but also enabled them to express more intensions from their deep heart. Therefore, the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could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ir life and were able to reach out to more people. These results motivated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he teacher.
誌 謝 I
摘 要 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學習與溝通特質.......11
第二節 輔助溝通系統發展與應用..........17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使用「iPad AAC」之探討.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39
第三節 研究程序........................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4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使用「iPad AAC」提升日常生活常用詞理解力之成效.........57
第二節 使用「iPad AAC」教學對提升建立溝通行為表達需求之成效....90
第三節 使用「iPad AAC」表達日常生活需求之成效................10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15
第五節 教師專業成長.........................................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33
二、英文部分.................................................139

附件一-家長同意書............................................143
附件二-協同教學者訪談........................................144
附件三-1「iPad AAC」 教學教案-1.............................145
附件三-2「iPad AAC」 教學教案-2.............................146
附件三-3「iPad AAC」 教學教案-3.............................147
附件四-1「iPad AAC」 第一階段四個教學步驟進行方式.............148
附件四-2「iPad AAC」 主食類操作步驟..........................149
附件四-3「iPad AAC」 水果及蔬菜類操作步驟.....................150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6)。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臺北市:內政部。
孔逸帆(2011)。手勢溝通介入方案對無口語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東臺灣
特殊教育學報,14,71-104。
王欣宜(2006)。智能障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殊教育季刊,98,9-16。
王俊凱(2016)。運用iPad AAC介入方案對提升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珮均(2014)。圖卡及手勢動作教學對提升聽障幼兒口語詞彙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淑娟(2002)。唐氏症兒童溝通與語言學習困難相關因素之初探。載於臺中師院特教
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1,9-19。
王惠宜(2006)。教室本位手勢溝通訓練對語言障礙幼兒溝通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南市。
王華沛、吳武典(1998)。加強身心障礙者輔助科技建設。特殊教育季刊,72,1-9。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三版八刷)。臺北市:五南。
吳宜芳(2009)。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購物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慧敏、孫淑柔(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促進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叢書(1)-特殊教育論文集,9-28。臺中市。
李乙明(2006)。語言障礙。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306-346)。臺北市:心理。
李宏俊(2007)。AAC應用於國小低功能無口語自閉症學童主動溝通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李旻青、莊妙芬(2006)。替代性溝通訓練在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童購物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6,99-123。
李昆霖(2016)。4WD遙控車藍芽4.0模組設計與iPAD遠端操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李俐瑩、吳柱龍、侯禎塘、羅日生(201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理財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6,23-43。
李秋桃(2011)。應用手勢溝通教學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翠玲(2016)。智能障礙。載於孟瑛如(主編),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頁159-180)。臺北市:心理。
李翠玲、黃澤洋(2014)。自閉症學童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效-系統性回顧後設分析。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7,23-49。
林千惠、何素華(1997)。國中新生功能性讀寫能力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425-452。
林欣怡(2004)。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改善國小低功能自閉症自發性溝通行為類化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淑莉、胡心慈、趙玉嵐、邱滿艷(2012)。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一位多重障礙兒童之功能性溝通行為的改變。特殊教育季刊,122,1-12。
林霓苗(2012)。平板電腦改善自閉症兒童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麗玉(2009)。刺激褪除策略結合數位科技輔具教學系統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字彙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寶貴(1995)。智能不足兒童之語言矯治。載於許天威(主編),智能不足者之教育與復健(頁203-251)。高雄縣:復文。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寶貴、邱上真(1983)。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能力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寶貴、黃玉枝、張正芬(1992)。臺灣區智能不足學童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聽語會刊,8,13-43。
邱美佳(2014)。平板電腦教學提示輔助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生活管理領域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淑惠(2015)。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讓孩子用iPad說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燕華(2012)。輔助溝通系統對無口語自閉症幼兒語言表達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姜雅玲(2010)。運用輔助科技對增進國小中度自閉症學生溝通能力之研究。工業設計教育學刊,3,77-86。
施琬如(2004)。手勢溝通教學對提升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湘綾(2006)。運用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幼兒口語表達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洪榮照(2006)。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50-11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孫淑柔(2016)。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與支持服務。載於何素華(主編),智能障礙(頁4-1:4-18)。臺北市:華騰出版社。
徐享良(2006)。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3-49)。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祝旭東(2008)。淺談輔助科技。代步休閒產業雙月刊,41,1-10。
張淑滿(2001)。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智障兒童解決生活問題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蓓莉、孫淑柔(1995)。特殊需求兒童親職手冊。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教育部(201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35。
莊妙芬(2001)。替代性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181-212。
許靖如(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提升學習障礙兒童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耀分(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自發性使用圖片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為藩(1992)。教育專業。載於郭為藩、高強華(主編),教育學新論(頁238-277)。臺北市:正中。
陳玉麗(2010)。圖片提示教學對自閉症幼兒自發性口語溝通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明瑜(2009)。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自發性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麗華(2006)。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國中無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寶珠(2010)。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較報工作的理念-愛讓生命茁壯。新竹市: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
