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7.72.1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鄭迺蓁
作者(外文):Zheng, Nai--Zheng
論文名稱(中文):胎變-儀式性療癒空間 鄭迺蓁立體裝置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Fetal Transformation - A Ritual Healing Space Artist statement of Installation Art by Nai-Zhen Zheng
指導教授(中文):江怡瑩
指導教授(外文):Jiang, Yi-Ying
口試委員(中文):蕭銘芚
龔義昭
口試委員(外文):Shiau, Ming-Twen
Gong, Yih-J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210324422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胎變儀式賤斥藝術療癒裝置
外文關鍵詞:FetallDeformationRiteAbjectionArtofself-healingInstallationar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收藏:0
摘要

為何再現傷痕?至今生命的創傷經驗與生活所面臨的一切困難依然在現今創作當中有著隱晦的連結,那些疑問不時從內在跳出來,促使筆者前進尋找答案。筆者不斷觀察過去與現在,並強迫自己用理性的視角去剖析當下所認知的自我,每當內在的鬥爭結束,過去所認知的自我便在眼前破碎與消逝,而筆者有時候就在那樣的毀滅感當中體驗再次癒合並重生,而後又再次撕裂、再次重生,不停在生命經驗裡循環如此的過程。現實中的肉體並無法承受多次的毀滅與消逝,而以創作再現的方式成了筆者靈魂的寄託。此次創作關於筆者自身家庭與內在問題的解決,並期待以此重建其自我理想和美好的家庭烏托邦。筆者運用複合媒材的物件裝置、攝影重組的手法重現內在的安全空間,並藉由子宮異常懷孕的葡萄胎現象的隱喻,從子宮、葡萄胎、脫離陣痛的聯想,延伸至其母親、家族的異質情感。
本創作依照以下架構展開研究:第一章「緒論」分節闡述創作動機與目的、創作架構與流程、創作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基礎」分節以精神分析、藝術治療、相關學術論文領域切入,並以此學理基礎回溯創作背景與前導作品,找尋童年創傷對於人格和創作的影響。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書寫本展覽計畫<胎變>的核心理念,和《母親的眼》、《分離陣痛系列》、《圓系列》三大系列之創作理念與形式內容。第四章「媒材運用與表現技法」則整理材料的應用、創作技法與創作過程。第五章「創作成果與說明」為三大系列作品成果與說明,並分析此次創作的三大系列裝置。第六章的「結論」則分節以「創作成果與價值」和「未來展望與建議」做為最後檢討。
Abstract
Why recreate the scar? Till now, the trauma of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life are obscurely interlinked. Those questions, from time to time, pop out and prompt the author to look for the answer. The author constantly observe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while forcing herself to analyze current perceptions of self in a rational perspective. Whenever the inner struggle over the past self-perceived self is broken and disappears and when the author sometimes experiences time and again the feeling of devastation, healing and rebirth, then again re-devastation, re-birth, keeping a non-stop cycle of life experience. The reality of the physical body cannot withstand repeated devastation and disappearance and create a soul of entrusting. To solve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s own family and internal problems and look forward to reconstructing the ideal and happy utopian family.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the mixed media to install the object and photographic reorganization techniques to reproduce the internal security space. By using the terms uterine anomalies pregnancy, a metaphor of the molar pregnancy, from the uterus, molar pregnancy, association of labor pains, she extends them to her mother, to her family.
This study has been plan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creative schema: the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describes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creation, the thesis structure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description of the key terms. The second chapte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is divided into psychoanalysis, art therapy, and academic papers. Thes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retrospective will create a background of outstanding works to look for childhood trauma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nd creation. The third chapter 「Creative Ideas and Forms」describes the core idea of 「Fetal Transformation」 and 「Mother’s Eyes」,「Separation and Labor Pain series」,「Round series」 a series of three creative ideas and form contents. Chapter 4, 「Media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ouch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finished materials,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creative process. Chapter 5, 「Creative Achievements and Descriptions」, three series of works and achievements to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its creation. Chapter 6,「Conclusion」is the final review of 「Achievements and Values」and 「Future Outlook and Recommendations」.
目錄
摘要--------------I
Abstract------- II
致謝詞-----------IV
目錄-----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5
第三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學理基礎--------------10
第一節 異質經驗中界的建構-----10
第二節 創傷心理與記憶--------------------------------16
第三節 替代物轉移與儀式------------------------------21
第四節 意象構成與象徵-------------------------------26
第五節 相關文獻----------------------------------- 42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45
第一節 創作理念---------------------------------------45
第二節 表現形式---------------------------------------47
第四章 媒材運用與表現技法-------------------------------55
第一節 媒材種類與應用----------------------------------55
第二節 作品製程與技法----------------------------------63
第五章 創作成果與說明----------------------------------70
第一節「母親的眼」系列---------------------------------71
第二節「分離陣痛」系列---------------------------------75
第三節「圓」系列--------------------------------------82
第六章 結論------------------------------------------89
第一節 創作成果與價值----------------------------------89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92
參考書目-----------------------------------94
參考網站-----------------------------------96
附錄--------------------------------------97
附錄1作品一覽表-----------------------------97
附錄2 展覽入口------------------------------98
附錄3展覽海報胎變-鄭迺蓁立體裝置創作個展-------99
附錄4展覽邀請卡-----------------------------100
附錄5展覽記錄1------------------------------101
附錄6展覽記錄2------------------------------102
附錄7分享會---------------------------------103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傅佩榮 著,《西方心靈的品味Ⅳ—自然的魅力》,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50。
李亦園、楊國樞 等編著,〈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1990。
高宣揚,著《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出版,2000。
魯嘉 陳若莉著《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台北:城邦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王行 著,《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台北:心理出版,2002。
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遠流,2004。
高玉珍、徐國芳,《妮基的異想世界》,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美發生問題的思考生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吳明富、黃傳永,《藝術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13。
李維菁《家族黑盒子-陳順築》-四、早期的摸索,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策劃,田園城市出版,2014。

翻譯書籍
Adler,A. (1977)著 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再版)》,台北市:志文,1977。
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德勒茲著,《何謂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2004
Julia Kristeva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劉紀蕙導論。台北:桂冠,2003。
Julia Kristeva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納瓦蘿(Marie-Christine Navarr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前揭書
Jutith Herman,M.D.,施宏達 陳文琪譯,《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Karen Horney著,王作虹譯《我們內在的衝突》,中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Melody Beattie The New Codependency: Help 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共依存症自我療癒手冊》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Plato柏拉圖著《蒂邁歐篇》,謝文郁譯:《蒂邁歐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柏拉圖(Plato)著,王曉朝譯:〈蒂邁歐篇〉《柏拉圖全集》(卷三),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3 。
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 朱疆源譯,《藝術和視知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佛洛伊德 著 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Portico 出版社。
Sir James George Frazer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惠敏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Tessa Dalley等著 陳鳴譯,《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頁117 。
論文期刊
劉其偉,《藝術與人類學》台灣美術館,1992:957-00-0951-9。
莊英章 等編著,《文化人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易中天,《藝術人類學》。台北市:泰電電業。:978-986-6535-19-2
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著,朱立人譯,〈情感與形式第 11 章〉,美育月刊,1995。
簡上閔:世界是一個舞台-路易絲•布爾喬亞回顧展,《典藏今藝術》,185期, 2月,頁103,2008。
張劭勻,《女性主義之內在空間研究-「月經」經驗再現之創作論述》,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8。
葉自強,《佛洛伊德藝術相關理論信度與效度之探討》,音樂研究 ; 13期 (2009 / 05 / 01) 。
許智傑 謝政廷 施玉麗 《曼陀羅創作在冥想中的運用》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 卷 1 期,頁9,2009 年。

王聖閎著,〈自體生產‧生產自體|將淫穢、無用與剩餘物混為團塊的感性展〉,藝外雜誌5月專輯:身體,情慾,親密關係,第32期,P58-62,2012。
楊裕隆,著〈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第 478 期,2012。
吳明富、陳雪均(2012)。〈災難倖存者的藝術療癒: 以八八風災喪親之兒童個案
為例〉。《 藝術學刊》
王世偉,《淺意識寓言-童年的虛妄與鍊成衍生之創作裝置》,實踐大學,2013。
林世雍,《祭壇.魅影 - 林世雍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13。
許凱茹,《藝術治療中的儀式運用與台灣焚香祭拜》,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15。
網路資料
<什麼是裝置藝術?>,葉怡蘭,1994,伊通公園網站,http://www.itpark.com.tw/archive/article_list/27,2017/06/10
伊底帕斯情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314 2017/05/19
維也納行動派: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art.china.cn/haiwai/2014-09/16/content_7235269.htm ,2017/5/19
原刊於《藝外》月刊,2010年07月號,10期。:http://reader.roodo.com/sarupopo/archives/13686333.html 2016/05/06
強迫症:https://health.udn.com/disease/sole/233/ 2017/3/25
嚴明惠《家族黑盒子》─談陳順築的攝影裝置1992 自立晚報副刊 伊通公園網站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20/1071/282 2016/5/03
葡萄胎:http://www.csh.org.tw/Dr.TCJ/Educartion/OBGYN/%E8%91%A1%E8%90%84%E8%83%8E.htm 。107/2/21。
(參考德淵企業網站商品資訊)http://www.adhesive.com.tw/pro_list.asp?cid=24&ciid=56(表格為筆者參考後重新繪製)。2017/4/4
保麗龍膠: http://www.twwiki.com/wiki/%E8%81%9A%E9%86%8B%E9%85%B8%E4%B9%99%E7%83%AF%E9%85%AF 2017/4/4
壓克力畫: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3/lcvs20203/B/mainB4.htm#1 2017/4/7
同央美術網購商品資訊: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308069432266 2017/4/6
鑄造: http://www.twwiki.com/wiki/%E9%9B%A2%E5%BF%83%E9%91%84%E9%80%A0 2017/4/17
元神:http://weekend.minghui.org/big5/005/005_28.html 2017/4/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