童敏喬(2015)。應用平板電腦於故事結構教學對改善國小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馮鈺真、江秋樺(2010)。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在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之應用。雲嘉特教,12,43-51。
黃國榮(1992)。智能不足者之特質與教學輔導。特教園丁,7,9-10。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華音。
楊熾康(2007)。輔助科技原則與實行。臺北市:心理。
楊熾康、王道偉、鍾莉娟(2010)。輔助溝通系統在早期療育中的迷思與探討。東華特教,43,1-7。
楊熾康、鍾莉娟(2009)。台灣輔助溝通系統發展趨勢之探討。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特教通訊,42,1-6。
董愉斐(2004)。應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法增進自閉症兒童主動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廖國男、楊雪芳、李炫昇(2015)。以物聯網(IoT)概念運用行動載具(iPAD)於提升住院病人會診時效。醫務管理期刊,16(4),345- 358。
趙子嫻(1997)。「口語法」「手語法」「併用法」對無口語重度智能障礙者溝通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羽珊(2011)。運用 SGD 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進行溝通訓練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慧玲(2014)。iPad有聲注音溝通版教學對國小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衛生福利部(2016)。中重度智能障礙者的鑑定標準。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7)。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鄧秀芸(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鄭善次(2009)。比較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與口手語溝通模式對重度自閉症學童行為語言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鄭雅容(2014)。語音輸出溝通輔具對身心障礙學生溝通與問題行為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筱薇(2009)。唐氏症兒童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瑋辰、宋旻翰、張茹茵(2011)。擴大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輔助教學對唐氏症兒童主動溝通行為之介入成效。南屏特殊教育,2,79-97。
薛明里、孫美鈴、吳健忠(2003)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兒童溝通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14,57-75。
謝明鳳(2015)。數位載具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青草湖國小使用iPad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淑珍(2002)。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羅汀琳(2004)。圖片兌換系統對中度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振輝(2002)。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ASHA (2014).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 Retrieved Jan. 3, 2014 from http://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AAC.htm
AAC−RERC (2011). White Paper: Mobile devices and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aac−rerc.psu.edu/index.php/pages/show/id/46
Agran, M., & Moore, S. C. (1994).How to teach self-instruction of job skills. Innovations.Washington, DC:AAMR.
Attwood, A., Frith, U., & Hermelin, B. (1988).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interpersonal gestures by autistic and Down’s syndrome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8, 241-257.
Beukelman, D.R., & Mirenda, P. (2014).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 (4nd ed.). Baltimore :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Bondy, A. S. & Frost, L. A.(1994)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9,1-19.
Brimer, R. W. (1990).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Carothers, D. E., & Taylor, R. L. (2004). Social-Cognitive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9(2),177-187.
Chambers, M., & Rehfeldt, R. A. (2003). Assessing the acquisi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wo mand forms with adults with sever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4, 265-280.
Cicchetti, D., & Beeghly, M. (1990). Children with Down’s syndrom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S.A.
Day, J. N., & Huefner, D. S. (2003). Assistive technology: Legal issu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school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8(2), 23-34
Gresham, F.M., & MacMillan, D.L. (1997). Social competence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4), 377-415.
Kravits, T. R., Kamps, D. M., Kemmer, K., & Potucek, J. (2002). Brief report: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an elementary-aged student with autism using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2(3), 225-300.
Kuder, S.J.(1997).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abilities.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Mechling, L., & Langone, J. (2000). The effects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program with video anchors on the use of photographs for prompting 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5(1), 90-105.
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for the Communication Needs of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2003a).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cess to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nd supports: Concern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trictive “eligibility” policies. ASHA Supplement, 23, 19-20.
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for the Communication Needs of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2003b).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cess to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nd supports: Concern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trictive “eligibility” policies. ASHA Supplement, 23, 73-81. doi: 10.1177/15257401020230030401
Schlosser, R. W., & Sigafoos, J. (2002). Selecting graphic symbol for an initial request lexicon:Integrative review. AAC: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8(2), 102-123.
Tincani, M. (2004). Comparing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ign language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9(3), 152-16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6). Health topics. Retrieved Jan. 20, 2016 from http://www.who.int/topics/disabilities/en/.
Mashdigi.(2016) from Survey of AAC Needs for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26(1), 115-1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